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要义》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自认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梁漱溟内心中"自谓负有沟通中外古今学术思想的历史使命",而他的这种历史感与使命感的精神力量,则集中表现在他后一本《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梁氏一生著述达30余部,但代表他思想转变与哲学菁华的,却是这本《人心与人生》。这本书也是作者写作时间长,思虑精深的一部著作,从立意到刊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久。此书吸引人之处,也是存在大争议之处是作者预言人类文化的前途是西方文化的没落,中国文化的崛起。
《东方学术概观》是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生前出版的后一本著作,可谓“后的儒家”的后定论。作者晚年依据毕生经验和体悟撰写本书,对东方学术中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学术予以宏观的阐述,抉发东方学术价值在其为人生实践之学、改造生命之学,叙述力求简明切当,有助于后来的学者有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增订本,除精加校勘外,还增加了早年撰写的有关文字,以及访谈、书信中有关儒释两家见解的文字,内容更为充实。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被誉为“震古烁今之著作”(蒋百里),是梁漱溟先生的成名作,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初版于1921年,后曾多次重版,并被译为英、法、日等十多种文字,公认为东西文化论争的经典文本。作者在激烈反传统的时代潮流中,一反众议,独树一帜,竭力提倡儒家文化的真精神。本书将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比较东西文化,对中国固有文化的价值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孕育出科学与民主的原因,以及以后我们的文化该向何处走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主张东方文化应该在保持自信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盘西化。
《乡村建设理论》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从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入手,系统地阐述了梁漱溟对中国社会改造与乡村教育关系的思想。他以乡村为中国文化之本的思想,以及通过教育手段来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组织结构,培养新伦理,建设新礼俗的思想,都是对中国社会根本问题思考的积极实践。
《人心与人生》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直击灵魂的震撼感,它完全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教人“如何成功”的鸡汤读物,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安顿自我”的哲学随笔。梁先生在这本书里探讨的,是人内心最深处的矛盾、困惑与渴望。他那套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你如何去面对那个永恒的“人生问题”。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对照着书中的文字,审视自己最近的行为和选择,你会发现许多日常的焦虑和不安,其实都源于对“自我”的误解。他的文字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疲惫,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美感,让人在唏嘘之余,又油然而生一股重整旗鼓的勇气。这绝不是一本可以一目十行读完的书,每读一章都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咀嚼其中的意味。
评分关于《东方学术概观》的阅读体验,那简直像是一场跨越了数千年的学术田径赛。梁漱溟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勾勒出了中国思想史的宏大脉络,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史料的罗列,而是将东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体系的严密性和比较的深刻性。他能将先秦诸子那些看似分散的观点,巧妙地串联成一个相互映照的整体。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一定涉猎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宏观视角,让我能跳出具体的文本细节,去把握整个思想流派的动态演变和核心精神。那种游刃有余地驾驭复杂学术体系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感觉自己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思想维度去重新审视这些经典。
评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是真正展现梁漱溟先生“沟通中西”抱负的力作。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说服力,他没有一味地贬低西方或推崇东方,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和辩证的视角来考察两种文明的本质差异。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西方“主观精神”和东方“客观精神”的界定,那种对不同文化生命形态的深刻体察,简直神乎其技。读罢全书,你会对“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他引导我们思考的是,当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态度时,我们应该如何取其精华,去建构一个更圆融、更具适应性的未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民族偏见的、真正具有世界眼光的哲学框架。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老派”读书人量身定做的,翻开第一册《中国文化要义》时,就被梁漱溟先生那种深沉的洞察力给镇住了。他不是那种浮在表面的评论家,而是真正扎根于中国几千年文化土壤里去探寻“根”在哪里的人。我尤其欣赏他对“识仁”的阐释,那种将儒家思想与个体生命体验紧密结合的方式,让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读这本书,就像是接受了一次全面的文化洗礼,它强迫你去反思,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是否还承载着前辈们对“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关怀。那种对传统精神价值的坚守和呼唤,在当下这个物质化、碎片化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全书行文虽然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略显庄重,但其思想的穿透力却超越了时空,让我对自身的文化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最后谈谈《印度哲》这部分内容,这无疑是整个系列中最具异域色彩,但也同样充满挑战性的篇章。梁漱溟先生对印度哲学的钻研之深,绝非一般文人可比,他深入到印度教、佛教乃至吠陀经典的源头去探寻。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相较于其他几册更为凝练,对概念的阐述也更为精微,特别是对“缘起论”和“涅槃”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他将印度哲学的核心精神——那种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与中国文化中对“中和”的追求进行了微妙的比较,让我看到了东方文明内部的多元和张力。读这部分,你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适应其独特的思维模式,但一旦进入那个语境,你会发现它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儒家或道家的、关于存在本质的解答路径,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哲学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