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 [Garden Paintings in Old China]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 [Garden Paintings in Old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居翰,黄晓,刘珊珊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园林
  • 中国绘画
  • 古代艺术
  • 山水画
  • 园林艺术
  • 文人画
  • 林泉
  • 艺术史
  • 文化遗产
  • 绘画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97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5180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arden Paintings in Old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1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国内的园林建筑史专家从中发现了国内罕见的《止园图册》的图像资料,于是通过书中提供的电子邮件,与高先生本人取得联系,而他们在国内发现的关于止园的史料,也是高居翰寻觅多年而没有找到的,双方在惊喜之余,也碰撞出了这样一本艺术史与园林史、图像与史料、绘画创作与建筑测绘相结合的书,使我们对传统中国的艺术成就有更全面、立体的认识。全书以高居翰两篇论文为基础,又由两位年青作者丰富细节,探讨中国古代的园林绘画。第一章专门介绍一座十七世纪的止园 ,一套特别的古典园林绘画,移步换景,带领读者进入园中品味游览。第二章将常见的表现园林题材的古代绘画,分为单幅、手卷、册页等不同形式,介绍了代表作和著名的园林。第三章结合图像来介绍古人在园林中的生活,尤其偏重少为人留意的女性活动,富于情趣。

作者简介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荣休教授。
黄晓、刘珊珊,均为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页插图

目录


地图
第一章 再现一座十七世纪的中国园林
附一 《止园记》
附二 《题止园》诗

第二章 画中园林
第一节 绘画与园林
第二节 单幅
两件明代佚名之作
(传)仇英《园林胜景图》
汤贻汾《爱园图》
袁江《东园图》
钱毂《小祗园图》
第三节 手卷
(传)沈周《和香亭图》
虚谷《梅花书屋图》
倪瓒《狮子林图》
杜琼《友松园图》
钱毂《求志园图》
孙克弘《长林石几图》
仇英《独乐园图》
吴彬《勺园祓禊图》
第四节 册页
杜琼《南村别墅图》册
沈周《东庄图》册
文徵明《拙政园图》册
张复《西林图》册
宋懋晋《寄畅园图》册
沈士充《郊园十二景图》册

第三章 园中闺趣
第一节 美人
第二节 情色
第三节 天伦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版目录

精彩书摘

荒园仕女图
将所有元素结合成为复杂的有机整体,并创造出主题鲜明的效果并非易事,但顾见龙在《纨扇仕女图》中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做到了。另一幅同样出色的作品是禹之鼎的《荒园仕女图》,迄今为止这仍是一件很少被人注意的作品。【图3.3】这幅画的创作年代与《纨扇仕女图》接近,也是通过野草丛生的园林背景来隐喻女性的处境,并采用非同寻常的率直且尖锐的态度表现了待夫归来的弃妇主题。
以荒园来安置弃妇自古已有——我们也许会联想到《源氏物语》中身世凄凉的末摘花。中国诗词中也早有此主题,在古诗中常可读到女子爱得热烈却遭到抛弃,因而陷入悲观绝望之中,反复自责并选择遁世隐居的故事。
此图中的妇人与上图中的女主角一样,可能也是久盼情人不归,或是已遭遗弃。不同之处在于,这位妇人身边并非玲珑秀雅的湖石,而是较为黯淡的岩石。她与观众也毫无目光交流,仅仅是呆坐在石头上,盘起一腿,长袖里的双手放在膝上,愁怨地望向地上的三只兔子。两只白兔可能为雌性,正抱成一团嬉戏,第三只兔子则专心致志,似有所图地望着它们,其体形更大,毛色也更深,应为雄兔。这一雄两雌的三只兔子或许是在隐喻女主角被迫与他人分享所爱。
图中明艳的石绿色野草与画面整体的灰褐色调形成强烈反差。如此大量的野草从岩间向面面内疯长,几乎对女主角的存在构成威胁,丝毫没有园林通常所给予人的舒适放松之感。此图的装饰美感令弃妇徒然凋零的美貌深入人心,并因此增强了这幅作品的情感冲击效果。妇人的表情苦涩无奈,双眉微锁,眼帘低垂。常有人认为中国绘画中的美人表情空洞僵化,这幅画可以作为最佳的反例之一。衣料褶皱的画法初看会让人觉得拙劣而矫饰,尤其是杂乱的袖部,但久视后会发现它们同样增强了画作整体的严酷效果。
……

前言/序言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国古代园林与绘画之间深刻联系的著作。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画作,而是力图揭示绘画如何作为一种媒介,不仅记录了园林的物质形态,更传递了古人对自然、宇宙、人生以及精神世界的理解。我们将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园林绘画进行细致的分析,呈现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如何在方寸画纸之上,营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想山水,以及他们寄寓于此的哲学意趣和审美情怀。 第一章:山水之源,园林之始 本章将追溯中国园林艺术的源头,探讨其与早期山水画的渊源关系。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是园林萌芽的土壤,而山水画的出现,则为这种情感提供了最初的表达方式。从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中对理想化自然景色的描绘,到汉代画像石、墓室壁画中初具规模的山水意象,我们能够看到园林在具象化、空间化的过程中,如何一步步从抽象的自然崇拜走向具体的审美建构。 汉代的画像石,虽然多以神话故事或历史场景为主,但其中点缀的树木、山峦、流水,已经显露出对自然景物的初步观察和表现。这些描绘,虽然稚拙,却为后世的园林设计和绘画提供了原型。唐代山水画的兴盛,则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真正走向成熟。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张璪的水墨山水,都展现出艺术家对自然形态的细腻把握和对山水精神的深刻体悟。这些山水画作品,不仅仅是客观景物的再现,更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抒发,它们所营造出的意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园林的布局与审美取向。 在这一时期,宫廷御苑和士大夫的私家园林也逐渐兴起。帝王修建的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如唐代的华清宫、曲江池,不仅是帝王休憩游乐的场所,更是国家权力和富庶的象征。而士大夫阶层开始追求“隐逸”的生活方式,修建小巧精致的园林,以寄托对山林野趣的向往。这些园林的建造,必然受到当时主流山水画审美的影响。例如,在园林中叠石理水,布置亭台楼阁,都与山水画中的构图元素息息相关。画中的山峦起伏,如何转化为园林中的假山堆砌;画中的溪流蜿蜒,如何指导园林中的水系设计。 本章还将重点关注早期文献中关于园林和绘画的记载,例如《诗经》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山海经》中 fantastical 的山川地理,以及屈原《离骚》中对神游仙境的想象。这些文字,虽然不是绘画作品,却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化世界的追求,这些追求,最终会在园林和绘画中得到完美的体现。我们会考察这些文献如何暗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念,以及这种理念如何渗透到园林的营造之中。 第二章:文人画境,园林意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阶层在中国社会地位的提升,对园林和绘画的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分支,强调“逸笔草草,意在笔先”,注重表达画家的主观情感和个人精神。这种“写意”的精神,恰恰与文人构建的私家园林达到了高度契合。私家园林不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成为文人修身养性、寄情山水、交流思想的精神空间。 本章将聚焦宋代至明清时期,文人园林与文人画的密切互动。宋代,文人画的理论逐渐成熟,如苏轼的“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宋代士大夫修建的园林,如司马光的“独乐园”,苏轼的“东坡雪堂”,都体现了浓郁的文人情趣。这些园林的设计,往往模仿山水画中的意境,通过假山、池沼、植物、建筑的巧妙组合,营造出“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效果,使游园者如同进入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 绘画在这一时期,更是文人表达个人情怀的重要载体。画家们将自己理想中的山水意境,通过笔墨绘制出来,这些画作不仅是独立的艺术品,也为园林的设计提供了灵感。例如,马远、夏圭的“残山剩水”风格,以及牧溪的“枯木疏林”,都为园林的设计师提供了简约、空灵的美学参考。文人画家笔下的茅屋野店、孤舟短桥,在园林中也得以化为现实,成为寄托隐逸情怀的象征。 明清时期,私家园林的集大成者——苏州园林,更是将文人画的审美理念发挥到了极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无不体现了“文心雕龙”般的精巧构思。它们在布局上追求自然山水的曲折回环,在景物设置上强调意境的营造,而非一味追求富丽堂皇。园林中的每一处景致,都仿佛是画师笔下精心勾勒的一角,充满了诗情画意。例如,园中的一泓池水,可能模仿画中的江河湖泊;几块嶙峋的山石,可能便是画中峰峦的缩影;而一株古树,则可能承载着画家对高洁品格的赞美。 本章还将深入探讨园林绘画在文人雅集中的作用。文人们常常在园林中吟诗作画,将园林的景致入画,并将画作与诗歌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这些园林画作,既是他们对当下园林之美的记录,也是他们内心理想的投射。我们会分析一些典型的园林绘画作品,例如仇英的《金谷园图》,以及明清时期大量描绘园林景色的册页和手卷,揭示画面中的构图、色彩、笔墨如何巧妙地呼应了园林的整体意境。 第三章:笔墨丹青,营造天地 本章将聚焦中国古代园林绘画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通过其独特的语言,将园林的物质形态转化为精神的象征。我们将从构图、线条、色彩、皴法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园林画家如何运用这些艺术语言,营造出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园林世界。 构图是画面的骨架,也是园林意境的组织者。园林画家在构图上,常常借鉴中国山水画的经典构图法则,如“高远”、“深远”、“平远”,将现实的园林空间进行提炼和重组,使其更具艺术张力。例如,在描绘大型园林时,画家可能采用“散点透视”的手法,将园林的各个角落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又丰富的视觉空间。而对于小型园林,则可能通过“景中景”的手法,突出某个局部,营造出“小中见大”的意境。 线条在中国绘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园林画家通过各种不同质感的线条,勾勒出山石的嶙峋、树木的苍劲、建筑的挺拔。例如,用“钉头鼠尾描”描绘山石的坚硬,用“赵体描”描绘柳树的柔美,用“方折描”描绘建筑的规整。这些线条的运用,不仅塑造了物体的形态,更传递了物体的质感和生命力。 色彩在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中,不仅仅是颜色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渲染。水墨画以其独特的墨色变化,表现出山水的层次和韵味。画家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营造出阴晴雨雪、四季更迭的视觉效果。而彩色画,如工笔重彩,则通过鲜艳的明亮的色彩,展现出园林的华丽与生机,或者通过淡雅素净的色彩,表达出清幽宁静的意境。例如,画家在描绘春日园林时,可能会运用大量绿色的渲染,而在描绘秋日园林时,则会偏爱红、黄、棕等暖色调。 皴法是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山石纹理和体积感的重要技法。园林画家将这些皴法运用到园林绘画中,赋予山石以生命。如“披麻皴”描绘山体的层叠,“斧劈皴”描绘山石的坚硬。“牛毛皴”描绘树木的枝干。“这些皴法的运用,使得画面中的山石不再是僵硬的石头,而是富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态。” 本章还将探讨园林绘画中的“留白”艺术。在中国绘画中,“留白”不仅是未完成的部分,更是意境的延伸和想象的空间。画家在描绘园林时,巧妙地运用留白,来表现天空、水面、云雾,或者暗示更广阔的空间,引导观者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使画面更具空灵感和深度。 第四章:诗画合璧,情景交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最高追求之一。园林绘画与诗歌的结合,是这种追求的集中体现。本章将深入探讨园林绘画如何与诗歌相互辉映,共同构建出完整的审美体验。 许多园林绘画作品,本身就带有题跋、诗句,甚至是画家创作的意境正是来源于一首诗。这些诗句,不仅是对画面景物的文字解读,更是对画外之意的补充和升华。它们引导观者进入画家的内心世界,理解画家所要传达的情感和哲思。例如,一幅描绘竹林的画,配上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立刻赋予了画面高洁的品格和文人的风骨。 反之,诗歌也为园林绘画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许多古代诗歌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都成为了画家构思园林画面的蓝本。画家们从诗歌中汲取意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可能激发画家创作一幅描绘隐士归隐山林,悠然自得的园林画。 本章还将分析一些文人雅士的园林生活,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诗画结合的方式来记录和表达。例如,在园林中举行的诗社活动,画家们将现场的景致入画,文人们则在画作旁题诗,将共同的情感和体验融为一体。这种诗画合璧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达,更增进了文人之间的精神交流。 我们会重点研究不同时期,诗画结合的风格演变。从唐代诗歌对山水画的启发,到宋代文人画与诗歌的紧密融合,再到明清时期园林画与诗歌的更为成熟和多样化的结合。例如,明代唐寅的画作,常常带有幽默风趣的诗句,而清代八大山人的画作,则常常以写意的水墨,配以寥寥数语,传递出深沉的孤寂和不羁的情感。 第五章:当代回响,不朽林泉 尽管中国古代园林和园林绘画的辉煌已成为历史,但它们所蕴含的审美理念、哲学思想和艺术精神,却依然对当代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章将探讨中国古代园林绘画的当代价值与传承。 我们分析当代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在多大程度上借鉴了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和审美理念。如何在现代建筑语境下,重现古代园林的“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等空间体验。如何在高速发展的城市生活中,重塑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当代艺术创作,如何从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中汲取养分。当代画家、艺术家们,如何将古代园林绘画的笔墨技法、意境营造、哲学内涵,融入到新的艺术媒介和创作语境中。例如,在当代水墨画、装置艺术、甚至数字艺术中,都能看到对中国古代园林绘画元素的致敬和创新。 我们还将思考,如何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如展览、出版、数字化博物馆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古代园林绘画。如何让这些“不朽的林泉”,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继续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并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图文资料,以及深入的分析,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代园林绘画的魅力世界,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永恒艺术价值。本书不仅是一部艺术史的著作,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度回溯和礼赞。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这本书,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在阅读之前,我对中国古代园林绘画的认识,可能仅限于一些零星的印象,觉得它们很美,但具体美在哪里,为什么美,却说不清道不明。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为我揭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绘画的独特魅力。作者在书中不仅仅展示了那些令人惊叹的画作,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剖析了这些画作的创作理念、表现手法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画面时,能够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园林绘画能够达到如此高的艺术境界。书中的例子也非常有说服力,通过对几幅典型画作的细致分析,作者一步步地引导读者去理解画家是如何通过构图、笔墨、色彩等多种手段,来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古代的园林绘画,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它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广泛的理解。

评分

《不朽的林泉》这本书,我拿在手里的时候,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感,但读起来却丝毫没有负担,反而感觉像在与一位老友谈心。作者的文笔流畅而富有感染力,他并非只是枯燥地罗列史实和作品,而是将自己对中国古典园林和绘画的热爱,毫无保留地倾注于字里行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不同时期园林绘画风格的演变时,总是能巧妙地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哲学思想以及文人的生活态度联系起来。这使得我对每一幅画作的理解,都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欣赏,而上升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度认知。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精彩。作者选取了几幅代表性的园林绘画作品,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从构图、笔墨、设色到意境的营造,都娓娓道来,仿佛亲临其境。他会指出画中某一片云的飘逸,某一块石的嶙峋,某一条水的曲折,是如何共同构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整体。这种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画家的高超技艺和独到眼光,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绘画的,更是关于如何“看”画,如何从画面中读出更多的信息和情感。

评分

读完《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我才真正体会到,“园林”二字在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技法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深度探寻。作者以他渊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梭于历代著名的园林画作之中,从唐宋的苍劲古朴,到明清的精致典雅,每一个时代的风格变化,都折射出当时社会思潮和审美取向的变迁。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画面细节的捕捉能力,他能够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解读出画家的匠心独运和情感寄托。例如,在描述一幅描绘隐居生活的画作时,作者会分析画面中那潺潺的流水,那幽深的竹林,是如何衬托出主人的淡泊宁静,以及对远离尘嚣的向往。这种解读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只是在看画,而是在通过画作,窥探古人的内心世界。这本书让我对“意境”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画面所呈现的景物,更是景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和哲学思考。它是一本能够让你在欣赏美的同时,获得精神升华的书。

评分

当我翻开《不朽的林泉》这本书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墨色和线条构筑的梦境之中。作者以他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绘画的无穷魅力。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画作,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文化意涵、哲学思想以及文人的生活情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画面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意境”的深刻理解。他能够通过对画面布局、笔墨运用、色彩搭配等细节的分析,将画作所传达出的那种宁静、悠远、超脱的气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在描述一幅描绘隐居园林的画作时,作者会细致地分析画家如何通过对山石、树木、流水、亭台等元素的巧妙组合,来营造出一种“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效果,让我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妙之处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古代的园林绘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客观描摹,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是一种对理想生活境界的追求。它是一本能够滋养灵魂、启迪智慧的佳作。

评分

翻开《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瞬间被那浓淡相宜的墨色、错落有致的景致所吸引。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画作,而是以一种极富情感和洞察力的视角,带领读者漫步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受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对于生活、对于精神世界的独特追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山水情怀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园林艺术与绘画之间血脉相连关系的敏锐捕捉。每一幅精心挑选的画作,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故事。那些山峦叠嶂、流水潺潺、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画面,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涤。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于画中意境的解读,他不仅仅描述了眼前的景象,更深入挖掘了画家借景抒情、寄情山水的深层含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置身于画中的世界,感受那份宁静、那份超脱,那份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审美情趣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题材的读者,也能被书中那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所感染,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关于人生态度的书,一本能够滋养灵魂的书。

评分

《不朽的林泉》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一位博学而又温柔的长者,娓娓道来中国古代园林绘画的奥秘。我之前对园林绘画的认知仅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印象中,知道有山水画,知道园林很美,但从未系统地了解过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绘画如何承载和表现园林的精神。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园林绘画作品的深入剖析,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脉络,以及画家们在创作中是如何捕捉并传递园林的精髓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画作时的细致入微,他会关注到树石的勾勒、水纹的处理、屋宇的结构,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将这些技术层面的细节与画作所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紧密结合。例如,在解读一幅描绘文人隐居之所的画作时,作者会分析画面布局如何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画中有什么。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些画作的价值,不仅仅是作为艺术品,更是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品味一壶陈年的佳酿,初尝时或许觉得醇厚,细品之下,更能体会到其中丰富的层次和余韵。它让我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精神追求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有了更为真切和深刻的感知。

评分

拿到《不朽的林泉》这本书,我首先被其装帧设计所吸引,简约而不失雅致,仿佛已经预示了书中内容的格调。而真正阅读起来,更是爱不释手。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浪漫。他以一种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代园林绘画的世界,仿佛与画家们在时空中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画面构图和意境营造时所使用的语言,既精准又富有诗意,能够将那些复杂的艺术原理,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描述一幅描绘山水画时,作者会细致地分析山峦的起伏、水流的走向,以及如何在画面中体现出“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让我对中国古代画家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绘画作品的介绍,更是对中国古代文人生活方式、哲学思想以及审美情趣的深刻解读。它让我明白了,那些流传千古的园林画作,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品,更是那个时代文化和精神的缩影。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品味一杯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体会其中的深邃。

评分

《不朽的林泉》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心中那片理想的“不朽林泉”。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诗意,他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将每一幅画作都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使得读者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画作,更能理解画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画面中“留白”的阐释,他指出,在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中,留白并非简单的空无,而是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是画家留给观者想象的空间,也是对自然之道的致敬。这种对细节的深入挖掘,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特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书中对不同时期代表性园林画作的选材和解读,都非常精当,既有宏观的时代脉络梳理,又有对具体作品的微观分析,让人感觉条理清晰,内容丰富。阅读这本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同行,他带领你缓缓走过古老的园林,让你在墨色的晕染和线条的勾勒中,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宁静与和谐。它让我明白了,中国古代的园林绘画,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追求和表达。

评分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它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领我穿越历史的长河,去感受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对于生活、对于艺术的独特理解。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他能够将复杂的艺术理论和历史背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出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画作时,那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他会从一棵树的姿态,一块石的棱角,一泓水的流向,去解读画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画家们的匠心独运。书中对不同时期园林绘画风格的梳理和比较,也非常清晰,让我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脉络有了整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这些画作的解读,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那种“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精神境界。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升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朽的林泉》之前,我曾担心这本书可能会因为题材的专业性而显得晦涩难懂。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极其易于理解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原本可能枯燥的艺术史和绘画技巧,转化为了一场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旅程。每一章的引言都如同序曲,为即将展现的篇章铺垫了情绪和氛围。书中的图文并茂,不仅仅是简单的插图,而是经过精心挑选,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甚至在某些时刻,画作本身比文字更能直接触动人心。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画面构图的分析,他能够指出画家是如何通过留白、线条的运用以及色彩的搭配,来营造出空灵、深邃或是静谧的意境。这让我意识到,园林绘画不仅仅是对现实景色的描摹,更是一种高度提炼和艺术化的表达。书中对不同朝代、不同画派的作品的比较分析,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中国园林绘画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发展。这本书让我感觉,我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作者一起,共同探索和发现。它激发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评分

三岁半男孩,从不到一岁就开始给读书,每天都读,不过他现在很喜欢读之前熟悉的书,然后根据记忆给我们讲,但是这本书可以一直留着,小时候的书现在还会回头看,再大了认识字了可以自己读。这次京东搞活动,抢了三张券,五百块,买了很多好书,还有一些是非常便宜的,再折上折,简直太超值了!

评分

带塑封,硬皮、够大,适合摆书架、送人。因成书较早,引用的资料图例多是台北故宫或海外的;可能是制版印刷的原因,图片的清晰度不够,影响欣赏和收藏。外国人写中国绘画史,有不同的角度,内容等看了再评。京东送货够快!

评分

蒋勋的讲美学算是买齐了。一直没弄明白,这本《写给大家的的中国美术史》和同为三联的另一本高居翰的《图说中国绘画史》是否是同一本?

评分

100幅精选画作,呈现一部中国绘画的历史,高居翰教授的早年成名之作。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机会遍阅美国、日本、欧洲、台湾各地的公私收藏,并努力融合传统汉学与艺术史风格分析的方法。本书的写作正为他提供了一个契机,向普通观众介绍当时的研究成果以及个人的想法。书出版后,即在西文世界赢得颇高赞誉,其“像小说一样”的叙述性写法,引领读者深入画中,了解如何去欣赏、观看这些历久弥新的图画,至今读来仍令人兴味盎然、别有启发。译者李渝女士是作者的授业弟子,她的译本得到高先生的称扬和认可。

评分

纸张精美,图文并茂很好的书

评分

纸张不错。印刷很好,相信蒋勋的作品。毕竟他是一个孤独的人

评分

书籍是精装版、印刷很好、很喜欢蒋勋的书、活动购买很划算、灰常满意、还会回购京东、

评分

一本艺术史与园林史、图像与史料、绘画创作与建筑测绘相结合的书

评分

撰著翻譯信達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