应用型本科(农林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

应用型本科(农林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丽梅,张美霞 编
图书标签:
  • 农产品安全
  • 检测技术
  • 应用型本科
  • 农林类
  • 十二五规划教材
  • 食品安全
  • 质量控制
  • 实验技术
  • 农业科技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0854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31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
字数:3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应用型本科(农林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重点介绍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相关基础理论及其相关的实用技术,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国内外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大气、水体和土壤的环境监测方法;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重金属、生物性污染、食品添加剂等检测方法;转基因农产品的生物安全性、风险性及安全检测技术。书后附有相关的检测实例。
《应用型本科(农林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可供农业、食品、医学、商学、化工等行业的科研、教学、设计、生产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对农产品安全检测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0 绪论
0.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涵
0.2 我国农产品安全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
0.3 国内外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
0.4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1 环境污染对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及检测方法
1.1 环境污染与农产品安全
1.2 大气污染对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
1.3 水体污染对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
1.4 土壤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2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2.1 农药残留和危害
2.2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2.3 样品的制备
2.4 农药残留的常见检测技术

3 重金属污染对农产品的安全性影响和检测
3.1 重金属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危害
3.2 重金属分析样品的处理
3.3 重金属常见分析技术

4 生物性污染对农产品的影响及检测
4.1 概述
4.2 细菌性污染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及检测
4.3 真菌性污染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与检测
4.4 病毒性污染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及检测
4.5 害虫对农产品的影响及检测
4.6 动植物中天然毒素对农产品的影响及检测

5 滥用物对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及检测
5.1 硝酸盐、亚硝酸盐对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及检测
5.2 漂白剂对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及检测
5.3 合成色素对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及检测
6 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与检测技术
6.1 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性
6.2 转基因农产品的检测概述
7 实验方法评价与数据处理
7.1 实验方法评价
7.2 实验数据处理
7.3 提高实验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附录
附录1 食品中氟的测定——扩散-氟试剂比色法
附录2 农药残留检测——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
附录3 农产品重金属检测——豆乳粉中铁、铜、钙的测定
附录4 农产品重金属检测——农产品中铬的测定
附录5 农产品重金属检测——农产品中铅含量的测定
附录6 盐酸萘乙二胺法——亚硝酸盐的测定
附录7 镉柱法——硝酸盐的测定
附录8 示波极谱法——亚硝酸盐的测定
附录9 盐酸副玫瑰苯胺法——农产品中漂白剂的测定
附录10 蒸馏法——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
附录11 高效液相色谱法——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附录12 薄层色谱法——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附录13 示波极谱法——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附录14 高效液相色谱法——食品中苏丹红的测定
附录15 Bt玉米检测试剂盒——玉米粉中Starlink Cry9C蛋白的测定
附录16 试纸条法——玉米转基因StarlinkTM的测定
附录17 PCR法——抗虫转Bt基因水稻定性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守护舌尖上的信任 在现代社会,食品安全已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消费者对于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疑虑,渴望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作为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桥梁,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应用型本科(农林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正是基于这一时代需求,旨在为应用型本科农林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培养具备扎实专业功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农产品安全检测人才。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更不是一本充斥着枯燥理论的学术著作。它紧密结合我国农林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将前沿的检测理念、先进的仪器设备、规范的操作流程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全书内容体系科学,逻辑严谨,图文并茂,力求让读者在理解理论的同时,掌握实际操作的核心要领,最终能够独立胜任农产品安全检测的各项工作。 本书的核心价值与特色 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本书在系统阐述农产品安全检测原理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类检测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操作步骤、结果判读,并配以大量的实验案例和模拟场景,引导读者动手实践,熟练掌握各种检测技术。无论是理化指标的测定,还是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等污染物的筛查,都能在书中找到详实的指导。 紧扣农产品安全检测的最新进展: 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日新月异,本书及时跟踪并纳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从传统的化学检测方法,到高通量、快速、灵敏的生物传感器、分子生物学技术,再到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产品安全追溯和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本书都进行了前瞻性的介绍和深入的探讨。 覆盖农产品安全检测的各个关键环节: 农产品安全检测并非孤立的技术,它贯穿于农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本书围绕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系统阐述了不同环节的安全检测重点和难点。例如,在产前环节,关注种子、土壤、水源的质量检测;在产中环节,侧重农药、化肥、兽药等的使用监测;在产后环节,则聚焦贮藏、加工、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终端产品的质量抽检。 注重仪器设备的应用与维护: 农产品安全检测离不开各类先进的仪器设备。本书详细介绍了常用的检测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气相色谱仪(GC)、气质联用仪(GC-MS)、液质联用仪(LC-MS)、原子吸收光谱仪(AAS)、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不仅讲解了这些仪器的基本原理、性能参数,更强调了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维护保养方法,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目标选择合适的仪器。 强调法规标准与质量管理: 农产品安全检测必须在国家和行业相关法规标准的框架下进行。本书在介绍检测技术的同时,也详细阐述了与农产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检测的法律依据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培养规范执业的意识。 案例分析与问题导向: 为了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本书精选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检测技术在解决真实农产品安全问题中的应用。这些案例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农产品,不同性质的污染物,以及不同检测场景,帮助学生建立问题导向的思维模式,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为“十二五”规划教材,本书充分体现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职业素养。教材内容的设计,不仅考虑了知识的系统性,更强调了技能的可迁移性和应用性,旨在培养出能够直接适应农产品安全检测岗位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本书的具体内容导航(示例性,实际内容远不止于此): 第一篇 农产品安全检测基础 第一章 农产品安全概述: 深入剖析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性、内涵与外延,探讨当前农产品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与挑战。分析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因素,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系统梳理潜在的安全风险。阐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以及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二章 农产品安全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学: 详细介绍农产品安全检测所依赖的科学原理,包括化学分析、生物分析、仪器分析等。系统讲解各类检测方法学的基本概念,如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等,以及这些指标在选择和评估检测方法时的重要性。介绍样品采集、前处理、检测、数据分析等环节的基本流程和技术要求,为后续具体方法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章 农产品中有害物质概述: 梳理农产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类有害物质,包括但不限于:农药残留(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新烟碱类等)、兽药残留(抗生素、激素、抗寄生虫药等)、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等)、重金属(铅、镉、汞、砷等)、非法添加物、致病性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深入分析这些有害物质的来源、毒理学效应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二篇 农产品理化指标检测技术 第四章 农产品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等常规理化指标测定: 掌握测定农产品基础营养成分和质量特性的基本方法,例如烘干法测定水分,灼烧法测定灰分,凯氏定氮法测定粗蛋白,索氏提取法测定粗脂肪等。理解不同农产品类型对这些指标测定的特殊要求,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样品制备和仪器条件。 第五章 农产品中过氧化值、酸价等品质指标检测: 针对不同农产品(如食用油脂、谷物、肉制品等)的特定品质要求,学习检测其氧化程度、酸败程度等关键指标的方法。例如,使用碘量法测定过氧化值,使用碱滴定法测定酸价,并结合感官评价,全面评估农产品的储存和食用安全性。 第三篇 农产品中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 第六章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6.1 气相色谱法(GC)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详细介绍GC的基本原理,包括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器(如FID、ECD、NPD等)的选择和工作条件。重点讲解GC-MS在农药残留定性定量分析中的优势,以及样品前处理方法(如液液萃取、固相萃取等)的关键步骤与注意事项。 6.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讲解HPLC的组成、分离机理,以及常用检测器(如UV-Vis、FLD、ELSD、MS等)的应用。重点介绍HPLC-MS/MS在复杂基质中低含量农药残留的灵敏、准确检测。 6.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在农药残留快速筛查中的应用: 介绍ELISA的原理,以及其作为一种快速、简便、高通量的筛查方法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场景。学习掌握ELISA试剂盒的使用方法和结果判读。 6.4 其他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简要介绍薄层色谱法、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等其他辅助或补充性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第七章 兽药残留检测技术: 7.1 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检测: 详细介绍针对不同类别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等)的检测方法,包括HPLC、GC-MS、LC-MS/MS以及微生物抑制物生长曲线法等。 7.2 动物源性食品中激素类药物残留检测: 重点讲解激素类药物的种类、来源以及其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潜在影响。介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LC-MS/MS)在激素残留检测中的应用,以及样品提取和净化过程。 7.3 动物源性食品中其他兽药残留检测: 涵盖抗寄生虫药、抗炎药等其他常见兽药残留的检测技术。 第八章 真菌毒素检测技术: 8.1 黄曲霉毒素检测: 深入介绍黄曲霉毒素的种类、产生条件及其毒性。重点讲解薄层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LC-MS/MS)等检测方法。 8.2 其他真菌毒素检测: 介绍呕吐毒素(DON)、赭曲霉毒素A、伏马毒素等常见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第四篇 农产品中无机污染物与微生物检测技术 第九章 农产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 9.1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在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 介绍AAS的原理,包括原子化器、光源、检测器等。讲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在痕量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汞、砷、铬等)的测定中的应用。 9.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和质谱法(ICP-MS): 介绍ICP-AES和ICP-MS作为多元素同时测定技术的优势,以及其在农产品中重金属及其他元素的痕量分析中的应用。 9.3 其他重金属检测方法: 简要介绍阳极溶出法、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LC-ICP-MS)等。 第十章 农产品中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技术: 10.1 微生物培养与鉴定: 讲解针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培养基选择、培养条件、分离鉴定方法。 10.2 快速检测方法: 介绍免疫学方法(如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在致病性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10.3 微生物毒素检测: 结合食品安全,简要提及由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检测方法。 第五篇 农产品安全检测的质量控制与发展趋势 第十一章 农产品安全检测的质量保证与控制: 强调检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QA)与质量控制(QC)的重要性。讲解实验室认可(如ISO/IEC 17025)、方法验证、标准物质的应用、质量控制图的使用以及内部和外部质量审核。 第十二章 农产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展望农产品安全检测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高通量、自动化检测技术: 如微流控芯片技术、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机器人操作等。 便携式、现场检测技术: 如智能手机辅助检测、手持式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等。 新型检测原理与技术: 如纳米技术、生物传感器、基因测序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等。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农产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如基于大数据的风险预警、溯源系统、智能诊断等。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深入学习与实践,本书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 扎实的理论基础: 深刻理解农产品安全检测的原理、方法和技术。 2. 精湛的操作技能: 熟练掌握各类检测仪器的操作、维护和常用检测方法的实施。 3. 独立分析判断能力: 能够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读,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4.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应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中出现的各类安全问题。 5. 规范的职业素养: 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本书的问世,不仅是对农林类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内容的补充与完善,更是为我国农产品安全事业的发展储备和输送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它将成为广大农林类专业师生进行教学、学习和科研的宝贵资源,为守护每一位消费者的“舌尖上的信任”贡献重要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极其稳固,我尤其赞赏它在跨学科知识融合上的精妙处理。例如,在讲述食品风味物质和毒理学指标的关联性时,它没有孤立地处理化学分析部分,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相关的微生物学基础和植物生理学背景知识。这种多学科交叉的视角,使得我们理解农产品安全问题不再是单一维度的化学污染关注,而是从源头(种植过程的生理状态)到终端(最终产品的安全评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认知。对于提升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阐述,往往会追溯到最基础的物理化学定律,确保了我们理解的不是“黑箱操作”,而是原理的清晰洞察。这种对基础科学的坚实把握,是任何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素养,而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扎实的根基。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农业推广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最看重教材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本书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编者似乎深谙一线工作者的痛点,比如如何处理田间地头临时采集样本的保存问题,或者如何对不具备大型仪器设备的基层检测站进行技术指导。书中关于理化指标快速检测方法的论述,步骤描述得细致入微,甚至连试剂的配制比例、反应时间的控制点都有明确的提示,这对于新手尤其友好。我甚至能想象到,如果将这本书配给新入职的检测员进行岗前培训,他们能够以极快的速度进入状态,减少因操作不规范导致的无效实验。这种“保姆级”的详尽指导,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著者对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和人文关怀,让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乐趣盎然的技能习得。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给我带来了远超预期的震撼。我原本以为作为“十二五”规划教材,其内容可能偏向于宏观政策解读或基础理论的重复阐述,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它完全走在了行业前沿。特别是关于农产品中有机污染物快速筛查技术那几章,详尽地对比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与便携式生物传感器在现场快速检测中的优劣势,并给出了实际应用场景的成本效益分析。这种紧密结合产业需求和技术前沿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更优”。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农残快速检测方法验证的标准流程,那套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要求,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实验室日常质量控制的黄金标准来参考。这种实用主义的内核,使得这本书不仅是课堂上的理论宝典,更是实验台上不可或缺的“实战手册”。

评分

阅读完这本教材,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带来的那种面向未来的紧迫感和信心。在当前社会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空前高涨的背景下,传统的检测手段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新型污染物和超低残留标准的挑战。这本书前瞻性地引入了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农产品溯源和病原菌快速识别方面的应用案例,这无疑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几年科研和技术升级的方向。它不仅仅是总结了“十二五”期间的成就,更像是一张通往“十四五”乃至更远未来的技术路线图。书中的案例研究部分选取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行业难题,并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思路,这极大地激发了我作为研究者去探索未知领域的动力。总而言之,这本教材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富有远见的导师,在引导着整个行业向着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迈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朴实的色彩搭配,透着一股踏实可靠的气息,与农林领域的专业属性完美契合。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我尤其欣赏编者在排版上所下的功夫,章节标题的层级划分清晰明了,重要概念和关键数据的图表设计直观易懂,逻辑流转非常顺畅。初次翻阅时,我就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堆砌术语的冷冰冰的教科书,而是经过精心雕琢的知识载体。例如,在介绍某种新型检测设备原理时,他们不仅配上了详细的结构示意图,还用简洁的文字解释了其核心算法的数学基础,这种深度与广度的平衡,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快速转化为实践的师生群体来说,简直是太及时雨了。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像是在引导我们建立一个系统的、结构化的思维框架,让抽象的分析过程变得具象化、可操作化。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感受到了编者对教育质量的郑重承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