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精品系列教材:动物疾病防治基本技术》遵循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兽医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模式及新型教材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常用技能知识。根据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以临床防治疾病的方法为载体,按典型工作任务,即防控及治疗病畜的方法分为四个学习情境,主要内容有防控动物疫病、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物理治疗。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精品系列教材:动物疾病防治基本技术》供高职高专院校动物医学专业、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及广大养殖户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学习情境1 防控动物疫病
项目1 预防动物疫病
任务1 建立动物档案(以牛场为例)
任务2 消毒动物场(以鸡舍为例)
任务3 驱虫(以驱猪线虫为例)
任务4 免疫接种
必备知识
第一部分 动物传染病的感染与流行
第二部分 寄生虫病的流行
第三部分 疫病预防
项目2 扑灭动物疫病
任务1 调查及报告动物疫情
任务2 隔离病畜
任务3 封锁疫源地
任务4 采取、包装和送检传染病病料
任务5 处理尸体(以鸡为例)
必备知识
学习情境2 药物治疗
项目1 开写处方
必备知识
项目2 配制常用药物制剂
任务1 配制75%乙醇、1%碘甘油溶液剂
任务2 配制5%碘酊
任务3 配制四三一擦剂
任务4 配制复方硫酸钠合剂
任务5 配制10%硫黄软膏剂
任务6 配制人工盐、口服补液盐散剂
必备知识
第一部分 药物的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 药物作用概述
第三部分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项目3 药物应用
任务1 抗病体药物应用
任务2 系统药物应用
任务3 调节新陈代谢药物应用
任务4 解毒药应用
必备知识
第一部分 抗微生物药物
第二部分 防腐消毒药
第三部分 抗寄生虫药物
第四部分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
第五部分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第六部分 作用于血液循环系统的药物
第七部分 作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的药物
第八部分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九部分 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
第十部分 影响新陈代谢的药物
第十一部分 解毒药
学习情境3 外科手术治疗
项目1 胃切开术
任务1 瘤胃切开(牛)
任务2 胃切开(犬)
项目2 肠侧切开及肠切除术
任务1 肠侧切开术
任务2 肠套叠整复术
任务3 肠切除术与肠吻合术
项目3 皱胃变位整复术
任务1 皱胃左方变位整复术
任务2 皱胃右方逆时针扭转整复术
任务3 皱胃右方顺时针扭转整复术
项目4 剖腹产手术
任务1 牛剖腹产手术
任务2 猪剖腹产手术
任务3 犬剖腹产手术
项目5 阉割术
任务1 去势公牛、羊
任务2 去势公猪
任务3 去势公犬
任务4 去势公猫
任务5 摘除猪卵巢
任务6 摘除犬、猫卵巢及子宫
必备知识
学习情境4 物理治疗
项目1 冷却与温热治疗
任务1 冷却治疗
……
必备知识
精彩书摘
(1)杀虫方法
①物理杀虫法机械拍打捕捉,喷灯火焰烧杀,沸水或蒸汽热杀灭。
②药物杀虫法主要是应用化学杀虫剂来杀灭。根据杀虫剂对节肢动物的毒杀作用可分为胃毒药剂、接触毒药剂、熏蒸毒药剂、内吸毒药剂等。
③生物杀虫法是用昆虫的天敌或病菌及雄虫绝育技术等方法杀灭昆虫。如养柳条鱼灭蚊;用辐射使雄性昆虫绝育;或使用过量激素,抑制昆虫的变态和蜕皮;或利用病原微生物感染昆虫使其死亡;消灭昆虫孳生繁殖的环境等,都是有效的杀灭昆虫的方法。
(2)灭鼠
鼠类是许多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传染源,它们可以传播的动物传染病有炭疽、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土拉杆菌病、李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伪狂犬病、口蹄疫、猪瘟、猪丹毒、巴氏杆菌病和立克次体病等。灭鼠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①器械灭鼠利用各种工具以不同方式捕杀鼠类,如关、夹、压、扣、套、翻、堵、挖、灌等。此类方法可就地取材,简便易行。
②药物灭鼠根据药物进入鼠体的途径可分为消化道药物和熏蒸药物两类。消化道药物主要有磷化锌、杀鼠灵、安妥、敌鼠钠盐和氟乙酸钠。熏蒸药物包括氯化苦(三氯硝基甲烷)和灭鼠烟剂。
(三)加强检疫工作
检疫就是用各种兽医科学的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某些规定传染病的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检疫是一项重要的防疫措施,不仅发生传染病时在疫区要进行检疫,在没有发生传染病时也要进行经常性的检疫。检疫的目的是加强兽医监督工作,防止动物传染病的传人或传出,直接保护畜牧业生产的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维护对外贸易的信誉。
(四)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免疫接种是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动物的一种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免疫接种进行的时机不同,可分为预防接种和紧急接种两类。药物预防是为了预防某些疫病,在动物的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某种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的化学预防,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使受威胁的易感动物不受疫病的危害,也是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
前言/序言
动物疾病的威胁与防治挑战 动物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伙伴,它们为我们提供食物、纤维,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和情感慰藉。然而,动物健康始终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这些疾病不仅影响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更可能通过人畜共患病的途径,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因此,掌握动物疾病防治的基本技术,对于保障动物福利、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动物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病原体、宿主和环境三方面的相互作用。 病原体: 导致动物疾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它们各有特点,侵入动物体内的方式、在体内繁殖和扩散的途径、以及对宿主造成的损伤机制也各不相同。例如,某些细菌会产生毒素,直接损伤宿主细胞;病毒则通过感染宿主细胞,破坏其正常功能;真菌可能引起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的感染;寄生虫则寄生在动物体内外,吸取营养或引起组织损伤。病原体的毒力(致病能力)强弱,以及其数量,也是决定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宿主: 动物个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即宿主的易感性,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宿主的年龄、品种、营养状况、免疫状态、生理机能、以及是否存在其他疾病,都会影响其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例如,幼龄动物和老年动物的免疫系统可能尚未发育成熟或功能衰退,更容易感染疾病。营养不良会削弱动物的免疫力,使其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环境: 环境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不适宜的饲养环境,如拥挤、潮湿、通风不良、温度湿度不当、卫生条件差等,都可能为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并削弱动物的抵抗力。例如,高密度饲养容易导致应激反应,降低动物免疫力,且一旦有病原体引入,极易在群体中快速传播。不洁的水源和饲料也可能成为病原体传播的媒介。此外,季节变化、地理环境、甚至动物之间的接触,都可能影响疾病的流行。 疾病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直接接触传播: 健康动物与病畜直接接触,如舔、咬、交配等,病原体通过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从病畜传播给健康动物。 间接接触传播: 健康动物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如饲料、饮水、垫料、器具、车辆、衣物等,从而感染病原体。 空气传播: 病畜通过呼吸、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气溶胶释放到空气中,健康动物吸入后被感染。 媒介传播: 某些节肢动物(如蚊子、蜱、蝇等)或昆虫,在吸食病畜血液后,携带病原体,再叮咬健康动物,将病原体传播出去。 消化道传播: 摄食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源,病原体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 垂直传播: 病原体通过种蛋、胎盘或乳汁,从母畜传播给后代。 动物疾病的诊断 准确及时地诊断动物疾病是有效防治的基础。诊断的过程通常需要结合多方面的信息,包括: 流行病学调查: 了解疾病发生的范围、时间、发病率、死亡率、发病动物的品种、年龄、饲养管理情况等,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例如,如果一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迅速在某个区域的某个品种动物中爆发,那么就可以初步怀疑是某种传染病。 临床症状观察: 仔细观察病畜的体温、食欲、精神状态、呼吸、咳嗽、腹泻、跛行、皮肤病变等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会有其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例如,禽流感常常表现为精神沉郁、呼吸困难、羽毛蓬乱、采食量下降等;牛瘟则会表现为高烧、鼻炎、眼结膜炎、腹泻等。 病理剖检: 对死亡的动物进行解剖,观察内部器官是否有异常变化,如充血、水肿、出血、坏死、肿瘤等。病理变化是疾病发生过程中组织器官损伤的客观反映,对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猪瘟的病变常常出现在淋巴结、胃肠道黏膜等部位;肺疫则表现为肺部组织出现脓肿。 实验室诊断: 这是最科学、最准确的诊断方法,通过对病料(血液、分泌物、组织、粪便等)进行各种实验室检测,来确诊病原体或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实验室诊断方法多种多样,包括: 病原学诊断: 镜检: 在显微镜下观察病原体的形态和数量,如细菌涂片染色镜检、寄生虫卵或虫体检查等。 培养分离: 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病原体,如细菌培养、病毒分离等,以便进一步鉴定。 血清学诊断: 检测动物血液中是否存在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体,或检测病原体本身的抗原。常用的方法有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AGID(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HI(血凝抑制试验)、CFT(补体结合试验)等。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DNA或RNA技术检测病原体的遗传物质,如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病变组织进行染色和显微镜观察,了解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情况。 生化免疫学检查: 检测动物血液或体液中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如酶活性、激素水平、代谢产物等,可以反映动物的生理功能状态。 动物疾病的防治原则 动物疾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这是动物疫病防治最核心的原则。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实施免疫接种等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一旦发现疾病,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扑灭,防止疫情蔓延。 综合防治: 针对不同的疾病,需要采取多种防治手段。例如,对于传染病,除了疫苗接种,还需要加强消毒、隔离、治疗等措施;对于寄生虫病,则需要进行驱虫、环境治理等。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 因病施策,分类管理: 不同的疾病,其病原、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各不相同,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科学管理,提高免疫力: 良好的饲养管理是提高动物自身抵抗力的基础。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少应激、规律作息等,都有助于增强动物的免疫力。 关键防治技术 1. 饲养管理与卫生消毒: 合理饲养: 提供营养全面、配比均衡的饲料,满足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科学的饲养可以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和抗病能力。 改善环境: 保持畜禽舍的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期清理粪便,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以降低应激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严格消毒: 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对畜禽舍、饲料、饮水、用具、车辆、人员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消毒。常用的消毒剂包括过氧乙酸、戊二醛、季铵盐类等,应根据不同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浓度。 隔离制度: 对新引进的动物进行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病畜、弱畜应及时隔离治疗,并对接触过的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2. 免疫接种: 疫苗的作用: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给动物接种疫苗,可以刺激动物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能够迅速将其清除,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科学免疫: 根据动物的品种、年龄、地理分布、疫病流行情况等,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选择质量合格、来源可靠的疫苗,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储存和接种。 免疫效果的评估: 定期对免疫动物进行抗体水平检测,评估免疫效果,必要时进行补免。 3. 药物防治与治疗: 合理用药: 在兽医的指导下,根据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滥用药物,尤其要警惕抗生素的滥用,以免产生耐药性,并对食品安全造成影响。 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足量、按疗程用药。对于传染病,可能需要配合隔离、消毒等措施。 中兽药的应用: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友好型畜牧业的日益重视,中兽药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中兽药具有作用温和、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 4. 寄生虫病的防治: 内外寄生虫的防治: 寄生虫会严重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甚至引起死亡。需要根据寄生虫的种类和侵染阶段,采取相应的驱虫药物和防治措施。 环境控制: 许多寄生虫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密切相关,通过改善环境卫生,如定期清除粪便、控制湿度等,可以有效减少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 5. 无害化处理: 病死动物的处理: 死亡的动物,特别是患有传染病的动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深埋、焚烧或化制,以防止病原体扩散,避免污染环境。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动物疾病防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生物技术在诊断和疫苗开发中的应用: 新型诊断技术,如基因芯片、单克隆抗体等,将为疾病的早期、快速、准确诊断提供有力支持。基因工程疫苗、DNA疫苗等新型疫苗的开发,将为疾病的预防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选择。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疫病监测和预警中的应用: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动物健康数据、环境数据、气候数据等,可以建立更完善的疫病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疫情苗头,并采取应对措施。 精准兽医: 结合动物的遗传信息、生理状态、环境因素等,为每只动物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环境友好型防治技术: 研发和推广环境友好型的消毒剂、药物和防治模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障食品安全。 总之,动物疾病防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的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严格执行各项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动物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