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剋船長日記:“努力”號於1768-1771年的航行 [The Journals of Captain James Cook (The Voyage of Endeavour 1768-1771)]

庫剋船長日記:“努力”號於1768-1771年的航行 [The Journals of Captain James Cook (The Voyage of Endeavour 1768-177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詹姆斯·庫剋 著,劉秉仁 譯
圖書標籤:
  • 庫剋船長
  • 航海日記
  • 探險
  • 曆史
  • 18世紀
  • 太平洋
  • 科學考察
  • 英國
  • 努力號
  • 航海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94047
版次:1
商品編碼:11292902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The Journals of Captain James Cook (The Voyage of Endeavour 1768-1771)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庫剋船長日記:“努力”號於1768-1771年的航行》描述的是庫剋船長探險新西蘭和澳洲的航行事跡,是庫剋船長本人逐日記錄的他率“奮進”號所進行的的偉大航行。此次航行是庫剋奉英王之命、以科學考察為名而進行的一次對南太平洋(當時名為Southsea)的探察活動,其間他環繞新西蘭南北兩島,“發現”瞭澳大利亞,並在悉尼植物學灣登陸,後沿岸北上,在離開澳洲大陸之前宣布澳洲(當時名為新荷蘭,庫剋將其重新命名為新南威爾士)為大英帝國所有。由於庫剋的發現,使得世界地圖擴大瞭近800萬平方公裏的陸地。和哥倫布一起,庫剋為地理大發現做齣瞭重要貢獻。

目錄

皇傢三桅帆船“努力”號大事記
1768年7月29日—8月7日 德特福德船塢往唐斯
8月8日—14日 沿岸往普利茅斯
8月15日普利茅斯
8月16日—9月5日 普利茅斯至菲尼斯特雷角
9月6日—13日 菲尼斯特雷角往馬德拉島
9月14日—18日 馬德拉島
9月19日—24日 馬德拉島往特內裏費島
9月25日—11月7日 穿過大西洋
11月8日—12日 沿巴西海岸航行
11月13日—12月7日 裏約熱內盧
關於裏約熱內盧灣或裏約熱內盧河的描述
12月8日—1769年1月10日 往南航行
1月11日—28日 火地島
1月29日—2月26日 南太平洋
(60度10分至41度4分)
2月27日—3月14日 南太平洋
(39度43分至30度17分)
3月15日~4月4日 南太平洋
(29度43分至18度42分)
4月5日—12日 瓦希塔希往塔希提
庫剋船長日記——“努力”號於1768—1771年的航行
4月13日—30日 抵達塔希提

喬治島大事記
5月1日~6月3日 等待金星淩日
6月4日—25日 駐留塔希提
6月26日—7月1日 環島考察塔希提
7月2日—13日 準備離開塔希提

喬治王島描述
7月14日—16日 從塔希提往鬍阿希內
7月17日—19日 在鬍阿希內
7月20日—8月9日 雷伊提島和博拉博拉島
對烏列提、歐塔哈和博拉博拉島的描述

南部海洋大事記
8月10日—14日 南行往希提羅島(魯魯土島)
8月15日—31日 南太平洋(24度01分至39度28分)
9月1日—30日南太平洋(40度12分至38度26分)
10月1日—7日 靠近新西蘭
10月8日—11日 波弗蒂灣(“貧窮灣”)
10月12日 16日 霍剋灣和特納蓋恩角(“迴頭角”)
10月17日—22日 往北去阿納烏拉灣(“蒂嘎杜”)
10月23日—29日 托拉加灣
10月30日—11月3日 東角和普倫蒂灣
11月4日—16日 水星灣
11月17日—24日 泰晤士河
11月25日—29日 往群島灣
11月30日—12月6日 在群島灣
12月7日—20日 往北角
12月21日—31日 往瑪麗亞·範迪門角
1770年1月1日—15日 南行去夏洛特皇後灣
1月16日—2月6日 在夏洛特皇後灣

對夏洛特皇後灣的描述
2月7日—9日 穿過庫剋海峽
2月10日—25日 往南至桑德斯角
2月26日—3月10日 往南角
3月11日—26日 南島(特維波那穆)的西海岸
3月26日—31日“海軍部灣”

關於新西蘭的描述
4月1日—18日 往新荷蘭
4月19日28日 從希剋斯角往北
4月29日5月6日 植物學灣
5月7日—17日 布羅肯灣至莫頓灣
5月18日26日 雙島岬至南迴歸綫角
5月27日—6月10日 剋佩爾灣至綠島
6月11日—16日 搏鬥大堡礁
6月17日—8月4日 因代沃河口修船
8月5日—8月12日 再人礁群
8月13日—23日 利澤德島至約剋角

新南威爾士描述
8月24日—9月3日托雷斯海峽至庫剋灣
9月4日—17日 阿拉弗拉海
9月18日—10月11日 薩武島至巴達維亞
10月12日—12月26日 巴達維亞休整
12月27日—1771年1月16日 離開巴達維亞
庫剋船長日記——“努力”號於1768—1771年的航行

爪哇至好望角
1月17日—3月13日 爪哇至好望角
3月14日—4月15日 開普敦
4月16日—5月4日 往聖赫勒拿
5月5日—7月12日 往唐斯
7月13日 迴到唐斯


尋找“南方大陸”
——南太平洋航海史概述(比格爾霍爾總序)
關於庫剋的第—次航行
海軍部指令

精彩書摘

  4月8日。星期日。微風,風嚮西北和北。下午,發現指南針誤差為偏東13度56分。正午時分,緯度通過觀測在南緯38度0分,經度在費爾維爾角西13度2分。航嚮和距離自昨天中午以來為南偏西70度15分、74英裏。
  4月9日。星期一。微風,風嚮西北,天氣爽朗,海麵平靜。下午,看見一隻熱帶鳥,我覺得這是很不常見的,在緯度這麼高的地方。正午時分,緯度測為南緯38度29分,經度在費爾維爾角西14度45分。航嚮和距離自昨天中午以來為南偏西70度15分、86英裏。
  4月10日.星期二。微風,風嚮西北偏北,穩定的晴天。下午,發現指南針誤差通過天體齣沒幅角測量為偏東11度25分,方位角測量為11度20分。正午時分,測得的緯度為南緯38度51分,經度在費爾維爾角西16度45分。經度是西經202度43分。航嚮和距離自昨天中午以來為南偏西76度45分、96英裏。
  4月11日.星期三。微風,風嚮西北,爽朗天氣,飄灑瞭幾滴雨。下午,發現指南針誤差為偏東13度48分,比昨天多瞭2度半,我本來以為會比昨天少,兩天的觀測做的都沒什麼錯。正午時分,緯度在南緯39度7分,經度在費爾維爾角西17度23分。航嚮和距離自昨天中午以來為南偏西62度、34英裏。
  4月12日。星期四。無風,時而有軟風,風嚮東北和西北,陰天,但相當熱,過去幾天一直很熱。正午時分,我們在緯度39度11分,經度在費爾維爾角西17度35分。航嚮和距離自昨天中午以來為南偏西66度、10英裏。
  4月13日.星期五。軟風,之後是無風,晴爽天氣。僅有的那一點點風是從西北方嚮吹來的。今天一天,發現指南針誤差是偏東12度27分。正午時分,測到緯度為39度23分,經度為西經204度2分。航嚮和距離自昨天中午以來為南偏西62度、26英裏。經度在費爾維爾角西18度4分。
  4月14日。星期六。無風,晴朗天氣,有時有北麵吹來的軟風。日落時,發現指南針誤差是偏東11度28分,早晨是偏東11度30分。斜桅帆已經破成碎片,將它廢棄,因為它已經沒用瞭。將兩張上桅帆取下修理,它們破得不成樣子瞭,幾乎不值得破費新帆布去補瞭,但補一下似乎還可以堅持用一段時間。正午時分,緯度在南緯39度25分,經度在費爾維爾角西18度21分。航嚮和距離自昨天中午以來為南偏西18度、13英裏。
  4月15日.星期日。下午,軟風,風嚮北,早上加大為大風,我們利用這股風快速嚮西航行,到正午時,自昨天中午以來航嚮是南偏西86度15分,航行距離79英裏。緯度測為南緯39度30分,經度在費爾維爾角西20度2分。今天看見一些飛魚。
  4月16日,星期一。大風,風嚮北北西,陰天,有薄霧。下午,看見一隻蛋鳥,昨天還看見一隻塘鵝,這些鳥我們認為應該是從不離開海岸很遠的。整晚我們都不斷投鉛錘,但100英尋和130英尋都沒探到底。正午時分,我們在緯度南緯39度45分,經度在費爾維爾角西22度2分。航嚮和距離自昨天中午以來為南偏西82度、108英裏。
  4月17日。星期二。下午2點,風嚮轉為西南西,我們搶風調嚮,朝西北行駛。快5點鍾的時候,我們遇上烈風並伴有強突風,不得不收緊上桅帆,大約這個時候,看見一隻小小的陸地鳥,停留在索具上,我們測水深,但120英尋測深繩沒探到底。8點,我們順風掉搶,往南行駛,直到晚上12點,再順風掉搶,往西北行駛,到早晨4點,我們再朝南行駛,此時颳大風,風嚮西南西,伴有突風,天陰,霧很大。9點鍾的時候,變成弱風,天很快就晴瞭。11點剛過,我們有機會做瞭幾次太陽和月球角距離的觀測,平均結果給齣格林尼治西207度56分的經度。
  ……
啓航與未知:喬治·範·德·鬍剋在南太平洋的探險(1768-1771) 本書簡介 本書收錄瞭荷蘭博物學傢兼探險傢喬治·範·德·鬍剋(Dr. Georg van der Hoek)在“信天翁”號(De Albatros)上,於1768年至1771年間進行的為期三年的南太平洋探險日誌、科學觀察記錄以及對所到島嶼的詳盡描述。範·德·鬍剋,一位深受林奈學派影響的學者,此行的主要任務是繪製未知的海岸綫,收集植物、動物標本,並記錄原住民文化,為歐洲科學界揭開這片廣闊水域的神秘麵紗。 範·德·鬍剋教授的探險,與同時期其他歐洲探險活動並行,但其獨特的視角——一個側重於生態係統和物種分類的視角——為這段曆史提供瞭重要的補充。他的航行,雖然在當時不如某些國傢級探險那樣聲名顯赫,卻在自然曆史的記錄上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 第一捲:啓航的準備與初探(1768年夏末至1769年初) “信天翁”號,一艘堅固耐用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三桅帆船,於1768年8月下旬從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啓航。範·德·鬍剋在日記的開篇便詳盡描述瞭對船隻的改裝,特彆強調瞭為容納他的溫室、防腐劑和用於記錄的特殊紙張所做的空間安排。他對於航海準備的細緻程度,暴露瞭他對未來旅途艱險的清醒認識。 初期航行集中在嚮東穿越南緯度數較低的太平洋水域。範·德·鬍剋在日記中記錄瞭早期遇到的氣候模式,特彆是對信風(Trade Winds)的依賴與抱怨。他詳細記載瞭船員們在漫長航行中如何與熱帶疾病(如壞血病)作鬥爭,並記錄瞭自己利用當地草藥進行實驗性治療的嘗試。 1768年12月,船隻抵達瞭尚未被歐洲人大規模記錄的斐濟群島北部邊緣。範·德·鬍剋對當地的珊瑚礁生態係統錶現齣極大的興趣,這在當時是相對少見的。他的描繪不僅限於魚類,還深入到對珊瑚蟲群落結構和海藻多樣性的分類嘗試。他記錄瞭當地人捕魚的復雜技巧,特彆是他們如何利用潮汐和夜色進行集體捕撈。 第二捲:熱帶雨林的召喚與人類學觀察(1769年中期) 1769年春天,“信天翁”號在薩摩亞群島的某個大型島嶼停靠瞭近四個月。這段時間是範·德·鬍剋科學成果最豐厚的階段。他帶領小隊深入內陸,忍受著潮濕、蚊蟲和未知的危險,以記錄熱帶雨林的垂直分層結構。 日記中花費瞭大量篇幅來描述他發現的一種新型的、帶有強烈芳香氣味的蘭花(他將其命名為Orchis odorata mirabilis,意為“奇特的芳香蘭花”)。他詳盡地描繪瞭這種植物的生長環境、授粉媒介,並對比瞭它與其他亞洲蘭花的形態差異。 在人類學方麵,範·德·鬍剋展現齣一種融閤瞭科學嚴謹與時代局限性的觀察。他對薩摩亞人的社會結構、神話信仰以及紋身藝術進行瞭深入的田野調查。他記錄瞭當地的航海技術,特彆是他們如何通過觀察海鳥的飛行路徑和洋流的細微變化來確定陸地的位置。他的觀察強調瞭原住民知識體係的復雜性,而非簡單地將他們視為“未開化的野蠻人”。然而,在記錄某些儀式時,他也不免流露齣歐洲中心主義的傾嚮,將復雜的宗教實踐簡化為對“偶像崇拜”的描述。 第三捲:新西蘭的側影與對南極冰蓋的推測(1770年) 範·德·鬍剋的航綫隨後嚮南轉移,使得“信天翁”號在1770年的初夏抵達瞭新西蘭(他稱之為“Terra Australis Incognita的東部邊緣”)。不同於後續探險傢對毛利人戰爭的記錄,範·德·鬍剋的訪問相對短暫且側重於沿海地區的資源。 他詳細記錄瞭當地獨特的鳥類,特彆是他認為已經滅絕的巨型鳥類(指恐鳥),盡管他隻發現瞭巨大的足跡和羽毛殘骸。他的生物學推斷顯示瞭超前的思考:他認為氣候和棲息地的劇變是導緻這些巨型物種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嚮東航行穿越廣闊的南太平洋時,範·德·鬍剋開始記錄到冰山漂浮的現象,盡管當時他並未深入到極地海域。這些零星的記錄,結閤氣溫的驟降,促使他在日誌中提齣瞭一個大膽的理論:在遙遠的南方,必然存在一個巨大的、被冰雪覆蓋的大陸——一個尚未被發現的“南極洲”。他的推論基於對海洋熱量流失和洋流異常的觀察,而非直接的視覺證據。 第四捲:迴歸與科學的沉澱(1771年) 1771年,“信天翁”號在經過東南亞群島進行補給和休整後,踏上瞭漫長的返程。範·德·鬍剋的最後一段文字,不再是充滿激情的探險記錄,而是轉變為對數據整理和樣本分類的焦灼。他記錄瞭船艙內濕度對植物標本的破壞,以及昆蟲標本在漫長旅途中的損毀。 書中附錄記錄瞭範·德·鬍剋收集到的超過三百種新物種的初步命名和簡要描述,涵蓋瞭植物、海洋無脊椎動物以及昆蟲。他的日記在1771年鞦天結束,記錄瞭他對未來研究的規劃,即返迴歐洲後,他將緻力於撰寫一本權威的《南太平洋自然史》。 本書不僅是航海記錄,更是一份關於18世紀末期科學探險精神的微觀展現。範·德·鬍剋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以嚴謹的歐洲科學方法,為世界描繪瞭一幅多姿多彩、充滿生命力的南太平洋圖景。他的航行或許默默無聞,但其對生態觀察的細緻入微,使其成為那段偉大航海時代中不可或缺的一束光。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個人閱讀體驗中,最讓我震撼的是那種超越時空的對話感。盡管日記記錄的是兩百多年前的事情,但當你讀到船員們對遙遠土地上植物、動物的第一次記錄,那種純粹的、未經汙染的好奇心,依然能強烈地感染你。這其中蘊含著一種對未知的、近乎本能的渴望,這種渴望是人類進步的真正驅動力。書中關於天文學觀測的段落雖然專業性較強,但它們的重要性在於——它們代錶瞭人類對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精確度量的追求。船長不僅僅是發現者,他更是一位將混沌世界秩序化的記錄者。閱讀過程中,我忍不住會去查閱地圖,將日記中的航綫與今天的地理標識進行比對,這種對照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樂趣,它讓你清晰地看到地圖是如何被逐步填充和修正的。它提醒我們,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地理知識,都是建立在無數次勇敢的航行、以及對數據一絲不苟的采集之上的,絕非憑空而來。這種對知識構建過程的深度還原,是這本書最深刻的教育價值所在。

評分

這本書最讓人感到壓抑又同時感到敬畏的地方,是它對“距離”和“時間”的刻畫。當你意識到,每一次補給、每一次返航,都意味著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杳無音訊,你纔能真正理解船員們承受的精神壓力。日記的筆觸有時會變得異常簡短,那往往不是因為無事可記,而是因為疲憊和重復的艱辛已經耗盡瞭記錄者的精力。我尤其注意到瞭那些關於疾病和傷亡的記錄,它們是冰冷的數字,但背後是鮮活的生命。這種對探險代價的誠實記錄,使得整部作品顯得格外厚重。它並非一部浪漫主義的頌歌,而更像是一份嚴肅的評估報告,它坦誠地展示瞭宏偉目標達成過程中,人類所必須付齣的、有時是慘痛的代價。因此,當我閤上書頁時,湧上的不僅僅是成功抵達目的地的喜悅,更多的是對那些在廣闊無垠的藍色荒野中付齣瞭巨大犧牲的人們的深切緬懷。這種復雜的情感交織,纔是真正的史詩力量。

評分

說實話,剛拿到這本厚重的文集時,我有些擔心它會過於枯燥,畢竟,日記體裁往往意味著大量的日常記錄和技術性描述,難以吸引當代讀者的注意力。然而,這本書的魅力恰恰在於它對“日常”的精彩捕捉。它展現瞭一場宏大探險背後,無數個瑣碎而關鍵的決策瞬間。比如,在遭遇惡劣天氣時,船員之間的緊張關係、物資分配的權衡、以及如何平衡科學觀測任務與船員健康之間的矛盾,這些細節的描繪遠比單一的地理發現來得更引人入勝。我發現自己開始對那個時代的航海醫學和補給策略産生瞭濃厚的興趣,這些都是教科書上輕易帶過的內容。庫剋船長展現齣一種近乎冷酷的實用主義,但在處理與原住民的接觸時,又流露齣一絲謹慎的同理心,試圖在“發現”與“乾預”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這種多層次的復雜性,讓這部日記擺脫瞭傳統英雄史詩的單薄感,反而更像是一部關於組織管理、人類學觀察以及極限生存的綜閤報告。對於那些想深入理解“探索”背後運作機製的人來說,這是一部極佳的案例分析。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任何對18世紀航海史、地理大發現以及人類探索精神抱有熱忱的人來說,都是一次不容錯過的盛宴。我記得第一次翻開它時,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和字裏行間流淌齣的堅定意誌,就讓我完全沉浸其中。這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航海記錄,它更像是一扇通往那個充滿未知與奇跡的時代的舷窗。想象一下,在那個沒有全球定位係統、沒有現代通訊的時代,僅憑星象、羅盤和船員的智慧與勇氣,去丈量地球上那些未曾被歐洲人踏足的廣袤水域。書中對自然現象的細緻觀察,無論是關於潮汐、洋流的記錄,還是對奇異海鳥和海洋生物的素描式描述,都體現瞭庫剋船長作為一位科學傢的嚴謹態度。我尤其欣賞那種剋製而客觀的敘事風格,他很少用誇張的辭藻去渲染睏難,而是用平實的筆觸勾勒齣每日的挑戰與發現,這種真實感是後世任何文學作品都難以企及的。每次閱讀,我都仿佛能聞到海水的鹹味,感受到船體在波濤中發齣的呻吟,並與那些水手們一同麵對遠洋的孤獨與壯麗。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探險本身,它是一份關於人類理性與毅力的永恒見證。

評分

要評價這部經典,我們不能僅僅將它視為曆史文獻,更應將其視為一種關於“過程哲學”的探討。書中的每一頁,都在闡述一個觀點:真正的價值不在於抵達終點(比如成功觀測到金星淩日),而在於航行本身——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如何保持目標感、如何進行持續的自我修正、以及如何管理一個多元化團隊應對不可預知的風險。我發現船長對“秩序”的近乎偏執的維護,是他們能夠完成任務的關鍵。無論是船艙的衛生管理,還是科學儀器的校準,每一個環節都體現瞭對失控的警惕。這種對流程和細節的關注,對於任何從事復雜項目管理的人來說,都是極富啓發性的。它告訴我們,偉大的成就往往源於對微小事務的持續專注。這本書以其無可辯駁的原始材料,構築瞭一個強大的敘事框架,讓我們得以窺見人類在文明邊緣探索時,如何依靠科學方法和堅韌不拔的決心,將未知的海洋轉化為可被理解和徵服的知識版圖。

評分

書做的還是比較用心的

評分

給舅舅帶的,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4月17日。星期二。下午2點,風嚮轉為西南西,我們搶風調嚮,朝西北行駛。快5點鍾的時候,我們遇上烈風並伴有強突風,不得不收緊上桅帆,大約這個時候,看見一隻小小的陸地鳥,停留在索具上,我們測水深,但120英尋測深繩沒探到底。8點,我們順風掉搶,往南行駛,直到晚上12點,再順風掉搶,往西北行駛,到早晨4點,我們再朝南行駛,此時颳大風,風嚮西南西,伴有突風,天陰,霧很大。9點鍾的時候,變成弱風,天很快就晴瞭。11點剛過,我們有機會做瞭幾次太陽和月球角距離的觀測,平均結果給齣格林尼治西207度56分的經度。

評分

到貨很快,庫剋船長是個意誌堅定的人,我很難想象,在茫茫大海上,如何上船員保持紀律。

評分

庫剋船長日記:“努力”號於1768-1771年的航行

評分

之前讀《曆史之島》知道庫剋船長的 書的質量裝幀很精美

評分

沒想到的是,裏麵居然有地圖,值得起這個價!

評分

這本書很有曆史意義,可以多學兩類容

評分

4月13日.星期五。軟風,之後是無風,晴爽天氣。僅有的那一點點風是從西北方嚮吹來的。今天一天,發現指南針誤差是偏東12度27分。正午時分,測到緯度為39度23分,經度為西經204度2分。航嚮和距離自昨天中午以來為南偏西62度、26英裏。經度在費爾維爾角西18度4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