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拿起《中国民间禁忌(第5版)》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枯燥、陈列式的书籍。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论述之精彩,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和深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民间禁忌的宏大图景。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各种禁忌,而是对每一种禁忌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阐释,试图去理解这些禁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婚俗禁忌”的描写,从提亲、订婚到结婚,每一个环节都有繁复的规矩和禁忌,这些规矩既体现了对新人结合的美好祝愿,也反映了对家庭和睦、子孙繁衍的期盼。作者在分析这些禁忌时,常常会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民间传说,这使得他的论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第五版的更新,绝对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它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加贴近当代的研究水平,也可能纳入了一些我们现在依然能够看到或者正在改变的民间禁忌。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禁忌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民间智慧、生活哲学和文化传承的书。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有幸翻阅了《中国民间禁忌(第5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触动。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各种禁忌,并且在第五版中,作者显然做了大量的更新和补充,内容更加丰富详实,论述也更为严谨。书中对禁忌的起源、演变以及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中的表现形式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尤其对那些与自然现象、生活起居、婚丧嫁娶相关的禁忌印象深刻,例如关于雷电、月经、生肖、房屋朝向的种种说法,以及在特定节日和人生重要阶段的注意事项。作者不仅仅是罗列这些禁忌,更尝试去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朴素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甚至是原始的科学认知。比如,一些关于食物的禁忌,可能与当时的卫生条件、营养学知识不足有关;而一些关于生育和儿童成长的禁忌,则可能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延续的敬畏和对新生儿脆弱的担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听过的长辈的叮嘱,很多当时不理解的规矩,现在似乎都能找到一些文化的根源。这本书就像一本活生生的民间百科全书,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不甚了然的民间习俗。它不枯燥,不晦涩,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古老而有趣的智慧娓娓道来。我想,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观点,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有幸拜读了《中国民间禁忌(第5版)》。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其内容的丰富性和解读的深刻性。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禁忌大全,而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文化百科。作者以一种非常温和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民间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种种禁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禁忌的分类和系统梳理,它将复杂的民间禁忌归纳成几个大的类别,然后深入到每一个类别中去详细解读。比如,关于“生肖禁忌”,书中不仅列举了属相不合的说法,更尝试去探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农耕文明、天文学以及社会交往的考量。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宏观、更历史的视角去理解这些禁忌。而且,第五版的更新,我认为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它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加贴近当下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可能纳入了近年来一些新的民间禁忌的观察和研究。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其强大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最深刻的方式,就是去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那些代代相传的规矩。《中国民间禁忌(第5版)》这本书,无疑给了我一个绝佳的窗口。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民间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各种禁忌。我之所以觉得这本书特别棒,是因为它的内容极其详实,几乎涵盖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节日庆典到人生礼仪,无一不包。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禁忌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历史动因。例如,书中对“祭祀禁忌”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特定的节日要祭拜祖先,为什么在祭祀时不能说不敬的话,这些不仅仅是简单的迷信,更是对孝道、对家族血脉的传承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他会从哲学、宗教、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去分析,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些禁忌的意义。第五版的推出,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可能包含了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也可能对一些已经消失的禁忌进行了记录,这对于研究者和普通读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民间流传的各种习俗深感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似“迷信”却又代代相传的禁忌,《中国民间禁忌(第5版)》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读物。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真正深入到民间土壤里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最让我惊叹的是它的广度和深度。它几乎收罗了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民间禁忌,并且对这些禁忌的来源、演变、以及在不同社会层面的影响都做了详尽的考证和分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丧葬禁忌”的那一部分,其中关于哭丧的规矩、入殓时的仪式、下葬时的注意事项,都描述得非常细致,而且作者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他会追溯到古代的宗法制度、生死观,甚至是朴素的唯物论和唯心论思想。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禁忌并非毫无道理,而是承载着古人对生命的敬畏、对祖先的尊敬、对社会的维系,以及对未知的探索。第五版的更新,我认为是这本书最值得称赞的地方,这意味着它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对一些已经消失或改变的禁忌有了新的记录,也可能对一些被误解的禁忌有了更正面的解读。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与成千上万的中国普通人进行一次深刻的交流。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中国民间禁忌(第5版)》的时候,内心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禁忌”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点神秘和不可触碰的意味,我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或者充斥着陈旧过时的观念。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便立刻被它所展现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所吸引。这本书绝非仅仅是对一些零散禁忌的堆砌,而是经过精心梳理和系统阐释的。作者在保持传统禁忌原貌的同时,也引入了现代的视角,对这些禁忌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以及时代变迁中的适应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禁忌的分类和分析,它将复杂的民间禁忌归纳为几个大的方面,如社会交往、生活起居、婚丧嫁娶、生育医药等等,这样条理清晰的结构,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地把握和理解。每一类禁忌下面,又列举了大量的具体实例,并且对这些实例的起源和演变做了详细的考证。例如,关于“动土”的禁忌,书中不仅提到了常见的敬畏土地神、避免惊扰阴灵的说法,还可能追溯到古代农耕文明时期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和对自然力量的崇拜。这种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让我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第五版的更新,我觉得非常重要,它可能涵盖了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民间禁忌的新研究成果,或者是对一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亡的禁忌的记录。这使得这本书在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民俗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似“迷信”的禁忌背后所隐藏的古老智慧。《中国民间禁忌(第5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让我满意的一本民俗类读物。它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博学而亲切的长者,在娓娓道来那些流传千年的生活规矩和观念。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它收录了非常广泛的民间禁忌,从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穿衣吃饭”到人生大事的“生老病死”,几乎涵盖了中国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罗列,而是对每一条禁忌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他会去追溯这些禁忌的起源,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比如可能是源于古代的某些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甚至是朴素的科学经验。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详细介绍了关于“坐月子”的各种禁忌,这不仅仅是讲述了不能吃什么、不能做什么,更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禁忌背后对产妇身体恢复、婴儿健康以及家庭社会关系的考量。这些解释让我茅塞顿开,让我能够用一种更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看待这些传统习俗。第五版的更新,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它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符合当下的学术研究水平,也可能纳入了一些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影响力的禁忌,或者是对一些旧有禁忌的新解读。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民间文化深厚的底蕴和智慧的光芒。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学习者,《中国民间禁忌(第5版)》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民间禁忌,而是试图去挖掘这些禁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逻辑和历史渊源。我发现,书中对禁忌的阐释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说“不能做什么”,而是会深入分析“为什么不能做”,以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这些禁忌是如何演变的。例如,书中对“春节期间的禁忌”的描述,就让我了解了为什么不能扫地、不能倒垃圾、不能说不吉利的话,这背后不仅包含了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也反映了古人对“气”的流动和对新年初始的重视。作者的叙述方式也很有特点,他避免了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生动、形象的笔触,将那些古老的禁忌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与自然、与生育相关的禁忌的解读,比如关于“雷雨天不能敲锣打鼓”、“孕妇不能搬动家具”等等,作者都能给出合理的解释,让我从一种更具历史和文化深度的角度去理解它们。第五版的出版,我相信一定是对原有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更新和完善,使其更具时效性和学术价值。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中国古人的智慧对话,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读完《中国民间禁忌(第5版)》,我内心充满了一种对中国民间文化的敬畏之情。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各种禁忌,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禁忌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以及社会功能。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与自然、与生命相关的禁忌的阐释,例如关于“胎教禁忌”的描述,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孕妇不能做什么,更是分析了这些禁忌背后所体现的古人对生命的珍视、对后代健康的担忧,以及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理解。作者的论述方式也非常吸引人,他能够将复杂的学术研究成果,用一种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发。第五版的更新,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新的生命力,它可能融入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一些已经被遗忘或被误解的禁忌进行了重新解读,这对于任何一位对中国民俗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民间流传的各种习俗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中国民间禁忌(第5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探索的渴望。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细腻的笔触,将中国民间那些古老而有趣的禁忌展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禁忌的解读方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它们归为“迷信”,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种禁忌背后的文化根源、历史渊源以及社会功能。例如,关于“搬家禁忌”,书中不仅仅罗列了搬家当天不能扫地、不能和孕妇说“搬”字等说法,更会去分析这些禁忌背后所蕴含的对新居的敬畏、对旧屋的告别,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这种解读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禁忌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陈规陋习。第五版的更新,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它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可能纳入了近年来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或者对一些已经消失的禁忌有了新的记录,这使得这本书在学术价值和阅读体验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00000000
评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禁忌以及习俗出处没有标明。
评分很特别 很有趣 很玄的一本书
评分书很厚,内容挺详细,以后慢慢看,就觉得中国人活的真累啊,这些与宗教关系不大的禁忌更像巫术,令人自私而无情。还是老毛病,好好的书一定要磨损的残破点才卖是京东的习俗么?
评分呵呵呵,那组度相当的快呀,质量挺好。下次再来。
评分书是正版,包装业很仔细
评分所周知,波德里亚以其拟像-拟真理论而闻名于世。但在1979年,他写下令人费解的《论诱惑》,从题目来看,其兴趣似乎由拟真逻辑转向了对施魅的分析。说这本书令人费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诱惑的内涵暧昧不清。它始终处于反向的理论建构中,与波德里亚在此之前的哲学思考的继承关系很不明确,而其承载对象,则在原始巫术、女性、大众文化等多个目标之间游移不定。其次,波德里亚批判的方向不明。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索绪尔的二分法,从原始主义到女性主义,从现代性到后现代大众文化,诱惑反复出场,自由穿插其间,令人摸不着头脑。另外,波德里亚即兴的碎片式书写与晦涩的美文式哲学语言,也给理解本书造成极大困难。看到最后,对于他究竟是要以诱惑为理论支点进行哲学批判,还是要批判诱惑这一概念,读者可能都是云里雾里。 在我看来,波德里亚在此是试图以建构的方式来言说批判的话语;而《论诱惑》一书又处于他思想的转型期,所以诱惑的概念本身在内涵上呈现出某种模棱两可的内在矛盾性。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诱惑”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现代性批判:象征交换与诱惑 象征交换是波德里亚早期的一个术语,它来自于法国人类学家莫斯对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考察,同时结合了巴塔耶的“损耗”经济学。简单而言,象征交换行为是彻底异质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其基本特征为: 1、反实在性。所谓象征交换,就是象征性的交换,非真实的交换。众所周知,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然而巴塔耶却说,原始社会中受到崇拜的酋长恰恰不是创造者,而是挥霍者。象征交换“是一个耗费的领域,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使用价值(或者经济性交换价值)的破坏,不再为了生产符号/价值,而是为了超越经济性的规定”[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第242页。]。 与之对应,诱惑也正是这样一种挑战生产模式的术语,它拒斥现代物质文明的污染:“生产,就是强制性地将他性范畴的东西物质化,将秘密和诱惑范畴的东西物质化。诱惑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与生产相对立的东西”[ 论诱惑[M],第55页。]。 2、仪式性的互惠特征。这一点比象征交换的反实在性更为重要,因为它对应着诱惑的根本特征:可逆性。 莫斯说过:“在斯堪的纳维亚文明和许多其他文明中,交换和契约是以礼物的形式进行的,理论上是自愿的,实际上则必须送礼和还礼。”[ [法]M·毛斯.社会学和人类学[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11页。]象征交换在此处于仪礼的范畴,它的仪式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双方必须在交换中处于平等地位,而其可逆性体现在“反馈赠中的馈赠可逆性、牺牲中的交换可逆性、循环中的时间可逆性、摧毁中的生产可逆性、死亡中的生命可逆性……这一形式在各处都结束了时间的线性、语言的线性、经济交换和积累的线性、权力的线性”[ 转引自夏莹:象征性交换:鲍德里亚思想的阿基米德点[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2)。]。不过,在重审莫斯与列维-斯特劳斯的礼物交换理论之后,布迪厄认为即使在这种可逆行为中,也存在着利益定向的问题,并重新引入了时间的不可逆性[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集团,2012,第114页。],当然这是后话了。
评分呵呵呵,那组度相当的快呀,质量挺好。下次再来。
评分所周知,波德里亚以其拟像-拟真理论而闻名于世。但在1979年,他写下令人费解的《论诱惑》,从题目来看,其兴趣似乎由拟真逻辑转向了对施魅的分析。说这本书令人费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诱惑的内涵暧昧不清。它始终处于反向的理论建构中,与波德里亚在此之前的哲学思考的继承关系很不明确,而其承载对象,则在原始巫术、女性、大众文化等多个目标之间游移不定。其次,波德里亚批判的方向不明。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索绪尔的二分法,从原始主义到女性主义,从现代性到后现代大众文化,诱惑反复出场,自由穿插其间,令人摸不着头脑。另外,波德里亚即兴的碎片式书写与晦涩的美文式哲学语言,也给理解本书造成极大困难。看到最后,对于他究竟是要以诱惑为理论支点进行哲学批判,还是要批判诱惑这一概念,读者可能都是云里雾里。 在我看来,波德里亚在此是试图以建构的方式来言说批判的话语;而《论诱惑》一书又处于他思想的转型期,所以诱惑的概念本身在内涵上呈现出某种模棱两可的内在矛盾性。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诱惑”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现代性批判:象征交换与诱惑 象征交换是波德里亚早期的一个术语,它来自于法国人类学家莫斯对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考察,同时结合了巴塔耶的“损耗”经济学。简单而言,象征交换行为是彻底异质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其基本特征为: 1、反实在性。所谓象征交换,就是象征性的交换,非真实的交换。众所周知,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然而巴塔耶却说,原始社会中受到崇拜的酋长恰恰不是创造者,而是挥霍者。象征交换“是一个耗费的领域,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使用价值(或者经济性交换价值)的破坏,不再为了生产符号/价值,而是为了超越经济性的规定”[ [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第242页。]。 与之对应,诱惑也正是这样一种挑战生产模式的术语,它拒斥现代物质文明的污染:“生产,就是强制性地将他性范畴的东西物质化,将秘密和诱惑范畴的东西物质化。诱惑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与生产相对立的东西”[ 论诱惑[M],第55页。]。 2、仪式性的互惠特征。这一点比象征交换的反实在性更为重要,因为它对应着诱惑的根本特征:可逆性。 莫斯说过:“在斯堪的纳维亚文明和许多其他文明中,交换和契约是以礼物的形式进行的,理论上是自愿的,实际上则必须送礼和还礼。”[ [法]M·毛斯.社会学和人类学[M],余碧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第111页。]象征交换在此处于仪礼的范畴,它的仪式意义远大于经济意义,双方必须在交换中处于平等地位,而其可逆性体现在“反馈赠中的馈赠可逆性、牺牲中的交换可逆性、循环中的时间可逆性、摧毁中的生产可逆性、死亡中的生命可逆性……这一形式在各处都结束了时间的线性、语言的线性、经济交换和积累的线性、权力的线性”[ 转引自夏莹:象征性交换:鲍德里亚思想的阿基米德点[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2)。]。不过,在重审莫斯与列维-斯特劳斯的礼物交换理论之后,布迪厄认为即使在这种可逆行为中,也存在着利益定向的问题,并重新引入了时间的不可逆性[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集团,2012,第114页。],当然这是后话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