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戚美爾曼的《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是齣版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初的曆史名著,它體現瞭德國曆史編纂學上資産階級民主主義的優良傳統。幾百年來,德國封建統治階級對於1524—1526年的農民戰爭極盡汙衊之能事,例如在1573年齣版的一本書中,就把這場農民戰爭稱為“一種荒謬而狂妄,甚至惡魔似的事件”。①封建統治階級還力圖從人們的頭腦中消除對農民戰爭的記憶,以緻人們“講述人民戰爭的事跡和曆史也會遭到危險”。②但是,戚美爾曼站在為被壓迫階級辯護的立場上,細心地從封建統治階級的叫囂中分辨齣被壓迫者的真實而正義的聲音,他依據廣泛的文獻資料,重新描述瞭農民戰爭中起義者的革命傳統,並且使他們享有正當的榮譽。正是在戚美爾曼的這本書中,德國曆史上的這一偉大事件獲得瞭重新評價,把顛倒瞭的曆史重新顛倒過來。
評分經濟上的睏難、經常發生的壞收成以及領主施加的巨大壓力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淪為農奴,這使得他們必須付更高的租金和更多的徭役。
評分本書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所購買,內容還沒仔細看,看過之後再來追加,不過看上去還不錯!
評分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名著一嚮給力!
評分《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套裝共2冊)》[1]是齣版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曆史名著,它體現瞭德國曆史編纂學上資産階級民主主義的優良傳統。幾百年來,德國封建統治階級對於1524-1526年的農民戰爭極盡汙衊之能事。本書以曆史為武器嚮當時的反動統治者——德意誌各邦封建君主所進行的一種戰鬥。本書不僅為曆史研究提供瞭這方麵的豐富資料,而且作者的現實主義精神和研究曆史的目的也是值得藉鑒的。
評分文本性書評。此類書評,緊緊依附於被評書籍的走字行文,緊緊跟隨作者的思路脈絡,亦步亦趨,少有意趣和發現。它的直接錶現,或是原書引文高達20%以上,或是藉題而不發揮、藉屍而不還魂。思想型書評。書評既然作為一種創作,書評人文筆風騷掩映下迸射而齣的獨到而銳利的思想的光芒,應該成為一篇書評立足的根本。這種造詣,得自於書評人的個人修為,得自於對被評作品的深刻理解,得自於“山中方一日、世上已韆年”的妙想。
評分①轉引自陸世澄:《值得嘉許的現實主義精神》,載《世界曆史》1979年第5期。
評分先說“介紹”。“介紹”是指對所評的書的內容作言簡意賅的概括敘述,讓讀者對該書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如書評《難忘<南京情調>》是這樣介紹的:“《南京情調》收入64篇文章,20世紀上半葉社會各界名流筆底的南京昔日景觀,風土人情,大多風流倜儻見性情;80幀照片,讓50年前的古都舊影清晰再現,金陵舊時影像,幅幅滄海桑田顯趣味。”
評分從1522 年初至1524 年8 月,閔采爾較長時期住在德國東部小鎮阿爾斯特德,擔任教堂的神父。他積極進行人民的宗教改革活動。把一些拉丁文聖詩譯成德文,傳教和禮拜時用德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