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1捲(總論)

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1捲(總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棟梁 著
圖書標籤:
  • 日本研究
  • 中國近代史
  • 鳳凰文庫
  • 曆史
  • 文化
  • 日本觀
  • 中國觀
  • 近代史
  • 東亞關係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江蘇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4081599
版次:1
商品編碼:1110095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鳳凰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9-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一部承載著“友好”、恬淡和對立等不同內容的中日古代關係史,給近代前夜日本傳統的中國觀留下瞭什麼“思想遺産”?鴉片戰爭的炮聲驚醒東亞的太平夢後,日本的中國觀怎樣從“文化遙想”變成瞭“現實殷鑒”?甲午戰爭後,日本的衊視型中國觀如何形成和固化?二戰以後,日本的中國觀又經曆瞭怎樣的演變?以史為證,知古方可達今。曆史這麵鏡子,既可認知對手,也可檢點自身。
《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1捲(總論)》依據後五捲展開的基本實證資料,從日本、中國和世界的共時性三維約束環境的視角齣發,曆時性地考察瞭日本近代以來中國觀的演變,分析瞭其不同時期中國觀的內容和特點,探討瞭其中國觀的變化規律及其本質。

目錄

序論
第一章 近代以前的中日關係及其“思想遺産”
一、隋以前的中日“宗屬”關係
二、隋唐時期中日“對等”關係的涵義
三、五代、兩宋“無邦交”時期的中日民間交流
四、元明時期中日關係的“恩怨”
五、封建晚期中日兩國的“隔離”
第二章 從質疑到衊視
——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時期的中國觀(1840-1895)
一、鴉片戰爭後的“中國殷鑒”論
1.日本朝野的鴉片戰爭觀
2.“韆歲丸”上海行的實地感受
二、中國對策論的主張和較量
1.中日“連橫論”
2.“脫亞”與告彆“惡友”論
3.“早期亞洲主義”辨
三、衊視型中國觀的泛化
1.日本各界對甲午戰爭的態度
2.媒體對中國的醜化
3.衊視型中國論的泛濫
4.“中國亡國論”與“日本盟主論”
第三章 從衊視到無視
一、復交初期的中國認知與實踐
1.“親華派”與“親颱派”的論爭
2.圍繞反霸條款的戰略之爭
3.福田內閣的締約認識及決斷
4.經濟界對中日締約的推動
二、“友好”時期的中國知行
1.大平正芳的中國觀
2.中曾根康弘的國際觀與中國觀
3.稻山嘉寬的中國知行
4.圍繞天皇訪華的爭執
三、冷戰後中國認知的演進
1.對華閤作思想的發展
2.“中國威脅論”的齣現
3.橋本龍太郎的“新對華外交”
四、新世紀中國認知的考驗
1.新生代政治傢的中國觀
2.小泉純一郎的中國觀及靖國史觀
3.後小泉時代的中國知行
4.民主黨政府的中國知行
——甲午戰後至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觀(1895-1924)
一、衊視型中國觀的發展
1.“東洋盟主論”的受挫
2.“保全中國論”的浮齣
3.“戊戌變法”過激論
4.衊視型中國觀的固化
二、日俄戰爭前後的中國觀
1.“臥薪嘗膽”的對俄一戰
2.戰時衊華觀諸態與傳播
3.戰後的“世界一等國”意識及使命觀
三、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觀
1.政界的判斷與對策
2.大陸浪人的認知與行動
3.酒捲貞一郎的《支那分割論》
四、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觀
1.一戰期間的對華政策
2.內藤湖南的中國論
3.吉野作造的中國觀
第四章 從無視到敵視
——國民革命至二戰結束時期的中國觀(1924-1945)
一、對中國國民革命的知行
1.政界的國民革命觀
2.“協調派”的“不乾涉”對策
3.“強硬派”的蠻橫乾涉
二、占領中國東北的得逞
1.甚囂塵上的“滿濛占有論”
2.石原莞爾的戰爭論與“滿濛”策
3.民眾對“九一八事變”的反應
4.橘撲的“滿洲國建設”論
三、走嚮全麵侵華的知行
1.國際“孤兒”的執拗
2.得隴望蜀的“分離華北”
3.國內政治的“轉嚮”
4.無視型中國觀的躁動
四、鯨吞中國的孤注一擲
1.全麵侵華的妄斷
2.“以華製華”的“東亞新秩序”夢
3.侵華時期的“支那抗戰力調查”
4.走嚮戰敗的掙紮
第五章 從敵視到正視
——二戰戰敗至復交時期的中國觀(1945-1972)
一、戰後初期中國認知環境的變化
1.對中國“以德報怨”的感恩
2.“冷戰”下對華行動選擇的約束
二、敵視型對華知行的錶與裏
1.吉田茂政府選擇“颱灣”的心路
2.自民黨政權敵視中國的共識
3.“政經分離”的盤算
三、社會團體的中國認知
1.日本社會黨的中國知行
2.日本共産黨的中國知行
3.“日本中國友好協會”的對華文化交流
四、經濟界的中國知行
1.經濟界代錶人物的中國認知
2.經濟團體“以民促官”的經貿活動
五、民眾中國觀的嬗變
1.普通民眾的中國認知
2.媒體的中國認識
3.右翼勢力的對華動嚮
六、正視中國的復交
1.自民黨“知華派”的知行
2.田中角榮的“決斷”
3.社會各界對中日復交的反響
第六章 從正視到“競閤”
——復交以來的中國知行(1972-2011)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幕府“韆歲丸”上海之行的主要任務是考察,但是考察的內容相當廣泛。高杉晉作在《遊清五錄》中記載的此行目的和意義是:“蓋此行,幕府欲渡支那為貿易,寬永以前硃章船以來未嘗有之事。官吏皆拙於商法,因使英人及蘭人為其介,官吏惟觀商法形勢,為他日之謀而已。”又說:“我奉君命隨從幕吏至支那上海港,且探索彼地之形勢及北京之風說,如果我日本不速為攘夷之策,亦難料終將蹈支那之覆轍。”長崎奉行(相當於市長)高橋美作守記錄的齣訪背景則是:幕府官吏認為“本邦與唐國的關係是唇齒關係,通商不用說,雙方能否實現通信(即邦交關係),也須通過某種方式調查一下他們官員的規章”。“近來唐國與英法兩國發生戰事,加上賊亂(指太平軍起義)並起,國內一派衰亂,此種狀況下能否開通信之端,關鍵是要嚮唐國官吏詢問情況。”再就是瞭解五個通商口岸的租稅狀況等。由於當時日本和中國尚無邦交和通商關係,因此中國官方同意以荷蘭為中介,委托荷蘭領事居間安排考察。馮天瑜通過詳密的研究,歸納齣此次考察的26項要點,即:(1)中國的金銀銅貨幣的種類;(2)其通用交易場所和兌換比率;(3)鴉片及煙草輸入量;(4)耶穌教取締情況及中國政府的態度;(5)西洋人雇用中國人到外國工作,中國政府如何處置;(6)西洋人墓地買賣及藉貸關係;(7)西洋人納中國女性為妾及所生子女,中國政府如何處置對待;(8)從上海到齣海口的江水深淺標數;(9)西洋人在上海近郊狩獵,政府如何處置,是否取締;(10)中國商人輸入日本産的銅,需嚮政府支付的金額;(11)公用的驛站所能提供的人馬數量;(12)國內的主要港口名稱;(13)西洋軍隊擔負國內警備,中國政府是否依賴於此;(14)運輸所的銀價與市中交易銀價有差異的理由;(15)官秤與市中通用秤有差異的理由;(16)道颱與各國領事之間交換文書的格式;(17)上海城內的戶數和人口數;(18)是否嚮條約締結國派遣使臣;(19)沒有簽訂條約國傢的人為瞭商務進入中國,對此中國有何具體規定;(20)關於在西洋人的租界裏居住,有無規定;(21)對外國人租賃土地、賣土地有無規定;(22)除日本、朝鮮、琉球、香港以外,中國船是否還有發送地;(23)朝鮮、琉球對中國的朝貢關係;(24)西洋炮術的傳習狀況;(25)中國婦人從事的産業;(26)道颱與西洋各國領事的交涉場所及翻譯關係。由此可見,“韆歲丸”上海行的目的,一是瞭解中國的政情民風,探討兩國邦交(“通信”)的可能性;二是考察經貿狀況,探討中日通商的可能性;三是考察租藉地的實態和關稅製度等,為日本處理居留地貿易的有關事務提供參考。
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1捲(總論) 一、 時代洪流中的目光交匯:日本視角下的中國變遷 自近代以來,中國經曆瞭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而與中國地理相鄰、文化淵源深厚的日本,也在此過程中,形成瞭自身獨特且不斷演變的中國觀。這不僅是地緣政治的自然延伸,更是兩國曆史、文化、社會結構互動所催生齣的復雜鏡像。《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1捲(總論)》,正是試圖揭示這一深刻而多維度的視域,為我們呈現一麵理解近現代中日關係乃至東亞格局的關鍵之鏡。 本捲作為係列叢書的總論,旨在搭建一個宏觀的理論框架,梳理齣日本中國觀形成與演變的整體脈絡。它並非孤立地探討某個時期或某個學者的觀點,而是試圖追溯這種視域的源頭,解析其在不同曆史階段受到哪些主要因素的影響,並最終勾勒齣其內在的邏輯發展綫索。通過對這一“日本之眼”的審視,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兩國互動中那些不易察覺的文化基因、心理定勢以及由此引發的行為模式。 二、 曆史分期與視域變遷:從“東方鄰邦”到“戰略對手”的認知轉變 理解日本的中國觀,離不開對其曆史進程的梳理。本書在梳理過程中,將近代以來的日本中國觀置於全球化和地區變局的宏大敘事中,審視其如何在西方文明的衝擊、自身崛起的需求以及地區力量的消長中不斷調整與重塑。 晚清至明治維新前: 這是一個相對被動的觀察期。盡管中國在東亞的文化影響力依然存在,但日本對中國的認知,更多的是一種對“宗主國”的傳統觀念,以及對其衰落的隱憂。此時的日本,更多地是在學習和藉鑒中國的文化,但隨著自身改革的推進,這種仰望姿態開始悄然改變。 明治維新後至甲午戰爭前: 這是日本“脫亞入歐”的關鍵時期。在嚮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日本對中國的態度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一方麵,它以“文明開化”的姿態,將中國視為“落後”的代錶,意圖將其納入自身改造的視野;另一方麵,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部分價值的保留與批判,也悄然融入其中國觀。此時的日本,對中國的“瞭解”更多地是基於其自身現代化進程的參照係。 甲午戰爭至日俄戰爭: 日本軍事上的勝利,極大地強化瞭其在東亞的優越感,也徹底改變瞭其對中國的認知。中國不再是那個遙遠的“鄰邦”,而是成為其帝國野心的直接投射對象。日本的中國觀,開始被民族主義、擴張主義以及對“大東亞共榮圈”的設想所深刻影響。對中國的“研究”也帶有明顯的政治和軍事目的,並逐漸形成一套服務於其侵略擴張的理論體係。 一戰至二戰期間: 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進一步擴張,其中國觀呈現齣更加復雜和矛盾的特質。一方麵,對中國的經濟資源的掠奪和政治控製,使其中國觀更加強調“統治”與“馴服”;另一方麵,在反西方殖民主義的旗幟下,也試圖構建一種“亞洲人領導亞洲”的敘事,盡管這種敘事帶有明顯的日本中心主義色彩。此時,日本對中國的“理解”已經深入到社會、經濟、政治等各個層麵,但其目的是為瞭更有效地進行殖民統治。 戰後至今: 戰敗的經曆,給日本的中國觀帶來瞭深刻的衝擊。曾經的“東方霸主”變成瞭戰敗國,其對華政策也經曆瞭從“經濟優先”到“安全關切”的轉變。然而,曆史的記憶、地緣的現實以及兩國間復雜的情感糾葛,使得日本的中國觀依然處於不斷調整和重塑之中。新的視角,如對中國崛起引發的地區秩序變動的擔憂、對中國經濟實力的重視、以及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觀察,都成為瞭其中國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 視域的形成機製:文化、曆史、政治與社會因素的交織 本書深入剖析瞭日本中國觀形成背後多重因素的作用機製,揭示瞭其復雜性和動態性。 深厚的文化淵源與批判性繼承: 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從漢字、佛教到儒傢思想,無不體現著這種聯係。然而,日本並非全盤接受,而是進行瞭“在地化”的改造和批判性繼承。這種復雜的文化關係,使得日本在看待中國時,既有親近感,也存在疏離感,並常常以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視角來解讀中國。 曆史經驗的塑造: 從古代的朝貢體係到近代以來兩國之間的戰爭與和平,日本與中國跌宕起伏的曆史交往,深刻地影響瞭日本對中國的認知。曆史上的勝利與失敗,都成為其中國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塑造著日本的民族情感與國傢戰略。 地緣政治的考量: 作為近鄰,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本的中國觀,始終與自身的國傢安全、地區影響力以及大國博弈緊密相連。隨著中國國力的變化,日本對中國的地緣政治評估也會隨之調整,進而影響其中國觀的重心。 社會思潮與知識體係的影響: 日本的中國研究,在不同時期都受到瞭主流社會思潮和學術體係的影響。從早期的漢學研究,到近代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再到當代跨學科的研究,不同時代的知識精英,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方法,不斷豐富和塑造著日本的中國觀。 媒介與公眾輿論的作用: 報紙、雜誌、電視、互聯網等媒介,在傳播和塑造公眾的中國觀方麵扮演著重要角色。日本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往往帶有一定的傾嚮性,對公眾的認知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成為日本中國觀形成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因素。 四、 視域的理論維度:意識形態、權力與認同的辯證 本捲在理論層麵,著力於解析日本中國觀中的意識形態、權力關係以及身份認同的辯證 interplay。 “文明尺”與“他者”構建: 日本在近代化進程中,常常以自身為“文明”的標準,將中國置於“落後”的“他者”位置。這種“文明尺”的運用,既服務於日本的自我肯定,也為侵略擴張提供瞭閤法性基礎。 權力敘事的構建: 無論是“大陸政策”時期的“指導者”敘事,還是戰後“地區穩定貢獻者”的自我定位,日本的中國觀始終與權力敘事的構建息息相關。這種敘事,既是對現實政治的反映,也是一種主動的自我塑造。 身份認同的焦慮與重塑: 在東亞的地緣格局中,日本的身份認同既與亞洲緊密相連,又試圖擺脫亞洲的某些標簽。其對中國的認知,也因此常常在“亞洲一體”與“區彆對待”之間搖擺,摺射齣其身份認同的復雜性與焦慮。 “國民情感”與“國傢利益”的交織: 日本的中國觀,往往是國民情感、曆史記憶與國傢現實利益交織的産物。這種情感與利益的結閤,使得日本在對華政策的製定上,呈現齣一種復雜而微妙的平衡。 五、 結語:迴望與前瞻 《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總論》並非提供一個靜態的結論,而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研究視角。它邀請讀者一同深入探究,理解日本如何看待中國,以及這種看待方式如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演變。這不僅是對一個國傢對外視域的考察,更是對兩國關係內在邏輯的深刻洞察。通過對這段漫長而復雜的“目光交匯”的迴顧,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當下,並為未來兩國關係的發展提供更為 nuanced 的視角。本書的齣版,無疑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審視曆史、理解現實、洞察未來的重要窗口,有助於我們以一種更為理性、更為深入的方式,去認識這個復雜而又充滿挑戰的東亞世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多方麵的。首先,其詳盡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日本的中國觀”的刻闆印象。我曾以為那隻是一種簡單的敵意或模仿,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巨大復雜性,包括對中國的欣賞、嫉妒、輕視、模仿、超越等等,這些情感和觀念在不同時期、不同群體中交織呈現。其次,書中對不同時期日本精英階層如何塑造公眾輿論,如何將特定“中國觀”植入人心,並最終影響其對外政策的論述,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這讓我對信息傳播、意識形態構建以及國傢行為之間的關聯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瞭解瞭一段曆史,更是獲得瞭一種更為宏觀和批判性的思維方式,去審視不同國傢、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認知,以及這種認知如何塑造瞭世界格局。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並在日常思考中不斷迴味的好書。

評分

讀這本書,最讓我驚嘆的是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宏大的曆史視野。它不是那種浮光掠影的通俗讀物,而是紮根於大量一手史料,並輔以紮實的理論框架進行分析的學術力作。作者在梳理近代日本中國觀的形成與演變時,沒有停留在簡單的事件堆砌,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思想根源、社會土壤以及政治驅動力。比如,書中對於日本早期漢學研究的梳理,對於儒傢思想在明治時期日本知識界的接受與改造,以及如何被日本國傢主義所利用,都進行瞭極為細緻的論述。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未迴避日本中國觀中的負麵和極端成分,而是將其置於曆史的語境中,理性地分析其産生的根源和影響。這種客觀與深刻的分析,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迴顧,更是一次對人類認識論、權力觀以及國傢間相互認知機製的深刻探討。它提供瞭理解日本如何看待中國,以及這種看法如何影響其對外政策的絕佳窗口,其學術價值不言而喻。

評分

《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1捲(總論)》這本書,我讀完後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揭開瞭近代日本對中國看法的復雜麵紗,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親眼見證日本如何一步步構建、調整乃至顛覆其對中國的認知。從最錶層的“東方鄰國”的文化鏡像,到深層次的戰略考量與民族主義敘事,這本書提供瞭極其詳盡的曆史脈絡和學術分析。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時期日本知識分子、政治傢、軍事傢乃至普通民眾思想的梳理,那種細緻入微的描繪,讓你看到“日本的中國觀”並非鐵闆一塊,而是隨著日本自身國力的興衰、國際局勢的變動而不斷演化的動態過程。比如,在明治維新初期,那種“脫亞入歐”的激昂背後,如何依然保留著對中國文化的復雜情感;在甲午戰爭之後,勝利的狂喜如何催生齣新的侵略性“中國觀”;乃至於二戰後,戰敗的陰影下,日本又如何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係,這些都通過豐富的史料和深刻的解讀展現在眼前,讓人拍案叫絕,也引發瞭對當下中日關係的深層思考。

評分

坦白說,《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1捲(總論)》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日本如何看中國”的書,不如說是一部關於“近代日本如何構建自我認同”的鏡鑒。作者通過對日本中國觀的細緻剖析,巧妙地摺射齣日本在近代化進程中,如何試圖在西方文明的衝擊下,尋找自身的位置,定義自身的獨特性。書中關於日本如何藉鑒中國文化,又如何試圖超越甚至否定中國文化的論述,清晰地展現瞭這種復雜的心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他者”概念的探討,日本如何將中國置於一個“他者”的位置,並圍繞這個“他者”來塑造自身的“主體性”,這個過程充滿著矛盾與張力。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作者的深邃思考,他不僅僅是在描述曆史事實,更是在揭示曆史背後的人性與社會規律。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理解瞭日本的民族主義,以及這種民族主義如何在與中國的互動中不斷生發與演化。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如同在迷霧中探尋一條蜿蜒麯摺的古老小徑。起初,你可能隻看到朦朧的輪廓,但隨著深入,每一個轉彎都揭示齣新的風景,每一個細節都讓你對事物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文化挪用”與“文化自覺”之間的微妙界限的討論所吸引。作者層層剝繭,揭示瞭日本在吸收中國文化的同時,如何又努力將其“日本化”,甚至在某些時期,試圖將中國視為其文化“宗主國”的地位予以挑戰。這種復雜的心理和策略,在書中得到瞭極為詳盡的論述,從藝術、哲學到政治思想,無不體現瞭日本在近代史上對自身文化定位的焦慮與追求。它讓我意識到,一個民族的“自我觀”往往是通過與“他者”的比較和互動而形成的,而日本與中國的關係,恰恰是理解近代日本自我構建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維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這種復雜互動的多棱鏡。

評分

這段曆史有待細讀~

評分

察古知今。各級外事工作者,中日關係以及國際關係的研究和愛好者,對日商務工作者,想瞭解急劇變化時期的中日關係、中美關係和美日關係的未來走嚮,或可從上述圖書中找到答案。

評分

瞭解日本中國觀的好書!

評分

《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六捲)國慶期間將在全國新華書店上開始發行,當當網同時推齣。

評分

這套書值得購買收藏的,很不錯的一套書,必備的參考書

評分

幕府“韆歲丸”上海之行的主要任務是考察,但是考察的內容相當廣泛。高杉晉作在《遊清五錄》中記載的此行目的和意義是:“蓋此行,幕府欲渡支那為貿易,寬永以前硃章船以來未嘗有之事。官吏皆拙於商法,因使英人及蘭人為其介,官吏惟觀商法形勢,為他日之謀而已。”又說:“我奉君命隨從幕吏至支那上海港,且探索彼地之形勢及北京之風說,如果日本不速為攘夷之策,亦難料終將蹈支那之覆轍。”長崎奉行(相當於市長)高橋美作守記錄的齣訪背景則是:幕府官吏認為“本邦與唐國的關係是唇齒關係,通商不用說,雙方能否實現通信(即邦交關係),也須通過某種方式調查一下他們官員的規章”。“近來唐國與英法兩國發生戰事,加上賊亂(指太平軍起義)並起,國內一派衰亂,此種狀況下能否開通信之端,關鍵是要嚮唐國官吏詢問情況。”再就是瞭解五個通商口岸的租稅狀況等。由於當時日本和中國尚無邦交和通商關係,因此中國官方同意以荷蘭為中介,委托荷蘭領事居間安排考察。馮天瑜通過詳密的研究,歸納齣此次考察的26項要點,即:(1)中國的金銀銅貨幣的種類;(2)其通用交易場所和兌換比率;(3)鴉片及煙草輸入量;(4)耶穌教取締情況及中國政府的態度;(5)西洋人雇用中國人到外國工作,中國政府如何處置;(6)西洋人墓地買賣及藉貸關係;(7)西洋人納中國女性為妾及所生子女,中國政府如何處置對待;(8)從上海到齣海口的江水深淺標數;(9)西洋人在上海近郊狩獵,政府如何處置,是否取締;(10)中國商人輸入日本産的銅,需嚮政府支付的金額;(11)公用的驛站所能提供的人馬數量;(12)國內的主要港口名稱;(13)西洋軍隊擔負國內警備,中國政府是否依賴於此;(14)運輸所的銀價與市中交易銀價有差異的理由;(15)官秤與市中通用秤有差異的理由;(16)道颱與各國領事之間交換文書的格式;(17)上海城內的戶數和人口數;(18)是否嚮條約締結國派遣使臣;(19)沒有簽訂條約國傢的人為瞭商務進入中國,對此中國有何具體規定;(20)關於在西洋人的租界裏居住,有無規定;(21)對外國人租賃土地、賣土地有無規定;(22)除日本、朝鮮、琉球、香港以外,中國船是否還有發送地;(23)朝鮮、琉球對中國的朝貢關係;(24)西洋炮術的傳習狀況;(25)中國婦人從事的産業;(26)道颱與西洋各國領事的交涉場所及翻譯關係。由此可見,“韆歲丸”上海行的目的,一是瞭解中國的政情民風,探討兩國邦交(“通信”)的可能性;二是考察經貿狀況,探討中日通商的可能性;三是考察租藉地的實態和關稅製度等,為日本處理居留地貿易的有關事務提供參考。

評分

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要瞭一套!

評分

一部承載著“友好”、恬淡和對立等不同內容的中日古代關係史

評分

還是很看可以還是很看可以還是很看可以還是很看可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