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麦品质形成与调控

山西小麦品质形成与调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贺立恒 著
图书标签:
  • 小麦品质
  • 山西小麦
  • 品质形成
  • 品质调控
  • 作物生理学
  • 作物遗传育种
  • 农业科学
  • 粮食作物
  • 小麦育种
  • 农艺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09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884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页数:16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山西小麦品质形成与调控》分析总结了近年来山西省在优质专用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与品质调优质技术途径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合成的底物供应在调控小麦籽粒品质形成中的生理机制。

内容简介

《山西小麦品质形成与调控》讲述优质专用小麦发展概述、优质小麦概念与专用小麦品质标准、优质小麦品质形成分析、山西省小麦品质分析研究等。论述了小麦籽粒品质的形成特点及影响因子,分析了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关系,提出通过基因型、生态环境、肥水调控等综合运用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协同发展。

作者简介

贺立恒,男,1974年生,博士。现任职于山西农业大学,主要从事小麦旱作栽培与种子科学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于2008-2010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进行为期2年的学习与合作研究。目前师从全国著名小麦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于振文院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小麦栽培研究领域,现参与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国家948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农业部行业专项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并主持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山西省归国留学人员项目等相关课题。近年来发表SCI等学术论文10余篇。

目录

第一章优质专用小麦发展概述
第一节国内外小麦品质区划现状
第二节我国优质专用小麦发展概况
第三节我国发展优质专用小麦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我国优质专用小麦发展途径探索
第五节山西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的优势
第二章优质小麦概念与专用小麦品质标准
第一节优质小麦的概念
第二节衡量小麦品质的关键指标
第三节小麦主要品质指标间的关系
第四节小麦加工品质及检测技术
第五节专用小麦品质指标和要求
第三章优质小麦品质形成分析
第一节小麦品质的形成机理分析概述
第二节矿质营养与小麦品质形成的研究
第三节生态环境与小麦品质形成的关系
第四章山西省小麦品质分析研究
第一节山西省小麦品质差异的研究
第二节 主要生态因子对山西省小麦品质的影响
第三节山西省不同生态区小麦品质的差异
第五章山西省小麦品质的区划
第一节山西省小麦品质区划综述
第二节山西省小麦品种温光特性分区
第三节 山西省小麦品质形成的气候特点及在全国品质区划中的隶属情况
第四节 山西省小麦品质区划的原则与主亚区命名依据
第五节 山西省小麦品质的区划方案
第六章 山西省小麦优质高产的高效栽培配套技术
第一节选用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
第二节播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三节肥料运筹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四节灌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五节水氮互作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六节适时收获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七节遮光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八节影响山西省小麦品质常见的病虫草害及其防治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1.长江中下游麦区
包括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湖北大部分及河南省的南部。年降雨量800~1 400mm,小麦灌浆期间雨量偏多,湿害较重,穗发芽时有发生。土壤多为水稻土和黄棕土,质地以黏壤土为主。本区大部分地区发展中筋小麦,沿江及沿海沙土地区或发展弱筋小麦。
2.四川盆地麦区
大体可分为盆西平原和丘陵山地麦区,年降雨量约1 100mm,湿度较大,光照严重不足,昼夜温差小。土壤多为紫色土和黄壤土,紫色土以沙质黏壤土为主,黄壤土质地黏重,有机质含量低。盆西平原区土壤肥力较高,单产水平高;丘陵山地区土层薄,肥力低,肥料投入不足,商品率低。主要发展中筋小麦,部分地区发展弱筋小麦。现有品种多为白粒,穗发芽较重,经常影响小麦的加工品质,应加强选育抗穗发芽的白粒品种,并适当发展一些红粒中筋麦。
3.云贵高原麦区
包括四川省西南部、贵州全省及云南的大部分地区。海拔相对较高,年降雨量800~1 000mm,湿度大,光照严重不足,土层薄,肥力差,小麦生产以旱地为主,蛋白质含量通常较低。在肥力较高的地方可发展红粒中筋小麦,其他地区发展红粒弱筋小麦。
(三)中筋、强筋红粒春麦区
春麦区主要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西藏和新疆种植春小麦的地区。除河西走廊和新疆可发展白粒、强筋的面包小麦和中筋小麦外,其他地区收获前后降雨较多,穗易发芽影响小麦品质,以黑龙江最为严重,宜发展红粒中一强筋春小麦。
1.东北强筋、中筋红粒春麦区
包括黑龙江省北部、东部和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这一地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较肥沃,全部为旱作农业区,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年降雨量450~600mm,生育后期和收获期降雨多,极易造成穗发芽和赤霉病等病害发生,严重影响小麦品质。适宜发展红粒强筋或中筋小麦。
2.北部中筋红粒春麦区
主要包括内蒙古东部、辽河平原、吉林省西北部,还包括河北、山西、陕西的春麦区。除河套平原和川滩地外,主体为旱作农业区,年降雨量250~400mm,但收获前后可能遇雨,土地瘠薄,管理粗放、投入少,适宜发展红粒中筋小麦。
3.西北强筋、中筋春麦区
主要包括甘肃中西部、宁夏全部以及新疆麦区。河西走廊区干旱少雨,年降雨量50~250mm,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收获期降雨频率低,灌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适宜发展白粒强筋小麦。新疆冬春麦兼播区,光照充足,降雨量少,约150mm,昼夜温差大,适宜发展白粒强筋小麦。但各地区肥力差异较大,由于运输困难,小麦的商品率偏低,在肥力高的地区可发展强筋小麦,其他地区发展中筋小麦。银宁灌区土地肥沃,年降雨量350~450mm,生产水平和集约化程度高,但生育后期高温和降雨对品质形成不利,宜发展红粒中强筋小麦。陇中和宁夏西海地区土地贫瘠,少雨干旱,产量低,粮食商品率低,以农民食用为主。应发展白粒中筋小麦。

前言/序言


《燕赵风物:冀北山水间的农耕记忆》 一部深入冀北大地,探寻燕赵儿女与土地之间古老情缘的史诗。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作物基因、土壤养分或病虫害防治的科技专著,也非一本描绘某种特定农作物如何从播种到收获的生产流程指南。它是一部关于土地、关于人、关于岁月的深情描摹,通过对冀北地区(包括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部分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南部与北京、天津接壤区域)独特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和传统农耕方式的细致考察,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农耕画卷,展现了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独特风物人情,以及其中蕴含的世代相传的农耕智慧和文化基因。 第一章:风起燕赵,山河旧影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回溯冀北这片土地的古老记忆。我们将从地理学视角出发,深入剖析燕山、太行山脉的脉络如何塑造了这片区域的地形地貌,千沟万壑、丘陵起伏、河谷纵横,这些独特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了早期人类的聚落选择和生存方式。我们不再关注土地的承载能力如何决定某种作物的适宜种植,而是着眼于山峦叠嶂之间,那些隐藏的溪流、盆地,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封闭却又相互联系的地理单元,它们如何孕育出地域性的生活习惯和物产特色。 我们将探讨古代燕赵地区的历史演变,从春秋战国的烽火连天,到汉唐的边塞风光,再到明清的北方重镇。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长城内外、关河之畔,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我们不会去探究具体的王朝更迭对农业政策的影响,而是关注历史的洪流如何塑造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哲学——他们如何在动荡中求生存,在繁荣中求发展,以及这些历史经验如何沉淀为一种面对土地的韧性和豁达。 第二章:土地的馈赠,风物的低语 这一章节,我们将聚焦于冀北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物产,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这片土地孕育和滋养的。我们不再以科学数据来分析某种作物的产量或品质,而是以一种更加感性的方式,去“聆听”土地的低语,去“触摸”风物的温度。 首先,我们会描绘那些在冀北广袤土地上生长、繁衍的代表性植物,但重点不在于它们的栽培技术或经济价值。例如,我们会描绘塞外草原上随风摇曳的野草,它们如何滋养着一代代牧民的牛羊;我们会描绘山区深处那些不起眼的野菜野果,它们如何成为当地人家餐桌上的美味,也承载着童年的记忆;我们还会描绘那些传统农作物,如小米、高粱、莜麦等,但我们将关注它们在当地的生长形态,它们与当地气候、土壤形成的独特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我们不会深入探讨这些作物的营养成分,而是从它们的外观、气味、口感,以及与当地节气的关联来展现它们的生命力。 同时,我们也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上的动物。那些在崇山峻岭中穿梭的野味,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家禽家畜,它们与这片土地的共生关系,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会讲述那些关于牛羊、鸡鸭的古老传说,以及它们在农耕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第三章:耕耘的节奏,岁月的脉搏 本章将深入探讨冀北地区传统的农耕方式,但我们关注的并非高效的机械化生产或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而是世代相传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耕耘之道。 我们将追溯古老的农事节气,探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节奏如何在冀北大地世代相传。我们会描绘在不同节气里,人们如何根据天象、物候来安排劳作。例如,在“惊蛰”时节,人们如何观察土壤的解冻,为春播做准备;在“夏至”时节,如何感受烈日下的作物生长,以及如何进行除草、浇灌;在“秋分”时节,如何喜迎金黄色的收获,以及如何为越冬的农田进行管理。我们不关注具体的农时表,而是强调这种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农耕哲学。 我们将描绘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农具。一把老式的犁,一柄饱经风霜的镰刀,它们不仅仅是工具,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们会讲述这些农具的设计如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它们在农耕过程中留下的独特痕迹。 此外,我们还会触及当地的灌溉方式,但重点不在于水利工程的设计,而是关注人们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如何通过简易的水渠、水窖,来滋养这片土地。同时,也会描绘当地的施肥习惯,例如利用人畜粪便、作物秸秆来还田,这种朴素的循环利用方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第四章:食粮的温度,生活的味道 当农作物从土地上收获,它们又如何融入冀北人民的生活,成为餐桌上的温暖与力量?本章将聚焦于当地的饮食文化,以及其与农耕生活的紧密联系。 我们不会列举具体的菜谱,而是通过讲述一道道食物背后的故事,来展现这片土地的味道。例如,一碗香喷喷的小米粥,它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是童年里外婆温暖的双手,是冬天里驱散寒冷的暖意。我们会描绘用当地盛产的豆类制作的豆制品,如豆腐、豆皮,它们如何成为当地人餐桌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其制作过程中蕴含的匠心。 我们将描绘当地的传统节日里,那些与食物息息相关的习俗。例如,春节时家家户户蒸年糕,中秋节时品尝月饼,这些食物不仅仅是祭祀的贡品,更是家庭团聚、分享喜悦的载体。 我们还会探讨当地的储藏方式,例如将谷物窖藏、风干,或者利用天然的寒冷气候来制作一些特色食品,如酸菜、腊肉等。这些储藏方式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食物的珍视,也反映了他们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动。 第五章:人与土地的对话,文化的传承 最后,本章将升华主题,探讨冀北人民与土地之间那份深厚的情感连接,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世代传承的农耕文化。 我们将讲述那些关于土地的传说、谚语、歌谣。这些口头文学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前人对土地的观察、对劳作的总结、对生活的感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会描绘那些在田间劳作时,人们哼唱的劳动号子,它们如何在辛勤的汗水中,传递着力量与希望。 我们将关注当地的民间艺术,例如剪纸、泥塑等,它们如何取材于农耕生活,如何将土地的元素融入艺术创作,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还将探讨现代社会变迁对冀北农耕生活带来的影响,但重点不在于分析经济效益的得失,而是关注这种古老的生活方式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依然保持着它的生命力,或者如何以新的形式焕发新生。本书旨在唤起读者对土地的敬畏,对传统的珍视,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它是一曲献给冀北大地、献给勤劳人民的颂歌,也是一扇打开农耕文化大门的钥匙,让人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能够重新感受到泥土的芬芳,聆听到岁月的低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小麦品质形成的著作,从宏观的农业生态系统到微观的分子机制,为我们构建了一幅详尽的山西小麦产业图景。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现有状况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影响小麦品质的关键变量,比如土壤健康度、气候波动与种植管理实践之间的复杂关联。特别是对不同地理区域内,如何通过调整施肥策略和灌溉时间来优化蛋白质含量与面筋特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书中大量的实证数据和案例研究,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多年田间地头经验的结晶。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提升区域作物经济价值的农业管理者或科研人员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操作性建议,远比泛泛而谈的指导方针来得宝贵。它成功地将气候学、土壤学和农艺学的知识融为一炉,展现了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将“天时地利”转化为“优质高产”的现实可能。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令人印象深刻,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图表和数据的呈现方式。它采用了大量的对比图和时间序列分析,将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过程可视化。例如,在描述氮肥管理对谷物淀粉结构影响时,书中配有清晰的显微照片和清晰的图例,让原本抽象的化学变化变得直观易懂。对于习惯于通过视觉信息获取知识的学习者来说,这无疑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此外,书末的参考文献列表详实而权威,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撰写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溯源和交叉验证。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或指南,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山西小麦品质研究的里程碑报告”,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和明确的探索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山西的小麦产业视为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背景下来审视。作者清晰地指出了,在当前全球对粮食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趋势下,传统种植模式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其中关于“风味物质”形成与积累的章节,让我耳目一新,它超越了对单纯的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注,开始触及消费者对最终产品体验的追求。这种前瞻性的视野,使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停留在提升当前生产水平,更在于指导未来的品种选育方向和市场定位。如果说很多农业书籍关注的是“如何种好”,那么这本书更进一步探讨了“种出什么才能卖得好,才能立足市场”。它提供了一种产业升级的思考框架,非常适合政策制定者和农业企业高层参考。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其逻辑的严密性和论证的层次感。它不像许多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一种近乎叙事的方式,逐步引导读者进入小麦生命周期的各个关键节点。从播种前对种子的筛选,到灌浆期的水分胁迫管理,再到收获期的储存条件,作者似乎都预料到了读者可能产生的疑问,并提前给出了基于科学依据的解答。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逆境胁迫响应机制”的探讨,它解释了为什么在特定的环境压力下,某些品种反而能激发出更优秀的品质特性。这种对作物生理反应的深刻理解,使得书中的调控策略不再是盲目的“经验主义”,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生物学基础之上。对于希望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技术人员,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佳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经过实践检验的精密工具。

评分

我一直对农业科研成果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益这个问题感到困惑,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务实的视角。作者并未回避技术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比如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初期投入的成本压力等,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分阶段、分梯度的技术导入方案。书中对不同农户规模和经济基础的差异化建议,体现了作者对基层实际情况的深刻洞察。例如,对于小型农户,推荐的调控措施往往是低成本、易操作的;而对于规模化种植,则推荐了更依赖现代农机和精准农业技术的集成方案。这种“因地制宜”的指导原则,使得书中的知识体系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纸上谈兵”的空泛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