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891-2012·代替QB/T 1891-1993):自行车·抱闸 [Caliper Brakes for Bicycles]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891-2012·代替QB/T 1891-1993):自行车·抱闸 [Caliper Brakes for Bicycl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自行车
  • 抱闸
  • QB/T 1891-2012
  • 轻工行业标准
  • 机械标准
  • QB/T 1891
  • 标准
  • 自行车零部件
  • 刹车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55019.38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96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aliper Brakes for Bicycl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891-2012?代替QB/T 1891-1993):自行车?抱闸》规定了制动轮毂的自行车抱闸(以下简称“抱闸”)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891-2012?代替QB/T 1891-1993):自行车?抱闸》适用于QB 1714中规定的一般用途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所用的抱闸。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产品分类
3.1 基本型式及零件名称
3.1.1 总则
3.1.2 杆式抱闸
3.1.3 线式抱闸
3.1.4 抱闸闸体
3.2 型式尺寸及规格
3.2.1 闸把开档尺寸
3.2.2 闸体型式尺寸
3.3 产品代号
3.3.1 总则
3.3.2 型式代号
3.3.3 规格代号
3.3.4 设计序号
3.3.5 产品代号示例

4 要求
4.1 制动系统灵敏性能
4.2 制动系统强度
4.3 制动性能
4.3.1 静制动性能
4.3.2 动制动性能
4.4 制动系统耐久性能
4.5 制动噪声
4.6 闸盘螺纹精度
4.7 闸盘径向园跳动
4.8 闸带强度
4.9 螺钉的可靠性
4.10 闸把固定强度
4.11 闸把抗冲击强度
4.12 制动系统传递机构零件拉断力
4.12.1 钢绳与上钢绳按头组合件拉断力
4.12.2 后拉管与拉管上、下接头组合件拉断力
4.13 制动系统传递机构锁紧性能
4.13.1 钢绳锁紧性能
4.13.2 短、长短拉杆锁紧性能
4.14 钢绳与钢绳上接头组合件疲劳强度
4.15 电镀质量
4.16 油漆质量
4.17 粉末涂装质量
4.18 电泳涂装质量
4.19 铝合金件阳极氧化质量
4.20 其他外观质量

5 试验方法
5.1 制动系统灵敏性能试验
5.2 制动系统强度试验
5.3 制动性能试验
5.3.1 静制动性能试验
5.3.2 动制动性能试验
5.4 制动系统耐久性能试验
5.5 制动噪声试验
5.6 闸盘螺纹精度试验
5.7 闸盘径向圆跳动试验
5.8 闸带强度试验
5.9 螺钉的可靠性试验
5.10 闸把固定强度试验
5.11 闸把抗冲击强度试验
5.12 制动系统传递机构零件拉断力试验
5.12.1 钢绳与上钢绳接头组合件拉断力试验
5.12.2 后拉管与拉管上、下接头组合件拉断力试验
5.13 制动系统传递机构锁紧性能试验
5.13.1 钢绳锁紧牲能试验
5.13.2 短、长短拉杆锁紧性能试验
5.14 钢绳与钢绳上接头组合件疲劳强度试验
5.15 电镀质量试验
5.16 油漆质量试验
5.17 粉末涂装质量试验
5.18 电泳涂装质量试验
5.19 铝合金件阳极氧化质量试验
5.20 其他外观质量试验
5.21 试验设备和器具

6 检验规则
6.1 通则
6.2 出厂检验
6.3 型式检验

7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 标志
7.2 包装
7.3 运输
7.4 贮存

前言/序言


《现代自行车结构与设计原理》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现代自行车的设计原理、关键部件的结构、材料选择、制造工艺以及性能优化等核心议题。全书以工程技术视角切入,旨在为自行车行业的研发人员、结构工程师、产品设计师以及高级技术爱好者提供一套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全书分为七大部分,涵盖了从基础力学分析到复杂系统集成的多个层面。 第一部分:自行车结构基础与力学分析 本部分首先建立了自行车作为复杂机械系统的基本概念模型。详细阐述了自行车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的力学平衡问题,包括骑行过程中的载荷分布、车架受力分析(如扭转刚度、抗弯刚度)以及骑行三角对人机工程学的影响。重点解析了几何角度对操控性能的决定性作用,如头管角度(Head Angle)、后下叉长度(Chainstay Length)与轴距(Wheelbase)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此外,还引入了有限元分析(FEA)的基本概念,指导读者如何利用现代工具评估车架在极端载荷下的应力集中区域。 第二部分:车架材料与制造工艺 本章深入对比了当前主流自行车车架材料的性能特点。内容涵盖了高强度钢(如Reynolds系列)、铝合金(如6061、7005系列)、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浸料类型、铺层设计)以及钛合金的内在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疲劳极限)以及成本效益分析。 在制造工艺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现代金属车架的TIG焊、MIG焊的工艺控制要点,特别关注了异形管材的成型技术(如液压成型、抽管技术)对车架刚度和重量的影响。对于碳纤维车架,则系统阐述了手工铺层(Hand Layup)、模具设计、热压固化过程中的纤维取向优化策略,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树脂含量来平衡轻量化与耐久性。 第三部分:传动系统与效率优化 本部分聚焦于自行车动力的传递核心——传动系统。内容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机械变速系统(如前后拨链器、飞轮的啮合原理),更侧重于摩擦学在链条和齿盘系统中的应用。详细分析了链条拉伸、链线角(Chainline Angle)对传动效率的损失机制。 此外,本书专门辟出章节讨论了先进的传动技术,如单盘系统(1x Drivetrains)的设计挑战与解决方案、内变速花鼓(Internal Gear Hubs)的结构布局与维护要点,以及电子换挡系统(Electronic Shifting)的信号传输与执行机构精度控制。对于助力自行车(E-Bikes)的集成电机和扭矩传感器的匹配与优化,也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 第四部分:车轮系统——稳定与滚动的核心 车轮系统是决定自行车滚动阻力和操控响应的关键。本书从轮圈几何、辐条编法与张力控制三个维度进行剖析。详细解释了径向、交叉编法在承受侧向力时的差异,并提供了计算最佳辐条张力的工程方法。 在轮圈方面,重点对比了开口胎(Clincher)、真空胎(Tubeless)和管胎(Tubular)在重量、滚动阻力、抗穿刺性能和维修便捷性上的优劣。对现代气动轮圈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原理(如截面深度、轮廓形状)进行了深入的流体力学解析,指导读者如何平衡气动效益与侧风稳定性。 第五部分:转向与操控系统 本部分关注车辆的指向性与驾驶员的输入响应。详细描述了前叉的阻尼原理,包括空气弹簧与钢簧的特性曲线,以及液压阻尼器中伸缩阀和压缩阀的调校参数对不同路况适应性的影响。 转向机构的讲解涵盖了传统螺纹碗组、无螺纹碗组的安装公差与预紧力设定。对于现代碟刹系统,本书深入分析了液压制动系统的流体动力学,包括活塞行程、制动液的选择(DOT vs. Mineral Oil)及其对制动热衰减的影响。 第六部分:人机工程学与骑行姿态的量化 本章旨在将生物力学与自行车设计相结合。通过引入F.I.S.T.(Fit Institute Sponsored Technique)等主流的量体测量方法,详细阐述了座垫高度、座垫前后位移、把立长度与角度的调整如何影响骑手的功率输出、舒适性和对关键部位的压力分布。本书提供了从静止测量到动态骑行数据采集的完整流程,帮助工程师设计出更符合人体生理特性的自行车平台。 第七部分:测试、标准与可靠性工程 最后一部分内容聚焦于产品质量控制与行业规范。讲解了自行车整车及关键部件(如车架、把立、座管)必须满足的国际和区域性安全测试标准,包括疲劳测试(如疲劳冲击测试、摇摆测试)和静态强度测试的执行流程与合格阈值。本章强调了可靠性工程在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性,并讨论了涂装、防腐蚀处理等表面工艺对长期使用性能的影响。 本书力求结构严谨,图表丰富,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是自行车行业专业人员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名自行车爱好者和偶尔的DIYer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作为“行业标准”的范畴。它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参考模型,来剖析一个看似简单的机械结构——抱闸——是如何在技术和法规的双重约束下被优化到极致的。比如,标准中对刹车臂的几何角度、螺栓预紧力矩的推荐值,这些细节的精确性,直接决定了刹车拉线松紧度随时间变化的速率。通过研究这些参数,我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自行车的刹车手感会随着使用而“变松”,还能更科学地去调整和维护我自己的爱车。它就像一本“拆解说明书”,让你得以一窥自行车制造商在成本、安全、耐用性之间是如何进行微妙的平衡的。尽管标准本身不包含骑行体验的描述,但其背后蕴含的工程智慧,却直接决定了我们在实际骑行中感受到的安全感和操控性,这是一本能让你从根本上理解自行车安全核心的宝贵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简约而不失力量感的排版,尤其是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891-2012·代替QB/T 1891-1993):自行车·抱闸 [Caliper Brakes for Bicycles]”的字体选择和留白处理,透着一股严谨的专业气息,但又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我原以为这种标准类的书籍会是枯燥乏味的,但拿到手才发现,它在细节上处理得非常到位。内页的纸张质感摸上去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碰就容易留下指纹的纸张,而是略带哑光、能有效减少反光的材质,这对于需要长时间对照图表和技术参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目录的逻辑编排极其清晰,层次分明,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自行车制动系统标准的人,也能迅速找到自己关注的章节入口。翻开具体内容,那些复杂的几何图形和公差要求,都被清晰地墨印在了页面上,线条的粗细和清晰度都达到了印刷的顶尖水平。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让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高度的信任感,仿佛作者和出版方都在无声地告诉我:“我们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最严格的把控。” 尽管我还没完全钻研标准条文,但仅凭这本实体书的“第一印象”,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作为行业规范的重量感和专业水准。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或者说它的专业术语的准确性,是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既然是中英对照的标准([Caliper Brakes for Bicycles]),那么术语的精确对应就至关重要。我随机抽取了几个涉及刹车片摩擦系数和活塞行程的关键定义,对比了英文表述,发现其翻译是教科书级别的准确和到位,没有出现那种生硬的、直译过来让人费解的“中式英语”或“英式中文”。这表明,在编写和校对过程中,有具备深厚自行车工程背景的双语专家参与其中。这种对语言工具的精细打磨,不仅方便了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沟通,更重要的是,它确保了国内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接轨,使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阅读过程中,我甚至能想象到,当一个海外零部件供应商第一次接触到这份标准时,他们会立刻明白我们对抱闸制动系统的具体期望,这极大地降低了技术壁垒和沟通成本,体现了标准制定者的国际视野。

评分

深入阅读这本《自行车·抱闸》标准后,我发现它在“通用要求”和“特定技术指标”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巧妙。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尺寸公差,而是先设立了一个整体的框架,比如对材料兼容性、表面处理的规范要求,这确保了无论哪家供应商生产的部件,在装配到整车上时,都能保持基本的功能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关于环境适应性的测试标准部分,提到了对盐雾腐蚀和极端温度下的制动效能保持要求,这对于那些面向全球市场的自行车制造商来说,提供了极其关键的合规依据。我个人非常欣赏那种“可操作性”极强的表述方式,比如,它不会简单地说“刹把应易于操作”,而是规定了“从初始位置到完全制动所需施加的最小和最大作用力范围(单位:牛顿)”,这种量化的语言,是工程设计中的黄金准则。它将那些原本依赖经验的“感觉”问题,彻底转化为了可以测量、可以复现的科学数据,极大地提升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评分

我对这本标准手册的结构性感到由衷的敬佩。它不仅仅是一堆冷冰冰的技术规定的堆砌,更像是一部系统解构“自行车抱闸”这个精密部件的百科全书。首先,它从基础术语和定义入手,确保了整个标准体系建立在统一的认知基础之上,这一点对于跨企业、跨技术背景的工程师交流至关重要。接着,标准对抱闸的性能测试方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制动力衰减”和“耐磨性”的部分,这些描述非常具体,给出了明确的测试设备要求和判定阈值,而不是含糊其辞的“应具有良好性能”。我感觉编写者必定是深入一线,深知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工况。更令人称道的是,新旧标准(QB/T 1891-1993 到 2012)的对比分析,虽然我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章节说明具体修改了哪些点,但我坚信,能在标准手册中清晰地标记出“代替”二字,意味着它肩负着历史的延续和技术的革新。这种对历史脉络的尊重,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行业技术迭代的轨迹,这对于进行老旧车型部件升级换代的设计师来说,简直是不可替代的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