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49:山西乾部南下實錄(套裝上下冊)》以翔實的文獻資料、迴憶錄、圖片等比較完整地記載瞭“南下”的全過程,是一部展示南下乾部光輝曆程的奮鬥史、創業史。南下乾部以他們戰爭年代形成的那麼一股勁,那麼一種拼搏精神,躬身實踐,英勇奮鬥,不屈不撓,敢於勝利,體現瞭共産黨人的崇高精神和黨的優良作風,以青春和熱血在奪取中國革命勝利和建設新中國的發展史上譜寫瞭壯麗的“南下精神”!
內頁插圖
目錄
總述
中共中央、華北局等關於南下和對新區工作的指示文獻
中共中央批轉東北局關於保護新收復城市的指示(1948年6月10日)
關於今後進入新區的幾點意見(1948年8月24日)
中共中央關於準備奪取全國政權所需要的全部乾部的決議(1948年10月28日)
中共中央華北局關於外調1.7萬乾部及補足乾部缺額的決定(1948年10月29日)
中共中央關於軍事管製問題的指示(1948年11月15日)
中共中央同意組成專門班子接收大城市給陳雲的復示(1948年12月15日)
中共中央為平津前綫司令部起草的人城布告(1948年12月21日)
中共中央關於新解放城市對舊保甲人員的處理辦法的通知(1949年1月3日)
中共中央華北局組織部關於南下乾部生活待遇、裝備暫行辦法(1949年1月)
中共中央關於調度準備隨軍渡江南進乾部的指示(1949年2月3日)
在中國共産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1949年3月5日)
黨委會的工作方法(1949年3月13日)
中共中央關於入城部隊遵守城市紀律的指示(1949年5月16日)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關於嚮全國進軍部署緻各野戰軍首長的電報(1949年5月23日)
中共中央關於準備抽調3.8萬名乾部問題給各中央局、分局的指示(1949年6月11日)
肅清特務土匪鞏固革命秩序(1949年8月6日新華社社論)
中共中央關於新區農村土地改革工作給華中局的指示(1949年8月10日)
中共中央關於3萬人口以上城市均須召開各界代錶會議的指示(1949年8月19日)
舊中國滅亡瞭,新中國誕生瞭!(1949年9月22日《人民日報》社論)
中共中央關於舊人員處理問題的指示(1949年9月24日)
福建篇
“長江支隊”南下綜述
圖片資料
……
湖南篇
四川篇
精彩書摘
因此在南調前各級領導思想上及乾部群眾中均有調動過江的思想準備,給此次南下打下瞭較好的思想基礎。今年1月底開始動員抽調,我們提齣瞭集中動員,打通思想,自報南下與組織批準相結閤的具體方針。各地委在這一方針下均以縣為單位,集中全縣乾部,召開南下動員大會,地委直屬機關各單位——黨校、乾中、各機關團體等亦均集會動員,動員內容是將革命進行到底及毛主席8項聲明,結閤當前勝利形勢,號召乾部愉快地接受光榮的南徵,為解放全中國,爭取全國革命早日勝利而鬥爭。
在動員中暴露瞭不少乾部存在著“革命不離傢”的落後意識及鬥誌鬆懈、放下武器的墮落思想,個人利益高於黨的利益。如黎城區乾部霍某在南調時曾散布“在傢裏懷抱妻,有何不好,何用我背包袱東奔西跑”。又如黎城某乾部說,我現在是“早上吃的金皇後(玉茭麵),中午吃的一六九(小麥),黑夜抱著剪發頭(女人)。”農民齣身的乾部,在分到土地、娶上瞭老婆、生下瞭孩子,生活有瞭改善的情況下,遠離本土,思想上是一極大的鬥爭。因此必須在乾部中開展思想鬥爭,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批判一切鬥誌鬆懈、不繼續前進的落後的農民意識,鼓舞乾部的鬥誌。在這一思想鬥爭中,乾部中一般錶示有三種:即一種是覺悟較高,鍛煉較好者積極要求南下,自覺愉快的報名南下。一種是個人利益不能完全服從黨的利益,但基礎是好的,因此他們的實際思想是不調南下更好,如組織調動即服從,因此他們的報名是或多或少存在有僥幸心理。第三種是堅決抵抗南調者,他們采取瞭堅決不報名,如組織決定即躺倒不乾的態度,有的甚至采取瞭假自殺、逃跑、藏躲等耍死狗的辦法來對抗組織調動。因此在思想鬥爭中,必須樹立正氣,打擊批評邪氣,依靠覺悟較高的積極分子為骨乾,並經過他們教育第二種乾部,在大部分乾部自覺愉快的報名條件下,根據乾部的覺悟程度與工作需要,由組織批準調動;對南調乾部的傢庭及個人睏難,采取自報公議的方式求得正確閤理的解決;對過高與不閤理的要求,給予解釋、說服教育。但我們的動員工作大部地區僅在區級以上乾部中進行,忽視對農村支部與群眾的動員工作,因此南調工作增加很多睏難。
……
前言/序言
1949,一個風雲激蕩的年份。在那場席捲神州大地的解放戰爭凱歌聲中,新生的共和國即將踏上波瀾壯闊的徵程。然而,解放的號角不僅僅意味著硝煙的散盡,更意味著一係列復雜而艱巨的接管、建設與治理任務擺在瞭新生的政權麵前。其中,如何將從戰爭狀態迅速轉入和平建設,如何將解放區先進的經驗與國民黨統治留下的社會經濟結構相結閤,如何將大批有組織、有經驗的乾部充實到新的行政和經濟崗位,成為黨和政府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一場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的乾部南下運動應運而生。它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人員調動,更是一場觸及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的深刻變革。當解放軍的鐵蹄踏遍祖國大地,從北到南,從革命的搖籃到曾經的“反動派”大本營,一支支來自解放區的乾部隊伍,懷揣著建設新中國的堅定信念,肩負著人民的重托,告彆瞭熟悉的故土,踏上瞭南下的徵程。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有著不同的經曆和背景,但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人民服務,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在廣袤的三晉大地上,山西,這片古老而又充滿革命激情的土地,同樣湧動著南下乾部的身影。他們並非憑空齣現,而是從山西長期革命鬥爭中錘煉齣來的,他們經曆瞭抗日戰爭的烽火,經曆瞭人民解放戰爭的洗禮,積纍瞭豐富的根據地建設和政權管理的經驗。當解放的曙光照耀全國,當新的建設藍圖開始描繪,山西的這批優秀乾部,被黨組織寄予厚望,踏上瞭新的曆史使命——南下,前往更廣闊的南方土地,投身到解放區以外地區的建設和發展之中。 這支南下的隊伍,不是一支簡單的軍隊,而是一支由政治傢、經濟學傢、教育傢、技術專傢、基層乾部以及無數普通勞動者組成的多元化群體。他們中,有經驗豐富的老革命,對黨的路綫方針有著深刻的理解;有年輕有為的技術骨乾,掌握著建設現代化國傢所需的專業知識;有來自各個階層的代錶,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瞭人民政權的力量。他們的南下,承載著解放區先進的政治理念、經濟政策和文化思想,意圖將革命的火種播撒到更廣闊的區域,改變舊有的社會格局,建立起以人民為中心的新型社會製度。 他們的南下之路,並非坦途。告彆熟悉的鄉土,意味著要麵對陌生的環境、復雜的人文地理以及國民黨時期遺留下來的種種社會矛盾。他們需要剋服語言的障礙,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贏得當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在許多地區,國民黨反動派在潰逃前,往往會進行破壞活動,留下爛攤子,甚至製造謠言,離間人民與共産黨之間的關係。南下乾部們,需要以極大的耐心和智慧,去化解這些矛盾,去爭取人心,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建設美好的傢園。 1949年的南下,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社會大變革。它不僅僅是政權的更迭,更是社會生産關係的重塑,是經濟秩序的重建,是意識形態的普及。南下乾部們,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或主持地方行政,或恢復生産,或發展教育,或建立醫療體係,或進行土地改革,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將新生的共和國的肌體一點點地修復和壯大。他們麵對的挑戰是巨大的,從百廢待興的經濟,到根深蒂固的封建殘餘,從文化教育的落後,到人民群眾生活條件的艱苦,都需要他們付齣巨大的努力去改變。 這本書,正是試圖還原這場宏大曆史進程中,山西乾部南下這一特定群體,在1949年及之後一段時間內,所經曆的真實故事。它並非是冰冷的曆史文獻堆砌,而是通過大量鮮活的個體記憶、迴憶錄、日記、書信以及珍貴的檔案資料,力圖展現這群人的思想軌跡、行動足跡和情感世界。它將帶我們走進他們的生活,瞭解他們在南下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我們會看到,他們如何在新的崗位上,學習和適應新的工作方式,如何將解放區的成功經驗,與南方地區的實際情況相結閤,探索齣適閤當地發展的道路。我們會看到,他們如何麵對工作中的睏難和挫摺,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政策。我們會看到,他們如何與當地人民群眾建立深厚的聯係,如何化解隔閡,贏得尊重,成為連接新舊社會的重要橋梁。 這本書,也將深入探討南下乾部群體所麵臨的時代課題。在那個思想觀念激烈碰撞的年代,他們如何處理與國民黨舊官僚、舊知識分子的關係?他們如何引導和教育曾經被壓迫的勞動人民,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力量,成為國傢建設的主人翁?他們在實踐中,又為中國共産黨如何在統一戰綫、經濟建設、文化教育等領域積纍瞭寶貴的經驗? 南下乾部,他們是曆史的參與者,更是曆史的創造者。他們的故事,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建設新中國偉大進程中的重要篇章。它不僅僅屬於山西,更屬於整個中國。這本書,正是希望通過對山西乾部南下這一獨特視角的迴溯,為我們展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滿的1949年,以及之後十年乃至更長時期內,中國社會轉型和發展的生動圖景。它讓我們得以窺見,在共和國初創的艱難歲月中,無數像他們一樣平凡而偉大的中國人,是如何用他們的青春、熱血和智慧,書寫瞭屬於那個時代的壯麗史詩。這是一部關於理想、關於奉獻、關於建設,關於人民的史詩。通過翻開這本書,我們將仿佛置身於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與這群南下乾部一同感受曆史的脈搏,理解那段不應被遺忘的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