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1-14岁 让孩子学会自省的杰作!
荣获全球童书高荣誉——纽伯瑞文学奖
荣获美国图书馆协会
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100大好书”
著名作家曹文轩、梅子涵、伍美珍推荐!
内容简介
对七年级的霍林而言,每个星期三下午都是一场灾难,因为班上的一半同学要去犹太教堂学习希伯来文,另一半则要到天主教堂参加教义问答,作为班里的一名基督徒,霍林不得不与严肃的贝克夫人一起待在教室。不苟言笑的贝克夫人似乎总在刁难霍林,“罚”他清理黑板擦、打扫教室、整理大老鼠笼子……在种种手段都宣告失败后,贝克夫人使出了致命的一招——让霍林阅读“冗长”而“乏味”的莎士比亚作品……
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两人之间悄然展开。
作者简介
加里·施密特,美国著名儿童文学家,曾两度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现任密歇根州凯尔文大学教授。2004年,《鲸眼》获得纽伯瑞文学奖,并被美国图书馆协会、《学校图书馆期刊》评为年度好书。2005年,《第一个男孩》入围马克·吐温奖。2008年,《星期三的战争》再度摘得纽伯瑞文学奖,不仅在青少年中掀起阅读莎士比亚的狂潮,更被许多成年读者誉为“最喜爱的书”。他的作品诙谐幽默,温情感人,又不流于肤浅,将深刻的人生寓于妙趣横生的故事里,使无数青少年读者爱上了阅读,并从中认识了世界和自我。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现实世界中,成人与孩子的对立冲突的确仿佛战争,而当我们以平等、善意的姿态蹲下身去,便会发现另一番奇妙天地——率真、坚定、勇敢、宽容,以及爱,这部作品弥合了成人与少年世界的巨大鸿沟。阅读中所获得的愉悦,不仅来自轻松诙谐的情节本身,更来自于深远恒久的感受和思考,来自于挖掘、品味和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
——著名作家 曹文轩
这不是战争而是成长。可是成长的战争又的确因为年幼和肤浅而在心里发动,甚至打得硝烟弥漫。文学站在高处看得清真相,甚至看得见硝烟里面的诗和童话,文学终究是能牵起人的手、牵着孩子去到大路上的。文学让孩子不发动战争。
——著名作家 梅子涵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笔触轻松流转,文字就活泼泼地流淌出来。你正哈哈大笑着,心头又不期然被软软地揉捏几把,温存甜蜜几乎让人掉下泪来。轻盈的节拍,玄妙的对照,相信不同读者都会自己意会。
——著名作家 阳光姐姐 伍美珍
重大的社会背景和逗趣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施密特如何将播撒下的如许多种子培育出花朵。然而,他做到了,成功地做到了。
——《纽约时报》
故事极具戏剧化,跌宕起伏又真实可信,温暖人心且充满希望,完美地呈现出主人公由一个单纯叛逆的孩子,转变为独立思考、富有自省精神的少年的成长历程。
——《出版家周刊》
如果有一部作品,人物鲜活,情节富有魔力,不可思议又令人信服;如果有一部作品,让你开怀大笑,接着又哽咽不已;如果有一部作品,简明浅显,又让你不忍释卷……那就是《星期三的战争》。
——网友评论
这部作品让我们有幸听到一个少年在成长中发出的坚定而独特的声音。他学会了家庭的局限、战乱的时代,也内心的恐惧,打开眼界和心扉勇敢地拥抱未来。
——《书单》
目录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精彩书摘
十一月
十一月在长岛降临了。每一天都变得灰蒙蒙的,潮湿极了,薄雾笼罩着一切,每年都是如此。通往我家那所完美房子的白色方砖人行道也同样湿漉漉的。杜鹃花枝头残余的白色和粉色花瓣都凋零了,许多叶子也飘落下来。为了不让它们难堪地半裸着,老爸用粗麻布把它们裹了起来—而这样也仍然湿淋淋的。第一个星期六,我最后一次修剪了草坪,接着老爸又修剪了一遍。他说要一直保持到明年春天,就得剪得好看点。第二个星期六,我们爬上房顶清理了排水沟,因为现在一下雨,脏水就会溢出来,弄得完美房子全是污点,这着实让老爸很生气。
不过,客厅天花板上的污点才更让他气恼。没人知道水已经滴了多久,因为从来没人进去过。当老妈用吸尘器打扫客厅时,那污点已经像垃圾桶盖子一样大了,又黑又黏。那天晚上,老爸爬上去查看情况,下来时满脸是墙灰,嘴巴里还进了一点那种黏东西。
那天晚饭吃得异常安静。
然而,十一月就是这样—天上洒下的每一缕阳光,云层中露出的一丁点儿蓝天,都会让你欣喜,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下次再见到它们会是什么时候。当阳光和蓝天消失时,你便开始祈盼赶快下一场雪,让那耀眼的洁白,把这灰蒙蒙的世界覆盖掉。
然而长岛的十一月没有雪。只下雨。不停地下雨。
我认为,这可能就是贝克夫人想到让我读《暴风雨》的原因。
不过,她想让我郁闷至死的邪恶计划再次失败了,因为《暴风雨》比《威尼斯商人》还要好看。事实上,几乎赶上《金银岛》了—她的预谋又落空了。
书里有很多好东西,简直让人惊喜。风暴、杀人未遂、巫婆、魔法师、缥缈的精灵、篡位、喝酒喝得死去活来,还有一个名叫凯列班的凶恶怪物—你相信吗?贝克夫人竟然让我读这些,我真是太惊讶了。她本该先从头到尾审查一遍的。我想她自己肯定没读过,否则绝不会让我来读。
凯列班—剧中的怪物,不是那只逃走的老鼠 —对骂人谙熟于心。我的意思是,他真的太擅长骂人了。文德拉瑞先生站在丹尼尔·哈普佛桌子上说的话与他相比,真是不值一提。就连堂· 斯维泰克的哥哥也难以企及,即使他能把学校巴士的黄颜色都骂得脱落消失。
我决定用心学习,即使有些意思还不太懂。堂·斯维泰克哥哥的大部分骂人话我也不懂,但没太大差别。骂人的关键在于过程。于是我在卧室里练习起来,脑子里想着我姐姐。
但愿一阵西南的恶风把你们吹得浑身都起水疱。
我知道,这听起来并不是特别凶狠。可如果你带着恐吓的口吻慢慢地说出来,尤其说到“水疱”时,便达到了效果。眼睛半睁半闭的话,则会事半功倍。凯列班其余的诅咒,说得大声点、快一点效果更好,比如:
但愿血瘟病瘟死了你!
以及:
但愿一切的癞蛤蟆、甲虫、蝙蝠都咒在你身上!
还有:
但愿我那老娘用乌鸦毛从不洁的沼泽上刮下来的毒露,一起倒在你们身上。
最后这句话的意思我不是很明白,可当你真的把最后几个字尽全力吐出来时,便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如果贝克夫人自己读过这部戏剧,肯定不会让我读的。
每天吃过晚饭后,我就开始对着穿衣镜练习 —光着膀子,这样看起来更加穷凶极恶。我决定先把“癞蛤蟆、甲虫、蝙蝠”这一句练好,因为这一句我理解得最透彻。每当我念出口,一点点唾沫星子便随着“甲虫”这个词喷射出来。
第二个星期二晚上,正当我可以把“癞蛤蟆”说得让人不寒而栗时,老妈敲响了我的房门。
“霍林?”她说,“你还好吗?”
“很好。”我喊道。
“好像你在跟别人说话。”
“我在练习演讲呢。”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事实。
“哦,”她说,“哦。那我走了,你继续吧。”
我又练了一会儿“血瘟病”那句,因为它随时都可以用。
然后老爸敲响了房门。一定是广告时间到了。
“我在书房都能听见你的声音。你在干吗?”
“练习莎士比亚。”我说。
“练莎士比亚干什么?”
“贝克夫人要求的。”
“贝克夫人?”
“是的。”
“那你好好练吧。”他说完便离开了。
我又继续练习“癞蛤蟆、甲虫、蝙蝠”那句,直到姐姐敲响房门。
“霍林?”
“嗯。”
“闭嘴。”
“但愿一阵西南的恶风把你吹得浑身都起水疱。”
她一脚把门踹开了,“你说什么?”
当你面对一个十六岁的姐姐—随时会把某种东西从天上砸向你时,就连莎士比亚也不敢二话。“没什么。”我说。
“算你识相,”她说,“穿上衣服,你这个异类。”她摔上了门。
……
前言/序言
《星期三的战争》:一段关于成长、理解与勇气的非凡旅程 在这个躁动不安的年代,当冲突的阴影笼罩着远方的天空,在看似平静的家园中,一个少年正经历着他人生中最深刻的蜕变。他叫霍利斯·伍登,一个眼神中藏着比同龄人更多的困惑与不安的十一岁男孩。他的生活,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被学校、家庭和友谊所填充,但一股潜藏的暗流,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紧张气氛,却悄然渗透在他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 故事发生在1967年,这是一个美国社会经历巨大动荡的时期。越南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战火的硝烟似乎弥漫到了每一个角落,即使是在小镇的宁静中,人们心中也充满了焦虑、愤怒和分裂。霍利斯身处这个时代,他就像一张白纸,试图理解周围那些复杂的成人世界。他对战争的残酷了解不多,但却能感受到它带来的不安和恐惧。他看到的,是电视屏幕上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听到的是大人们压抑着愤怒的争论,感受到的是一种普遍的不确定性,仿佛明天会发生什么,无人能够预料。 霍利斯最在意的事情,莫过于他所在的七年级班级。这个班级,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人物。有热衷于成为学校明星、总是想方设法引起注意的男孩;有安静内向,却拥有一颗细腻敏感的心灵的女孩;有因为种种原因被同学们排斥和欺凌的孩子。而在这个班级里,有一个人,他是霍利斯生活中无法回避的存在——他的英语老师,霍普金斯夫人。 霍普金斯夫人,一位穿着保守、表情严肃的女性,她对文学有着近乎狂热的热爱,并且坚信文字的力量能够改变人心。然而,她对待学生的方式却颇为独特。在每周三的英语课上,她会选读一些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往往触及了当时社会最为敏感和尖锐的话题。她要求学生们不仅仅是阅读,更要思考,要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作者意图以及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对于霍利斯和他的同学们来说,无疑是一场思维的地震。 起初,霍利斯和其他同学一样,对霍普金斯夫人的课程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抵触。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讨论那些似乎离他们生活很遥远,甚至有些令人不适的内容。为什么要在读一篇关于战争的诗歌时,要讨论“死亡”和“失去”?为什么在读一本关于种族歧视的小说时,要反思“偏见”和“不公”?这些问题,对于一群刚刚踏入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沉重的。 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霍利斯开始感受到一种奇妙的变化。霍普金斯夫人的课,不再是枯燥的填鸭式教学,而变成了一个充满启发和挑战的平台。她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们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去理解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她鼓励他们去质疑,去思考,去表达。那些曾经让他们感到不安的议题,在她的引导下,慢慢剥去了恐惧的外衣,展现出它们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性的复杂。 霍利斯开始在文学的世界里,找到共鸣。他读到关于勇气的故事,读到关于牺牲的叙述,读到关于反抗不公的呐喊。这些故事,就像一颗颗种子,在他心中悄悄发芽。他开始更加敏锐地观察周围的世界。他看到,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其实也渴望被理解和尊重;他看到,那些对战争持不同意见的大人,他们的焦虑和愤怒背后,是对和平的期盼。 在这个过程中,霍利斯也必须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挣扎。他是一个渴望被接纳的孩子,但同时,他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当他的朋友们仍然沉浸在男孩气的玩闹和简单的对错判断时,霍利斯却开始质疑那些简单的答案。他开始思考,在战争面前,在社会的不公面前,自己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他是否只能做一个旁观者?他是否有责任去发出自己的声音? 霍普金斯夫人就像一位引路人,她并没有直接告诉霍利斯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文学,为他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内心世界的窗户。她让他看到,善良并不意味着软弱,正直并不意味着孤立。她让他明白,即使身处黑暗,也依然可以寻找光明;即使面对强权,也依然可以坚持真理。 《星期三的战争》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世界的认知过程,更是一次关于勇气与责任的深刻探讨。霍利斯在霍普金斯夫人的引导下,逐渐学会了如何去理解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如何去辨别是非,如何去坚持自己的原则。他开始明白,真正的“战争”,有时并非发生在遥远的战场,而可能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发生在内心深处的思想斗争中。 当他开始用更成熟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去理解那些复杂的人性,去体会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冲突与矛盾时,他才真正开始走向成年。他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困惑、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次又一次的抉择。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十到十四岁的年轻读者打开了一扇认识成人世界的大门。它没有回避那些尖锐的社会问题,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人性,但它以一种温柔而充满智慧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去感受,去成长。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最动荡的时代,即使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一颗善良、勇敢、有思想的心灵,永远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霍利斯的故事,或许在某个瞬间,也能让你看到自己的影子。你是否也曾在某个星期三的课堂上,被老师的话语所震撼?你是否也曾在某个时刻,因为某个问题而陷入深深的思考?你是否也曾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因为内心的挣扎而犹豫不决? 《星期三的战争》(新版),正是这样一本能够与年轻的心灵产生强烈共鸣的书。它通过霍利斯·伍登的视角,带领我们重温那个特殊的年代,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去学习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做一个有勇气、有担当、有温度的人。它是一堂关于理解、关于包容、关于勇气的生命教育课,其意义深远,足以在年轻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指引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