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026-2011·代替 QB/T 1026-1991):酮麝香 [Musk Ketone]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026-2011·代替 QB/T 1026-1991):酮麝香 [Musk Keto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轻工行业标准
  • QB/T 1026-2011
  • 酮麝香
  • Musk Ketone
  • 香料
  • 化学标准
  • 行业标准
  • QB/T
  • 标准
  • 麝香酮
  • 合成香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55019.362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75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Musk Keton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026-2011·代替 QB/T 1026-1991):酮麝香》规定了酮麝香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保质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026-2011·代替 QB/T 1026-1991):酮麝香》适用于对以间位二甲苯为原料经化学反应制得的酮麝香的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芳香世界的另一端:世界香料与芳香化合物探秘 图书名称:芳香世界的另一端:世界香料与芳香化合物探秘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踏入一个比传统香料领域更为广阔、深邃的芳香世界,专注于那些在人类文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非传统香料、天然提取物、合成芳香化学品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与文化意涵。我们聚焦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酮麝香 [Musk Ketone]》所规范的特定分子——酮麝香——截然不同的芳香物质群落,深入探讨它们的来源、结构、功能、应用及其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第一章:芳香化学的宏观图景与历史演进 本章首先勾勒出全球芳香化学工业的整体面貌。不同于专注于单一高效能香料(如酮麝香及其替代品)的标准制定与生产,本章将视野扩展至全球范围内的香料资源。我们将追溯人类使用芳香物质的历史脉络,从古代的焚香仪式、草药应用,到现代的精细化工合成。重点阐述了嗅觉科学(Olfactology)的发展,区分了天然来源(如植物精油、树脂)与人工合成(如萜烯类、酯类、醛类)芳香成分的基本分类体系。讨论了不同文化圈对“芳香”概念的理解差异,例如西方精油文化与东方传统药用香料体系的对比,为理解后续具体化合物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植物精油的分子宝库:非麝香类天然提取物 本章深入探讨了那些在香水、食品调味和芳香疗法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天然植物精油及其主要成分,这些物质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与酮麝香有本质区别。 柑橘类与单萜烯的王国: 详细解析柠檬烯(Limonene)、蒎烯(Pinene)等单萜烯的提取工艺(冷压榨与蒸汽蒸馏)及其在清洁剂和清新剂中的广泛应用。探讨其作为溶剂和稳定剂的角色。 酚类与酯类的调味力量: 聚焦于丁香酚(Eugenol)、肉桂醛(Cinnamaldehyde)等酚类和芳香酯类化合物。介绍它们在食品工业中作为防腐剂和风味增强剂的功能,以及在传统医学中扮演的角色,与合成麝香的固定剂作用形成鲜明对比。 复杂倍半萜烯的深度挖掘: 分析如檀香素(Santalol)和广藿香醇(Patchoulol)这类分子结构复杂、具有持久留香特性的天然成分。讨论可持续采伐、野生资源保护与实验室诱导生物合成的必要性。 第三章:合成芳香剂的多元宇宙:超越特定固香剂 本章聚焦于现代有机合成化学为香精行业带来的巨大飞跃,着重介绍一系列与酮麝香在化学结构和香调功能上完全不同的合成分子。 花香与果香的合成基石: 详述玫瑰醚(Phenylethyl alcohol)、香叶醇(Geraniol)和乙酸苄酯(Benzyl Acetate)的工业合成路线,它们是构建现代花香调和果香调的核心“砖块”。探讨了这些分子在实现精确风味重构中的作用。 醛类与酮类的功能差异: 虽然本章避免讨论酮麝香,但会深入探讨脂肪族醛(如C10-C12醛)在“肥皂感”和“清爽感”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阐述这些低分子量醛酮如何通过结构修饰来避免传统麝香的持久性特征,转而追求瞬时爆发力。 人造龙涎香替代品: 详细介绍琥珀酮(Ambroxan)和苔藓醇(Evernyl)等合成龙涎香类或木质香替代品的化学结构(通常为环状醚或萜烯衍生物)及其与多环麝香的根本区别,强调其在现代环保香水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章:芳香化合物在工业与生命科学中的非香氛应用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芳香化合物的应用从传统的香精香料领域拓宽到更广泛的工业和生命科学领域,展现了这些有机分子作为功能材料的潜力。 聚合物科学与芳香单体: 探讨某些具有芳香族结构的化合物(如苯乙烯、酚类衍生物)作为合成树脂、塑料和高性能聚合物的基础单体。这些应用与酮麝香的嗅觉功能完全无关,聚焦于其化学反应活性和材料物理性能。 生物活性分子与药物先导: 分析天然来源的萜烯类化合物(如薄荷醇、桉油精)作为局部麻醉剂、抗炎剂或杀菌剂的药理活性。讨论了如何利用特定芳香环结构设计具有特定靶向性的药物分子。 环境监测与分析化学: 介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环境样品中的痕量芳香碳氢化合物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学,这涉及到对复杂混合物中非目标分子的检测,而非单一的质量标准。 第五章:可持续性、法规与未来展望 最后,本章讨论了全球芳香化学品行业所面临的法规压力和环境责任,着重于替代天然稀有资源和管理合成化学品的生命周期。 绿色化学的挑战: 探讨酶催化合成、生物发酵技术在生产高附加值芳香化学品方面的进展,如何取代高能耗或产生大量废弃物的传统化学合成路径。 全球化学品法规(如REACH)的影响: 分析国际间对特定芳香化合物(特别是可能引起皮肤致敏或环境持久性的分子)的严格限制和风险评估程序,这些程序是针对整个化学物质库而非单一的行业标准分子。 嗅觉交互界面与感官技术: 展望未来,香气如何与数字技术、虚拟现实结合,以及非传统芳香剂(如气味胶囊、可控释放系统)在未来智能家居和个性化健康管理中的潜力。 总结: 《芳香世界的另一端》是一部面向化学工程师、食品科学家、产品开发人员以及对精细化学品应用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的综合性参考书。它通过对全球香料体系、合成策略、功能性应用和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全面剖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远超单一标准物质认知的、丰富且多维度的芳香化学全景图。本书强调的是多样性、功能性应用与绿色制造,与特定单一固香剂的标准研究范畴形成显著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项严谨的查阅工作,而不是享受知识的吸收。内容组织结构非常清晰,按照行业标准制定的惯例,条理分明地列出了各项技术指标、测试方法以及质量要求。对于专业人士来说,这种结构是最高效的,可以直接定位到自己关心的那一部分,比如特定批次的检测流程或者某项性能参数的验收标准。然而,对于一个想要对“酮麝香”这个物质有一个全面、系统、甚至带有一些背景知识了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就显得有点高了。它直接跳过了基础的化学常识介绍,直奔核心的规范细节。语言风格是典型的技术术语堆砌,每一个词汇都精确无误,但也因此显得非常“冷硬”。你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顺畅地解读其中的含义,否则,光是理解那些缩写和专业术语可能就要花费不少时间去查阅其他资料。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定标准”,而不在于“讲故事”或“做科普”。

评分

从使用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适用场景非常固定——必须是实验室、质检部门或者生产线的技术岗位。携带它去进行现场工作,可能会因为篇幅和厚度略显笨重,但如果放在工位上作为参考手册,它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我个人感觉,这本书的索引和目录设计非常功能化,直接指向特定的章节编号,体现了效率至上的原则。然而,缺乏交叉引用或者跨标准的关联性说明,使得它在作为一个独立知识体系时,显得有些“孤立”。比如,它可能没有详细说明某个检测方法的原理,而是直接要求“参照某某标准执行”。这对于初次接触标准的执行者来说,意味着还需要同时备着好几本参考书。总体来说,它是一把极其锋利、专门用于切割技术问题的瑞士军刀,但如果想用它来建造一座房子,可能还需要其他更全面的工具辅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风格,说实话,给我一种非常“老派”的感觉。封面设计非常简洁,甚至可以说有些朴素,字体排版也遵循着那种传统的标准格式,没有太多花哨的元素。拿到手里能明显感觉到纸张的质感,那种略带粗糙但又很厚实的触感,让人联想到过去的工业标准书籍。内页的印刷清晰度倒是不用担心,毕竟是行业标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不过,对于一个习惯了现代设计风格的读者来说,初次接触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乏味。它更像是一份严肃的官方文件,而不是一本让人愿意拿在手里细细品读的书籍。我期望的是能在视觉上有一些引导或者辅助理解的图表,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保守,基本就是文字和表格的组合,体现了它作为标准文本的严谨性,同时也牺牲了一些阅读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整体感觉,这本书更像是工具书的典范,而不是面向大众读者的“好读”之作。它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权威性,而非形式上的吸引力。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显然是针对特定行业内部使用的。它聚焦于“酮麝香”的工业化生产、质量控制和应用规范,这使得它在这些垂直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纯度检测和杂质控制的部分,那里面详细列举了多种分析技术和限值要求,看得出来标准制定者在平衡产品性能和生产成本方面做了大量的权衡和实验数据支撑。这种细节的详尽程度,体现了国家标准制定过程的复杂性和严谨性。但是,如果你是出于对香料文化、芳香化学的历史演变,或者这种特定麝香在不同配方中感官特性的好奇而拿起这本书,你会感到极度的“不过瘾”。书中完全没有涉及这些与感性体验相关的内容,所有的描述都是量化、客观和可测量的。它更像是实验室报告的集合,而不是一本关于气味世界的百科全书。

评分

这本书的修订历史——从1991年到2011年的更新——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话题,尽管书中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的哲学探讨。作为一份“代替”了旧标准的文本,它必然反映了近二十年来行业技术的进步、监管环境的变化以及对某些风险认知的深化。然而,读者如果想通过这本书追溯这些“进步”的具体体现,比如具体是哪一项指标被放宽或收紧,以及背后的技术依据是什么,这本书本身并没有提供清晰的对比分析或修订说明。它只是呈现了“现在”的标准是什么。对于研究行业标准演变的历史学家或研究者来说,这可能需要他们去对比新旧两个版本,自行勾勒出技术变迁的轨迹。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更像是一份静态的快照,记录了2011年时,国家对“酮麝香”这一物质的工业界定,缺少动态的历史维度,显得内容略微“凝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