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代表作品集(共8册)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

梁漱溟代表作品集(共8册)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方学术概观+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漱溟 著
图书标签:
  • 梁漱溟
  • 中国文化
  • 哲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东方哲学
  • 印度哲学
  • 文化比较
  • 人生哲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社科教育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2378656Z
商品编码:11325395673
包装: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百年中国,问题依旧:世界已连成一体,面对强势的西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
一代宗师梁漱溟毕生求解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经典论著,quanwei版本
·《中国文化要义》(阐发中国文化命运与路径的经典,梁漱溟*受欢迎的作品)
·《人心与人生》(凝聚世纪老人人生智慧,梁漱溟撰写50年的心血之作)
·《东方学术概观》(孔子和佛陀学问精要,梁漱溟晚年思想集成)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新儒家的开山巨著,梁漱溟的成名之作)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要义》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

《人心与人生》是梁漱溟自认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梁漱溟内心中"自谓负有沟通中外古今学术思想的历史使命",而他的这种历史感与使命感的精神力量,则集中表现在他后一本《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梁氏一生著述达30余部,但代表他思想转变与哲学菁华的,却是这本《人心与人生》。这本书也是作者写作时间长,思虑精深的一部著作,从立意到刊布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久。此书吸引人之处,也是存在大争议之处是作者预言人类文化的前途是西方文化的没落,中国文化的崛起。

《东方学术概观》是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生前出版的后一本著作,可谓“后的儒家”的后定论。作者晚年依据毕生经验和体悟撰写本书,对东方学术中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学术予以宏观的阐述,抉发东方学术价值在其为人生实践之学、改造生命之学,叙述力求简明切当,有助于后来的学者有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增订本,除精加校勘外,还增加了早年撰写的有关文字,以及访谈、书信中有关儒释两家见解的文字,内容更为充实。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被誉为“震古烁今之著作”(蒋百里),是梁漱溟先生的成名作,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初版于1921年,后曾多次重版,并被译为英、法、日等十多种文字,公认为东西文化论争的经典文本。作者在激烈反传统的时代潮流中,一反众议,独树一帜,竭力提倡儒家文化的真精神。本书将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和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比较东西文化,对中国固有文化的价值所在,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没有孕育出科学与民主的原因,以及以后我们的文化该向何处走等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主张东方文化应该在保持自信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盘西化。


《乡村建设理论》是梁漱溟先生社会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从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入手,系统地阐述了梁漱溟对中国社会改造与乡村教育关系的思想。他以乡村为中国文化之本的思想,以及通过教育手段来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组织结构,培养新伦理,建设新礼俗的思想,都是对中国社会根本问题思考的积极实践。


我生有涯愿无尽——漱溟自述文录(增订再版本)

 ◆ 迄今*完整和quanwei的梁漱溟自传,历经27年,先后增删5次的*终定本
  ◆ 隆重纪念国学宗师、20世纪中国知识人的楷模梁漱溟诞辰120周年 《印度哲学概论》原为梁漱溟于1918—1919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印度哲学课程期间的讲义,后经修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印度各宗概略”、“本体论”、“认识论”、“世间论”四篇,全面介绍了印度哲学各宗的思想及其与佛教的关系,开启了学院派研究的先河,是中国现代印度哲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此次据1922年第三版重新整理。 《梁漱溟日记》是有“zui后的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现存全部日记(近80万字)的汇编,并附数十张首次公开的珍贵私家历史照片。梁先生早年起即有记日记的习惯,现存日记始于1932年,终于1981年,历经“wenge”抄家等磨难才得留存。著者早年投身乡村建设,巡视抗战敌后,调停国共两党争端,上缙云山闭关修佛,解放后参观城乡新变与土地改革,“wenge”抄家受辱,政协学习论辩,常年坚持著述修行等等,长达50年的行止经历及感受心境,在日记中都有朴实的记录。本书是梁漱溟日记首次完整单行,编者撰写了导读性质的前言和每一年大事提要,修订及增补注释600余条,并编制主要人名索引近2000条,是深入研究梁漱溟,了解20世纪中国社会与政治变迁的珍贵的实录。
思想的光芒,文明的对话——梁漱溟先生著作精粹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梁漱溟先生以其深刻的洞察、独立的思考以及对中西文化、人生哲学的独特解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毕生致力于探寻人类文明的本质,辨析东方与西方的文化差异,追问人心的归宿与生命的意义。本套《梁漱溟代表作品集》精选先生八部核心著作,如八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一条贯穿古今、融汇中西的思想长河,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梁漱溟先生思想体系的绝佳窗口。 《中国文化要义》 宛如一幅宏大的文化画卷,梁漱溟先生在此书中以其特有的宏观视野,审视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质与发展脉络。他并非简单地罗列文化现象,而是深入其精神内核,剖析其核心价值观念。书中,梁先生着力阐述了中国文化“为我无意”的根本精神,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不在于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而在于对人生内在的体悟与协调。他深入剖析了儒家思想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仁”与“礼”这两个概念,阐释了它们如何构成中国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同时,他也审慎地探讨了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所经历的危机与挑战,并从中提炼出中华民族在现代转型中应坚守的文化精神。这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化的梳理,更是对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与未来走向的深刻反思。 《人心与人生》 则将目光从宏观的文化转向微观的个体生命。梁漱溟先生在此书中,以其一贯的关怀与直觉,探究“人心”的奥秘及其与“人生”的紧密联系。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在于其拥有的“心”,而这颗心的运作方式,决定了人生的走向与价值。书中,先生将人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与类型,深刻剖析了人在不同境遇下,内心的活动与挣扎,以及如何通过对内心的体察与安顿,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他强调,真正的“人生”并非外在的物质追求或功名利禄,而是对生命内在价值的实现与超越。这种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饱含着对个体生命尊严与价值的无限肯定。 《东方学术概观》 是梁漱溟先生对东方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概括的力作。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分析能力,将印度哲学、中国哲学等东方思想体系置于一个广阔的视野中进行比较与解读。书中,先生对印度哲学,特别是其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等进行了细致的介绍与评价,揭示了其深邃的宗教情怀与对终极实在的执着探求。同时,他也将东方哲学独特的“人生化”、“伦理化”倾向,与西方哲学注重“知识化”、“科学化”的特点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勾勒出东方学术思想的独特轮廓与价值。这不仅是对东方智慧的梳理,更是对人类不同文明思想遗产的尊重与发掘。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是梁漱溟先生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先生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对东西方文化展开了全面的比较与论辩。他认为,东西方文化的核心差异在于对“人生问题”的处理方式。西方文化以“理性”为出发点,致力于改造自然、征服物质,走的是一条“意欲”的扩张之路,强调“个性解放”与“知识进步”。而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则以“人生”为中心,强调内省、调和与安顿,走的是一条“内省”的“非意欲”之路,注重“人生秩序”与“人格修养”。他进一步将这种文化差异追溯到其哲学根源,认为西方哲学往往以“物质”或“知识”为出发点,而东方哲学则更多地关怀“生命”与“道德”。先生并非简单地评判优劣,而是希望通过对彼此的深刻理解,促进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以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现代性困境。 《印度哲》 则是梁漱溟先生在《东方学术概观》基础上,对印度哲学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阐述。他将庞杂的印度哲学体系,如吠陀、奥义书、佛教、耆那教等,进行了条理清晰的梳理,并对其核心思想进行了解读。书中,梁先生着力揭示了印度哲学对“轮回”、“解脱”、“业报”等概念的深刻理解,以及其独特的宇宙观与人生观。他特别强调了印度哲学中那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层关怀,以及对超越痛苦、寻求终极真理的执着追求。通过对印度哲学的阐释,梁先生不仅展现了其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广阔视野,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认识东方古老智慧的大门。 本套《梁漱溟代表作品集》八册,如同一座思想的宝库,涵盖了梁漱溟先生关于中国文化、人生哲学、东方学术、东西方文明比较等诸多重要思想。阅读这些著作,我们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位思想家的文字,更是在与一位充满智慧与关怀的长者进行对话。他引导我们审视自身文化的根源,思考人生的真正意义,理解不同文明的独特价值。在当今世界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背景下,梁漱溟先生的深刻洞察与理性思考,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开创未来,具有不可估量的启示意义。他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探索文明深处、寻找人生真谛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人心与人生》这本书,读起来有一种直击灵魂的震撼感,它完全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教人“如何成功”的鸡汤读物,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安顿自我”的哲学随笔。梁先生在这本书里探讨的,是人内心最深处的矛盾、困惑与渴望。他那套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你如何去面对那个永恒的“人生问题”。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对照着书中的文字,审视自己最近的行为和选择,你会发现许多日常的焦虑和不安,其实都源于对“自我”的误解。他的文字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疲惫,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美感,让人在唏嘘之余,又油然而生一股重整旗鼓的勇气。这绝不是一本可以一目十行读完的书,每读一章都需要放慢速度,细细咀嚼其中的意味。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老派”读书人量身定做的,翻开第一册《中国文化要义》时,就被梁漱溟先生那种深沉的洞察力给镇住了。他不是那种浮在表面的评论家,而是真正扎根于中国几千年文化土壤里去探寻“根”在哪里的人。我尤其欣赏他对“识仁”的阐释,那种将儒家思想与个体生命体验紧密结合的方式,让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读这本书,就像是接受了一次全面的文化洗礼,它强迫你去反思,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是否还承载着前辈们对“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关怀。那种对传统精神价值的坚守和呼唤,在当下这个物质化、碎片化的时代里,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全书行文虽然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略显庄重,但其思想的穿透力却超越了时空,让我对自身的文化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本书,是真正展现梁漱溟先生“沟通中西”抱负的力作。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说服力,他没有一味地贬低西方或推崇东方,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审慎和辩证的视角来考察两种文明的本质差异。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西方“主观精神”和东方“客观精神”的界定,那种对不同文化生命形态的深刻体察,简直神乎其技。读罢全书,你会对“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他引导我们思考的是,当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态度时,我们应该如何取其精华,去建构一个更圆融、更具适应性的未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民族偏见的、真正具有世界眼光的哲学框架。

评分

最后谈谈《印度哲》这部分内容,这无疑是整个系列中最具异域色彩,但也同样充满挑战性的篇章。梁漱溟先生对印度哲学的钻研之深,绝非一般文人可比,他深入到印度教、佛教乃至吠陀经典的源头去探寻。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相较于其他几册更为凝练,对概念的阐述也更为精微,特别是对“缘起论”和“涅槃”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他将印度哲学的核心精神——那种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与中国文化中对“中和”的追求进行了微妙的比较,让我看到了东方文明内部的多元和张力。读这部分,你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适应其独特的思维模式,但一旦进入那个语境,你会发现它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儒家或道家的、关于存在本质的解答路径,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哲学视野。

评分

关于《东方学术概观》的阅读体验,那简直像是一场跨越了数千年的学术田径赛。梁漱溟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勾勒出了中国思想史的宏大脉络,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史料的罗列,而是将东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体系的严密性和比较的深刻性。他能将先秦诸子那些看似分散的观点,巧妙地串联成一个相互映照的整体。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一定涉猎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宏观视角,让我能跳出具体的文本细节,去把握整个思想流派的动态演变和核心精神。那种游刃有余地驾驭复杂学术体系的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感觉自己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思想维度去重新审视这些经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