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1卷(总论)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1卷(总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栋梁 著
图书标签:
  • 日本研究
  • 中国近代史
  • 凤凰文库
  • 历史
  • 文化
  • 日本观
  • 中国观
  • 近代史
  • 东亚关系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0815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09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凤凰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部承载着“友好”、恬淡和对立等不同内容的中日古代关系史,给近代前夜日本传统的中国观留下了什么“思想遗产”?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东亚的太平梦后,日本的中国观怎样从“文化遥想”变成了“现实殷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观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战以后,日本的中国观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以史为证,知古方可达今。历史这面镜子,既可认知对手,也可检点自身。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1卷(总论)》依据后五卷展开的基本实证资料,从日本、中国和世界的共时性三维约束环境的视角出发,历时性地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中国观的演变,分析了其不同时期中国观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其中国观的变化规律及其本质。

目录

序论
第一章 近代以前的中日关系及其“思想遗产”
一、隋以前的中日“宗属”关系
二、隋唐时期中日“对等”关系的涵义
三、五代、两宋“无邦交”时期的中日民间交流
四、元明时期中日关系的“恩怨”
五、封建晚期中日两国的“隔离”
第二章 从质疑到蔑视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观(1840-1895)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殷鉴”论
1.日本朝野的鸦片战争观
2.“千岁丸”上海行的实地感受
二、中国对策论的主张和较量
1.中日“连横论”
2.“脱亚”与告别“恶友”论
3.“早期亚洲主义”辨
三、蔑视型中国观的泛化
1.日本各界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2.媒体对中国的丑化
3.蔑视型中国论的泛滥
4.“中国亡国论”与“日本盟主论”
第三章 从蔑视到无视
一、复交初期的中国认知与实践
1.“亲华派”与“亲台派”的论争
2.围绕反霸条款的战略之争
3.福田内阁的缔约认识及决断
4.经济界对中日缔约的推动
二、“友好”时期的中国知行
1.大平正芳的中国观
2.中曾根康弘的国际观与中国观
3.稻山嘉宽的中国知行
4.围绕天皇访华的争执
三、冷战后中国认知的演进
1.对华合作思想的发展
2.“中国威胁论”的出现
3.桥本龙太郎的“新对华外交”
四、新世纪中国认知的考验
1.新生代政治家的中国观
2.小泉纯一郎的中国观及靖国史观
3.后小泉时代的中国知行
4.民主党政府的中国知行
——甲午战后至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观(1895-1924)
一、蔑视型中国观的发展
1.“东洋盟主论”的受挫
2.“保全中国论”的浮出
3.“戊戌变法”过激论
4.蔑视型中国观的固化
二、日俄战争前后的中国观
1.“卧薪尝胆”的对俄一战
2.战时蔑华观诸态与传播
3.战后的“世界一等国”意识及使命观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观
1.政界的判断与对策
2.大陆浪人的认知与行动
3.酒卷贞一郎的《支那分割论》
四、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观
1.一战期间的对华政策
2.内藤湖南的中国论
3.吉野作造的中国观
第四章 从无视到敌视
——国民革命至二战结束时期的中国观(1924-1945)
一、对中国国民革命的知行
1.政界的国民革命观
2.“协调派”的“不干涉”对策
3.“强硬派”的蛮横干涉
二、占领中国东北的得逞
1.甚嚣尘上的“满蒙占有论”
2.石原莞尔的战争论与“满蒙”策
3.民众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4.橘扑的“满洲国建设”论
三、走向全面侵华的知行
1.国际“孤儿”的执拗
2.得陇望蜀的“分离华北”
3.国内政治的“转向”
4.无视型中国观的躁动
四、鲸吞中国的孤注一掷
1.全面侵华的妄断
2.“以华制华”的“东亚新秩序”梦
3.侵华时期的“支那抗战力调查”
4.走向战败的挣扎
第五章 从敌视到正视
——二战战败至复交时期的中国观(1945-1972)
一、战后初期中国认知环境的变化
1.对中国“以德报怨”的感恩
2.“冷战”下对华行动选择的约束
二、敌视型对华知行的表与里
1.吉田茂政府选择“台湾”的心路
2.自民党政权敌视中国的共识
3.“政经分离”的盘算
三、社会团体的中国认知
1.日本社会党的中国知行
2.日本共产党的中国知行
3.“日本中国友好协会”的对华文化交流
四、经济界的中国知行
1.经济界代表人物的中国认知
2.经济团体“以民促官”的经贸活动
五、民众中国观的嬗变
1.普通民众的中国认知
2.媒体的中国认识
3.右翼势力的对华动向
六、正视中国的复交
1.自民党“知华派”的知行
2.田中角荣的“决断”
3.社会各界对中日复交的反响
第六章 从正视到“竞合”
——复交以来的中国知行(1972-2011)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幕府“千岁丸”上海之行的主要任务是考察,但是考察的内容相当广泛。高杉晋作在《游清五录》中记载的此行目的和意义是:“盖此行,幕府欲渡支那为贸易,宽永以前朱章船以来未尝有之事。官吏皆拙于商法,因使英人及兰人为其介,官吏惟观商法形势,为他日之谋而已。”又说:“我奉君命随从幕吏至支那上海港,且探索彼地之形势及北京之风说,如果我日本不速为攘夷之策,亦难料终将蹈支那之覆辙。”长崎奉行(相当于市长)高桥美作守记录的出访背景则是:幕府官吏认为“本邦与唐国的关系是唇齿关系,通商不用说,双方能否实现通信(即邦交关系),也须通过某种方式调查一下他们官员的规章”。“近来唐国与英法两国发生战事,加上贼乱(指太平军起义)并起,国内一派衰乱,此种状况下能否开通信之端,关键是要向唐国官吏询问情况。”再就是了解五个通商口岸的租税状况等。由于当时日本和中国尚无邦交和通商关系,因此中国官方同意以荷兰为中介,委托荷兰领事居间安排考察。冯天瑜通过详密的研究,归纳出此次考察的26项要点,即:(1)中国的金银铜货币的种类;(2)其通用交易场所和兑换比率;(3)鸦片及烟草输入量;(4)耶稣教取缔情况及中国政府的态度;(5)西洋人雇用中国人到外国工作,中国政府如何处置;(6)西洋人墓地买卖及借贷关系;(7)西洋人纳中国女性为妾及所生子女,中国政府如何处置对待;(8)从上海到出海口的江水深浅标数;(9)西洋人在上海近郊狩猎,政府如何处置,是否取缔;(10)中国商人输入日本产的铜,需向政府支付的金额;(11)公用的驿站所能提供的人马数量;(12)国内的主要港口名称;(13)西洋军队担负国内警备,中国政府是否依赖于此;(14)运输所的银价与市中交易银价有差异的理由;(15)官秤与市中通用秤有差异的理由;(16)道台与各国领事之间交换文书的格式;(17)上海城内的户数和人口数;(18)是否向条约缔结国派遣使臣;(19)没有签订条约国家的人为了商务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有何具体规定;(20)关于在西洋人的租界里居住,有无规定;(21)对外国人租赁土地、卖土地有无规定;(22)除日本、朝鲜、琉球、香港以外,中国船是否还有发送地;(23)朝鲜、琉球对中国的朝贡关系;(24)西洋炮术的传习状况;(25)中国妇人从事的产业;(26)道台与西洋各国领事的交涉场所及翻译关系。由此可见,“千岁丸”上海行的目的,一是了解中国的政情民风,探讨两国邦交(“通信”)的可能性;二是考察经贸状况,探讨中日通商的可能性;三是考察租借地的实态和关税制度等,为日本处理居留地贸易的有关事务提供参考。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1卷(总论) 一、 时代洪流中的目光交汇:日本视角下的中国变迁 自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而与中国地理相邻、文化渊源深厚的日本,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且不断演变的中国观。这不仅是地缘政治的自然延伸,更是两国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互动所催生出的复杂镜像。《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1卷(总论)》,正是试图揭示这一深刻而多维度的视域,为我们呈现一面理解近现代中日关系乃至东亚格局的关键之镜。 本卷作为系列丛书的总论,旨在搭建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梳理出日本中国观形成与演变的整体脉络。它并非孤立地探讨某个时期或某个学者的观点,而是试图追溯这种视域的源头,解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受到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并最终勾勒出其内在的逻辑发展线索。通过对这一“日本之眼”的审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两国互动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文化基因、心理定势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模式。 二、 历史分期与视域变迁:从“东方邻邦”到“战略对手”的认知转变 理解日本的中国观,离不开对其历史进程的梳理。本书在梳理过程中,将近代以来的日本中国观置于全球化和地区变局的宏大叙事中,审视其如何在西方文明的冲击、自身崛起的需求以及地区力量的消长中不断调整与重塑。 晚清至明治维新前: 这是一个相对被动的观察期。尽管中国在东亚的文化影响力依然存在,但日本对中国的认知,更多的是一种对“宗主国”的传统观念,以及对其衰落的隐忧。此时的日本,更多地是在学习和借鉴中国的文化,但随着自身改革的推进,这种仰望姿态开始悄然改变。 明治维新后至甲午战争前: 这是日本“脱亚入欧”的关键时期。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方面,它以“文明开化”的姿态,将中国视为“落后”的代表,意图将其纳入自身改造的视野;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部分价值的保留与批判,也悄然融入其中国观。此时的日本,对中国的“了解”更多地是基于其自身现代化进程的参照系。 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 日本军事上的胜利,极大地强化了其在东亚的优越感,也彻底改变了其对中国的认知。中国不再是那个遥远的“邻邦”,而是成为其帝国野心的直接投射对象。日本的中国观,开始被民族主义、扩张主义以及对“大东亚共荣圈”的设想所深刻影响。对中国的“研究”也带有明显的政治和军事目的,并逐渐形成一套服务于其侵略扩张的理论体系。 一战至二战期间: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扩张,其中国观呈现出更加复杂和矛盾的特质。一方面,对中国的经济资源的掠夺和政治控制,使其中国观更加强调“统治”与“驯服”;另一方面,在反西方殖民主义的旗帜下,也试图构建一种“亚洲人领导亚洲”的叙事,尽管这种叙事带有明显的日本中心主义色彩。此时,日本对中国的“理解”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但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殖民统治。 战后至今: 战败的经历,给日本的中国观带来了深刻的冲击。曾经的“东方霸主”变成了战败国,其对华政策也经历了从“经济优先”到“安全关切”的转变。然而,历史的记忆、地缘的现实以及两国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使得日本的中国观依然处于不断调整和重塑之中。新的视角,如对中国崛起引发的地区秩序变动的担忧、对中国经济实力的重视、以及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观察,都成为了其中国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视域的形成机制:文化、历史、政治与社会因素的交织 本书深入剖析了日本中国观形成背后多重因素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其复杂性和动态性。 深厚的文化渊源与批判性继承: 日本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从汉字、佛教到儒家思想,无不体现着这种联系。然而,日本并非全盘接受,而是进行了“在地化”的改造和批判性继承。这种复杂的文化关系,使得日本在看待中国时,既有亲近感,也存在疏离感,并常常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角来解读中国。 历史经验的塑造: 从古代的朝贡体系到近代以来两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日本与中国跌宕起伏的历史交往,深刻地影响了日本对中国的认知。历史上的胜利与失败,都成为其中国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着日本的民族情感与国家战略。 地缘政治的考量: 作为近邻,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本的中国观,始终与自身的国家安全、地区影响力以及大国博弈紧密相连。随着中国国力的变化,日本对中国的地缘政治评估也会随之调整,进而影响其中国观的重心。 社会思潮与知识体系的影响: 日本的中国研究,在不同时期都受到了主流社会思潮和学术体系的影响。从早期的汉学研究,到近代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再到当代跨学科的研究,不同时代的知识精英,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塑造着日本的中国观。 媒介与公众舆论的作用: 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在传播和塑造公众的中国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对公众的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成为日本中国观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 视域的理论维度:意识形态、权力与认同的辩证 本卷在理论层面,着力于解析日本中国观中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以及身份认同的辩证 interplay。 “文明尺”与“他者”构建: 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常常以自身为“文明”的标准,将中国置于“落后”的“他者”位置。这种“文明尺”的运用,既服务于日本的自我肯定,也为侵略扩张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权力叙事的构建: 无论是“大陆政策”时期的“指导者”叙事,还是战后“地区稳定贡献者”的自我定位,日本的中国观始终与权力叙事的构建息息相关。这种叙事,既是对现实政治的反映,也是一种主动的自我塑造。 身份认同的焦虑与重塑: 在东亚的地缘格局中,日本的身份认同既与亚洲紧密相连,又试图摆脱亚洲的某些标签。其对中国的认知,也因此常常在“亚洲一体”与“区别对待”之间摇摆,折射出其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与焦虑。 “国民情感”与“国家利益”的交织: 日本的中国观,往往是国民情感、历史记忆与国家现实利益交织的产物。这种情感与利益的结合,使得日本在对华政策的制定上,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平衡。 五、 结语:回望与前瞻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总论》并非提供一个静态的结论,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研究视角。它邀请读者一同深入探究,理解日本如何看待中国,以及这种看待方式如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这不仅是对一个国家对外视域的考察,更是对两国关系内在逻辑的深刻洞察。通过对这段漫长而复杂的“目光交汇”的回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为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更为 nuanced 的视角。本书的出版,无疑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审视历史、理解现实、洞察未来的重要窗口,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为理性、更为深入的方式,去认识这个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东亚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1卷(总论)》这本书,我读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揭开了近代日本对中国看法的复杂面纱,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见证日本如何一步步构建、调整乃至颠覆其对中国的认知。从最表层的“东方邻国”的文化镜像,到深层次的战略考量与民族主义叙事,这本书提供了极其详尽的历史脉络和学术分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日本知识分子、政治家、军事家乃至普通民众思想的梳理,那种细致入微的描绘,让你看到“日本的中国观”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日本自身国力的兴衰、国际局势的变动而不断演化的动态过程。比如,在明治维新初期,那种“脱亚入欧”的激昂背后,如何依然保留着对中国文化的复杂情感;在甲午战争之后,胜利的狂喜如何催生出新的侵略性“中国观”;乃至于二战后,战败的阴影下,日本又如何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这些都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深刻的解读展现在眼前,让人拍案叫绝,也引发了对当下中日关系的深层思考。

评分

坦白说,《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1卷(总论)》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日本如何看中国”的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近代日本如何构建自我认同”的镜鉴。作者通过对日本中国观的细致剖析,巧妙地折射出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如何试图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寻找自身的位置,定义自身的独特性。书中关于日本如何借鉴中国文化,又如何试图超越甚至否定中国文化的论述,清晰地展现了这种复杂的心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他者”概念的探讨,日本如何将中国置于一个“他者”的位置,并围绕这个“他者”来塑造自身的“主体性”,这个过程充满着矛盾与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的深邃思考,他不仅仅是在描述历史事实,更是在揭示历史背后的人性与社会规律。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了日本的民族主义,以及这种民族主义如何在与中国的互动中不断生发与演化。

评分

读这本书,最让我惊叹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它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而是扎根于大量一手史料,并辅以扎实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的学术力作。作者在梳理近代日本中国观的形成与演变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思想根源、社会土壤以及政治驱动力。比如,书中对于日本早期汉学研究的梳理,对于儒家思想在明治时期日本知识界的接受与改造,以及如何被日本国家主义所利用,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论述。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未回避日本中国观中的负面和极端成分,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语境中,理性地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和影响。这种客观与深刻的分析,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人类认识论、权力观以及国家间相互认知机制的深刻探讨。它提供了理解日本如何看待中国,以及这种看法如何影响其对外政策的绝佳窗口,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多方面的。首先,其详尽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日本的中国观”的刻板印象。我曾以为那只是一种简单的敌意或模仿,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复杂性,包括对中国的欣赏、嫉妒、轻视、模仿、超越等等,这些情感和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交织呈现。其次,书中对不同时期日本精英阶层如何塑造公众舆论,如何将特定“中国观”植入人心,并最终影响其对外政策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让我对信息传播、意识形态构建以及国家行为之间的关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段历史,更是获得了一种更为宏观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去审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知,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塑造了世界格局。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在日常思考中不断回味的好书。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在迷雾中探寻一条蜿蜒曲折的古老小径。起初,你可能只看到朦胧的轮廓,但随着深入,每一个转弯都揭示出新的风景,每一个细节都让你对事物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文化挪用”与“文化自觉”之间的微妙界限的讨论所吸引。作者层层剥茧,揭示了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如何又努力将其“日本化”,甚至在某些时期,试图将中国视为其文化“宗主国”的地位予以挑战。这种复杂的心理和策略,在书中得到了极为详尽的论述,从艺术、哲学到政治思想,无不体现了日本在近代史上对自身文化定位的焦虑与追求。它让我意识到,一个民族的“自我观”往往是通过与“他者”的比较和互动而形成的,而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恰恰是理解近代日本自我构建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维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这种复杂互动的多棱镜。

评分

本书高度、凝练地总结了1840年以来日本对中国认识的阶段性特征和演变轨迹。把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归结为“从尊崇到质疑”、“从质疑到蔑视”、“从蔑视到无视”、“从无视到敌视”、“从敌视到正视”、“从正视到‘竞合’”等几个过程,在世界历史的宏观背景下,如实地梳理了近代以来中日国力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中日关系的变化过程。

评分

本书以近代以来日本出版的各种文献作为研究的材料,体现出学术上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全书发掘使用了大量日本公文、报刊时论文章、各类调查文献及学者著述,史料鲜活,论证严谨,对不同时期中国观主流和支流的分析判断客观公允,入理入微。

评分

质量好,送货快,值得一看

评分

了解日本中国观的好书!

评分

这种正史类的书,引用了很多当时的“史料出处”,读起来就慢一些,毕竟不是快餐文学,所以只有等闲下来,静下心,才行好好品读,内容没仔细看,不过质量很好。

评分

这套书值得购买收藏的,很不错的一套书,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了解一下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评分

由我国知名日本研究学者、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杨栋梁教授主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六卷),2012年9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学界第一部对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全书。

评分

在近期中日关系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江苏人民出版社还将推出一批关于日本问题的图书。有反映日本二战期间在亚洲进行大劫掠的最新版新书《黄金武士、描写日美关系的《美国的艺伎同盟》等,有助于广大民众理解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微妙的中美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