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公文写作中*常见的100个错误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07-01 |
| 作者:刘伟伟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35.00 | 页数:347 | 印次: 1 |
| ISBN号:9787300213217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当下的公文写作图书同质化较为严重,本书可谓别具一格,具有较大创新性。本书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100个常见错误的分析,给读者讲解公文写作中*常见的,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案例长短不一,但都是实际写作中真实出现过且频次很高的错误,对于广大公文写作者具有很好的借鉴和警醒作用。
在框架上,本书从公文管理、公文办理、行文规则、公文格式、公文文种、公文标题、公文正文,公文语言风格、政务信息写作、讲话稿写作等十个方面,分为十章,每章十个错误,共挑出100个*常见的错误,集合成一本公文写作的“错题本”,供大家反思参考。
在体例上,本书每章前有导引,对本章内容作简要介绍。每篇以案例引出错误,而后对案例进行透彻的问题分析,指出正确的写法,正反对照。有些篇目*后还有“相关链接”,是问题的延伸与拓展。
本书既可作为公文写作的培训用书,也可作为公文写作者的常用工具书。
刘伟伟,湖北随县人。湖北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科员、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历史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从事机关公文写作、审核工作近十年,承担过多项***、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参编《(新编大学应用文写作)》教材。
第一章 公文管理中的错误
1.内部管理混乱
2.不按规定办理
3.随意扩大传达范围
4.随意确定秘密等级
5.不按规定管理秘密文件
6.拟定为密级的公文在正式印发前公开
7.随意销毁公文
8.私自保存公文
9.私自拷贝公文
10.缺乏档案意识
第二章 公文办理中的错误
11.收文不登记
12.收文不初审
13.分办不登记
14.公文横向传递
15.办件传递顺序错误
16.阅件传递顺序错误
17.发文不审核
18.答复不及时
19.发文时不核发
20.发文不督办
第三章 行文规则中的错误
21.同时主送多个上级单位
22.公文送领导个人
23.领导个人向上级机关行文
24.同时请示多个事项
25.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
26.内设处室向外行文
27.政府部门向下级政府行文
28.越级行文
29.上级单位和下级单位联合行文
30.同级单位在行文上变成上下级关系
第四章 公文格式上的错误
31.白头文件
32.标题不完整
33.标题排版不规范
34.紧急程度写在标题上
35.主送机关表述不规范
36.附件使用不当
37.附件说明位置不当
38.附件位置不当
39.缺少附注
40.印章与发文单位名称不一致
第五章 文种使用中的错误
41.自编文种
42.法定公文与非法定公文混淆
43.“决议”使用的错误
44.“命令”使用的错误
45.“公报”使用的错误
46.“公告”使用的错误
47.通告与通报的混淆
48.通知与通报的混淆
49.“请示”与“报告”的混淆
50.“意见”使用的错误
第六章 公文标题中的错误
51.标题要素不全
52.该简化的不简化
53.发文事由不清
54.文种使用不当
55.标题中滥用标点符号
56.标题臃肿
57.标题机械
58.标题和正文不分
59.转发性文件的标题容易出现的错误
60.标题引用的错误
第七章 正文写作中的错误
61.叙述内容主次不分
62.介绍来宾客主不分
63.表达意见依据不足
64.叙述内容层次不清
65.一逗到底
66.序数层次不对
67.逻辑性不强
68.表意不明确
69.因果关系不对
70.字母词使用不当
第八章 公文语言风格上的错误
71.不*
72.不规范
73.不精准
74.不严密
75.不精练
76.不朴实
77.不真实
78.不庄重
79.不清晰
80.不得体
第九章 政务信息写作中的错误
81.人称不对
82.题文不符
83.标题不规范
84.标题不醒目
85.导语不简洁
86.要素不完整
87.主题不突出
88.角度不准确
89.风格不适当
90.种类太单一
第十章 讲话稿写作中的错误
91.偏离主题
92.忽略听众
93.高度不够
94.没有落地
95.越俎代庖
96.关照不够
97.韵律不美
98.内容空洞
99.概念不对
100.不讲辩证法
后 记
96、关照不够
这本书的编排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应该怎么写”的宏大叙事上,而是聚焦于“我们到底经常写错在哪里”。这种反向思维让我茅塞顿开。我们总是被教育要学习范文,但范文往往都是“优秀范本”,完美得不真实,反而让人觉得遥不可及。这本书则像是一面放大镜,把我们那些犯了无数次却不自知的错误一一揪出来,然后系统地给出纠正方案。比如,它花了大量篇幅讨论“多余信息干扰”的问题,很多公文写得冗长,不是因为信息量大,而是因为作者没有勇气删减那些“自认为重要”的背景铺垫。书中提供了一个“三秒钟原则”——如果你的核心观点不能在三秒内被抓住,那么这份公文就是失败的。这个简单的测试方法,我立即应用到了我日常起草的会议纪要中,效果立竿见影。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了新媒体时代下,公文对外传播时可能出现的“语体错位”问题,这部分内容在很多传统公文书籍中是看不到的。作者的经验非常丰富,文字间充满了实战的烟火气,读起来完全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资深前辈在手把手传授独门秘籍。对于提升公文的“阅读体验”和“执行效率”,这本书提供了极其精准的指导。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它对“格式细节”和“文风统一性”的坚持。很多培训只关注内容,却忽略了外观对阅读感受的巨大影响。作者细致地梳理了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公文在页边距、字体字号、公章位置等方面的“潜规则”和“潜标准”,这些内容在任何官方指南里都难以找到如此详尽的集合。我曾因为一个文件落款的错误被同事提醒过,当时觉得很尴尬,但又不知该如何规范。这本书里专门辟了一章来系统讲解这些“微不足道”却决定成败的细节。另外,它还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级的技巧——“受文者预判”。即在动笔之前,就要预测收文者最可能在哪里产生疑问或抵触情绪,然后提前在文本中进行铺垫或解释。这使得我的公文在发出前,就已经预设了解决问题、达成共识的路径,极大地提高了审批速度。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工具书的实用性、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实战经验的广度于一身的优秀读物,对于想在行政事务中做到游刃有余的人来说,是极佳的案头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而且结构设计非常贴合职场人的碎片化学习习惯。每一个“常见错误”都被拆解成了一个独立的模块,配有详尽的“错误现象”、“深层原因分析”以及“正确示范与应用场景”。我不需要从头到尾按顺序读,完全可以根据手头正在修改的文稿,直接翻到对应的章节进行查阅和对照。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知识的转化率。我特别欣赏它对“过度修饰”的批判。我们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文采,会不自觉地加入很多不必要的修饰词,让本该直接明了的公文变得像一篇散文。书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公文比作手术刀,需要的是锋利和精准,而不是花哨的雕刻。通过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公文写作的核心是“沟通效率”和“权力效力”,而不是个人文学素养的展示。对于那些常年写材料,但总感觉文字没有“力量”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醍醐灌顶。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怎么写”,更是“该不该这么写”的判断标准。
评分这本书实在是太实用了!我刚接手一个新的行政岗位,面对堆积如山的报告和通知,简直不知从何下手。以前总觉得公文写作无非就是那些套话和格式,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像那些枯燥的理论教材,而是直接切入实战,用大量鲜活的案例来剖析问题。比如,它详细讲解了“主旨句”应该如何凝练,避免了那种拖泥带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开头。我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份请示,被领导直接打回来,说逻辑不清,重点不突出。读了这本书的“逻辑梳理与结构优化”那一章后,我才明白,原来是在论述过程中偷换了概念,或者说没有做到层层递进。书中对于“请示、报告、通知”这三大核心文种的区别和侧重点分析得极其透彻,甚至连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都提到了,这对于细节控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一针见血”的批评方式,直接指出我们日常工作中那些看似无伤大雅,实则会影响公文效力的低级错误。我现在写材料时,脑子里总会闪现书中的某些图示和口诀,感觉自己像是有了一个随身的“公文红笔”,随时在进行自我审校。这本书简直是每一个初入职场或者希望提升公文硬实力的职场人士的必备工具书,毫不夸张地说,它为我节省了无数次被批改和重写的冤枉时间。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种“错误清单”式的书籍是抱有怀疑态度的,总觉得会不会流于表面,只是罗列一些常识性的语法错误。然而,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别用错别字”,而是深入剖析了错误背后的思维定势和职场文化影响。例如,在处理“表述模糊”这一块,作者详细分析了“避免绝对化用语”和“量化指标缺失”这两大陷阱。我过去常常犯‘积极向上’、‘大力推进’这类空话套话的毛病,觉得这样写才够‘官方’。读了这本书才知道,真正的专业和官方,是建立在精确、可衡量的数据和行动描述上的。书中列举的“口号式表达”与“行动导向表达”的对照案例,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对比展示。此外,书中对“公文语气”的把握也极其精妙,如何在一个正式的框架内,保持必要的礼貌又不失强硬的指令性,这一点对于需要向上争取资源或向下传达高压任务的人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不犯错,而在于让你建立一套强大的自我审查体系,从源头上杜绝那些可能让你的专业性大打折扣的瑕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