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作品集全套共4册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增订本) 9787100122986 29元
我们仨 9787108042453 23元
洗澡 9787020090501 36.0元
洗澡之后 9787020105526 29元
编辑推荐
《我们仨》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一生的庇护所。
内容推荐
《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作者简介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32年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同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研习。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35年留学英国、法国,1938年回国。先后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论文集《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集《倒影集》等。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
目录
第一部
我们仨
我们俩老了(11)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15)
(一)走上古驿道(17)
(二)古驿道上相聚(28)
(三)古驿道上相失(38)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55)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媒体评论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摘自网友的读后感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已经是晚饭以后,他们父女两个玩得正酣。锺书怪可怜地大声求救:“娘,娘,阿圆欺我!” 阿圆理直气壮地喊:“Mummy娘!爸爸做坏事!当场拿获!”(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称呼,随口叫。)“做坏事”就是在她屋里捣乱。我走进阿圆卧房一看究竟。只见她床头枕上垒着高高一叠大辞典,上面放一只四脚朝天的小板凳,凳脚上端端正正站着一双沾满尘土的皮鞋—一显然是阿圆回家后刚脱下的,一只鞋里塞一个笔筒,里面有阿圆的毛笔、画笔、铅笔、圆珠笔等,另一只鞋里塞一个扫床的笤帚把。沿着枕头是阿圆带回家的大书包。接下是横放着的一本一本大小各式的书,后面拖着我给阿圆的长把“鞋拔”,大概算是尾巴。阿圆站在床和书桌间的夹道里,把爸爸拦在书桌和钢琴之间。阿圆得意地说:“当场拿获!!”锺书把自己缩得不能再小,紧闭着眼睛说:“我不在这里!”他笑得都站不直了。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阿圆说:“有这种alibi吗?”(注:alibi,不在犯罪现场的证据。)我忍不住也笑了。三个人都在笑。客厅里电话铃响了几声,我们才听到。接电话照例是我的事(写回信是锺书的事)。我赶忙去接。没听清是谁打来的,只听到对方找钱锺书去开会。我忙说:“钱锺书还病着呢,我是他的老伴儿,我代他请假吧。”对方不理,只命令说:“明天报到,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有车来接。”我忙说:“请问在什么地点报到?我可以让司机同志来代他请假。”对方说:“地点在山上,司机找不到。明天上午九点有车来接。不带包,不带笔记本。上午九点。”电话就挂断了。锺书和阿圆都已听到我的对答。锤书早一溜烟过来坐在我旁边的沙发上。阿圆也跟出来,挨着爸爸,坐在沙发的扶手上。她学得几句安慰小孩子的顺口溜,每逢爸爸“因病请假”,小儿赖学似的心虚害怕,就用来安慰爸爸:“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爸爸”原作“孩子”。)我讲明了电话那边传来的话,很抱歉没敢问明开什么会。按说,锺书是八十四岁的老人了,又是大病之后,而且他也不担任什么需他开会的职务。我对锺书说:“明天车来,我代你去报到。”锺书并不怪我不问问明白。他一声不响地起身到卧房去,自己开了衣柜的门,取出他出门穿的衣服,挂在衣架上,还挑了一条干净手绢,放在衣袋里。他是准备亲自去报到,不需我代表——他也许知道我不能代表。我和阿圆还只顾捉摸开什么会。锺书没精打采地干完他的晚事(洗洗换换),乖乖地睡了。他向例早睡早起,我晚睡晚起,阿圆晚睡早起。第二天早上,阿圆老早做了自己的早饭,吃完就到学校上课去。我们两人的早饭总是锺书做的。他烧开了水,泡上浓香的红茶,热了牛奶(我们吃牛奶红茶),煮好老嫩合适的鸡蛋,用烤面包机烤好面包,从冰箱里拿出黄油、果酱等放在桌上。我起床和他一起吃早饭。然后我收拾饭桌,刷锅洗碗,等他穿着整齐,就一同下楼散散步,等候汽车来接。将近九点,我们同站在楼门口等待。开来一辆大黑汽车,车里出来一个穿制服的司机。他问明钱锺书的身分,就开了车门,让他上车。随即关上车门,好像防我跟上去似的。我站在楼门口,眼看着那辆车稳稳地开走了。我不识汽车是什么牌子,也没注意车牌的号码。我一个人上楼回家。自从去春锺书大病,我陪住医院护理,等到他病愈回家,我脚软头晕,成了风吹能倒的人。近期我才硬朗起来,能独立行走,不再需扶墙摸壁。但是我常常觉得年纪不饶人,我已力不从心。
……P17-20
《洗澡之后》作为《洗澡》的续篇,带来的是一种更加沉重与深邃的思考。当“洗澡”的狂潮过后,留下的不仅仅是风平浪静,更多的是那些难以愈合的伤痕和挥之不去的阴影。杨绛先生在这本书中,更侧重于展现“洗澡”运动对个体命运的长远影响,以及人们在经历政治运动后的心理状态。人物的命运走向,不再是简单的顺从或抗争,而是充满了更多元的选择与挣扎。有些人在运动中失去了尊严,有些人在运动后变得麻木,也有一些人试图在废墟上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本书的文字更加克制,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历经沧桑后的悲悯与无奈,却更加震撼人心。它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洪流固然可以改变许多,但真正能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或许还是内心深处的坚持与选择。读完《洗澡之后》,你会对那个时代有更深的理解,也会对人生的无常与坚韧有更深刻的体会,那是一种深刻的、带着历史厚度的感悟。
评分杨绛先生的作品,总有一种让人心安的力量,仿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她为你点亮了一盏宁静的灯。无论是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探寻,对亲情的温暖描绘,还是对历史事件的冷静审视,她都以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和豁达,呈现出一种洗尽铅华后的真实。她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能够直抵人心,引发深刻的共鸣。读她的书,就像与一位睿智的老友进行一场深度对话,在轻松的交流中,收获了对生命的洞察,对人性的理解,对情感的珍视。她不煽情,不夸张,却能在平淡的叙述中,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她对生活的态度,对苦难的承受,对知识的尊重,都化为了一种精神的力量,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她的作品,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人格的展现,是智慧的结晶,是真正能够滋养灵魂的书籍。
评分初读《走到人生边上》,仿佛踏入了一片静谧而深邃的精神原野。杨绛先生以其一贯的温润笔触,将人生走到暮年的种种困惑、思考与豁达娓娓道来,没有惊涛骇浪式的哲学辩论,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她像是与一位年长的智者促膝长谈,将那些生命中最本质、最触及灵魂的问题,用最朴素却又最尖锐的语言抛出,然后在细致的自我剖析中寻找答案。读这本书,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与作者一同审视那些被我们匆忙忽略的生命片段。那些关于存在、关于意义、关于时间流逝的疑问,在杨绛先生的笔下,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为具象的体验,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她不回避死亡,却也因此更珍视生命,将人生的边界视为另一场启程的起点,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平静的接纳。这是一种超越年龄的智慧,一种看透繁华后的淡然,让人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一份对生命的真正理解。
评分《洗澡》这本书,初看时会觉得它只是对那个特殊年代知识分子遭遇的一场啼笑皆非的荒诞剧。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感受到其中更深层次的讽刺与无奈。杨绛先生以她特有的冷静与幽默,描绘了当时知识分子在“洗澡”运动中的种种表现:有顺从的,有抗争的,有迷茫的,也有在夹缝中求生的。她没有直接去批判什么,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通过那些看似寻常的对话,将那个时代的压抑与荒谬展现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耿直的许彦成,还是圆滑的丁务耕,抑或是深陷泥淖却依然保持着一丝清醒的姚宓,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折射出人性的复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知识分子内心深处依然保有着对学术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渴望,这种对精神世界的坚守,在那个年代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扭曲,也映照出人性的某些永恒的弱点与光辉。
评分《我们仨》这本书,是关于一个家,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关于一种至深的爱。掩卷之时,总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在心头萦绕。杨绛先生用极简的文字,勾勒出她与钱锺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平凡而又饱含深情的日子。那些琐碎的日常,那些只有家人才能懂的默契,那些共同经历的风雨,在她的笔下,都化为一幅幅温馨而又略带伤感的水墨画。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尤其是对女儿钱瑗的追忆,那种失去至亲的痛苦,以及对过往温存的怀念,让人感同身受,泪眼朦胧。她笔下的钱锺书,更是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既有渊博的学识,也有可爱的一面,与杨绛先生的相濡以沫,成为了一段佳话。读《我们仨》,仿佛穿越时光,走进了一个温暖的小屋,感受那份即使在艰难岁月里也从未缺席的温情,让人相信,即使面对世事无常,爱与记忆,永远是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
评分好便宜,还是好困
评分店家发货快,包装仔细,最重要的是图书精美,闺女喜欢。
评分店家发货快,包装仔细,最重要的是图书精美,闺女喜欢。
评分好书好书,值得读一读
评分好书好书,值得读一读
评分店家发货快,包装仔细,最重要的是图书精美,闺女喜欢。
评分好书好书,值得读一读
评分店家发货快,包装仔细,最重要的是图书精美,闺女喜欢。
评分除了洗澡和洗完之后质量还行,其他两本像是地摊货的质量。不过客服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