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凤凰涅槃:交响音诗·为大型管弦乐队与唢呐而作 [Song of Phoenix:Symphonic Poem for Big Orchestra and Suona]

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凤凰涅槃:交响音诗·为大型管弦乐队与唢呐而作 [Song of Phoenix:Symphonic Poem for Big Orchestra and Suo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世瑞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当代音乐
  • 交响音乐
  • 唢呐
  • 管弦乐
  • 凤凰涅槃
  • 音诗
  • 作曲家作品集
  • 民族乐器
  • 现代音乐
  • 艺术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347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4654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ong of Phoenix:Symphonic Poem for Big Orchestra and Suona
开本:8开
出版时间: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凤凰涅槃:交响音诗·为大型管弦乐队与唢呐而作》介绍了音乐创作是音乐艺术领域中的资源,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原生起点,在数百年的世界音乐出版历史中,各类原创作品的出版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人民音乐出版社自1954年成立以来出版过大量中外音乐作品,其中包括丰富的中国作品,体现出我社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和对繁荣音乐创作所作出的努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音乐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涌现出一大批成绩卓著的作曲家和异彩纷呈的优秀作品,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此,人民音乐出版社将陆续编辑出版《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作品系列,内容涵盖能够反映当代中国专业音乐创作成就和整体发展水平的各类优秀器乐、声乐作品。
   中国的交响乐、管弦乐(包括民族管弦乐)创作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逐渐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具有中国气派和时代精神的传世之作,在世界交响乐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之交响乐(包括管弦乐、民族管弦乐)系列力求展示中国大型音乐作品创作的具代表性的佳作与成功探索。我们真诚地希望音乐专业人士及社会各界对这项为弘扬中华文化所作的工作给予一如既往的支持。

作者简介

朱世瑞,1983年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毕业;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毕业并留作曲系任教。1991年赴联邦德国留学,其间获多种学术奖项和创作委约。1995年德意志广播电台为其举办个人新作品专场音乐会。1999年以优秀成绩获联邦德国哲学博士(音乐)学位。2003年应聘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专著专论应邀在欧洲著名音乐学府讲学、作专题报告。其作品多次参加柏林、巴黎、布鲁塞尔、苏格兰、罗马、里昂、苏黎世、斯图加特、达姆斯塔特、卡尔斯鲁厄、弗来堡、萨尔茨堡以及上海与北京等国际音乐节演出,皆获业界及媒体好评。
朱世瑞的创作涉及多种体裁领域,主要作品:交响幻想曲《山与海》(2008)、交响音诗《凤凰涅槃》(2007/2008)、交响组曲《之问》(2006)、《没有琵琶的琵琶协奏曲——大管弦乐队》(1999—2006)、《水墨音画三帧——二胡、筝、唢呐、笙与乐队》(2006)、《灵歌——四个不同编制的乐器舞台》(2000—2003)、《声乐室内交响曲》(2002)、《双韵——和李太白与荷尔德林的精神对话》(1995)、《万籁——琵琶大曲》(1995)、《天净沙·秋思——为木管五重奏而作的五部十二曲》(1993)、《第二弦乐四重奏》(1992)等;《黑炮事件》、《疯狂的代价》、《盲流》、《给咖啡加点糖》等十余部电影音乐。2007年5月《朱世瑞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华夏乐章拾遗:民族管弦乐的时代回响》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当代中国作曲家在民族管弦乐领域,特别是融合传统乐器与大型交响乐队体裁方面的重要探索与实践。全书不侧重于某一特定作品的深度剖析,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展现了近数十年来,中国作曲家如何在继承民族音乐精髓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管弦乐配器法、和声语言及结构组织方式,构建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身份的管弦乐新貌。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旨在系统梳理和呈现这一领域的艺术成就与创作理念。 第一部分:民族乐器的现代语境——配器法的革新与挑战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笙乃至唢呐等)在进入大型交响乐队编制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传统乐器在音量控制、音色融合、织体构建等方面,与西方铜管、木管、弦乐、打击乐组形成了独特的对话关系。 音域的拓展与技术创新: 记录了作曲家们如何通过现代演奏技巧的引入,拓宽了传统乐器的表现力边界。例如,对传统弓法、指法的重新定义,以适应更宏大的声场需求。 音色重构与融合: 详细分析了作曲家在处理不同乐器组之间的“平衡”艺术。探讨了如何避免传统乐器被交响乐的厚重声墙所淹没,转而寻求一种既能保持民族乐器固有“神韵”,又能融入整体管弦乐色彩的可能性。讨论了特定乐器(如笙的复调功能、二胡的歌唱性)在多声部织体中的独特作用。 “中国声响”的建构: 这一节聚焦于如何通过配器选择,有意或无意地营造出具有中国文化意象的听觉空间,区别于纯粹模仿西方交响乐的创作倾向。 第二部分:结构与叙事——民族题材的交响化处理 当代中国交响音乐常常承担着描绘历史、抒发民族情感、反映社会变迁的重任。本部分关注的是,在宏大叙事与个体情感表达中,作曲家如何运用交响结构来承载这些复杂的文化信息。 主题的提炼与发展: 分析了从民间音乐、戏曲板式或传统哲学思想中提取音乐动机,并将其运用到奏鸣曲式、回旋曲式或变奏曲式中的手法。重点探讨了如何使民族性主题在发展段落中保持其内在的逻辑性,而非简单地进行片段式的罗列。 “意境”的音乐化翻译: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意境”的营造。本部分讨论了作曲家如何运用和声色彩、节奏的自由处理(如自由速度标记)以及对空间感的处理(通过快速的乐句交织或缓慢的音响堆砌),来模拟绘画或诗歌中“留白”和“氛围”的概念。 史诗性与戏剧性: 考察了那些具有强烈戏剧冲突或历史厚重感的作品,它们如何借鉴歌剧的戏剧张力,应用于纯器乐的交响诗或协奏曲结构中。 第三部分:和声语言的本土化探索 西方交响乐的根基在于其成熟的和声理论体系,而中国传统音乐在和声层面上更侧重于旋律与节奏的构建。本部分着眼于作曲家在融合两者时所进行的独特和声实验。 调式与色彩和声: 研究了如何将五声性、七声音阶等民族调式元素,与传统的调性、无调性或拓展的和声手法相结合。关注了如“以色彩代替功能”的和声处理,即和声的运用更多是为营造特定的听觉氛围,而非推动传统的功能和声进程。 复调的中国式运用: 探讨了作曲家如何借鉴民间合唱、山歌对唱等传统复调形式,与巴赫式的对位法、瓦格纳式的织体进行嫁接,创造出既有欧洲严谨性,又不失东方悠扬感的复调音响。 节奏的结构化: 许多中国音乐的魅力在于其灵活多变的节奏感。本部分分析了作曲家如何将自由的节奏(如散板)规范化、结构化,使其成为交响乐整体节奏框架的一部分,而非仅仅作为装饰性元素。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视野——创作的传承与开放 该部分回顾了前辈大师的奠基工作,并展望了新一代作曲家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创作趋势。 代际间的对话: 分析了不同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新世纪至今)作曲家在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上的侧重点差异。探讨了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而非仅仅是音乐符号)注入到国际通行的音乐语言中。 跨界与融合的边界: 涉及了民族管弦乐与其他音乐体裁(如电子音乐、世界音乐)的交叉影响,以及当代中国作曲家在国际音乐节和管弦乐团中的接受情况与反馈,以此作为衡量本土化创作成熟度的参考。 本书旨在为音乐研究者、作曲专业学生以及热爱中国当代交响音乐的听众,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参考框架,理解中国作曲家如何以交响乐这一世界性的语言,讲述属于自己民族的故事,构建起一座连通传统与现代的音乐桥梁。全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大量的实例分析,呈现中国民族管弦乐在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在音乐厅聆听现场演出,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而当这首《凤凰涅槃》的乐谱呈现在我眼前时,我仿佛能听到那宏大的管弦乐织体在脑海中回响,每一个声部都清晰可辨,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尤其让我惊叹的是作曲家对于唢呐的运用。唢呐那极具穿透力和表现力的音色,在交响乐队的衬托下,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民乐独奏,而是被赋予了更加深刻的艺术内涵。它时而如战鼓般激昂,引领着乐队冲向高潮;时而又如泣如诉,将凤凰浴火前的悲壮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还有一些瞬间,它又如同凤凰破茧重生后的第一声啼鸣,带着希望与新生,在广阔的音响空间中回荡。我注意到乐谱中对于乐队的配器非常精妙,铜管的辉煌、弦乐的细腻、木管的灵动,都被恰到好处地安排,为唢呐这个“主角”铺陈出最壮丽的舞台。这种跨界的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声音叠加,而是两种音乐文化的深层次对话与碰撞,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听觉体验,充满了戏剧张力与东方哲学意味。

评分

对于任何一个热爱音乐,尤其是对中国当代音乐发展轨迹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凤凰涅槃》无疑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宝藏。我尤其关注的是,作曲家是如何将“凤凰涅槃”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主题,转化为具体的音乐语言的。从乐谱的结构来看,作品似乎遵循着某种叙事线索,从沉寂到抗争,再到重生,每一步都充满了情感的跌宕起伏。而唢呐的加入,无疑是点睛之笔。它那种略带沧桑而又充满力量的音色,与交响乐队的宏大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将凤凰浴火重生的那种不屈不挠、浴火重生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想象着,在音乐的某个瞬间,唢呐的音色会如同凤凰的羽翼一般,在火焰中闪耀,在灰烬中呼唤,那将是何等震撼人心的画面!这种将一种文化意象,一种哲学思想,通过音乐,尤其是通过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与现代交响乐相结合,是极具创新性和艺术价值的尝试。

评分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音乐作品的呈现,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世界的窗口。我一直对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尝试融合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古典技法的作品。这本书以“凤凰涅槃”为主题,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生命力。从乐谱的编排和注释中,我能感受到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所投入的心血和思考。他对中国传统音乐语汇的提炼,对西方交响乐结构的运用,以及对唢呐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的驾驭,都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我尤其欣赏乐谱中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段落,仿佛能看到凤凰在烈火中舞蹈,在灰烬中重生,那种力量感和生命力是通过音符直接传递给读者的。即使不进行实际演奏,仅仅是阅读乐谱,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寓意。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享受,让我更加期待未来能够听到更多这样的优秀作品。

评分

这本《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凤凰涅槃:交响音诗·为大型管弦乐队与唢呐而作》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注目。深邃的底色上,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以极具张力的姿态跃然纸上,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富有象征意义,仿佛能感受到火焰的灼热和生命的复苏。光影的处理恰到好处,勾勒出凤凰羽翼的每一根脉络,充满了力量感和动态感。封面上龙飞凤舞的字体,尤其是“凤凰涅槃”这几个字,不仅传递出作品的主题,也暗示了其中蕴含的东方韵味。整体包装散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美感,既有传统文化的厚重,又不失当代艺术的创新。仅凭这封面,就足以激发我对其中音乐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样的视觉引导下,作曲家将如何用音符描绘出这壮丽的凤凰涅槃的史诗。我尤其对“大型管弦乐队与唢呐”的组合感到兴趣,这两种看似差异巨大的音色,在同一个空间中碰撞、融合,会产生怎样令人震撼的效果?是金属般的撕裂,还是丝绸般的缠绵?是民族音乐的婉转,还是西方交响的磅礴?这些问题,在我翻开书页之前,就已经在脑海中构建出无数种可能性,充满了期待。

评分

每一次接触到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总能带给我惊喜。这本书的名字《凤凰涅槃》,就充满了东方哲学的韵味和生命的张力。我深信,当大型管弦乐队遇上唢呐,必将碰撞出非同寻常的火花。从乐谱的封面设计就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那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仿佛预示着音乐中蕴含的澎湃情感和激昂旋律。我特别期待,作曲家是如何将唢呐这种极具穿透力、又略带沧桑感的乐器,融入到宏大的交响乐织体中的。是将其作为一种民族符号,还是将其升华为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象征?我猜测,在乐曲的高潮部分,唢呐的音色会像凤凰的啼鸣一样,划破夜空,宣告新生的到来;而在低沉之处,它又可能如同凤凰在烈火中燃烧时的哀鸣,充满无尽的悲壮。这种将民族乐器与西方交响乐的融合,正是当代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足以展现出作曲家独特的艺术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