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百年驛站

文茜的百年驛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文茜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小說
  • 民國
  • 傢族
  • 愛情
  • 戰爭
  • 命運
  • 文茜
  • 百年
  • 驛站
  • 成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35453
版次:1
商品編碼:11095006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推薦
   《文茜的百年驛站》繁體版連續數周高居誠品書店華文創作類!
   大陸簡體版重磅推齣,李敖大師手術後首度作序,纔女劉若英、鬼馬小S微博誠心推薦!
   ★獨享收錄
   “我想書寫,紙是我一生永恒不變的戀人。它讓我盡情地抒發心中的悲或樂;但紙太白,而我心中的墨太輕。”
   此書是文茜獻給逝去外婆的禮物;其中《當母愛沒有名字時》是大陸版新添文章,成為陳文茜多年來關於自己母親的創作,寫下對母親遲到瞭37年的真情告白。這是陳文茜首次披露自己內心深處的創痛,他今日的“得到”,源於一路以來的“放下”。

閱讀此書,我們如同目睹並感受著一個早熟、易感的小女孩如何在大時代裏曆經挫摺磨難、奮力成長,以至終成為一個美麗、成熟、睿智的女人。陳文茜跨過時代、種族、成見、創痛,追溯記憶與愛。愛你愈深的人,瞭解時代愈深,也愈願意寬恕這一切。從此,一個嶄新的文學的陳文茜展現在讀者眼前。
   ★摺射齣颱灣近現代的生命軌跡
   從 “隨風漂浮”的父祖輩到艱難闖關的張仲謀,從颱灣經濟起飛的島嶼女工到曾奮鬥在大陸的颱灣女孩Wendy,通過這些鮮活生動的人物,《文茜的百年驛站》簡筆勾勒齣颱灣百年的身世記憶,映照一個流離時代的初始與終結。
   ★一位女性思想者的箴言集
   在充滿缺憾的曆史裏,文茜不斷叩問,更展現瞭文茜無時或已的憂患意識。一流的文筆之外,更能讓人體會到強烈的時代感與敏銳的曆史感,對整個人類、地球乃至宇宙的觀照,自我的反省、仇恨的放下、還有女性追逐夢想的挫摺和勇氣。她的經曆對於年輕人來說,有驚嘆、有勵誌、有共鳴。她言辭會引起所有那些心中對於父輩、祖父輩有愛,對朋友有情,對世界感念,對自己感懷的讀者的強烈共鳴。
  

內容簡介

   “此書為我早逝的外婆而寫。她早已遠離,但從未於我的記憶中消失,我總是想著她。
   三十七年來,我把她離開我之後的一切,一直帶在身邊。
   三十七年來,毫無遺漏。”
   《文茜的百年驛站》透過陳文茜沉澱半生的私人記憶,與文茜一起紀念那些過去的人,那個過去的時代,那個時代衍生的各種人生故事。
   文茜的筆下,是那些獻身時代、沉默不語的“父祖輩”;
   和她有過數麵之緣或神交已久的名流賢達;
   重情重義、英年早逝的友人;
   在天災麵前堅守著自己的土地與信仰的普通民眾;
   風雲變幻中令人嗟嘆與凝思的曆史人物。
   通過這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勾勒齣大時代中悲劇的傢庭和個人的身世記憶,映照齣一個流離時代的初始與終結。

作者簡介

陳文茜,颱灣知名社會觀察傢、媒體人。1976年考入颱灣大學法律係,畢業後在《中國時報》副刊擔任主編。1987年赴美留學,取得曆史社會學博士學位。1995年,陳文茜結束美國的10年留學生活,迴到颱灣從政。由於陳文茜作風大膽,思路敏捷,政壇上獲得較大成功,甚至引發瞭“陳文茜現象”。
李敖稱她為“我所見過的最聰明的女人”。1998年陳文茜被《亞洲周刊》英文版評選為全亞洲25位“創造趨勢人物”之一 。之後便退齣政壇從事主持和寫作並依舊延續她自信敢言、鮮明犀利的風格,已齣版多部著作,其中大陸中文簡體版《隻剩一個角落的繁華》於2012年6月一經上市,便榮登各大圖書銷售排行榜。

內頁插圖

目錄

輯一 他與她們的飄泊
隨風飄浮的種子
當母愛沒有名字時
渴望之書
沉默的父親
紅塵不語,悼念鳳飛飛
老書櫃

輯二 啊!GAGA
啊!GAGA
新春祝福麻瓜霍金
張忠謀,闖關的孩子
生日願望

輯三 陪我到最後
陪我到最後
與死亡拔河的喬布斯如是說
或許他隻想當個江邊老人
在放生的旅途中
大偉,有你真好
紐約的兩位第一夫人
以鼓為智者的劉若瑀

輯四 河水湍湍,何處安寜?
我在美麗的日本
給恐懼輻射的人
我愛福島
地震與我們同在

輯五 曆史,在空中哭泣
黑暗之心
曆史,在空中哭泣
我們的中東
沒有帝國的藝術傢
小背簍裏的女孩
為什麼王佳芝拒絕不瞭鑽石?
悲歡金陵
弗裏德曼的平與不平
萊卡的天空邂逅

















精彩書摘

渴望之書--給我在天堂上的外婆
親愛的外婆,你還在天堂裏漫步嗎?
一九七五年早逝前,你總喜歡在傢裏的花園或街道上漫步。如果天堂也是一個不斷漫步的過程,今年你已足足漫步三十六年。你纍瞭嗎?想休息嗎?還是你的天堂世界也如當年的世間人生,仍持續不斷地用一針一綫、一碗一瓢為早逝的女兒、丈夫,又築起另一個永遠不滅充滿愛的傢?
提起筆來寫一封信給你,是我一生最睏難的書寫。我的筆仿佛碎瞭,因為驅使著它書寫的心碎瞭;我的字體漸漸模糊瞭,隻因止不住的淚水不斷滴下。親愛的外婆,人們說中文的書寫是一種象形字體,當它模糊瞭,化為一團墨影時,是否就象徵你在天堂照射的影子?嚮著我呼喚?
從齣生七個月,不離不棄獨自扶養我長大至十七歲;我還記得離開颱中車站時,你送彆我的身影;你初起含著淚,最終大哭,我不願擁抱你,倔強地上瞭北上的火車。火車移動瞭,就像我們無法靜止的人生,你和我彼此揮著手,彼此距離越來越遙遠;挺著老邁病弱的身軀,你停不住搖動的手,更停不住滿臉的淚,最終我們在各自眼中,都隻成瞭一個點;然後,完全消失。
你如此心痛,留瞭十七年的孫女,終究無情地離開你,投奔親生的母親。親愛的外婆,我不知道三十六年的懺悔夠不夠,三十六年的懲罰夠不夠?離開你時,我不知你病重至此;隻知你恐慌地不敢在傢中睡覺,那是一個你花瞭好大的力氣,憑一個女人之力蓋起來的美麗公寓。但你的心、肺、腎早已一一接近衰竭,醫師卻誤診你隻是運動不足,或者有妄想癥。你相信瞭親友的蔔卦,傢裏被壞人下瞭詛咒,因此身體纔如此不適;從此你帶著我不斷流浪,住著各個姨婆的傢,時間長達半年之久。
我離開你,或者正確地說是自私地逃開你的恐慌,留下一個獨自悲傷、痛苦、疾病纏身而且把晚年的愛全給瞭我的老人。我自私地追逐人生的路,不想在不同親戚傢裏飄泊;我天真地以為颱北有一個傢,我的母親會嗬護我,保護我的人生尊嚴。我毅然決然地離開你,離開一生唯一對我真正全然付齣、毫不保留、無止無盡寵愛我的人。
幾個月之後,再見到你,你已奄奄一息,喘不過氣來。隔日住院,你不太能言語,對著我笑,沒有責怪,隻有心疼。輕聲悄悄問我:“媽媽對你好不好?”我沒有迴答,離開你的我,有什麼資格迴答呢?當天下午,你即大吐血,深夜搶救,血止不住,你倉促留下遺言,隻有兩句,其中一句:“文茜還沒長大,我死得不甘心。”醫師為你打下嗎啡,止住瞭血,但也止住瞭你的心跳,止住瞭你六十六年苦命的人生。
我一生所經曆最深、最無私的愛,也在那一刻從此終止瞭。
你走的那天夜晚,我望著夜空,沒有流淚。夜空那麼崇高,伸手也夠不著,星星燦爛地閃耀著,颱北的燈光仍有一點燈火。是誰在這深夜裏,還沒睡覺,陪伴孤獨懵懂這一切的我?
從那一刻起,我已認知自己真正失去的;心理上我知道我已成瞭一名實質的孤兒。我仍有父親,但我不知道他在哪裏;我仍有母親,但那是一位曾經生育我,十七年之後彼此纔漸漸熟悉的陌生親人。親愛的外婆,我長大後,許多人稱贊我勇敢;他們不知道那是因為打從十七歲失去你後,我已認清自己的命運。我的人生再無依靠,我必須挺直腰杆,靠自己往前走。你生前麵對艱難人生的樂觀態度,在我的身上從此成瞭無窮寶藏;人生睏境時刻,哼著歌,笑一笑,什麼事也就熬過度過瞭。
我比起多數人不害怕死亡,一大部分原因也是我早已失去人生摯愛。或許後來的三十六年間,我曾迷惘地追尋,想填補十七歲時人生破掉的大洞。尋尋覓覓,走至今日,五十三歲瞭;我的人生也隻如一艘老破帆船,除瞭黃昏,除瞭船下的水浪,除瞭每日早起的旭陽,固定捎來短暫的快樂外,世間已無太多眷戀。
其實我並不如旁人眼中那般勇敢,自從你離去後,整整三十四年,我不敢參加你的喪禮,不敢拜你的墳;正確地說我無法麵對你的死亡。冥冥中注定吧,兩年前,我纔第一迴和舅舅、阿姨、媽媽一起為你掃墳。你與外公閤葬於颱中東海花園公墓,兩位早逝的老人傢,孤伶的墓碑佇立著,兩旁土葬的墳地皆已成廢墟。我與舅舅們決定為你整墳,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那一刻終於長大;一個佯裝勇敢的人終於睜眼正視人生的失落。那一年,多麼剛巧,正值你百歲冥誕。你的生日十月三十日,我為你舉辦音樂會;你的孩子們幾乎全到瞭,許景淳在颱上演唱你生前最常哼唱的《雨夜花》、《荒城之月》,我用計算機閤成技術把你打扮成巴黎姑娘、上海少女、日本貴婦等等不同裝扮的畫像,那是你一生沒有完成的夢,而竟也是我一生唯一為你做的事。你把一切給瞭子女,從來沒有為自己慶壽;這是你第一次的生日Party;在你死後三十四年。
你的丈夫是一個把自己獻給時代的人。陳芳明教授近日齣版《颱灣新文學史》,第五章第五十三頁中提及你的丈夫。颱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文學期刊誕生,一九三四年五月六日,八十餘位作傢自颱灣各地齊聚颱中市。“從來沒有一個場閤,能夠同時見證如此龐大數目的作傢聚會”,參加者包括賴和、郭水潭、陳逢源、王詩琅、葉榮鍾、張深切、楊逵……這場文藝大聚會舉行於颱中市西湖咖啡館二樓,會場貼滿瞭標語,包括“寜做潮流衝鋒隊,莫為時代落伍軍”。大會結束時,你為時代衝鋒的先生代錶八十多位文人宣讀“大會宣言”,“自一九三〇以來,席捲瞭整個世界的經濟恐慌,一日比一日深。看!失工失業的洪水,……大眾生活墜落於窮睏深淵底下,……我們決定把大會當最好的契機,進一步奮鬥,把文學作品介紹到民間……”你的先生在那場大會上,與他最好的朋友賴和、張深切被推舉為《颱灣文藝》中部委員代錶。那一刻起,你的人生也為之震動瞭;傢不再是豪門世傢長媳的托身之處,傢變為一個丈夫宴客川流不息之地;傢,變為你一個人獨立撫養子女的代名詞。你曾是清水的大美人,帶著無窮的憧憬嫁入何傢,從此你的生命又開始瞭另一段飄零的旅程,丈夫把自己連七弟都獻給瞭時代,你則每天守在孤獨的窗邊守候晚歸的先生,擔心他的安危。《颱灣文藝》齣刊後,每一首抗爭大時代的詩歌散文,竟寫不齣你雨後站在大門窗內,日漸蒼老孤寂的身影。
你先目睹瞭丈夫的變化,再目睹瞭時代一段比一段悲慘的考驗;“二戰”期間,你失去瞭一個女兒;“二戰”過後,你的先生逃過瞭“二?二八”、卻逃不過恐怖的陰影,終至徹底崩潰。在一切殘酷的時代巨輪的烙印下,你含著淚,有時忍不住大哭,卻始終堅持給孩子們一個溫暖的傢;不論多少深藏的悲痛,無聲的失眠,白天你總提起菜籃,像儀式般為全傢準備一桌豐盛的晚餐。
你那麼愛美,除瞭給自己藏點翡翠外,什麼都給瞭孩子。天堂上的你可知道,每一次全傢聚一塊兒,唱“母親像月亮一樣,照亮我傢門窗”,沒有一個傢人不流淚;因為我們詠唱的不僅是一首歌,而是你如同歌詞般無盡的愛。
親愛的外婆,你一定沒想到今年的我也已五十三歲半瞭;和我同年紀時,你已成瞭寡婦。當年撫育著我,孤獨的你每夜入眠之前總輕輕撫著我的背,讓我把手擱放在你的胸前;甚至到瞭上幼兒園大班快七歲瞭,你還寵著我每天齣門幫我穿襪,迴傢翹腿喝奶瓶;阿姨們看不慣,你不客氣地反瞪她們,心疼地說:“她從七個月就沒有媽媽。”寵著、嗬護著,甚至上高中,你都懷疑我有沒有能力過馬路,能不能自己騎車上學;你的記憶中,好像我永遠隻有五歲。
遲瞭多少個年頭,遲至我也接近中年,你纔從我的睡夢中飄離;我也纔從一個生命停格十七歲的“小孩”蘇醒,把當年被迫終止凍結的愛,慢慢融化。
詩人們曾經說,如果仰天長望,月光有時會鋪成一條路,帶著我們去見人生最想念的人。昨夜,月光明亮,現在的我有如當年的你,也是孑然一身;親愛的外婆,在你一百零二歲生日那一天,你我可以一個在天,一個在地,共同嚮上天許願,讓月光鋪成一條路,我發狂地奔嚮你,緊緊地再次擁抱你嗎?
那是十七歲的我離開你,虧欠你的最後擁抱。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悲歡金陵
四月二十一日,我從南京迴到瞭颱北。
飛行路上,我想著這條路,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遷都流亡颱北,正是走著相同路徑。當年《中央日報》老一代的乾部,權傾一時;如今年輕一代,隨著時代變遷正麵臨失業。一九四九年國民黨初遷颱北,《中央日報》以一則自我安慰黨國潰敗的標題寫下曆史,“我軍一瀉韆裏,敵軍追趕莫及。”
南京曆史起始得早,卻總結束得慘烈。從東吳三國之孫權至東晉、至宋齊梁陳,史上閤稱“六朝”;每個建都南京的朝代,總被它龍盤虎踞的風景、湖江風光之美色所魅惑;但亡國喪鍾,在南京總是敲得特彆快,特彆響。
四朝之後,隋軍不隻滅瞭陳,還將當時名為“建康”的南京城邑宮苑全麵亡毀。木作,燒;石作,砸。人口一度高達一百萬人的南京,第一段繁榮,就以如此滅絕方式,走齣曆史,告彆第一道光彩。
唐代之後,這個無法自棄的長江河畔名城又漸漸光艷起來;金陵府之名,始奠唐朝。一三六八年,南京的時代來瞭;十四世紀剛過瞭一半,南京第一迴成為大一統中國王朝的京城;這是南京最長的繁榮歲月。盡管不到五十三年,明成祖硃棣奪帝即遷都北京,南京隻成留都;但當時南京人口已達一百二十萬人;已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巴黎僅排其後,遑論一片黃沙的北京。那一段南朝短短的五十三年寵幸,已足讓南京往後不時閃耀王氣之美;保留至今的古跡明城牆、明孝陵、全世界最獨特的兵器之城“天下第一壅城”,《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專為康熙製作皇服的“江寜織造”……這是明清。接著民國,孫中山再度設都於此、並最終葬身於此,留下不少民國遺址。
南京是一個喜劇、悲劇不斷交錯的城市。繼隋軍滅城近一韆年,南京於二十世紀又遭逢一場持續六個星期的大屠殺。日本人從上海攻至南京,仗已然打得既疲倦又發瘋。今日“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之地,即為昔日中華門古城牆外一九三七年日本要中國人自己挖壕溝,實踐一個中國著名的成語“自掘墳墓”之地。刺刀一刀又一刀殺死孤苦恐懼的百姓;根據史料,南京死難的屍體可以沿著長江河岸從南京一路排至杭州,足夠裝滿二韆五百節車廂;一個個疊起,可疊七十四層樓高。
大江東去,韆年,百年,六十年皆過去瞭;悲劇、喜劇也紛紛落幕瞭。曆史本來對任何一個個人或朝代,都無太多眷戀之意。曆史,有它的無情。
二〇一一年四月中,我隨著趨勢科技創辦人之一陳怡蓁第一迴訪南京。明城牆、中山陵、雨花颱……無論紀念偉人、殺漢奸、追思共産黨烈士或硃元璋巧思的“甕中捉鱉”城牆兵器,竟然全抵不上亡國逸樂的秦淮河迷人。
搭著畫舫,在二〇一一年夜間,人們不隻猶唱“後庭花”,一傢接著一傢的仿明建築倚河臨江,賣起沒話說的高檔淮揚菜。秦淮燈會,打自明代年間已然民間盛事,明末著名的文人張岱錢多到不行,為瞭打造彆具生麵的燈具,還特請福州師傅花瞭兩年完成大花燈。時間一下子在我們眼前跳瞭四百年,秦淮河還是依舊美如仙境。差彆僅是當年點燭火,現下不隻玩燈具,古橋上還纏繞LED燈泡。秦淮河讓墨客文人流連忘返的藝妓,被清廷滅瞭,反流傳京都。董小宛、陳圓圓、蘇小小隻留像於夫子廟牆,有時遊河拐個彎,成瞭會動的人像燈具,嚮遊客打招呼。今日她們的虛擬形象,有瞭新的經濟目的;明代藝妓逝往的逸樂遙想,如今是“拉動內需旅遊業”大陸十二?五規劃的政策推手。
槍聲、雨聲、毀滅聲、哀嘆聲皆瞭,如今南京安安靜靜地在中國南方扮演新的“科技研發”軟件城市角色。這些年來,一直跟在英雄北京哥哥身邊、繁華上海姊姊身後的南京,學會擺脫大時代殘酷扭麯的糾纏束縛,點畫宛轉,雍容也獨善其身地給自己走瞭一條特殊的軟件研發道路。
南京在全中國GDP占的份額很小,但它卻是最早成立軟件而非硬件廉價代工的科學園區。早期以軟件外包為主,現在全麵衝刺高附加價值的軟件開發。趨勢科技因緣際會二十年前已進駐南京雨花園區;這裏離著名的雨花颱公園相隔車行僅十分鍾。六十年前國民黨殺漢奸殷汝耕、行刑南京大屠殺日軍戰犯山原及共産黨地下黨員,如今雨花颱隻是一個公園,它的主要功能是南京市之肺;當地植樹植林之美,僅次中山陵。
南京所以成為眾傢軟件科技産業的重鎮,理由與新竹科學園區相同;南京當地也有兩大理工學院,一是全中國排名前茅的南京大學,一是東南理工大學。他們曾一度為瞭快速培植科技人纔,分彆祭齣“少年班”,也就是資優“天纔班”;這些小天纔十九歲畢業後留美,其中一位在美國結識趨勢科技核心乾部,就此開啓瞭南京第一傢雨花軟件園區國際公司。
如今那位小天纔,在趨勢科技成功上市後,已大賺一筆財富。他頗具南京人逸樂的基因,四十歲不到,已閑雲野鶴遊樂全世界;比當年張岱從紹興、杭州逸樂玩至秦淮河,場麵大多瞭。
南京的老人,眉頭或還有一點縱深褶痕,年輕人則已無牽也無掛,安逸地過日子。許多高科技軟件公司選擇進駐南京,一因這兒人纔多,大學好;另一個主因,南京一住下來,人就不想走。鍾山巍巍,玄武湖眺,秦淮明艷……;員工不習慣跳槽,流動率低,人事穩定。
我在南京大學,東南理工大學分彆演講兩場。本來隻是想跟當地的孩子們分享他們麵對金融危機時代與全球變暖威脅;晚上七時開講,中午卻已開始占位排隊,到瞭晚間兩韆人爆棚,還得煩勞擠不進場地的學生們,手抓著窗邊鐵欄杆站著聽講三小時。
他們如此踴躍齣席,不是為瞭其他原因,而是認為自己被鎖在一個不夠理解世界的國傢;渴望外來的我給予真正答案。演講時,我先和他們玩趨勢科技軟件投票遊戲,第一題先投,“我老,還是不老?”九成的人驚訝我已五十三歲,卻仍有三十三票投“老”。我請他們自白,誰是那三十三“烈士”?結果一人勇敢舉手;我立刻脫口,“拖齣去斬瞭!”全場哄堂大笑。
兩場演講我特彆想讓當代大陸最優秀的學子們錶態一個題目,“二十年後,中國是否超越美國?”令我驚訝的是,學生壓倒性地一緻認定“不可能”!一批人當場大喊中國太差瞭,GDP人均太窮、民眾素質不佳,貪官腐敗令人憤怒……。我們隔海有人以為“中國自大”,自居G2;但在中國最優秀的九大科技大學之二,我看到完全不是那麼迴事。他們謙虛努力、年輕自信,但對時局有意見,覺得中國太落後,要更好。
臨彆時,我握瞭許多年輕人的手,感覺他們對世界渴望的體溫。或許同樣身處令人意亂心慌的通膨年代,或許他們不再擁有十多年前前輩一挖就是一大桶金的機會;但我在南京孩子們的眼睛裏,看到久違追求知識與國際信息的渴望。
在一個數度麵臨毀滅,又永遠雍容華貴的南京城;我留瞭一句話給當地學生們。一七九九年乾隆駕崩,當時中國早已是停滯的帝國,清廷卻渾然不知。如果一八二○年,我在倫敦也舉辦類似投票,“二十年後英國會不會超越中國?”百分之九十的英國人同樣迴答不會;中國人則百分之百迴答絕對不會。但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英國打敗瞭中國。
一個時時鞭策自己的國傢,會往上爬;反之,每天自我感覺良好的國度,隻會往下走。
在南京,憂患與安逸,悲劇與歡樂,永遠並存。那個城與那個城裏的孩子,令我懷念。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五日
……

前言/序言


《文茜的百年驛站》:一段跨越時空的記憶之旅 《文茜的百年驛站》並非一本沉湎於曆史陳跡的枯燥讀物,更非對宏大敘事的簡單復製。它是一段精心編織的記憶之旅,一次深邃的人文探索,更是一場與時代靈魂對話的邀請。書名中的“文茜”,是一個鮮活的、充滿生命力的個體符號,她仿佛是曆史長河中的一位旅人,在時間的驛站裏駐足,觀察、聆聽、感受,並將那些被遺忘的、被忽略的、被時代洪流裹挾的片段,串聯成一幅動人心魄的畫捲。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設定一個固定的敘事框架,而是以一種碎片化、非綫性的方式,將讀者帶入一個更加廣闊的、充滿想象的空間。每一個“驛站”,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又共同構成瞭一個宏大的整體,共同描繪齣“百年”所承載的豐富內涵。讀者並非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參與到這場記憶的拼圖中,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填補那些留白,去品味那些微妙的情感。 時代的脈絡,個體的悲歡 《文茜的百年驛站》試圖捕捉的,是那些在時代變遷中閃爍著人性光輝的個體生命。這裏的“百年”,不是一個抽象的時間概念,而是無數個真實生命在其中跌宕起伏、悲歡離閤的印記。文茜,作為書中的一位“觀察者”或“記錄者”,她並非高高在上地俯瞰,而是以一種近乎同情的姿態,去觸碰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漂泊的靈魂。 這些“驛站”,可能是一處被時光遺忘的老宅,它曾承載著傢族的榮耀與衰落,見證瞭幾代人的生離死彆。它可能是一段塵封的往事,關於一段被壓抑的愛情,一個未能實現的夢想,一次絕望的抗爭。它也可能是一群平凡人的故事,他們在時代的大潮中,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用微小的力量書寫著生命的傳奇。 文茜筆下的“驛站”,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將冰冷的曆史事件轉化為鮮活的個體命運。她不會告訴你某個會議是如何舉行的,某個政策是如何頒布的,而是會讓你看到,在這些宏大敘事的背後,有多少普通人的生活因此而改變,有多少個傢庭因此而承受著命運的無常。她讓你看到,那些被載入史冊的英雄人物,也曾是血肉之軀,有他們的愛恨情仇,有他們的掙紮與抉擇。 情感的共鳴,心靈的觸動 《文茜的百年驛站》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引發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文茜的文字,細膩而富有感染力,她善於捕捉那些最細微的情感波動,將它們放大,呈現在讀者麵前。那些隱藏在曆史事件背後的人物,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希望與絕望,都仿佛觸手可及。 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其中。或許你會在某個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許你會在某個片段中找到某種情感的慰藉。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思考自己與時代的關係。 “驛站”中的故事,往往充滿瞭人性的溫暖與光輝,也夾雜著無奈與悲涼。但正是這種真實,纔顯得尤為珍貴。文茜並沒有迴避那些殘酷的現實,她隻是用一種更加溫和、更加有力量的方式,去呈現它們。她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人性的光輝依然能夠閃耀。 多元的視角,豐富的體驗 《文茜的百年驛站》並非隻關注某一個特定時期或某一個特定群體。它的目光是廣闊的,它的視角是多元的。它可能觸及到戰爭的創傷,也可能描繪齣和平年代的溫馨;它可能聚焦於城市的繁華,也可能深入到鄉村的寜靜。 這種多元性,使得這本書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引人入勝。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們的生活,從而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曆。 或許,某一個“驛站”講述的是一位在戰亂中失去傢園的母親,她如何在絕望中尋找生存的希望,如何用瘦弱的身體保護自己的孩子。另一個“驛站”,則可能描繪的是一位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敢於追逐夢想的年輕人,他如何在時代的機遇中抓住機遇,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還有的“驛站”,則會讓我們走進一位平凡的匠人,他如何用一生去打磨一件技藝,將一門手藝傳承下去,直到歲月的盡頭。 這些故事,雖然個體各異,但都共同指嚮瞭一個主題:生命的力量。無論是在順境還是逆境,無論是在繁華還是凋零,生命總有其頑強的韌性,總有其獨特的價值。 語言的藝術,思想的深度 文茜的文字,並非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充滿瞭詩意的錶達和深刻的思想。她善於運用意象,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讓讀者在閱讀中産生豐富的聯想。她的敘述節奏張弛有度,時而娓娓道來,時而跌宕起伏,牢牢地抓住讀者的心。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對故事的講述,它更蘊含著作者對曆史、對人性、對社會深刻的洞察。文茜並非簡單地敘述“發生瞭什麼”,而是試圖去探討“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背後意味著什麼”。 她在不同的“驛站”中,會提齣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引導讀者去思考曆史的規律,去反思人性的復雜,去審視社會的發展。她鼓勵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用一種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心態去理解這個世界。 例如,在講述某個時代的苦難時,她可能會引導讀者思考,是什麼原因導緻瞭這些苦難,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在描繪某個時代的繁榮時,她可能會提醒讀者,繁榮背後是否隱藏著隱憂,我們又該如何保持清醒。 《文茜的百年驛站》:一次關於“我們”的旅程 總而言之,《文茜的百年驛站》是一本能夠觸動你心靈的書。它不是讓你去瞭解某個遙遠的曆史事件,而是讓你去感受那些活生生的人,去體會那些真實的情感,去思考那些深刻的命題。 它是一次關於“過去”的旅程,讓你在彆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根源;它也是一次關於“現在”的思考,讓你在曆史的沉澱中,看清當下的方嚮;更是一次關於“未來”的啓示,讓你在生命的智慧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閱讀《文茜的百年驛站》,就像推開瞭一扇扇塵封的門,走進瞭一個個充滿故事的空間。你會在那裏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聽到形形色色的故事,感受到形形色色的情感。而在這個過程中,你也會發現,自己也在發生著某種微妙的變化。你對曆史的理解會更加深刻,你對人性的認識會更加豐富,你對生命的感悟會更加透徹。 它不是一部讓你消遣時間的讀物,而是一本能夠陪伴你、啓迪你、甚至改變你的書。在文茜的百年驛站裏,你或許會駐足,或許會流連,但無論如何,你都會帶著滿滿的收獲,繼續你的下一段旅程。它讓你明白,每一個時代,都值得被銘記,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而最重要的是,它讓你重新認識“我們”——那些曾經走過,正在走著,以及即將走來的,每一個鮮活而獨特的“我們”。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總覺得,那些能夠真正觸動人心的作品,往往都有一種強大的情感力量,它能穿透文字的錶層,直抵讀者的內心深處,引發共鳴。我猜測,《文茜的百年驛站》這本書,應該就具備這樣的特質。它可能不一定充滿瞭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它一定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敘述中,蘊含著深沉的情感,那些關於愛、關於失去、關於堅持、關於希望的情感。我設想,作者在創作這本書時,一定投入瞭極其細膩的筆觸,去描繪人物內心的波瀾,去刻畫那些微妙的情感變化。我期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那些人物的喜怒哀樂,能夠體會到他們所經曆的掙紮與抉擇,甚至能夠在他們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這種情感上的連接,往往比任何宏大的敘事或華麗的辭藻都來得更加深刻,它能讓讀者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久久不能平靜,甚至在之後的生活中,被書中的情感所悄然影響。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穿越時間的敘事方式特彆著迷,尤其是當故事能夠跳脫齣單一的時間綫,在過去與現在之間自由穿梭的時候。我設想,《文茜的百年驛站》這本書,應該正是采用瞭這樣一種宏大的敘事結構。它可能不是綫性地講述一個故事,而是像抽絲剝繭一樣,將不同年代的片段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相互關聯的網。想象一下,當我們在讀到某個現代的場景時,突然被帶入到一個百年前的某個瞬間,而那個瞬間的細節,又會巧妙地呼應或解釋瞭當下的情境。這種敘事上的跳躍和交織,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深刻的洞察。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故事堆疊,更是一種對時間本身的探索,對曆史的縱深感和厚度感的挖掘。我特彆期待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如何讓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時空片段,最終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情感洪流,或者揭示齣某種跨越時代的普遍真理。這需要極高的敘事技巧和深刻的理解力,而這本書,僅憑其名,就已然勾起瞭我對此的無限遐想。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自帶一種復古的韻味,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仿佛能聞到油墨的陳香。我拿到書的時候,就被它散發齣的那種厚重感所吸引,感覺像是捧著一本跨越時空的故事集。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我已經能想象到,它一定蘊含著無數的傳奇與風雨。它給我的第一印象,就如同一個古老的旅館,在漫長的歲月中靜靜佇立,接待著來來往往的旅人,記錄著他們或悲或喜的離彆與重逢。我猜想,書中的文字,一定如同那些褪色的照片,承載著曆史的痕跡,又像是一扇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過去時代的風貌。那些被時間衝刷的記憶,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情感,或許都會在這本書裏被一一拾起,以一種溫暖而又不失力量的方式呈現。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究竟是如何描繪這些“驛站”的,它們又承載瞭怎樣的故事,又有哪些鮮活的人物在這其中上演著悲歡離閤。這是一種純粹的期待,一種對未知卻充滿吸引力的遠方的嚮往。

評分

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驛站”這個概念所打動。這個詞語本身就充滿瞭故事性,它意味著停留、歇腳、轉摺,也意味著遇見、告彆、新生。我腦海中浮現齣的,是一幅幅畫麵:古老的旅店,昏黃的燈光,爐火的劈啪聲,遠道而來的旅人,他們臉上寫滿疲憊,卻又帶著對未來的憧憬。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捕捉到這種驛站特有的氛圍,那種在喧囂塵世中找到片刻寜靜,又能在短暫的停留中獲得力量的感受。我希望書中齣現的每一個“驛站”,都能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曆史,它們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地點,更是承載著無數人物命運的載體。或許,這些驛站見證瞭某個時代的興衰,或許,它們連接著不同的傢族,又或許,它們僅僅是某個人生命中一個不起眼的轉摺點,卻由此改變瞭一生的軌跡。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被時光遺忘的角落,感受到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閃耀的人性光輝。

評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講述故事的層麵,它更應該能夠引發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我把《文茜的百年驛站》這本書,看作是一扇窗戶,透過它,我希望能夠窺見那個“百年”的時代,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陳述,更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社會形態。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獨特而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去剖析曆史的肌理,去揭示那些隱藏在時代洪流之下的個體命運。我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能夠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旁觀者,更能帶著批判性的思維,去理解那些過去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麵對的睏境是什麼,他們又是如何做齣選擇的。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因為很多當下問題的根源,都可能深深地植根於過去。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一次對曆史與人性的深度探索。

評分

好看。。。。。。。。

評分

不錯,是正品,活動的時候買的

評分

一直很喜歡陳文茜,簡單清新的文字讓人很舒服。

評分

買瞭好多書,還未看,不如該如何評價。

評分

之前看過,買來留念珍藏吧

評分

不錯 喜歡的作者 還沒認真讀

評分

很好,還可以價保哦,時不時去點點

評分

雖然談的都是發2011年對經濟情勢所造成的多國影響之隨筆,但還是值得一讀

評分

很好 是正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