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一定有辦法1

媽媽一定有辦法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一汀 著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傢庭教育
  • 育兒經驗
  • 母女關係
  • 成長故事
  • 情感溝通
  • 生活技巧
  • 傢庭生活
  • 溫暖治愈
  • 親情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友誼齣版公司
ISBN:9787505730830
版次:1
商品編碼:1113813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67則私傢教養配方,輕鬆解決一切教養難題
  2、愛+信心=方法之源
  3、擁有開啓秘密花園的金鑰匙

內容簡介

  媽媽的方法,影響孩子的一生。
  《媽媽一定有辦法1》針對0~6歲孩子的情緒、心理、飲食、社交等生活各方麵的講解,收錄眾多生動的育兒案例,並濃縮先進的傢教理念,提齣“發現——理解——馴育”的金牌早教理念,鼓勵父母自我提升、幫助傢長瞭解孩子內心世界,培養自強、自尊、自立的孩子。
  為媽媽們提供最實用的建議、最有效的方法,增強信心,減少焦慮,讓養育的過程處處充滿驚喜。
  1首歌,讓孩子不再任性發脾氣
  7個辦法,讓寶寶乖乖配閤你
  10條通道,給孩子最好的愛
  12個妙招,全麵發展關鍵智能
  ……

作者簡介

  一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發展專業研究生,曆任重慶經濟颱主持人,央視記者、編導。
  作者在育兒方麵“發現——理解——馴育”的金牌早教理念,得到眾多好友和媽媽的追捧,被奉為“育兒顧問”,她鼓勵傢長提升自我,增強育兒信心,與大傢分享簡單、實用的教養方法。
  積極探索兒童的內心世界,理解、尊重孩子,媽媽的一切方法,源於愛……

精彩書評

  這是一部寫給母愛的書……細細品味字裏行間,溫婉細膩的母愛智慧,真的被感動!被開啓!常常感慨在屏幕上扮演過太多的母親角色,唯有生活中的母親最難扮演,因為,沒有腳本為我依據!感謝一汀為天下所有的母親學習母愛撰寫瞭腳本!讓我們用愛與智慧和孩子一起快樂地成長吧!
  ——薩日娜

  我們時常好奇寶寶的小腦袋裏究竟在想些什麼,現在就跟著一汀尋找答案吧。
  做“媽媽”是一生都要研習的功課。除瞭吃飽穿暖,媽媽更要關照寶寶小小的內心世界。跟一汀一起,做個有智慧的好媽媽!
  ——王姬

  一汀與天下所有的媽媽一起解讀孩子,解讀人生。
  一汀與所有的媽媽一起走進孩子的世界。
  ——李菁菁

  培養孩子好性格:寶寶彆生氣,媽媽彆擔心!
  ——吳秀波

目錄

第一章 3歲以前,他是神的孩子
紀伯倫在他著名的《論孩子》一詩中寫道:你們的孩子並非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他們經你們而來卻非因你們而來。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因為他們的靈魂,是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可企圖讓他們來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滯留於往昔。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被射齣的生命的箭矢。

他隻屬於他自己
媽媽擺脫羈絆,纔能進入孩子的世界
彆再對孩子粗暴地說“不”
在他眼中沒有“你”“我”,更不懂“體諒”
孩子任性怎麼辦
彆阻止他探索自己的身體
真正的哭,隻有三分鍾
給他有限的選擇權
追隨,永遠是為瞭引導

第二章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愛
教育傢夏丏尊在亞米契斯《愛的教育·譯者序》中非常形象地說:“好像掘池,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於池中之所以為池的要素的水,反而無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瞭情愛,就成瞭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瞭一個空虛。”

有智慧的愛,勝過無條件的愛
好媽媽,把孩子像衣服一樣穿在身上
“緊緊擁抱”,是愛與安全感的約定
改變嘴角的綫條,是最具體的愛
韆萬不要忽視孩子的感受
撫愛,令人安心
時間是愛的最佳證據
睡前閱讀,給他最美的童年

第三章 遊戲是最好的辦法
孩子會認認真真地對待遊戲,處於遊戲中的孩子會視之為此刻人生的全部。遊戲可以給小孩子快樂、經驗、學識、思想、健康。培養會玩的孩子,鼓勵孩子在遊戲中探索,是父母最需具備的見識。

最好的人生,從遊戲開啓
“淘氣包”裏齣人纔
“野孩子”真歡樂
一袋最簡單的積木,勝過十件高級玩具
讓孩子用他自己的方式盡情玩耍
和孩子一起探索新玩法
把“太淘氣”變成“會遊戲”
“聽話”未必好孩子
聽懂孩子
不要用你的粗率毀掉孩子的想象

第四章 關於吃的那些事兒
現在太多的孩子不是缺乏營養,而是被過多的關注弄得失去瞭食欲。孩子吃的目的是品嘗、感知味道、探知世界,進而滿足腹中之需。媽媽要學會放鬆,不要因為孩子一餐飯沒吃好就大動肝火或內疚自責。有瞭這個態度,再去關注科學飲食,事情會容易得多。

沒有偏食的孩子,隻有糊塗的媽媽
添加輔食不必太著急
邊吃邊玩,說明他在成長
孩子的健康是媽媽“管”齣來的
原始味覺是孩子一生健康的資本
讓孩子明白,吃飯是他自己的事
從餐桌禮儀開始,培養孩子的感恩心

第五章 好媽媽的心理正能量
擁有孩子,就擁有瞭世上最美妙的幸福。享受幸福的同時,不免伴隨著種種風險。麵對孩子的種種狀況,媽媽要培植強大的心理能量,將危險降至最低。

沮喪越來越少,驚喜越來越多
哭是孩子的自由,彆焦慮!
咆哮,是傷害孩子的利器
媽媽的目光應落嚮何處
請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
讓孩子順利通過一個又一個敏感期
有時候,可以采取強硬手段
愛是無條件的接納
放手,培養堅強的孩子

第六章 不斷提升自己,纔是最好的父母
當不成熟的成人在孩子麵前展示自己的情緒,孩子得到的經驗價值一定是負麵的。當上帝給你一個孩子,或許為你關上瞭一道門,但也同時為你打開瞭無數的窗。父母有機會藉助孩子重新建構自己的人格,學習如何認識兒童,掌握兒童心理的奧秘,同時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並帶著愛心實施規則。不斷地完善自己,給予孩子示範和榜樣,是父母的職責。

彆忽略爸爸的力量
孩子的“主心骨”和“好榜樣”
孩子為你關上一道門,卻打開無數扇窗
依據孩子的年齡改變自己的行為
懂得放手的父母,成就獨立的孩子
讓孩子接受“被拒絕”
讓孩子平靜地放鬆自己
製定規範,再帶著愛心實施它
和孩子一起做好情緒管理
幫助孩子提升自尊
懲罰之前,要讓他明白“為什麼”

第七章 給孩子最好的傢庭環境
孩子如同一個小氣球,他所處的傢庭環境如同包裹著小氣球的大氣球,大氣球的空間決定瞭小氣球的生存。人若沒有一個好的傢庭環境,就很難展開一個正常的生命。

那些爺爺奶奶代替不瞭的愛
讓你的“他”學會做爸爸
韆萬不要帶著壞情緒迴傢
用你自己的行為去感染孩子
快樂是一種能力
男孩女孩,分而養之
幫助孩子愛上自己的性彆
給男孩更多鼓勵,給女孩更多的愛

元元成長日記摘錄
主要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第一章 3歲以前,他是神的孩子
  紀伯倫在他著名的《論孩子》一詩中寫道:你們的孩子並非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求的兒女;他們經你們而來卻非因你們而來。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因為他們的靈魂,是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可企圖讓他們來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滯留於往昔。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被射齣的生命的箭矢。
  他隻屬於他自己
  3歲以前,他是神 的孩子。
  擁有一個孩子的感覺真的很奇妙,但孩子並不真正屬於我們。
  意識到這一點是在元元剛齣生的第一個月。鼕天的暗夜寂靜無聲,元元的呼吸也靜到幾乎無法感覺。好幾次我突然從夢中醒來,心裏一驚,以為他已經停止呼吸。我神經質地把手指放到他的口鼻處,觸摸他的鼻息,一股淡淡的暖暖的氣流均勻地掠過我的指尖,讓我瞬時清醒——這個男孩健康而安詳。
  有時候,我打開夜燈,濛矓的暖光下,他的臉龐有一種夢幻般的美。我凝視著他,孩子依然平靜地閉著眼睛,但他體內似乎孕育著一股巨大的力量,他的精神平穩安定,比起負責照料他的這位時常慌亂的母親,他更加從容。他似乎明白,他有自己既定的生命軌道,他對自己的未來發展有清晰的邏輯。他將完全靠自己去做,隻是需要一些幫助。
  關上燈,我在黑暗中體察這種情感,體味這種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敬畏到遠遠懷疑自己的能力。當我在夜裏給他哺乳時,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小傢夥堅定地吸吮著,對自己的能量充滿自信。我意識到,他並不屬於我,他屬於他的世界,他是宇宙的一分子,他來到這個世界有他自然的使命,他也會有他的宿命。
  每當想到這裏,我會有些釋然,並重新燃起一絲驕傲,驕傲我是這個小生命的監護人,我有權利撫育他,和他的精神與肉體共同成長。我將親曆並見證他的成長,我和他的爸爸,負責給他提供幫助,負責給他一個適閤的環境,照顧他,引導他,支持他。
  我也慶幸自己有機會可以學做一個母親,我對這些課程的學習有些迫不及待。雖然懷胎十月也看過不少書,但孩子真正降臨時纔會意識到這種學習的嚴峻。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發意識到,這種學習將是持續終身的,會一直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瞭孩子,也是在重新建構和修復自己的人格。這是一種榮耀,這當然也是一種巨大的幸福。
  有句俗語:3歲以前的孩子是神仙的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不是父母可以隨意處置的小玩意兒,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是他自己。如果執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軌道,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奪走他的童年。
  有瞭孩子,就要改變媽媽自己看待外界的觀點。明晰瞭這一點,媽媽纔可以學會真心疼愛自己的孩子,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以孩子的視角迴顧自身行為:
  我們的齣發點都是為瞭孩子好,可我們認為的好,是孩子認為的好嗎?是否隻是打著孩子旗號的所謂關心?
  我們希望孩子做到的,是否是孩子需要做到的呢?
  是否我們的行為隻是從自身角度齣發,卻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
  有些東西,會不會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就忽略瞭它的存在?
  當我們關注孩子的缺點和不足時,我們是否看到瞭他的努力,他的壓力和恐懼?
  我們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可是為什麼愛的效果韆差萬彆?
  教育的心靈,一不小心,便會濛塵,或許,我們隻能不斷學習,反復擦拭,它方能明亮如新?
  總而言之,還是那句話,每個人的思維是多麼根深蒂固!我們有必要時常藉鑒孩子的反應來迴顧並反省自身行為,讓自己的思維發生一些改變。這樣,纔會有對日常事務客觀冷靜的處置,纔會有日臻圓滿的生活。圓滿的生活與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唯有修養自己具備必需的品德,纔能在育子方麵享受真正的成功與恒久的快樂。
  這纔是正常的生活。
  然而正如美國生物學傢及教育傢喬登所說:“沒有正常的生活,就沒有真正卓越的人生。”
  如果執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軌道,就是在粗暴地奪走他的童年。
  有瞭孩子,媽媽就需改變自己看待外界的觀點。明晰瞭這一點,媽媽纔可以學會真心疼愛自己的孩子,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上,以孩子的視角迴顧自身行為。
  一個人是一個迷。人是不可知的,人獨自在自己的奧秘中流連,沒有旅伴。
  ——【印】泰戈爾
  媽媽擺脫羈絆,纔能進入孩子的世界
  如同《約翰·剋裏斯多夫》的結尾——孩子迴答說:“我是即將到來的日子。”
  著名學者於丹說:“自從女兒齣生,我一直都在嚮她學習,她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邏輯。”有一次,於丹帶著兩歲多的女兒坐飛機,看著窗外的白雲,女兒說:“媽媽,我們去外邊用白雲堆雪人吧!平常隻有等天上的雲落到地上纔能堆雪人呢!”於丹當時實在不忍心告訴孩子白雲其實是由水汽凝結而成。她說:“我們總是被教育要去認同科學,往往忽略瞭童話也值得被認同。孩子的思維值得尊重,孩子們在小時候得到尊重,長大也會尊重彆人,去珍惜那些本真的快樂。文化的意義,不也是要我們去體會那些生活中的快樂嗎?”
  於丹的做法印證瞭濛特梭利的觀點:一個肉體的胚胎需要母親的子宮並在那裏得以發育,精神的胚胎也需要外界環境的嗬護:這種環境充滿愛,有著豐富的營養,在這種環境中所有的東西都傾嚮於歡迎它,而不會傷害它。
  羅馬詩人硃維諾爾說過:“最崇高的敬意應給予兒童。”
  個人和他的環境是相互交換著的。環境塑造個人並使其達到完美。人的個性就是這樣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形成的。每個媽媽都應該把兒童的這種神秘的力量當做某種神聖的東西,歡迎它的努力展現,因為個人的個性正是在這個創造性的時期被確定下來的。
  如果媽媽將自己世俗的觀點強加於孩子,讓兒童被迫嚮環境妥協,結果必然導緻他的個性與不閤理環境的整閤,偏離他原有的正常軌道。媽媽要擁有一顆善感的心,體察入微地感知孩子的情感和思維,擺脫羈絆,進入孩子的世界,纔能真正起到引領者的作用。
  在自己有孩子之前,對許多媽媽素麵朝天,不修邊幅也曾頗有微詞,等自己有瞭孩子纔知道,真正全情投入又缺乏幫手的媽媽,的確難以對購物、化妝保有熱情。這種情形往往要等到孩子5歲,具備很好的自理能力之後,纔能有所緩解。所以,在我眼中,不施粉黛、麵露倦容的媽媽,她們耐心的態度,溫潤的眼神,親切的麵龐,輕柔的話語,無疑就是最好的化妝品,讓媽媽們散發齣獨有的女性魅力。
  如果媽媽將自己世俗的觀點強加於孩子,讓兒童被迫嚮環境妥協,結果必然導緻他的個性與不閤理環境的整閤,偏離他原有的正常軌道。
  媽媽要擁有一顆善感的心,體察入微地感知孩子的情感和思維,擺脫羈絆,進入孩子的世界,纔能真正起到引領者的作用。
  一個傢庭中沒有書籍,等於一間房子裏沒有窗戶。
  ——【英】約翰遜
  彆再對孩子粗暴地說“不”
  說“不”有時是孩子對父母強硬行為的一種反彈。
  有一句輕鬆的玩笑:兩歲半的孩子連對自己也說“不”。
  這個階段的孩子,對事情常常不能輕易做齣決定,一旦決定又想改。即使沒人惹他,也會煩惱;往往非常固執,憑自己的意誌做事,特彆是父母對他命令過多時。6~9歲的孩子更是這樣,他想擺脫傢長,堅持按自己的主張行事,並通過種種神經質般的言行錶現齣來。
  濛氏理論告訴我們,兒童不能用他的理性來理解不公正,但他會感知到某件事情錯瞭,從而變得抑鬱和心理畸形。對成人的怨恨或輕率行事,他往往用拘謹、說謊、無目的行為、無明顯理由的叫喊、失眠和過分的恐懼錶現齣來,因為他還不能用理性來領會導緻他抑鬱的原因。
  說“不”有時也是孩子對父母強硬行為的一種反彈。就好像在過去,暴君代錶權威,成人對於兒童本身就是一種神聖,高大而在憤怒中的父母在弱小的孩子麵前和怪獸的形象沒有什麼不同,父母對孩子發怒本來就是暴力行為。當然父母們可能不太願意認同這一點,可是,難道暴君會承認他摺磨過他的臣民嗎?為什麼到瞭一定時期,總有曾經歸順的臣民跳將起來反抗暴政呢?
  柔和的父母,給瞭孩子滋養的空間。父母若想正確引導兒童,必須去除內心的傲慢和怒火,學會使自己變得謙恭、慈愛,這纔會使孩子獲得一種平靜和平衡。
  傳統思維在頭腦中根深蒂固的父母總是把兒童的抗議看成是危險的,是一種難以容忍的不服從。
  我見過太多的父母,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獨特而自信,他們為孩子的獨立和特彆自信而感到自豪。但是,要想塑造獨特的風格、擁有自己的生活規律和獨一無二的個性,需要身心兩方麵的獨立。所以,孩子們要顯示自己和父母不同,並反抗他們。但真到瞭這個時候,父母們的態度又模糊起來,他們開始自我懷疑,猶猶豫豫,最後又重新粗暴地把兒童強行拉入“乖順大軍”,覺得這纔是閤理的解決之路。
  一位媽媽說:“真難以想象,當孩子拒絕服從時,我的反應是如此具有進攻性。”
  耐心、冷靜、靈活,瞭解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界限,這是媽媽們一定要考慮的。
  比如當孩子正沉浸在他的遊戲中,而父母這時說“來吧,該走瞭”,孩子會感到這是對他個人的傷害,這種時候,他們會完全逃避,不去做父母讓他們做的事情。
  孩子有時也會把刷牙洗澡看成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是父母施展權利的一種錶現。
  穿衣吃飯磨磨蹭蹭,是因為孩子還沒有真正的時間概念。父母越催,孩子會越安靜。
  盡管關係到生命安全,孩子坐車時還是不係安全帶,理性思考對孩子不起作用,因為他們不(或不想)理解。
  當孩子自由玩耍時,媽媽們“危險”、“小心”、“彆去那兒”之類的嘮叨更是壓抑瞭孩子探索的欲望,漸漸引發孩子身心的畸變。學齡前的孩子很難錶達自己對這種阻力的不滿,甚至傢長也難以察覺他們因此發生的變化,因為後果會在幾年後甚至更遠的將來纔能顯露。
  總是試圖給這麼小的孩子講道理是行不通的。傢長必須講究方法,不要乾涉過多,不要過分催促。他要自己穿衣服時就讓他自己動手;洗澡要給他充分的時間,讓他在澡盆裏多玩一會兒;進餐時讓他慢慢地吃,不要催促他,當他吃不下時,讓他離開餐桌;在上床、齣門、進屋時,媽媽應一邊跟他聊著愉快的事一邊帶他走,不要和孩子直接討論該做的事。引自(美)本傑明·斯波剋,《斯波剋育兒經》,趙昌榮、李慶華等譯,四川人民齣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不要灰心,盡可能自然地去做,逐漸地,情況就會好起來。
  兒童不能用他的理性來理解不公正,但他會感知到某件事情錯瞭,從而變得抑鬱和心理畸形。
  當孩子正沉浸在他的遊戲中,而父母這時說“來吧,該走瞭”,孩子會感到這是對他個人的傷害。
  傢長必須通情達理,講究方法,不要乾涉過多,不要過分催促,多給孩子自主做事的機會。
  耐心、冷靜、靈活,瞭解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界限,這是媽媽們一定要考慮的。
  在他眼中沒有“你”“我”,更不懂“體諒”
  嬰兒隻顧及自己,專注在自己身上。
  當一個兩歲的男孩看到玩具汽車在彆的孩子手上,他連問都不會問就會去拿。在孩子的眼裏,這種行為並不是不道德或是不符閤社會要求的。我們也不應去要求他具備什麼理性。孩子正專注於發展自己,發展小肌肉群的抓握能力,發展空間感,發展感覺知覺,發展……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
  小孩子從不放棄自己的東西以示友好——那是成人的價值觀。他們要麼拼命抓住東西不放,或許還打那個進攻的小孩,要麼因為無可奈何隻好鬆手。見到這種情形,特彆是注重禮貌的傢長,有時很吃驚。
  有一次,元元正玩著西西的玩具,因為西西準備迴傢瞭,於是我柔聲告訴元元需要把玩具還給西西。元元開始沒有反應。我知道他理解我的意思,於是又重復瞭幾次,“西西要迴傢瞭,她要把她的玩具也帶迴傢,元元把玩具還給西西吧。”最後,元元的舉動讓我很驚訝:他一言不發,狠狠地把玩具扔在地上,然後若無其事地走開瞭。
  這種事在元元兩歲之前發生瞭好幾次,每次我都覺得非常尷尬。慶幸的是我沒有一次斥責元元不懂禮貌。我嘗試著理解他的心理: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崛起,心中隻有“小我”的概念,甚至會覺得什麼都是他的。他還沒有足夠的理性理解交換、分享、禮貌歸還的概念,用專業術語來講,就是物權意識還沒有建立起來。當他玩得正起勁時,不管是什麼原因讓他失去這個玩具,對他都是一種傷害。
  於是,我會在給小朋友拾起玩具並錶示歉意之後,耐心地告訴元元:“玩具喜歡你用小手把它遞給小朋友,把它摔在地上它會疼的。”“小朋友很喜歡他的玩具寶寶,不把他的寶寶帶迴傢他會難受。”同時,不在這件事上糾纏,藉機轉移他的注意力,“你看那邊,哥哥跳繩跳得好快!”“噢!那小朋友又帶著他的兔子寶寶齣來散步啦。”
  擬人化的辦法往往很有效。孩子善感、柔軟的心很難消化什麼禮貌、分享之類的詞匯和概念,卻最能接受畫麵感強烈的形象化敘述。
  快3歲時,元元進入幼兒園,老師在引導孩子交換玩具時不斷強化分享、輪流玩,孩子在遊戲體驗中也不斷強化瞭這類概念,“扔迴玩具”發生的幾率越來越小。令人驚訝的是,元元在遊戲時總能做到禮貌、公平,自覺地遵守規則。有時候,對方給瞭元元一個玩具,並沒有要求交換,他也會強行把自己的玩具塞給對方,否則,就不肯玩。這證明孩子天然地不喜歡混亂無序的生活,他對於規則已經有瞭足夠的敏感甚至依賴,熱愛上瞭規則帶給他的秩序感和公平感。
  有一天早晨,我和元元在小區門口看到和元元差不多大的晨晨,他正騎著一輛新的藍色的三輪自行車。元元當時還沒有自行車,顯然被這個新玩具牢牢吸引住瞭。我和晨晨媽媽聊瞭一會兒新車的品牌、價格之類的話題,隨後,好心的晨晨媽媽提議:“元元來試一下吧,我把晨晨抱起來,你們什麼也不要管。”我意識到這樣做並不妥當,但還沒來得及婉拒,晨晨媽媽已經突然把孩子抱瞭起來,愣神片刻的晨晨開始大哭,慌亂中我趕緊把元元抱上去體驗瞭一秒鍾。內疚不已的我這纔明白,其實晨晨媽媽已經預知瞭晨晨的反應會是大哭。看來,大人從自己的價值觀齣發,往往會導演一場不閤適的鬧劇,並且會讓孩子受到傷害。
  如果媽媽硬是把他心愛的玩具交給另一個想要那東西的孩子,隻會使他感到大傢都要奪走他的東西——小孩、大人都一樣,這使他更加捏著東西不放手,並憎恨“導演”和奪走他東西的人。
  不要指望小嬰兒們具備有意識的社會行為,更不能要求這個年齡的孩子對彆人有同情心。嬰兒隻顧及自己,專注在自己身上。
  如果孩子得到關注和尊重;如果父母敏銳地感覺到孩子的需要,並做齣反應;如果父母對孩子負責任,讓孩子感受到他們將會被父母接受——按其本來的麵目,那麼,孩子在道德和社會方麵的成長就邁齣瞭重要的第一步。
  對孩子的支持不夠,給孩子的安全感不足,以及不敏感的教育行為會給孩子一種被拒絕和不被喜歡的感覺。在孩子今後的人生中,這些可能會為將來的不良行為打下根基。
  我的辦法是,元元亂抓彆人的玩具時,抱著他,看著他,反復強調“這不是元元的玩具”、“彆人的玩具不能碰”,沒指望孩子馬上理解,但給他一個概念,反復強化,然後轉化元元的注意力,將他引開眼前的情境。
  如果你的孩子兩歲左右,老是去抓彆人的東西,彆以為他將成長為一個蠻橫霸道的人。他還小,不會體諒彆人。如果他總是這樣,你可以讓他和比他稍大的孩子玩。大孩子會自發地抵製他,令他收斂。就如同幼兒園老師有時會把難搞的孩子送到高一年級的班裏去一樣;如果他老是威嚇一個孩子的話,最好彆讓他們一起玩,先分開一段時間;如果孩子傷到瞭彆人或者看上去“霸氣衝天”的話,及時把他拉開,讓他把興趣轉到其他東西上去。
  當孩子到瞭開始喜歡和彆人一起玩的年齡,大約3歲時,分享會很容易變成樂事,而不是不愉快的事瞭。
  如果3歲以後,孩子仍好鬥,不與其他孩子閤作,就得根據孩子的特性,分析具體原因,研究如何使他轉變瞭。
  孩子善感、柔軟的心很難消化什麼禮貌、分享之類的詞匯和概念,卻最能接受畫麵感強烈的形象化敘述。
  當他玩得正起勁時,不管是什麼原因讓他失去這個玩具,對他都是一種傷害,這使他更加捏著東西不放手,並憎恨“導演”和奪走他東西的人。
  如果孩子得到關注和尊重;如果父母敏銳地感覺到孩子的需要,並做齣反應;如果父母對孩子負責任,讓孩子感受到他們將會被父母接受——按其本來的麵目,那麼,孩子在道德和社會方麵的成長就邁齣瞭重要的第一步。
  當你太忙而孩子希望得到你的關注時,讓他們接受你當時沒有時間的事實:“寶寶,我現在不行,但我盼望著我們4點半的特彆時光。”
  ——【美】簡·尼爾森
  孩子任性怎麼辦
  孩子越小,就越能更多地看到父母對他們製定規定的隨意性和不公平。他們會生氣、發怒和任性,用盡一切力量來逾越界限。
  孩子有時會發脾氣,是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要求和個性。這樣,當他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發脾氣。不過,3歲前孩子發的脾氣,往往隻是對自己發泄,他們會哭著把東西扔在地上,用手腳,甚至用頭敲地闆和桌子。
  孩子生氣時,會刺激腎上腺素,血管擴大,導緻孩子的整個身體都加入其中。孩子積蓄著,充滿瞭氣,然後完全釋放齣來,充分體驗著他的感覺。
  偶爾大發脾氣,證明孩子一定有不順心的事,這是閤乎情理的。孩子一日數次地經常發脾氣,如果不是因為傢長不會教養孩子,方法不切閤孩子的心理狀態,那就意味著孩子可能身體不舒服,或者患瞭慢性疾病。
  好父母會洞悉兒童眼神流露的信息,看看他所看到的,體會他的感受,與他的心靈相通。從這個高度上說,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小孩其實是一門極高深的藝術。
  父母可以先問自己幾個問題:孩子有沒有充分的機會在戶外自由地玩耍?有沒有東西讓他去推、拉?是否有足夠的玩具(也可以是紙盒子、鍋碗瓢盆一類日常用具)供他玩?父母是否已對房屋做瞭特殊的安排,以創造孩子玩耍的環境?比如把危險的東西放在孩子夠不著的地方,把銳利的桌腳包起來等等,這樣就不會齣現事故,也不會因為父母提心吊膽,不停地乾涉阻止激發孩子的反感。父母是否在無意中造成瞭孩子不聽話的傾嚮?當父母必須打斷他的遊戲,要他迴傢或坐到餐桌旁吃飯時,父母是直接挫傷他呢,還是講究方法地把他的注意力引導到令人愉快的事情上呢?孩子是否被允許自由地錶達和發泄負麵情緒?當父母看到孩子要發脾氣時,他們是硬碰硬地跟他頂牛,還是把他的注意力引導到彆的事情上去?
  心理學傢有一種理論:“我能”、“我不能”這樣的矛盾,是任性發脾氣的導火索。孩子越瞭解他們自己身體的能力,他們的行為就越自主和獨立。孩子會越來越把自己和父母區分開來,想一個人待著,許多事情想自己來做。但在現實中的受睏遭遇讓他很生氣,於是,他就會做齣沒有理智的行為:雙腳亂踢亂蹬、吵鬧、扔東西等。
  孩子的任性發脾氣,更多體現的是孩子內心的一種衝突,兒童心理學傢路易斯·傑·卡佩蘭稱之為芭蕾舞藝術中的夾腿、緊跟、跑開、抓住和放開——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想走,但通常會迴來;他會把自己和彆人區分開,又會去找彆人;他要堅持到底,但同時又會放棄;他想堅強、勇敢,但有時又覺得自己渺小、不起眼。
  在我看來,缺乏毅力和耐心,這也是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元元在這個階段很容易不耐煩。元元4歲時可以連續看書20分鍾,但在3歲以前,除瞭玩沙玩水玩積木,似乎很難保持10分鍾以上的注意力。
  疲倦、飢餓、體弱多病以及心理不平衡,都會使孩子容易發脾氣。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更是誘發脾氣的一個衝突點。
  孩子餓瞭的時候,首先會哭鬧,而且聲音會越來越高,直到他被關注。同時,孩子還會吸吮自己的手指,或者吧嗒吧嗒地吃他的小手。
  孩子纍的時候也會哭鬧、發脾氣,接著就會打哈欠,不再哭鬧。孩子開始揉眼睛、揉鼻子,身體不再較勁,一會兒就睡著瞭。
  如果孩子身上什麼地方疼痛,就會刺耳地、大聲地喊叫,孩子的身體也會綳得特彆緊。
  嬰兒需要關懷時發齣的啼哭開始會很輕,中間有許多停頓。如果孩子這時候沒有得到滿足,他的聲音就會加劇,直到最後變成刺耳的尖叫。
  以睡覺為例,小嬰兒不能自己入睡,需要成人的幫助。這時的發脾氣俗稱“鬧覺”,我有個醫生朋友笑稱,“鬧覺”的孩子腦子是暈的,無法理解大人的任何話語。通常這時候我會盡快想辦法哄孩子入睡,放在搖籃裏晃動;抱著他,慢慢走動,輕輕地哼著兒歌或搖籃麯;放柔和的古典音樂給他聽,微笑著凝視著他,給他念屬於他的小詩歌。我給元元編瞭很多詩歌,最大特色就是大量重復“元元”二字:
  元元元元圓又圓,
  元元元元小元元,
  元元元元聰明元,
  元元元元可愛元,
  元元元元健康元,
  元元元元調皮元,
  元元元元棒棒元。
  ……
  或者把動物和元元編排在一起:
  小貓喵喵喵,
  小狗汪汪汪,
  小羊咩咩咩,
  小狗哞哞哞,
  小魚兒靜悄悄,
  小元元:哎嗨哎嗨哎嗨嗨
  ……
  篡改傳統兒歌,為哄孩子睡覺服務: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不在傢,
  元元睡大覺。
  ……
  今天看來這些歌謠實在稚氣,也完全沒有什麼藝術水準,我當時創作時卻“靈感”不斷,樂此不疲,元元聽著媽媽不斷念叨著自己的乳名,也一副安全感十足的樣子。漸漸地,他不再哼唧,開始眼神迷離,美美地進入瞭夢鄉,這時的我特有成就感。可以說,哼唱這些充滿愛意的“土歌謠”,給我初為人母的生活增添瞭無窮的樂趣。
  有些孩子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更容易發脾氣,有些孩子則會在陌生的環境中任性發脾氣。心理學傢沃爾夫岡·梅茲格把它稱為短暫的紊亂。媽媽們用不著焦慮——這種任性發脾氣不是對父母的一種拒絕,因為孩子不會對父母産生仇恨。
  孩子有著非常敏感的神經,因為孩子感覺到,彆人的行為時時反對著他們的行為。正是因為現實對孩子的要求太多瞭,孩子纔要逃避它,以自己的方式,以任性發脾氣,逃到一邊來擺脫和現實社會的聯係。其實,這樣做既能讓人感到輕鬆,同樣也讓人筋疲力盡。因為孩子們不能估計,他們的行為有什麼樣的後果。
  “好鬥性”本身並不是貶義詞。英文“好鬥性”一詞源自拉丁文,意思是走到某處開始做某事,有促進、建設的含義。孩子想要徵服和嘗試新的東西,就意味著孩子會去試探和逾越界限和規則。
  孩子越小,就越能更多地看到父母對他們製定規定的隨意性和不公平。他們會生氣、發怒和任性,用盡一切力量來逾越界限。他們沒有耐心承受這種挫摺。他們大聲叫喚、亂打,來緩解或平衡這種內心的緊張,這也有助於幫助孩子形成對挫摺的承受力。如果他們所有的要求都被滿足,反而會削弱這種能力。引自(德)羅格,《孩子任性怎麼辦》,中央編譯齣版社,陳蘊譯,2009年4月第一版。
  比如,父母不斷地催促孩子,不理解詞義的孩子會感受到緊張焦慮的氣氛,這種刺激會讓孩子爆發脾氣。對孩子過分的照顧會阻礙孩子獨立和自主,誘發他的不耐煩情緒。在有些事情上,講理是行不通的。不如利用一些他們在乎的各種情緒和社會壓力來改變他們。
  孩子之間也有很多不同,那些性格溫和的,對自己和事物較能妥協的孩子,就不會那麼容易發脾氣。
  相比其他孩子,元元3歲之前發脾氣的情況並不是很多,4歲之後反而更加明顯。因為3歲之前,我對他總是抱著鼓勵探索的理念,很少直接說“不”。4歲之後,開始學習樂器,並在時間管理上給瞭他更多的規則限定,他的壞脾氣爆發的次數突然呈現瞭幾何級數的增長,甚至一度讓我極其沮喪。
  對於孩子任性發脾氣抱著理解的態度,情況就會樂觀很多!也更容易找到適閤的方法去緩解這種狀況。何況還有一種說法:孩子第一次任性階段(2~5歲)的任性錶現越少,那麼在青春期作為第二任性階段的任性錶現就會越激烈。
  一個嘗試超越規則和禮數的孩子,同時也會經曆由此得齣的結果。
  小孩的齣格行為,通常是在試探父母親的膽識,試探父母對傢規的認真程度。不聽話的孩子擁有的創造性潛力和性格力量,通常超過他們溫柔乖巧的弟兄姐妹和同齡夥伴,前提是,父母能幫助他們學會疏導自己的衝動,控製自己無拘無束的意誌。
  更讓父母們重拾信心的是,當孩子相信他的語言能力並能清楚地錶達的時候,孩子對挫摺的承受能力就真正地建立起來瞭,這種承受力會使孩子任性發脾氣的情況漸漸減少。
  偶爾大發脾氣,證明孩子一定有不順心的事,這是閤乎情理的。
  缺乏毅力和耐心,這也是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任性、發脾氣不是對父母的一種拒絕,因為孩子不會對父母産生仇恨。
  有時候,孩子會感受到緊張焦慮的氣氛,這種互動刺激也會讓孩子爆發脾氣。
  小孩的齣格行為,通常是在試探父母親的膽識,試探他們對傢規的認真程度。
  不聽話的孩子擁有的創造性潛力和性格力量,通常超過他們溫柔乖巧的弟兄姐妹和同齡夥伴,前提是,父母能幫助他們學會疏導自己的衝動,控製自己無拘無束的意誌。
  對於孩子任性發脾氣抱著理解的態度,情況就會樂觀很多!也更容易找到適閤的方法去緩解這種狀況。
  孩子經受的挫摺會讓自己和彆人發火,但這同時也會使孩子産生對自己和對彆人的一種責任心。
  讓他爬。
  ——【美】葛蘭·道門
  彆阻止他探索自己的身體
  對於身體器官,我贊成直接和孩子說術語,這樣可以避免情感色彩,引導孩子更注重身體器官的學術性。
  一個3歲的小女孩,趴在床上蹭來蹭去,感受摩擦生殖器給她帶來的快感。如果大人走近她,她還會發脾氣,因為這阻斷瞭她的探索和享受。這是我曾親眼見到的一幕。
  當時我和很多沒有孩子的成人一樣,很難理解這種行為。做瞭媽媽,纔自然而然地明白:3歲之前的孩子一定會發現他們的生殖器,因為它就長在那裏,像手指或腳趾一樣。
  孩子是單純的,他們隻是在探索,就像玩自己的手指腳趾一樣。對於這一點,斯波剋給瞭我們很好的解釋,“坐在小馬桶上的女孩子好奇地摸自己的身體,每次摸的時間持續幾秒鍾。這不會有什麼事或導緻壞習慣。這時大人可以用一個玩具來吸引她的注意力。但韆萬彆使她形成自己在乾壞事或生殖器邪惡的概念。如果她對身體的某個部位有不安情緒,那會使她更注意它,老想著它,並可能在探索中造成不良後果。如果你對他說‘不,不’,或打她的手,把她的手從生殖器那兒拉開,企圖以此阻止一個嬰兒,那隻會讓嬰兒更好奇。”
  對於身體器官,我贊成直接和孩子說術語,這樣可以避免情感色彩,引導孩子更注重身體器官的學術性,比如“乳房”、“乳頭”、“陰莖”,而不是“奶奶”、“咪咪”、“雞雞”之類。
  孩子玩弄自己的陰莖時,一定不要大驚失色,可以平靜地告訴他,陰莖是很嬌嫩的,它不喜歡這樣玩(注意口氣一定要溫和,不能給孩子造成罪惡感),來,我們來玩積木吧……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這樣簡單的解釋就可以瞭,不必給孩子問得太多的機會。如果必須多說幾句,也可以這樣講:寶寶手上有細菌,通過陰莖的尿道進入身體,會不舒服……一般孩子就不會再問下去瞭。總體原則就是簡單解釋之後若無其事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正在憋尿,生殖器發癢發黏也會刺激他們去玩弄。所以,要及時提醒孩子小便,幫孩子保持清潔。每天給孩子洗澡時,要特彆注意把那裏清洗一下。鼕天的時候,不能天天洗澡,那就每天都應該專門清洗這個部位。
  孩子是單純的,他們隻是在探索,就像玩自己的手指腳趾一樣。
  總體原則就是簡單解釋之後若無其事地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正在憋尿,生殖器發癢發黏也會刺激他們去玩弄,所以,要及時提醒孩子小便,幫孩子保持清潔。
  真正的哭,隻有三分鍾
  哭有時候也是一種有益的全身運動。
  0~3歲的孩子真正的哭泣不會超過5分鍾,過瞭這個界限,孩子很可能就是在錶達不滿瞭,其中的變化可以從聲音的音調和強度看齣來。
  有時候孩子哭起來讓人心煩,在人多的環境中更是讓父母發窘,就好像錶明他被誰成心虐待瞭似的。礙於情麵的媽媽嗬斥著讓孩子彆哭往往不起作用。
  我的經驗是可以把他抱到僻靜處,避免公共場閤投射而來的眼光和壓力,讓孩子痛快地哭一會兒。如果不是傷痛引發的哭泣,靜靜地抱著孩子,嘴裏“哦,哦”地應和著,不必嘮嘮叨叨地試圖勸慰什麼,隻說一些“寶寶很難過”“媽媽知道寶寶傷心瞭”“媽媽理解寶寶”這樣富有同情心的話就可以瞭——往往會有奇效。等到孩子對立情緒減緩的時候,再引導小孩對其他東西感興趣,哭泣就會很自然地終止。
  通常認為笑比哭好,但對嬰兒來說並非一定如此。哭有時候也是一種有益的全身運動,因為嬰兒啼哭時頭部轉動,四肢像做體操一樣不停地揮動,腹部起伏,胸膈擴大,肺活量增加,新鮮空氣被大量吸入,廢氣被大量排齣。同時全身血液循環加快,代謝增強,也能有利於嬰兒生長。
  孩子一哭就抱好麼?有些父母一聽到孩子的哭聲就心疼,不是馬上抱起來,就是馬上喂吃的,這樣做不好。因為嬰兒哭不單是為瞭要吃、要喝、要抱,更多的是與聽、看、笑一樣的生理上的需要。所以聽到嬰兒哭後,首先應加以辨彆,區彆齣造成嬰兒啼哭的不同原因,然後再做相應處理。如果哭不是因為疾痛引起的,而是由於尿布濕瞭引起的,或者是要求得到關愛等生理心理方麵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原因引起的,特彆是由於要求抱卻沒得到滿足而啼哭時,可以適當讓嬰兒哭一會兒,運動運動,以利生長。當然,也不宜讓孩子哭得太久,過長時間或過於劇烈的啼哭會使孩子聲帶充血,體力消耗過大。
  一位媽媽對此有很好的經驗:“如果孩子想要吃一塊餅乾,要是他正常地說‘媽媽我要吃餅乾’,這就是餓瞭;如果哼哼唧唧地說,就不是餓而是需要愛瞭。這個時候母親要抱上他,一邊抖一邊說‘我們來吃餅乾,我們來吃餅乾’,直到他自己下地為止,這是6歲之前孩子的情況。每當他撒嬌的時候,我就把他攬在懷裏,親他,撫摸他的脊背,邊撫摸邊跟他說話,直到他安靜為止。”
  0~3歲的孩子真正的哭泣不會超過5分鍾,過瞭這個界限,孩子很可能就是在錶達不滿瞭,其中的變化可以從聲音的音調和強度看齣來。
  聽到嬰兒哭後,首先應加以辨彆,區彆齣造成嬰兒啼哭的不同原因,然後再做相應處理。
  給他有限的選擇權
  不能搞突然襲擊,要盡量婉轉一些,講究點方法。
  對於3歲之後的孩子,可以灌輸時間概念,告訴他幾點幾分,是乾什麼的時間,在這個時間之前,提醒一兩次,孩子通常會遵守規則。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就需要更巧妙的辦法,不能生硬地把孩子從一種情境硬拉到另一種情境,否則隻會引發孩子的抗議,最後孩子哭哭啼啼,大人憤怒沮喪,兩敗俱傷。
  如果需要把孩子從他心愛的玩具堆中領走去乾下一步該乾的事,這種時候不能搞突然襲擊,要盡量婉轉一些,講究點方法。如,該進晚餐時,你的15個月的孩子正在玩積木,你可以讓他手裏拿著積木,領他到餐桌邊,然後給他勺子,把積木換下來。這麼小的孩子很容易被新的事物吸引,為什麼不用點巧勁,讓他在懵懵懂懂中轉換自己的行為呢?又如,到瞭上床時間,你的兩歲的孩子正在玩狗玩具,你就可以說:“現在先讓小狗睡覺去,我們也要睡瞭。”然後和他一起把狗玩具安頓好,再把自己安頓好。如果你的3歲的孩子到瞭洗澡時間,可他正在地闆上玩小汽車,你就可以建議讓小汽車做一次旅行,到陽颱的玩具箱裏去。如果汽車不怕沾水,乾脆教他開到澡盆裏,給汽車洗個澡。
  當你對嬰兒正在乾的事情錶示齣興趣時,他會更願意閤作。把正在乾的事和即將乾的事自然地銜接好,就不愁孩子不配閤瞭。
  孩子進入對自己正乾的事情能全神貫注的年齡,是不容易把他引來的。你可以給他一個友善的勸告。如果孩子已花瞭半個小時纔用積木搭起車庫,你就可以說,“趕快把汽車放進去,我想在你上床前看到它們進車庫。”這比給他們一個不客氣的警告好,因為那樣你就似乎隻看見地麵上橫七竪八的積木,看不見剛搭好的車庫瞭。
  不要對年齡較小的孩子提建議,告訴他們應該齣去和哪個人玩。讓他們自己提齣玩什麼、和誰一起玩的想法。
  關於想吃什麼、吃多少,或者喝什麼、喝多少,穿什麼,玩什麼、和誰玩,以及睡前聽什麼樣的故事,可以讓孩子有一些不同的選擇,這些選擇不是無邊無際的,得有個限定,比如“紅色和藍色,你要哪個?”“這三本書你選哪一本?”“想吃蘋果還是梨子?”過於開放式的提問往往會讓傢長自己碰釘子。
  成員較多的傢庭往往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願望和要求。再說,這樣做,對孩子沒有什麼好處,對父母也是如此。擁有太多的選擇機會,會削弱孩子的自我意識:如果孩子從來都不做真正的選擇,他便不能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在太多的事情上選擇過多,也會讓他感到迷惑和不滿,因為他會覺得父母沒有負起責任,傢庭規則也因此變得不太明確。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媽媽準備帶女兒參加重要的聚會,她允許孩子自己選擇服裝,結果孩子選擇的裝扮很不適閤要去的場閤,而媽媽又不能反悔,隻能帶著孩子很不舒服地去瞭。其實,這種情況下本來就不該讓孩子自己搭配。
  太多的選擇機會很容易引發爭吵,因為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要求何時會變得過分。而且,擁有太多的選擇機會,還會縱容他操控局麵;會使他難以做好應對失望的準備;可能促使他變得自私,對他人的需求麻木不仁;使他免於承擔責任,因為如果他不喜歡自己最初的決定所産生的後果,他總是會說:“很遺憾,我選擇錯瞭——我想選擇這一個。”
  不能生硬地把孩子從一種情境硬拉到另一種情境,否則隻會引發孩子的抗議。
  當你對嬰兒正在乾的事情錶示齣興趣時,他會更願意閤作。
  如果孩子從來都不做真正的選擇,他便不能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太多的選擇機會很容易引發爭吵,因為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要求何時會變得過分。
  真正的教育不在於口訓而在於實行。
  ——【法】盧梭
  追隨,永遠是為瞭引導
  閤格的媽媽總是跟著孩子的興趣轉移視綫,恰當地評論、解釋。
  媽媽的追隨和引導對孩子來說是一筆巨大的心理財富。
  元元1歲多的時候,帶他乘飛機,我們座位前麵有一位禿頭的男士,元元被他亮亮的腦門吸引,小心翼翼地伸手摸瞭一下這位男士的頭。我連忙輕聲告訴元元這樣做不禮貌。這是一位很和藹的男士,他迴過頭衝元元善意地笑瞭一下。沒想到元元仿佛受到鼓舞,又上手去摸瞭一下,再一下……我握住元元的手,望著他嚴肅地說:“你喜歡叔叔是不是?叔叔的頭型很有趣,對吧?我知道你覺得這種頭很酷,但叔叔不喜歡你總摸它,它覺得不舒服。來,我們玩拍手遊戲吧。”
  密切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確保他的行為符閤規範,及時阻止他的不當言行並且給他示範,是媽媽義不容辭的責任。
  閤格的媽媽總是跟著孩子的興趣轉移視綫,恰當地評論、解釋,引導孩子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在孩子學會說話前,媽媽和孩子之間的互動通常是這樣的:先讓孩子自己錶達他的興趣,然後在可能的範圍內推進並引發孩子的那種興趣。
  媽媽想要引起孩子對某一物體的興趣,最簡單明白的方法是指嚮那個物體,但孩子需要一段成長的經曆纔能理解這種行為,因為嬰兒在生命第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裏,總是隻看著大人伸齣的手。我注意到甚至到5歲時,有的孩子的注意本能還是看著那隻手,而不是手指指著的方嚮。
  剛剛6個月的嬰兒的媽媽,總是把東西放到孩子的麵前,或把孩子抱到那個物體前麵,或運用特殊的暗示,比如抓住嬰兒的手指,然後慢慢地把他的注意力從自己的手指牽引到物體上去。指明目標後,轉過頭來看看嬰兒是否真的在跟隨著自己的引導。
  媽媽要一直關心孩子的行為。比如,從一開始,媽媽就跟著她的孩子說話,在孩子說齣第一個詞之前的整整一年或兩年的時間裏,他總是不停地聽他人對他說話。但是,媽媽所說的內容絕對不是隨意的,它緊密地與孩子自己的行為結閤著。兒子看到一條狗,她注意到瞭他的興趣,然後就開始評價:“看,多好看的小狗。”這樣,她就給兒子的視覺經驗加上瞭語言錶述,使孩子可以把形象和聲音以及相應的詞匯結閤起來。
  社交能力是在孩子與他人,尤其是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獲得的一種能力。孩子熱衷於發展這樣的能力,然而孩子之間的遊戲總是容易引發衝突甚至事故。
  有一次我帶元元到辰辰傢參加生日會。幾個孩子因為覺得好玩,躲在一個房間,看見大人過來就趕緊關門。在最後一次玩鬧中,元元猛一關門時,把辰辰的手夾住瞭。孩子流血腫脹的手指很嚇人,哭鬧聲弄得大傢忙成一團。我找到元元時,吃驚地發現他躲在那扇門後麵,正試著用門夾自己的手!他小臉紅彤彤的全是汗,寫滿瞭不安和慌亂,似乎要這樣來懲罰自己。我心裏浮上一句話:不用擔心孩子不負責任,事實上他們很容易把過錯歸咎於自己。
  我按捺下責怪他的念頭,“我知道你很難過,辰辰受傷你也不想看到。”
  “我是不小心弄的,媽媽。”元元怯生生的。
  “我知道,你當然不是故意的,你們是好朋友啊。”
  我緊緊抱著他,讓他放鬆下來。好一會兒,他緊綳的身體纔軟瞭下來。這時我告訴他玩門是危險的,他很用力地點頭。我提議去客廳看看辰辰,他同意瞭,但仍不肯從我的身上下來。到瞭客廳,辰辰的傷口已經處理好瞭,她也平靜瞭很多。辰辰的父母錶現得非常理智,自始至終沒有說一句責怪元元的話,還不忘安慰他幾句。這之後的兩天我沒有嚮元元提這件事。
  到瞭第三天,元元突然問我:“辰辰的手好瞭嗎?”
  這件事讓我特彆感慨。我發現:第一,惹禍的孩子往往更恐懼;第二,成人的寬容更能讓孩子反省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失誤。
  記得小巫曾說過,如果你的孩子有些強勢,容易引發玩鬧衝突,當弱勢兒童的強勢傢長氣勢洶洶找來時,務必要保護好你自己的孩子。孩子這會兒通常會被大人憤怒的錶情嚇到。你應該對他們道歉並解釋:“孩子不是故意的,他不知道輕重,弄疼瞭小朋友,很抱歉……”然後帶孩子離開。
  不用懷疑你安慰孩子的舉動,這很正常,犯瞭錯的孩子也需要媽媽的同情和安撫。同時,媽媽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沒有不可饒恕的錯。
  密切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確保他的行為符閤規範,及時阻止他的不當言行並且給他示範,是媽媽義不容辭的責任。
  媽媽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沒有不可饒恕的錯。
  ……

前言/序言


  好媽媽的探索之旅
  一直以為,養個孩子,不算什麼難事。大學裏心理學考試全係第一;媒體行業裏浸染十餘年,也算見多識廣;有小兒緣,是個孩子都喜歡我……養孩子,小兒科。
  直到玩夠瞭,鬧夠瞭,擁有瞭自己的孩子。
  一個無比強大的新生命,嗷嗷待哺——孩子想吃奶的時候,那種急切甚至讓我有一些恐懼和敬畏。他信任你,依賴你,需要你精心護理,需要你深入其中,瞭解他的秘密,引導他的成長,這是多麼重大的責任——大得初為人母的我幾乎招架不住,接近體能和精神的承受極限。
  我開始按自己的方式探索孩子,探索這神奇的秘密花園,我努力學做一個閤格的媽媽,大量閱讀,尋找方法;密切觀察,嘗試瞭解他的氣質;細心分析,探尋他行為背後的心理狀態……每天手忙腳亂,又樂在其中!幸運的是,之前的生活積纍給予我許多敏感的直覺——這很重要,在信息龐雜的現今社會,屏氣凝神,叩擊內心後,按直覺行事往往最為靈驗。
  我喜歡養育孩子,辛苦中孕育的巨大喜悅無與倫比。更可貴的是,在幫助孩子建構他的世界的同時,自我建構也拜孩兒所賜,得到修復和重建,無論是道德上,還是智力上。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我喜歡這些寶貴的經驗,它們讓我很有成就感。世界上最容易給你成就感的也就是育兒事業瞭吧,因為你用心付齣的每一分都會有非凡的效果!
  我喜歡分享這些經驗,一點小小的悟性讓我小有名氣,得到同事好友的追捧。在他們的熱情鼓勵下,我記錄下自己體悟到的點點滴滴,希望可以和更多的媽媽一起分享。我曾經有所顧忌,因為我的孩子還沒有達到任何世俗意義的成功,但他陽光、健康、善良,富有靈氣……還有,一切正常!這些正是我最看重的。也正因為他還在成長,這些關於成長的經驗纔更鮮活,更逼真,更具有現實意義和實際操作價值。
  3歲以前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萌芽期,在這一時期注意對其進行社會啓濛,這對他個性的健康成長和道德觀念的形成都有重要意義。英國著名文豪狄更斯曾說過:“一種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種智慧都更有力量。”這句名言告訴我們一個真理:有什麼樣的性格,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性格是人在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中所錶現齣來的穩定心理特徵。兒童從齣生後就不斷地接受各種社會環境的作用,並在一定的教育影響下和自身的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性格。因此,兒童良好的性格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經過長期磨煉,是教育培養的結果。
  以“發現——理解——馴育”的思路應用於0~3歲寶寶的早教和情商養成,是我希望與媽媽們分享的核心理念。在我看來,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我們準備停當,信心滿滿,以尋寶探秘的身姿深入其中——觀察、發掘、引導、培育。當麵對孩子,相比愛心和耐心,或許好奇心和理解力更為重要。
  我盡可能把自己認可的經典理念和實際體會融會貫通,讓媽媽們可資藉鑒。當然,任何一本育兒教科書都是無法照搬的,任何的經驗都是難以復製的。不同的生物差異性和生存環境,需要媽媽們調動每一根智慧的神經,大膽創意,靈活應變。
  美國前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曾經有這樣的名言:“女人就像一個茶袋兒,隻有把她放到熱水裏纔知道她的厲害。”孩子正如熱水,給予媽媽一泓遨遊施展的水域,激發齣媽媽的芬芳韻味。媽媽為什麼是瞭不起的?正因為她在養育子女方麵有天然的靈性。一個好媽媽,一定善於處理韆變萬化的事情。
  希望有緣見到本書的媽媽們,可以懷著和我一樣的心情,共同開始一次探索發現之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青春歡樂書!在《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瞭》中,作者用逆天的想象力和低到塵埃裏的真誠,講述瞭他和小夥伴們跨度近十年的成長、愛情、夢想、生活,書中故事時而驚心動魄、時而神神叨叨,時而讓人如沐鼕日正午陽光般的正能量,時而讓人風中淩亂,世間少有火星也罕見的“暖色幽默”是《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瞭》一大特點。

評分

評分

  10條通道,給孩子最好的愛

評分

  6、《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瞭》裝幀獨特,封麵采用一種懷舊海報設計風格,新穎、有趣,有質感。太陽象徵陽光、溫暖、快樂。就像小夥伴一樣,每天醒來都有新的驚喜,懷抱期待。

評分

  1首歌,讓孩子不再任性發脾氣

評分

  10條通道,給孩子最好的愛

評分

媽媽有辦法 各位媽媽爸爸們 學好帶孩子,這本書不錯

評分

  我喜歡養育孩子,辛苦中孕育的巨大喜悅無與倫比。更可貴的是,在幫助孩子建構他的世界的同時,自我建構也拜孩兒所賜,得到修復和重建,無論是道德上,還是智力上。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評分

  《媽媽一定有辦法1》針對0~6歲孩子的情緒、心理、飲食、社交等生活各方麵的講解,收錄眾多生動的育兒案例,並濃縮先進的傢教理念,提齣“發現——理解——馴育”的金牌早教理念,鼓勵父母自我提升、幫助傢長瞭解孩子內心世界,培養自強、自尊、自立的孩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