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

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允起 著
图书标签:
  • 宪政主义
  • 政治思想史
  • 中国近代思想史
  • 萧公权
  • 理性主义
  • 历史研究
  • 法学史
  • 政治哲学
  • 学术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968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44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政治与法律思想论丛(第2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9
字数:1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问题研究或政治思想史研究,而更接近学术史研究的范畴。因此,在关注研究对象作为政治学者与知识分子这两重身份的同时,更侧重其学术的一面。《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有两个目的:其一,具体考察萧公权的政治理论、政治思想史、中国历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及其政治判断的具体内容;其二,追踪其学术研究与西方现代政治理论及西方政治学者的关系,思考其政治学研究与政治判断背后隐蔽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特征,阐明其政治学研究的基本立场。《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依时间顺序考察、分析其主要著述及其学术思想。

内容简介

萧公权(1897-1981)是上世纪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政治学家,曾执教于中美各大学,任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等一届院士。他早年留美期间专攻政治哲学,以《政治多元论》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一直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教授政治学、法哲学、中西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制度等课程的同时,留下了《中国政治思想史》、《迹园文录》、《宪政与民主》、《自由的理论与实际》、《中国乡村》、《现代中国与新世界》等中英文论著。这些著述以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中西方政治思想、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广泛涉及政治多元论与政治一元论的关系、立宪主义与民主主义诸问题、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关系、现代化问题、中西文化论争,以及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乌托邦思想等。萧公权学术思想之博厚与精深,行文之细密与笃实,对史料的钩沉及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是罕见的。他融合中西学术之精华,以创造性的灼见和独辟蹊径的史识,深得中西学界的敬仰和赞誉。本书将在系统考察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其问题意识之所在,探讨其学术思想的特征及意义。

作者简介

张允起,北京大学文学学士,东京大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研究范围涉及宪政理论、政经哲学、政治思想史等领域。近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有:《宪政的伦理基础》(载《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秋委号)、《萧公权的民国宪政论》(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3期)、《日本有关人权的第三者效力的论说与实践》(载《宪政论丛》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日本宪法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载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学》第1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现代中国的“自由社会主义”》(载《自由主义与中国近代传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荻生徂徕的封建论及其对宋儒的批判》(载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学》第11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2002年)、《萧公权的“自由社会主义”观》(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2002年2月号[总第69期]等。

目录

序 家庭环境与学术背景
第一章 宪政的伦理基础:《政治多元论》及西方政治思想研究
第一节《政治多元论》的写作背景
一、中国政治学界与政治多元论
二、美国政治学界与政治多元论
第二节 主权国家与市民社会:《政治多元论》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第三节《政治多元论》的影响、评价及其研究方法论

第二章 理念与现实之间:一个政治学者的政治思虑
第一节 学术与政治
第二节 一个政治学者的政治判断
一、宪政与“训政”
二、选举、政党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
三、外交、国防、国际政治
第三节 “自由社会主义”的理念
一、两种“民主”
二、“自由社会主义”的内涵
三、“遂生达意”的自由观

第三章 反思传统:《中国政治思想史》与中国政治思想研究
第一节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写作背景
第二节《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与特色
一、本书的结构与时代划分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主要内容、学术思想及其特色
第三节 中国政治思想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

第四章 历史研究的新视野:拓展清史研究的问题意识
第一节帝制中国乡村统治研究
一、准备阶段的治学方法论
二、《中国乡村》的核心内容与问题意识
三、帝制中国乡村统治研究的持续及其意
第二节 戊戌维新的立体像
第三节 康有为研究的意图与意义
一、重新评价康有为
二、《现代中国与新世界》的主要内容与问题意识
三、康有为研究的意义与萧公权的文明观
跋“综合”的问题:政治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

前言/序言







《宪政、理性与历史:萧公权的学术与思想》 探寻中国政治思想的千年脉络,洞察现代转型的精神内核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某个特定时期或个别思想家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次深邃而广阔的文化溯源,一次对中国政治文明内在逻辑的细致梳理,一次对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思想根基的追问。它以萧公权先生的卓越学术成就为引,将其在宪政、理性与历史这三大核心维度上的深刻洞察,置于中国悠久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中进行审视,并进而探讨这些思想遗产如何与现代中国的命运交织,如何为理解当下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 第一章:中国政治思想的奠基与演进:从“道”到“法”的千年回响 本章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大致图景,理解其独特性与演进轨迹。我们将回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重点考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政治主张。特别是,我们将深入分析“道”在儒家政治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例如“天道”、“人道”与“政道”的关联,以及如何通过“德治”、“礼治”来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同时,我们也会审视法家思想中对“法”、“术”、“势”的强调,及其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零散思想的罗列,而是着力于展现不同学派之间在治国理念上的张力与融合。例如,如何在实践中调和儒家的德政理想与法家的管制需求?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在多大程度上是这些政治思想博弈与妥协的体现?我们将从历史深处挖掘,探寻中国政治智慧的基因,理解其对权力、秩序、民生等基本政治议题的独特解答。 第二章:理性精神在中国传统中的潜流与萌芽 “理性”一词,在现代语境下往往与科学、逻辑、实证联系在一起。然而,本章将尝试在中国传统思想的语境中,重新发掘“理性”的萌芽与形态。我们将审视那些超越纯粹道德说教,注重经验观察、逻辑推演和制度设计的思想火花。 例如,墨家在提倡“兼爱”、“非攻”的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对“天志”、“明鬼”的论断进行辩驳,体现出一种朴素的实证精神。道家的“道法自然”并非虚无缥缈,而是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体察,其“无为而治”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一种基于内在秩序而非外在强加的“理性”治理的构想。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考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政治困境时,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去分析、判断和寻求解决方案。这种分析与判断,虽然可能没有西方启蒙运动那样明确的“理性”话语,但其背后所体现的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把握,对因果关系的探求,以及对制度有效性的考量,都可被视为一种中国式的理性精神。我们将通过历史文献中的案例,如对水利工程的规划、对社会经济政策的讨论、对法律条文的解释,来展现这种理性精神的生动实践。 第三章:宪政思想的跨越与重塑:从“王道”到“法治”的现代课题 宪政,作为一种现代政治组织形式,其核心在于对权力进行限制,保障公民权利,建立负责任的政府。本章将聚焦于中国在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如何面对这一西方舶来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理解、消化与重塑。 我们不会简单地将西方宪政理论照搬过来,而是要探讨中国知识分子在接触西方宪政思想时,如何将其与自身的历史经验、文化传统相结合。例如,如何在“三权分立”的理念中,看到中国古代“分权”的影子?如何在“法治”的原则下,寻找与“德治”、“礼治”精神的契合点? 本章将重点关注萧公权先生等学者,如何在研究西方宪政制度的同时,深刻反思中国历史上的制度设计与实践,例如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谏官制度等的研究,以及这些制度在维护权力制衡、限制君主专断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将探讨“天命”思想与“主权在民”理念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在传统的“王道”理想中,寻找通往现代“法治”国家的路径。 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各种“治乱循环”现象,其背后是否存在制度上的缺陷?西方宪政的引入,能否为打破这种循环提供新的可能?本章将展现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国家现代化道路上,对宪政理念的曲折认知与不懈追求,以及他们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所做的努力与贡献。 第四章:历史的镜鉴与未来的启示:萧公权思想的时代回响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本章将进一步深化对萧公权先生学术思想的解读,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下,探寻其对理解当下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所具有的深刻启示。 我们将重温萧公权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法律思想、教育传统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挖掘其思想中关于权力运行规律、社会结构变迁、文化传承发展的独特见解。例如,他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分析,如何揭示了权力集中与效率、腐败之间的复杂关系?他对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研究,如何触及了“情理法”的融合与张力? 本章将重点探讨萧公权先生的思想如何回应现代中国的重大课题。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汲取中国传统智慧,应对现代挑战?如何在追求国家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与生命力? 我们将通过对萧公权先生研究成果的细致梳理,呈现其思想的时代价值。他的研究,并非是对历史的简单回溯,而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提炼,是对人类文明普遍规律的哲学思考。通过理解萧公权先生的学术与思想,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也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普遍经验,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理性与秩序、自由与责任,是如何不断演进与博弈的。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中国政治思想的深层结构,去感受理性精神在中国历史中的多重显现,去追溯宪政理念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演进。通过萧公权先生的学术之光,我们得以洞察历史的纹理,把握时代的脉搏,为我们理解当下,塑造未来,提供更为坚实而智慧的精神支撑。它是一次关于中国政治文明的深度对话,一次关于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反思,一次关于我们自身文化根脉与未来走向的郑重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扑面而来。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变迁的那些“定海神针”式的人物和著作,而“萧公权”这个名字,恰恰就是我心目中这样一位代表。我最想了解的是,他是在什么样的思想背景下,开始了他的宪政探索?是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直接影响,还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他对于“宪政”内涵的界定,以及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诊断?他对“理性”的强调,在我看来,是在那个充斥着情感和激进思潮的时代里,尤为宝贵的一种品质。我很好奇,他如何看待理性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它能否成为化解矛盾、实现共识的桥梁?抑或,他也认识到理性本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面对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时?而“历史”二字,则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承载着这一切思想的诞生和演变。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萧公权的思想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去考察的,是否会梳理出他思想的渊源、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中国近代政治思想演进的全新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历史的跌宕起伏中,那些坚守理性与追求宪政的努力,是多么不易且弥足珍贵。

评分

仅凭书名,我就能感受到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宪政”、“理性”和“历史”这三个关键词,勾勒出了一幅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探索的画卷,而萧公权,无疑是这场探索中的一位重要参与者。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界定萧公权在“宪政”领域的贡献的。他是否是某种思潮的开创者,还是对既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在那个充满思辨的年代,他又是如何理解和运用“理性”的,理性在他看来,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仅仅是一种分析工具?我尤其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他在面对复杂历史现实时,理性与情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而“历史”作为贯穿始终的线索,我期望书中能够展现萧公权思想的历史纵深,他的学术思想是如何受到时代和他所处环境的影响,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走向。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出,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那些不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关于个人思考、学术坚守的珍贵价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不同于大众叙事的视角,带领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乍一看就给人一种厚重感和思想深度。“宪政”、“理性”和“历史”,这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立刻勾起了我对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国家命运转型时期所进行的深刻反思的兴趣。我尤其关注书中对萧公权“宪政”思想的阐释。他是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式宪政的独特视角?在那个变革的时代,他对“理性”的强调,是否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还是对个体行为准则的一种呼唤?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分析,他如何在理论上建构他的理性观,又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性去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而“历史”的维度,对我来说,是理解任何思想的关键。这本书会不会将萧公权的思想置于他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展现出他的思想是如何与时代精神交织,又是如何为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独特的线索。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一些固有的认知,从更细致、更具分析性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萧公权这位学者,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对中国未来发展所进行的深刻思考和不懈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宏大的叙事,它指向了政治哲学、历史学和思想史等多个重要的学术领域,而“萧公权”这个名字,在我看来,是连接这些领域的关键人物。我非常好奇,在“宪政”这个核心议题上,萧公权究竟提出了怎样独到的见解。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他是否看到了普适性的宪政原则在中国落地的可能性,又或者,他更倾向于一种带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宪政模式?他对“理性”的推崇,在我看来,是一种对智识的尊重,也可能是一种对时代激进思潮的温和反拨。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他如何将理性作为一种工具,去分析社会问题、指导政治实践,又如何在现实的复杂性面前,认识到理性的局限性。而“历史”这个维度,更是让我浮想联翩。这本书会不会不仅仅是对萧公权思想的点滴梳理,而是将他的学术生命置于中国近代史的大背景下,去观察他的思想如何与历史互动,又如何为理解那个时代提供独特的注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萧公权那个充满思辨的学术世界,让我能从更宏观、更深刻的层面,去理解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形成与演变,以及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先行者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人,我一直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史,尤其是那些在动荡年代里依然坚守学术独立和理性思考的学者非常感兴趣。萧公权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和“宪政”、“理性”这些关键词紧密相连,总觉得他代表着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学术风骨。我特别好奇他对于“宪政”的理解,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宪政的理念是如何在中国孕育、发展,又为何屡屡受挫的。是制度层面的困境,还是思想层面的隔阂?书中对理性在政治决策和思想形成中的作用的探讨,也让我充满期待。理性是不是一种普适性的力量,或者它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怎样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挑战?此外,“历史”这个维度至关重要,我相信任何对政治思想的探讨都离不开对其发生土壤的深刻理解。不知道书中是否会梳理萧公权思想的发展脉络,如何受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又如何反作用于历史的进程。我对其中可能蕴含的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启示,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可能是一次深入的思想对话,一次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度回溯,一次对知识分子群体在历史洪流中角色定位的深刻审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