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49:山西干部南下实录(套装上下册)》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回忆录、图片等比较完整地记载了“南下”的全过程,是一部展示南下干部光辉历程的奋斗史、创业史。南下干部以他们战争年代形成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拼搏精神,躬身实践,英勇奋斗,不屈不挠,敢于胜利,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党的优良作风,以青春和热血在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发展史上谱写了壮丽的“南下精神”!
内页插图
目录
总述
中共中央、华北局等关于南下和对新区工作的指示文献
中共中央批转东北局关于保护新收复城市的指示(1948年6月10日)
关于今后进入新区的几点意见(1948年8月24日)
中共中央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1948年10月28日)
中共中央华北局关于外调1.7万干部及补足干部缺额的决定(1948年10月29日)
中共中央关于军事管制问题的指示(1948年11月15日)
中共中央同意组成专门班子接收大城市给陈云的复示(1948年12月15日)
中共中央为平津前线司令部起草的人城布告(1948年12月21日)
中共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对旧保甲人员的处理办法的通知(1949年1月3日)
中共中央华北局组织部关于南下干部生活待遇、装备暂行办法(1949年1月)
中共中央关于调度准备随军渡江南进干部的指示(1949年2月3日)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1949年3月13日)
中共中央关于入城部队遵守城市纪律的指示(1949年5月16日)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向全国进军部署致各野战军首长的电报(1949年5月23日)
中共中央关于准备抽调3.8万名干部问题给各中央局、分局的指示(1949年6月11日)
肃清特务土匪巩固革命秩序(1949年8月6日新华社社论)
中共中央关于新区农村土地改革工作给华中局的指示(1949年8月10日)
中共中央关于3万人口以上城市均须召开各界代表会议的指示(1949年8月19日)
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1949年9月22日《人民日报》社论)
中共中央关于旧人员处理问题的指示(1949年9月24日)
福建篇
“长江支队”南下综述
图片资料
……
湖南篇
四川篇
精彩书摘
因此在南调前各级领导思想上及干部群众中均有调动过江的思想准备,给此次南下打下了较好的思想基础。今年1月底开始动员抽调,我们提出了集中动员,打通思想,自报南下与组织批准相结合的具体方针。各地委在这一方针下均以县为单位,集中全县干部,召开南下动员大会,地委直属机关各单位——党校、干中、各机关团体等亦均集会动员,动员内容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及毛主席8项声明,结合当前胜利形势,号召干部愉快地接受光荣的南征,为解放全中国,争取全国革命早日胜利而斗争。
在动员中暴露了不少干部存在着“革命不离家”的落后意识及斗志松懈、放下武器的堕落思想,个人利益高于党的利益。如黎城区干部霍某在南调时曾散布“在家里怀抱妻,有何不好,何用我背包袱东奔西跑”。又如黎城某干部说,我现在是“早上吃的金皇后(玉茭面),中午吃的一六九(小麦),黑夜抱着剪发头(女人)。”农民出身的干部,在分到土地、娶上了老婆、生下了孩子,生活有了改善的情况下,远离本土,思想上是一极大的斗争。因此必须在干部中开展思想斗争,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批判一切斗志松懈、不继续前进的落后的农民意识,鼓舞干部的斗志。在这一思想斗争中,干部中一般表示有三种:即一种是觉悟较高,锻炼较好者积极要求南下,自觉愉快的报名南下。一种是个人利益不能完全服从党的利益,但基础是好的,因此他们的实际思想是不调南下更好,如组织调动即服从,因此他们的报名是或多或少存在有侥幸心理。第三种是坚决抵抗南调者,他们采取了坚决不报名,如组织决定即躺倒不干的态度,有的甚至采取了假自杀、逃跑、藏躲等耍死狗的办法来对抗组织调动。因此在思想斗争中,必须树立正气,打击批评邪气,依靠觉悟较高的积极分子为骨干,并经过他们教育第二种干部,在大部分干部自觉愉快的报名条件下,根据干部的觉悟程度与工作需要,由组织批准调动;对南调干部的家庭及个人困难,采取自报公议的方式求得正确合理的解决;对过高与不合理的要求,给予解释、说服教育。但我们的动员工作大部地区仅在区级以上干部中进行,忽视对农村支部与群众的动员工作,因此南调工作增加很多困难。
……
前言/序言
1949,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份。在那场席卷神州大地的解放战争凯歌声中,新生的共和国即将踏上波澜壮阔的征程。然而,解放的号角不仅仅意味着硝烟的散尽,更意味着一系列复杂而艰巨的接管、建设与治理任务摆在了新生的政权面前。其中,如何将从战争状态迅速转入和平建设,如何将解放区先进的经验与国民党统治留下的社会经济结构相结合,如何将大批有组织、有经验的干部充实到新的行政和经济岗位,成为党和政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场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干部南下运动应运而生。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人员调动,更是一场触及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变革。当解放军的铁蹄踏遍祖国大地,从北到南,从革命的摇篮到曾经的“反动派”大本营,一支支来自解放区的干部队伍,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坚定信念,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告别了熟悉的故土,踏上了南下的征程。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经历和背景,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人民服务,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在广袤的三晋大地上,山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革命激情的土地,同样涌动着南下干部的身影。他们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从山西长期革命斗争中锤炼出来的,他们经历了抗日战争的烽火,经历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洗礼,积累了丰富的根据地建设和政权管理的经验。当解放的曙光照耀全国,当新的建设蓝图开始描绘,山西的这批优秀干部,被党组织寄予厚望,踏上了新的历史使命——南下,前往更广阔的南方土地,投身到解放区以外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之中。 这支南下的队伍,不是一支简单的军队,而是一支由政治家、经济学家、教育家、技术专家、基层干部以及无数普通劳动者组成的多元化群体。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老革命,对党的路线方针有着深刻的理解;有年轻有为的技术骨干,掌握着建设现代化国家所需的专业知识;有来自各个阶层的代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民政权的力量。他们的南下,承载着解放区先进的政治理念、经济政策和文化思想,意图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到更广阔的区域,改变旧有的社会格局,建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社会制度。 他们的南下之路,并非坦途。告别熟悉的乡土,意味着要面对陌生的环境、复杂的人文地理以及国民党时期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矛盾。他们需要克服语言的障碍,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赢得当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许多地区,国民党反动派在溃逃前,往往会进行破坏活动,留下烂摊子,甚至制造谣言,离间人民与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南下干部们,需要以极大的耐心和智慧,去化解这些矛盾,去争取人心,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1949年的南下,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大变革。它不仅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塑,是经济秩序的重建,是意识形态的普及。南下干部们,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或主持地方行政,或恢复生产,或发展教育,或建立医疗体系,或进行土地改革,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将新生的共和国的肌体一点点地修复和壮大。他们面对的挑战是巨大的,从百废待兴的经济,到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从文化教育的落后,到人民群众生活条件的艰苦,都需要他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去改变。 这本书,正是试图还原这场宏大历史进程中,山西干部南下这一特定群体,在1949年及之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真实故事。它并非是冰冷的历史文献堆砌,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个体记忆、回忆录、日记、书信以及珍贵的档案资料,力图展现这群人的思想轨迹、行动足迹和情感世界。它将带我们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在南下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我们会看到,他们如何在新的岗位上,学习和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如何将解放区的成功经验,与南方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当地发展的道路。我们会看到,他们如何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政策。我们会看到,他们如何与当地人民群众建立深厚的联系,如何化解隔阂,赢得尊重,成为连接新旧社会的重要桥梁。 这本书,也将深入探讨南下干部群体所面临的时代课题。在那个思想观念激烈碰撞的年代,他们如何处理与国民党旧官僚、旧知识分子的关系?他们如何引导和教育曾经被压迫的劳动人民,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成为国家建设的主人翁?他们在实践中,又为中国共产党如何在统一战线、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南下干部,他们是历史的参与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新中国伟大进程中的重要篇章。它不仅仅属于山西,更属于整个中国。这本书,正是希望通过对山西干部南下这一独特视角的回溯,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1949年,以及之后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内,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的生动图景。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共和国初创的艰难岁月中,无数像他们一样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是如何用他们的青春、热血和智慧,书写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壮丽史诗。这是一部关于理想、关于奉献、关于建设,关于人民的史诗。通过翻开这本书,我们将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与这群南下干部一同感受历史的脉搏,理解那段不应被遗忘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