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2034.3-2012)·缝纫机术语第3部分:控制系统术语 [Sewing Machine Terminology Part 3: Control System Terminology]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2034.3-2012)·缝纫机术语第3部分:控制系统术语 [Sewing Machine Terminology Part 3: Control System Termin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缝纫机
  • 控制系统
  • 术语
  • 标准
  • 轻工行业
  • QB/T 2034
  • 3-2012
  • 工业标准
  • 机械设备
  • 技术规范
  • 中国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55019.38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96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ewing Machine Terminology Part 3: Control System Termin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2034.3-2012)·缝纫机术语第3部分:控制系统术语》规定了缝纫机控制系统的通用术语、程序编制和软件术语、电磁兼容术语、安全术语、功能术语、操作术语、开关术语、电机术语、电磁铁术语、传感器术语和保护系统术语及各术语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2034.3-2012)·缝纫机术语第3部分:控制系统术语》适用于制定标准、编制技术文件、编写和翻译专业手册、教材及书刊,供从事缝纫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培训、生产及维修等有关部门的人员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通用术语及定义
4 程序编制和软件术语及定义
5 电磁兼容术语及定义
6 安全术语及定义
7 功能术语及定义
8 操作术语及定义
9 开关术语及定义
10 电机术语及定义
11 电机术语及定义
12 传感器术语及定义
13 保护系统术语及定义
索引

前言/序言


《现代工业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现代工业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优化与维护,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系统集成商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在当前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大背景下,高效、可靠、柔性的控制系统是提升工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本书正是基于这一需求,系统性地梳理了从底层传感器与执行器到顶层人机交互与数据管理的全套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工业控制系统基础架构与原理 本部分首先建立起对现代工业控制系统的宏观认识。详细阐述了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以及工业以太网在不同规模和复杂度的自动化场景中的适用性、结构特点和核心功能。 控制理论基础回顾: 简要回顾了经典的PID控制、前馈控制、模糊控制和先进过程控制(APC)的基本数学模型与工程实现难点,重点强调了如何在噪声环境和非线性系统中进行有效的参数整定与稳定性分析。 硬件选型与集成: 深入探讨了各类工业传感器(如压力、温度、流量、视觉传感器)和执行器(伺服驱动器、变频器、比例阀)的技术规格、抗干扰能力及其在复杂工况下的可靠性选择标准。详细讲解了I/O模块的隔离技术、高速数据采集的同步机制,以及不同供电标准下的接地与屏蔽设计。 通信网络架构: 阐述了工业现场总线技术(如Profibus, Foundation Fieldbus, CANopen)的特点与差异,并着重分析了基于以太网的工业通信协议(如EtherNet/IP, PROFINET, OPC UA)的互操作性、实时性保证机制(如时间敏感网络TSN)及其在跨地域数据集成中的优势。 第二部分:PLC/PAC编程与逻辑实现 作为工业控制的中坚力量,本书对PLC/PAC的编程方法论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内容涵盖主流厂商(如西门子、罗克韦尔、三菱等)的编程软件环境与指令集,但更侧重于通用的、高质量的逻辑设计原则。 结构化编程与模块化设计: 强调函数块(Function Blocks)、结构化文本(ST)和顺序功能图(SFC)在管理大型项目中的重要性。指导读者如何通过设计清晰的接口和明确的职责划分,实现代码的复用性、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安全与冗余逻辑开发: 详细讲解了故障诊断逻辑(Fault Diagnostics)、互锁机制(Interlocks)和紧急停车(ESD)系统的设计规范。引入安全PLC(Safety PLC)的概念,并阐述了符合IEC 61508/61511标准的SIL等级要求下的编程实践。 运动控制基础: 针对伺服和变频驱动器的集成,剖析了点位控制、插补运动(Interpolation)和电子凸轮(Electronic Camming)的编程实现,包括轨迹规划、速度/加速度限制的算法应用。 第三部分:人机界面(HMI)与可视化设计 高效的人机交互界面是操作员正确理解和干预生产过程的关键。本部分聚焦于HMI和SCADA系统的设计美学与功能优化。 可视化原则与人因工程: 基于人因工程学原理,探讨了颜色、符号、布局和信息密度在HMI设计中的最佳实践。重点论述了如何设计出能够快速识别异常状态、减少误操作的“暗色调”或“高对比度”界面。 趋势分析与数据历史记录: 讲解了如何有效地采集、存储(历史数据库,如InfluxDB或SQL Server)和可视化过程数据,实现长期趋势分析和性能基准测试。涵盖了数据压缩算法和数据有效性验证方法。 报警管理系统: 详细介绍了先进的报警管理策略,包括报警分类(如重要性、频率)、抑制逻辑、报警总结(Alarm Summarization)和“报警泛滥”(Alarm Flooding)的预防措施,确保操作员只关注真正需要处理的事件。 第四部分:系统集成、测试与维护策略 控制系统在投产后,其生命周期管理至关重要。本部分提供了从实验室到实际生产环境的转化指南。 系统集成与调试: 阐述了“白盒”与“黑盒”测试方法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调试流程,包括I/O点信号验证、逻辑功能测试、联锁回路校验以及系统级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 远程诊断与维护: 讨论了如何利用OPC UA或MQTT等协议实现安全、高效的远程访问和诊断。涵盖了固件升级策略、备份与恢复流程,以及如何通过预测性维护(PdM)技术,基于设备运行数据预判潜在故障。 网络安全(Cybersecurity): 鉴于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化趋势,本书专门设立章节讲解了ISA/IEC 62443标准框架下的风险评估、网络分段(Segmentation)、访问控制列表(ACL)的配置,以及如何保护关键控制逻辑不被未授权访问或恶意攻击。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用书,尤其对致力于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的企业技术人员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热衷于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行业观察者,我关注这部标准时,更多地是从“未来趋势”的角度去审视它的前瞻性。缝纫机控制系统正在飞速向物联网(IoT)和云端诊断发展,现代的控制系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机械运动控制,涉及到数据采集、远程诊断、自适应学习等高阶功能。因此,我非常期待这部标准能在“网络化通信协议”、“数据安全接口”或者“基于AI的故障预测术语”等方面有更具前瞻性的定义和规范。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的术语集中于相对成熟的、基于PLC或嵌入式系统的经典控制范畴。这可以理解,毕竟标准制定需要时间来沉淀成熟的技术。但这意味着,对于那些正在导入边缘计算或使用新型总线技术的企业来说,这部标准提供的术语支持可能已经滞后于技术发展的步伐。它固然为既有的、主流的技术奠定了坚实的术语基础,但对于引领行业进入下一个技术阶段的那些“新词汇”和“新概念”,却显得有些保守和谨慎。

评分

我曾试图将这部标准作为我撰写一篇关于“工业4.0背景下纺织机械术语演变”的学术论文的参考资料。这部标准的严谨性毋庸置疑,它确保了行业内交流的“准确性”。但这种追求绝对准确性的代价,有时是牺牲了“易理解性”和“通用性”。让我举个例子,涉及到一些底层电气和电子元件的术语时,标准采用了非常专业和细致的划分,这对于硬件工程师是福音,但对于跨学科的软件工程师或者管理层来说,阅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晦涩的教科书,需要反复查阅大量的交叉引用和附录才能完全理解其内涵。我个人更偏爱那些在定义中融入了“语境化解释”的标准,即用更通俗的语言描述其功能和作用,而不是仅仅罗列其技术属性。这部标准在这方面略显不足,它更像是工程师之间的“暗语手册”,而非面向全行业普及的“通用语言字典”。它要求读者已经具备相当的背景知识才能有效利用其中的信息。

评分

我是在准备一个针对新进员工的“工业自动化与缝纫设备集成”培训课程时,才注意到这部QB/T标准的。我希望能够构建一个清晰的、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操作逻辑的知识体系框架。坦白说,初次浏览这部标准,我的感觉是: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但信息密度过大,且偏重于概念的纯粹性而非系统间的交互性。例如,在讨论“人机界面(HMI)”相关的术语时,标准给出了定义,但对于HMI在不同复杂度控制系统中如何承载和传递控制指令的信息流路径,则没有进行深入的剖析。对我而言,一个好的术语标准,不仅要告诉我“这是什么”,更要隐晦地指引我“它在系统中是如何运作的”。我尝试利用这本书来解释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张力调节”功能,在不同复杂度的控制系统中,其背后的术语链(如传感器反馈、PID算法参数设定等)会产生何种系统性的差异,但这本书更多地停留在对“张力调节模块”这个词本身的界定上,缺乏对“调节过程”的术语化描述。对于需要构建复杂系统模型的人来说,这种聚焦于单个名词的定义略显单薄,无法支撑起对整体系统架构的理解。

评分

从一个独立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待这部关于缝纫机控制系统的术语标准,我主要关注的是它的“完整性和边界性”。我希望它能清晰地界定出“控制系统”的范畴,明确哪些概念属于这个范畴,哪些概念应该被归类到“机械传动系统”或者“物料输送系统”中去。在实际操作中,控制系统和机械系统的界限往往是模糊的,尤其在集成系统中,一个传感器的数据可能同时服务于机械运动控制和质量检测逻辑。这部标准在名词的划分上表现出高度的专业化和细致入微,但在处理这些跨界术语时,我感觉其“边界感”略有模糊。例如,对于“运动轨迹规划算法”相关的术语,它是否应该更紧密地与“驱动器控制”术语挂钩,还是独立成章?目前的编排方式,使得我在追踪一个特定控制功能的全套术语链条时,需要频繁地在不同章节间跳转,这降低了阅读的流畅性。总而言之,它是一部优秀的、为特定专业群体服务的参考书,但对于希望建立跨领域系统认知框架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上下文引导和系统层级的术语关联描述。

评分

这部关于缝纫机控制系统的标准,我最初是抱着学习和查阅的心态去翻阅的。作为一名在纺织设备维修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术语标准对于行业规范化和知识传承的重要性。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晦涩的学术文献,而非实用的操作指南。标准的结构非常严谨,每一条术语的定义都力求精确到位的学术化表达,这对于编写技术手册或进行国际交流或许有极大的帮助。但我总觉得,它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与一线工人对话的温度。比如,对于一些常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标准中往往只给出了冰冷的定义,缺少一些生动的例子或者实际应用场景的描述。我期望能看到更多关于这些控制系统术语在不同品牌、不同代际缝纫机上的实际映射关系。譬如,A品牌称之为“伺服驱动器”,B品牌可能称为“变频电机控制单元”,标准是否能更深入地提供这种跨品牌、跨时代的术语对应图谱,会使得这部工具书的实用价值倍增。目前的版本,更像是为“制定标准的人”准备的,而不是为“使用标准的人”量身打造的,这让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设备或者老旧机型维护时,感到信息维度还是有些不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