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常用诗书画三绝称誉艺术修养造诣全面的才学之士,也把用诗歌、书法、绘画三种文艺形式表达同一主题的做法称为诗书画三绝。我国向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宋词、元曲更是诗词曲的高峰。为唐诗宋词元曲配以当代知名书画家依诗而作的绘画、书法精品,将可以展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诗画艺术的绝妙美学境界,本套书系就是一套诗歌与书画完美结合的读本。
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国内一批著名的书画家积极参与。这里面既有久已成名的老一代书画家,也有正值盛年的中生代书画家,还有初露峥嵘的年轻书画家,在他们的认真创作下,一大批精美的书画作品横空出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的书画家已经仙逝,他们留下的作品显得弥足珍贵。
关于词的起源,学术界说法很多。叶嘉莹女士在《灵溪词说·论词的起源》中说:“所谓‘词’之为义,原不过指唐代一种合乐歌唱的歌词。”“是自隋代以来伴随着这种新兴的音乐(指唐代集南北汉胡多种音乐之大成的音乐)之演变而兴起的、为配合此种音乐之曲调而填写的歌词。”中唐以后,众多文人开始用这种新体歌词进行创作,“词”逐渐形成中国文学中一种重要的体裁。入宋以后,词的写作兴旺起来,词的意境、形式、技巧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终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形式,赢得了与诗相当的文学地位。本书遴选宋词中的经典名作,点评、注解,并约请当代书画名家配以传达诗情画义的书法、绘画作品,三者一体,实现了极好的融汇。
点绛唇·感兴(雨恨云愁)
江南春(波渺渺)
相思令(吴山青)
苏幕遮·怀旧(碧云天)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雨霖铃(寒蝉凄切)
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海潮(东南形胜)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菩萨蛮(藕丝衫剪猩红窄)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
踏莎行(小径红稀)
山亭柳·赠歌者(家住西秦)
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
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
踏莎行(候馆梅残)
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桂枝香(登临送目)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木兰花(秋千院落重帘暮)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菩萨蛮(溪山掩映斜阳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沁园春(孤馆灯青)
……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这次有幸接触到《名家书画·宋词》,简直是意外的惊喜。这本书的内容,我只能用“震撼”来形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名家书画与宋词堆砌在一起,而是展现了一种高度的艺术融合。那些精美的画作,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充满了灵动和意境。而那些流传千古的宋词,被巧妙地题写在画作之上,或是作为画作的注解,又或是画作的灵感来源,这种结合的方式,让两种艺术形式都得到了升华。我尤其喜欢那些写意的水墨画,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万千气象,与那些意蕴深厚的宋词相得益彰。我仿佛能听到画中传来悠扬的丝竹声,又仿佛能看到词人笔下流淌出无尽的情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宋词的魅力,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它不仅让我欣赏到了艺术的美,更让我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本《名家书画·宋词》真是让我惊喜连连,翻开扉页的那一刻,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雅的宋代。书中的书画作品,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一种精神的寄托。每一幅画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画家的心境,描绘着时代的风貌。当这些精美的画卷与流传千古的宋词相遇,那是一种怎样的奇妙碰撞?我仿佛看到了李清照笔下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顾恺之笔下的仕女图中,她的愁绪与画中人眉宇间的忧郁交织,又化作了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在山水画的壮阔中回荡。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几幅扇面画,小巧精致,却意境深远,上面题写的几句宋词,更是点睛之笔,让画面有了灵魂,让文字有了色彩。有时候,我会捧着一幅画,反复品读上面的题跋,揣摩字里行间的深意,仿佛能与那位古今的书画大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不是专业的书画鉴赏家,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体会到了书画与诗词结合的独特韵味。它让我明白,艺术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共鸣。那种静谧的沉浸感,是现代社会里难得的奢侈。
评分这次购入的《名家书画·宋词》,怎么说呢,它让我对“宋词”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提到宋词,我脑海里闪过的只是那些耳熟能详的词句,总觉得它们是独立的文学瑰宝。但这本书,它巧妙地将宋词置于当时的书画背景下,让我看到了词作诞生的土壤,感受到了词人所处的时代氛围。书中的画作,风格迥异,有写实的工笔,也有写意的水墨,但无一不透露出那个时代的风骨和雅韵。我尤其对那些描绘山水景色的画作印象深刻,它们与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豪迈,形成了有趣的呼应。我甚至能够想象,词人们在看到这些画作时的心情,或者在创作词作时,脑海中是否也浮现过类似的画面。这种跨界融合,让原本有些抽象的词句变得鲜活起来,也让那些静态的画作拥有了动态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本鉴赏类的书籍,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一种文化上的熏陶。
评分从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沉思。那些名家的书画作品,笔墨之间都充满了力量与韵味,每一笔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斟酌,每一处留白都饱含深意。当这些画面与宋词相结合时,便迸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之美。我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翻开这本书,让自己的思绪随着画面的展开而飘荡,让自己的情感随着词句的吟诵而起伏。书中的某些画作,所描绘的意境与我内心深处的某些感受不谋而合,仿佛是画家为我量身定做的。而那些宋词,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个不同的情境,让我体会到了词人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我尤其被书中一张描绘寒梅的画作所吸引,画中的梅花傲然挺立,暗香浮动,与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诗句,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共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品,更是一扇心灵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古人的精神世界,从中汲取力量与智慧。
评分这本《名家书画·宋词》,实在是一份难得的文化瑰宝。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宋词更是我心中永远的经典。这本书将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眼前一亮。那些名家的书画作品,笔墨精湛,意境悠远,无论是我喜欢的写意山水,还是细腻的人物画,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当这些画面遇上那些脍炙人口的宋词,便仿佛被注入了灵魂,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动人。我特别喜欢书中收录的一幅描绘江南水乡的画作,水墨淋漓,意境深邃,上面题写的几句温庭筠的词,更是将那种朦胧的诗意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跨界融合,让我对宋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书画艺术有了更广阔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欣赏的书籍,更是一份能够滋养心灵,提升品味的文化盛宴。我常常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放慢呼吸,沉浸在其中,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评分踏莎行 小径红稀
评分也许是开本的关系,这样来看这套书非常不过瘾,又不能拿放大镜,而且不是大三十二开本,搞个十六开本的也行啊,可惜了,中华书局也这般小家子气,书的印刷倒是不错。欧阳中石的字看出老来,沈鹏的字只有一副,陶冶情操,这样的书却也不错。
评分书画皆不错
评分中国古人常用诗书画三绝称誉艺术修养造诣全面的才学之士,也把用诗歌、书法、绘画三种文艺形式表达同一主题的做法称为诗书画三绝。我国向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宋词、元曲更是诗词曲的顶峰。为唐诗宋词元曲配以当代知名书画家依诗而作的绘画、书法精品,将可以展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诗画艺术的绝妙美学境界,本套书系就是一套诗歌与书画完美结合的读本。
评分山亭柳?赠歌者 家往西秦
评分词画书 三者合一的一本好书
评分不错。就是有点儿贵了。
评分有了语言,人类往往借助于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或将心中的理想,个人的经验,借语言加以传播。这种目的及办法,与日后图书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称之为口传的活书。人类的记忆到底有限,有时更会走样,口传的活书,必然有许多缺陷。于是,聪明的人类起而发明了许多帮助记忆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结绳。以结绳的大小、松紧、多寡及涂上不同颜色等方式,来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我们可称之为绳书。
评分作便自然而然的诞生了。《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关于《希波克拉底全集》,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卡斯蒂格略尼认为:“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的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有意义的现象之一,并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说明通过经验,实际观察和正确的推理,可以得到极有价值的宝贵材料,……他的确解决了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端。”比较《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辩、临床实践。其中《黄帝内经》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外测内,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其理论体系是自洽的,难以突破;《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为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差异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4形成发展东、西方文化历史背景是中、西医学形成、发展的土壤。公元2世纪东、西方的两位医学巨匠张仲景和盖伦,传承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创建了迥异的医学范式,发展和完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使中、西医学各自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述的《伤寒杂病论》之前,就有《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古典医药典籍。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继承了《内经》等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医药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其贡献在于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西方,盖伦的一生生活在罗马帝国时安东尼父子的执政期。彼时,罗马帝国的繁荣,为盖伦的医学成就、以及西方医学的昌盛,提供了可靠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保证。盖伦继承希波克拉底的学术思想,著述200余部著作,现存的83部著作中,内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卫生、药物、《希波克拉底文集》研究、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历史、法律等。倡导实证医学,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疾病局部定位思想、重视形式逻辑、强调演绎法等特点,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中、西医学在张仲景和盖伦完全相悖的医学范式引导下,开始步入了分道扬镳的历史进程。在中华文化强调“中和”的大背景下,学术界便有了“海纳百川”的宽松气氛。出现了学术流派精彩分呈,如瘟病的寒温之争,经方时方之别等。中医学按张仲景的思维范式,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医疗实践的发展,最初的中医学理论已无法诠释新的科学事实,因此,医学理论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这就促使中医学进入汉代以后,呈现出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共包括四个时期:5历史时期魏晋隋唐时期由于重视总结临床经验,并继承整理发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著的理论,出现了众多名医名著。如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和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金元时期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学术文化领域百家争鸣,特别是思想家的革新精神,为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性进展,提供了有利的文化背景。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提出三因学说;并产生了最具盛名四大学派,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张从正力倡“攻邪论”;李杲提出“内伤脾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