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诗与批评”部分,对我这个文学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次醍醐灌顶的体验。我过去读诗,很多时候停留在“喜欢”和“不喜欢”的层面,对于为何喜欢,为何不喜欢,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三联文丛:唐诗杂论 诗与批评》恰恰弥补了这一点。作者在分析唐诗时,并没有回避批评,而是将批评本身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他详细梳理了历史上对唐诗的各种批评声音,从早期诗话的随性,到后代批评理论的严谨,展现了批评标准和范式的演变。我尤其欣赏他对“批评的有效性”的探讨,他指出,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批评,其实是掺杂了个人好恶、时代局限,甚至是对作者的“移情”。这种坦诚的探讨,让我意识到,做一个真正的批评者,需要何等的理性、客观和审慎。而对于读者来说,学会如何“读懂批评”,如何辨别批评的价值,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功课。这本书,无疑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启示。
评分这本《三联文丛:唐诗杂论 诗与批评》在“诗与批评”这个部分,展现了一种颇为新颖的视角。以往我们读诗,多是被动接受,或者最多是在读完后,凭着自己的感觉去评判好坏。但这本书,更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如何批评”的窗户。作者并非直接对唐诗进行褒贬,而是着重于分析批评本身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他会探讨,在评价一首唐诗时,我们究竟是在评价它的语言技巧,还是它的情感表达,抑或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娴熟地引用了许多中外批评家的观点,将他们的理论融会贯通,但又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用这些理论来“照亮”唐诗的创作和接受。我特别受到启发的是关于“读者中心论”的讨论,即同一首诗,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读者心中,可能会激发出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解读,而这些解读本身,也构成了诗歌生命力的一部分。这种辩证的批评观,让我意识到,诗歌的魅力,不仅在于作者的创作,更在于它与无数读者的共鸣与对话。
评分读《三联文丛:唐诗杂论 诗与批评》,常常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作者在“唐诗杂论”部分,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叙述模式,而是将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观察,巧妙地转化为对唐诗创作规律的深刻揭示。他谈到诗歌的“意外之喜”,即那些非刻意为之,却成就经典的神来之笔。例如,他通过对某些诗句的拆解,让我们看到,原来一个看似平常的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能爆发出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这种对“偶然性”的关注,与许多强调“必然性”的创作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我对诗歌创作的神秘性有了更深的敬畏。而在“诗与批评”部分,作者更是将批评的目光引向了批评本身。他并非一味地赞美或贬低,而是以一种审视的、解构的态度,去分析批评的逻辑和可能的偏差。这种“元批评”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关注被批评的对象,而是开始思考批评行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体验,它引导我去思考,去质疑,去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评分我一直觉得,读一本好书,就像结识一位有趣的朋友。《三联文丛:唐诗杂论 诗与批评》给我的感觉正是如此。作者的文笔相当细腻,仿佛是一位老友在午后阳光下,轻轻地与你聊起他心爱的唐诗。那些“杂论”,并没有刻意去追求某个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以一种散点式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切入。有时是谈到某一首诗的某个字,有时是谈到某个诗人的生活片段,甚至有时只是对某个历史事件的简短回顾。但正是这种看似“零散”的碎片,却巧妙地串联起我对唐诗的整体认知。他谈到“愁”在唐诗中的多重意象,从离愁别绪到家国之忧,那种层次感和递进感,让人拍案叫绝。他分析白居易诗歌的平白如话,却又不失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让我对这位“老妪能解”的诗人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不是那种一口气读完的“快感”,而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滋养,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光亮。
评分刚拿到这本《三联文丛:唐诗杂论 诗与批评》的时候,其实我对“唐诗杂论”这个部分抱有比较大的期待,觉得能看到一些关于唐诗创作的鲜为人知的细节,或者对某些名家名篇进行独到而深刻的解构。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并非那种“考据癖”式的微观研究,也不是直接给出“唐诗名篇解读指南”。相反,它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从容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漫步在唐诗的广阔天地中。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意境”的探讨,作者没有简单地给“意境”下一个定义,而是通过分析不同诗人、不同作品中意境的营造方式,比如李白诗歌中的飘逸洒脱,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王维诗歌中的禅意空灵,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意境是如何随着诗人的情感、时代背景以及审美趣味而生发变化的。这种“论”的方式,不是说教,而是启发,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去体味诗歌背后的深层意蕴。那些看似随意的“杂论”,实则处处闪耀着对唐诗本质的洞察,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唐诗的理解。
评分邓以蛰《诗与历史》题记
评分⑤教学生抓重点.教学难免有意外,课堂难免有突变,应对教学意外、课堂突变的本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让意外干扰教学、影响教学是无能,把意外变成生成,促进教学、改进教学是艺术。生成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分有意生成、无意生成两种类型;问题生成、疑问生成、答案生成、灵感生成、思维生成、模式生成六种形式。生成的重点在问题生成、灵感生成。教学机智显亮点.随机应变的才智与机敏,最能赢得学生钦佩和行赞叹的亮点。教学机智的类型分为教师教的机智、学生学的机智,师生互动的机智,学生探究的机智。机智常常表现在应对质疑的解答,面对难题的措施,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灵活。
评分爱书的孩子很幸福,买书的人一定是个有品味的人
评分选的文章比较少。貌似没什么收藏价值。
评分三联出品,必为佳作。这套书的硬封面我超级喜欢,内容更是非常文雅.
评分邓以蛰《诗与历史》题记
评分这是因为希腊雕像的出土,促成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以来,艺术描写美人,都拿希腊的雕像作蓝本,因此便改造了欧洲人的女性美的观念。我在赵瓯北的一首诗里发现了同类的见解:
评分不得不说,网购确实很方便,鼠标点几下,想要的商品就自动上门了,科技时代啊!昨天才订的书,今天就收到了!还是说说这书吧中学图书馆文库唐诗杂论诗与批评他的作者是:..闻一多1.闻一多,这套书确实挺不错的。,关于内容方面唐诗研究涉及宫体诗、初唐四杰、孟浩然、杜甫的创作风貌及李白诗英译诗与批评重点评论现代诗人诗作,包括郭沫若、俞平伯、田间、臧克家。虽然中学图书馆文库唐诗杂论诗与批评评论的对象从唐代到现代,时间跨度和风格差异较大,但由于作者闻一多就是一位优秀诗人对古今体诗都素有深究,故文字之间表现出的体贴入微不说,而且行文风趣轻灵,读来丝毫不觉艰涩。,书摘包括以上的内容这是因为希腊雕像的出土,促成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以来,艺术描写美人,都拿希腊的雕像作蓝本,因此便改造了欧洲人的女性美的观念。我在赵瓯北的一首诗里发现了同类的见解绝似盆池聚碧潺,嵌空石笋满江湾。化工也爱翻新样,反把真山学假山。这径直是讲自然在模仿艺术了。自然界当然不是绝对没有美的。自然界里面也可以发现出美来,不过那是偶然的事。偶然在言语里发现一点类似诗的节奏,便说言语就是诗,便要打破诗的音节,要它变得和言语一样——这真是诗的自杀政策了。(注意我并不反对用土白作诗,我并且相信土白是我们新诗的领域里,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理由等将来再仔细地讨论。我们现在要注意的只是土白可以作诗这作字便说明了土白须要一番锻炼选择的工作,然后才能成诗。)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莎士比亚的诗剧里往往遇见情绪紧张到万分的时候,便用韵语来描写。歌德作浮土德也曾用同类的手段,在他致席勒的信里,并且提到了这一层。韩昌黎得窄韵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这样看来,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又有一种打着浪漫主义旗帜来向格律下攻击令的人。对于这种人,我只要告诉他们一件事实。如果他们要像现在这样讲什么浪漫主义,就等于承认他们没有创造文艺的诚意。因为,照他们的成绩看来,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注重到文艺的本身,他们的目的只在披露他们自己的原形。顾影自怜的青年们一个个都以为自身的人格是再美没有的,只要把这个赤裸裸地和盘托出,便是艺术的大成功了。你没有听见他们天天唱道自我的表现吗他们确乎只认识了文艺的原料,没有认识那将原料变成文艺所必需的工具。他们用了文字作表现的工具,不过是偶然的事,他们最称心的工作是把所谓自我披露出来,是让世界知道我也是一个多才多艺、善病工愁的少年并且在文艺
评分中学图书馆文库:新出4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