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帆,甄锐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史
  • 战争史
  • 装甲兵
  • 中日战争
  • 二战
  • 军事科技
  • 武器装备
  • 历史
  • 中国军事
  • 日本军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指文图书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ISBN:9787510709555
商品编码:11165430882
品牌:指文图书(ZVENBOOK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史系列
开本:16
用纸:105g铜版纸
页数:1020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品牌介绍Brand Introduction 书名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二册装) 作者 徐帆、甄锐 出版社 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12-20 页数 1020页 纸张 105g铜版纸 内容简介Content Description 《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是一套关于中、日两国装甲部队在上世纪初组建及使用情况的历史科普丛书。《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1938-1945》讲述了自1938年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前,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爆发的装甲部队作战经过。 作者简介Author Biography 徐帆,1987年1月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南京财经大学法学系毕业。中国抗日战争学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日两国装甲部队军史与武器装备、模型制作及民国时期中国国术发展史等有着较深入的研究。  
甄锐,1978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军事及装备史学者,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特约撰稿人。著有《抗战中国坦克装甲车辆图鉴1924-1945》、《丹青难写是精神——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陆军单兵装备详解》等文章。并制作了大量中国抗日战争题材仿真比例模型及场景,代表作为《血战台儿庄之告急》、《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炮啸岳麓》、《重庆大轰炸》和《南京受降》等,中央电视台十套节目《人物》、《手艺》曾对其进行了专访,并制作了专题记录片。 编辑推荐Editorial Reviews 穿越70年的战火记忆,解读二战中神秘的东方战场。本书两名作者辗转于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等地,考证大量史料。深度解析1918-1945年间中日两国装甲兵史,重现了中国军民抗敌卫国的珍贵事迹。  
大多数人认为在抗日战争及二战中,中国装甲部队的发展远不及欧洲战场。殊不知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前线的士兵们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明了各类武器,与敌人誓死顽抗。  
本书希望以此唤醒我们对全民族抗战中,流血牺牲的中国装甲兵英烈的回忆,将这份民族的尊严与信仰世代传承下去。 插图Illustrations 阅读方法Reading Method 关于发货 正常情况下,付款后24小时内发货,逢周末节假日或大型促销活动除外。  关于发票 本司提供正规发票,您可以在提交订单时备注好发票抬头,公司抬头请同时备注好
纳税人识别号。

《钢铁洪流:从冷兵器到装甲战场的演进与辉煌》 第一卷:黎明前的暗流与战争的序章 自古以来,人类的战争史便是技术迭代与战术革新的宏伟画卷。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剑影,火药武器的轰鸣咆哮,无不预示着战争形态的不断演变。然而,真正颠覆这一切的,是工业文明催生出的全新力量——装甲。当厚重的钢铁外壳与强劲的引擎动力相结合,一个前所未有的战争时代便在世界的东方悄然孕育,并即将以席卷一切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书,《钢铁洪流:从冷兵器到装甲战场的演进与辉煌》,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深入探究装甲力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近现代战争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不会局限于某一场具体的冲突,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历史舞台,剖析装甲技术如何从最初的构想到最终的成熟,以及它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全球军事力量的格局。 第一卷:黎明前的暗流与战争的序章,将聚焦于装甲技术萌芽的时代,以及这场革命性力量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初步展露锋芒的历程。我们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出发,审视战胜国与战败国在军事技术上的分歧与探索。在一战的堑壕战中,装甲车辆——坦克——以其缓慢却坚定的步伐,打破了僵局,虽然其在战场上的表现远未达到后世的惊人成就,但它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已足以让军事思想家们窥见未来战争的端倪。 本书将细致描绘早期坦克的研制与发展历程。从法国的雷诺FT-17,到英国的马克系列,再到美国的M1917,我们将逐一剖析这些“铁甲战车”的设计理念、技术特点及其在当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这些初生的装甲巨兽,笨拙而嘈杂,但它们所代表的,是对传统陆地战术的根本性挑战。同时,我们也将在这一卷中,关注那些对装甲战术进行超前思考的军事理论家们,如富勒、利德尔·哈特等,他们的思想如何预见了装甲部队的集中运用与独立作战能力,为后来的装甲集群战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广阔的中国大地,自19世纪中叶以来,便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传统的军事力量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节节败退。然而,历史的诡谲之处在于,当一种崭新的力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时,它也悄然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播下了种子。本卷将重点叙述,在20世纪初的中国,军阀混战时期,一些有远见的中国军事领导人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尝试引进和模仿西方先进军事装备的。虽然当时中国在装甲技术方面几乎一片空白,但对强大军事力量的渴望,以及对现代战争形态的初步认识,促使一些实力派人物开始关注能够改变战场力量对比的“新式武器”。 我们将深入研究当时中国各方势力,如北洋政府、南方军阀等,在引进陆军装备时,对坦克和装甲车的有限兴趣和尝试。这其中可能包括少量引进自欧洲的早期装甲汽车,甚至是极少数的早期坦克,尽管它们的数量微不足道,性能也十分落后,但它们的存在,标志着中国军事力量对装甲概念的初步接触。同时,本书也将探讨这一时期中国军事工业的萌芽,以及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一些有识之士为发展中国自身军事技术所做的努力,尽管这些努力在当时难以撼动整体落后的局面。 此外,本卷还将触及早期装甲部队的组建和训练的艰难。在缺乏成熟的装甲车辆、合格的驾驶员、维修技术人员以及配套的战术理论体系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装甲力量的组建都充满了挑战。我们将通过史料考证,还原当时中国军队在引进和使用早期装甲装备时所遭遇的困境,包括技术故障频发、维护困难、战术运用理念模糊等。这些早期的尝试,虽然未能成为决定性的军事力量,但它们是中国装甲兵史上的重要序章,为后来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理解中国装甲兵的崛起奠定了历史的根基。 《钢铁洪流:从冷兵器到装甲战场的演进与辉煌》第一卷,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一方面是全球范围内装甲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浪潮,另一方面是古老中国在积贫积弱中对现代化军事力量的初步渴求。我们将看到,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之下,当冰冷的钢铁开始与炙热的战场碰撞,一个全新的军事时代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宣告着它的到来。本书将以严谨的史料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引领读者走进装甲战场的黎明,为理解更为波澜壮阔的后续篇章铺垫坚实的基础。 第二卷:战火淬炼的钢铁雄师 (此处将接续第一卷的内容,深入展开装甲力量在近代战争中的实战运用、技术演进、战略战术革新,以及其在不同国家军队中的发展与对抗。重点将围绕着“钢铁洪流”如何改变战争的进程,以及由此催生的辉煌与代价。) (请注意:以上简介为根据您提供的书名《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所衍生的一个虚构图书《钢铁洪流:从冷兵器到装甲战场的演进与辉煌》的部分内容,不包含您实际书中的任何具体情节、人物、事件和研究结论。我的任务是生成不包含您提供书本内容的简介,因此我构建了一个与其主题相关但内容完全不同的虚构图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军事历史,尤其是二战东线战场的狂热爱好者,但对中国抗战时期的陆战史,特别是装甲兵的发展,一直存在着知识的空白。《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从我翻阅的几页来看,作者在史料的搜集和梳理上下了巨大的功夫。那些关于早期中国装甲部队装备采购、训练、以及组建过程的描述,细致到令人惊叹。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是如何分析和对比中日两国在装甲技术上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如何在实际战场上体现出来的。毕竟,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能够建立起一支装甲部队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对书中关于“孟良崮战役”或者“徐州会战”等关键战役中,装甲部队扮演的角色和战术运用分析充满了兴趣。我相信,这套书不仅仅是装备的罗列,更是对那个时代中国军人顽强斗志和智慧的生动展现,是对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仍旧奋勇作战的装甲兵的深刻解读。

评分

这次入手《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简直是一次历史的深度潜行。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军事装备,尤其是坦克和装甲部队特别着迷,但市面上关于中国抗战时期装甲兵的资料,要么零散,要么过于宏观,缺乏细节。这套书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从书的装帧就能看出作者的用心,厚实精美的封面上,是那个时代战火纷飞的缩影。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虽然还没深入细读,但初步的浏览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书中肯定会包含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详实的图表,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现中国装甲部队从无到有、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如何发展和作战的历程的,以及中日双方在装甲技术、战术运用上的具体差异和较量。我预感,这套书会刷新我对那个时期军事史的认知,尤其是对那些在硝烟中默默奉献的装甲兵们的致敬,我相信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去挖掘他们的故事。

评分

我这次入手《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完全是冲着对那个波澜壮阔时代军事实践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关于中国抗战时期的军事历史,虽然有很多作品,但对于装甲兵这个相对“高科技”的兵种,往往缺乏系统和深入的介绍。这套书的出版,在我看来,填补了这一重要的空白。初步翻阅,我就被书中大量详实的图文资料所吸引,那些不同时期、不同型号的坦克照片,以及详细的装备参数,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军事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中国装甲兵在抗战初期的艰难起步,以及在后期是如何逐步发展壮大,并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作用的。同时,我也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分析和对比中日双方在装甲技术、战术理念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在残酷的战场上得到体现。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场艰苦卓绝的抗战。

评分

这次入手的《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可以说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图书购买体验了。我一直对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心怀敬畏,尤其对于那些默默无闻、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依然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部队充满好奇。《钢铁抗战》这套书,光是厚度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和扎实。我迫不及待地翻看了目录和前几章,发现作者在梳理中日两国装甲兵的发展脉络上,有着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的态度。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中国早期装甲部队的各种型号坦克,它们是如何引进、改装,以及在实战中表现如何。同时,对于日军在华作战期间的装甲部队,我同样充满了好奇,想了解他们的装备优势、战术特点,以及他们在面对数量和技术上都不占优势的中国军队时,是如何运用装甲力量的。这套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军事对抗。

评分

作为一名对军事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军事史略有研究的读者,这次《钢铁抗战:中日装甲兵全史》(上下册)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认为,装甲兵在中国抗战中的作用常常被低估,而这套书的出现,无疑是对这一历史片段的深度挖掘和系统呈现。从我翻阅的章节来看,作者在史料的引用和考证上显得非常严谨,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装备的细节、部队的编制、乃至指挥官的决策。我尤其关心书中对中国早期装甲兵的“洋教官”现象和技术引进过程的详细描述,以及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建立起一支能够与日军抗衡的装甲力量的。同时,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分析和对比中日两国在装甲战术上的差异,以及中国军队在实战中是如何借鉴和创新,最终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战果的。这套书不仅仅是关于武器装备的介绍,更是一部关于那个时代中国军人智慧、勇气和牺牲的精神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