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的書, 很有收獲
評分列維納斯於50年代進入法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前沿,他的觀念基於“它者的規範”或按他自己的話講“規範為哲學第一本位”。對於列維納斯來講,它者是不可知的,並且無法凝練齣基於自我的客觀規律,因為這隻會囿於傳統的形而上學觀念(這被列看做是本體存在論)。他更傾嚮於把哲學看作是“愛的智慧”而非傳統希臘語中的“智慧之愛”。這樣,規範成為獨立於主觀的實體,成為淩駕於主體的民族責任;繼而這種責任超越瞭客體對真實之探索的意義本身。
評分好書,值得一讀。好書,值得一讀。
評分好…………………………………………
評分★說古道今,洞察官場百態,有趣有料
評分好…………………………
評分生活挑戰
評分 評分這種物質性構成現代詩歌和藝術的“純感性”。對此,列維納斯沒有將之簡單地歸結為虛無,而是看到在這種形式感的缺乏裏,同樣有存在的“非形式的攢動”(grouillement informe)這一“事實”本身。這一攢動就是“il y a”,即“那兒有什麼也沒有”。現代藝術正是誕生於對這一“事實”的極度關注:“這裏,物質性的概念已經和孕育瞭傳統唯物論的物質再無關聯。傳統唯物論的物質與思想、精神對立。機械論法則定義瞭這種物質,詳盡論述丁它的實質,並讓它變得可以理解,但它卻和某些現代藝術形式的物質性南轅北轍。這些現代藝術的物質性意味著厚實、粗魯、龐大、悲慘的事物,一切具有持久性、重量、荒誕性的事物,一種暴烈卻又漠無錶情的在場,但它也包含著謙卑、赤裸、醜陋。一件物質客體,一旦服務於一種用途,或從屬於一處背景,就被裹上瞭一層形式的外衣,對我們而現代詩歌的革命也同樣在於對語言的可感要素形態、語言的純物質性的迴歸。詞語的錶現功能不再取決於其意義,雖然詞語不能離開意義而存在。意義和聲音乃至書寫形態共同通過相似或相反等各種可能性來拓展能指的遊戲。從此,詞語既是思想,是交流的語言工具,也是其他。這“其他”距離我們過去所熟悉的錶意功能如此遙遠而顯得荒謬突兀。詞語中的某種無名的純要素凸顯瞭齣來,正是這種純要素在質料和功能上的暖昧構成瞭“詩意”。顯然在這裏,詩意與“情感或心靈的自然流露”無涉,而關係到人透過詞語經驗到瞭存在的不同維度。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詞語的戲劇性演繹中,我們體會到存在那黑暗而不可理喻的、物質性的一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