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的彷徨:鄂西北村治模式研究

山村的彷徨:鄂西北村治模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德瑞,贺雪峰 著
图书标签:
  • 鄂西北
  • 乡村治理
  • 农村发展
  • 社会学
  • 民俗学
  • 地方志
  • 田野调查
  • 基层治理
  • 贫困地区
  • 鄂西北山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466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07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村治模式实证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页数:3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山村的彷徨:鄂西北村治模式研究》关于改革开放5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山村的彷徨:鄂西北村治模式研究》展现了巨变过程中坳村这个中部山区村庄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农民与土地关系的变迁,打工对村庄及农民生活的影响,婚姻家庭关系及信仰体系的震荡,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及国家救助措施的推演,村庄治理的无奈与困境,以及人们所面临的诸种难为与彷徨处境等。同时,市场化、理性化等一些现代性因素伴随着国家政策和国家政权下乡而渗入村庄,并在村庄生活刻下了印记。

作者简介

李德瑞,女,1980干生,湖北十堰人,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主要从事乡村社会变迁和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曾参与多项乡村实证研究课题,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总序
导论
第一章 坳村的过去与现在
一、常遭土匪与饥饿的过去
二、经历集体化运动的坳村
三、坳村现在的基本情况

第二章 小农传统与生存逻辑
一、沦为农民“尾巴”的土地
二、农时农事中的艰辛劳作
三、家计模式中的小农本色
四、村庄金融的难为处境

第三章 打工所引起的变化与躁动
一、打工经济的兴起与扎根
二、打工对村庄生活的解构
三、打工之后的“难以平静”

第四章 家庭婚姻关系的艰难嬗变
一、家庭观念与家庭关系
二、分家与养老状况的今昔对比
三、婚姻与离婚中的孰是孰非
四、婚外情与光棍

第五章 民间信仰与价值体系
一、信念之中的阴阳与鬼神
二、报应观念下的行为规范
三、生命意义与价值变迁

第六章 教育、医疗与文化生活
一、坳村教育
二、医疗与卫生
三、闲暇、节庆与民俗

第七章 弱势群体与救助措施
一、五保与低保的基本情况
二、从“四大美人”看老年人状况
三、村庄里的妇女与儿童
四、自杀案例的统计与分析

第八章 无为而治与无须治理的村庄
一、税改前后的村级组织
二、“治乱交替”的村庄历史
三、农税负担与上访事件
四、“无须调解”的村庄纠纷
五、债务压力与“坐等社会”
六、停耕还林带给坳村的希望

第九章 关于彷徨山村的若干思考
一、村庄里的市场与国家
二、关于免税及粮补的村庄断想
三、求生于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

附录
附录(一):1985年有关土地的两份文件
附录(二):坳村七组家庭情况资料
附录(三):坳村历届干部班子及主要工作记录
附录(四):坳村五组家庭及种地情况统计
附录(五):坳村低保户及其家庭情况统计
附录(六):农民税费负担情况数据
表1 坳村1985年年报数字
表2 坳村税改前后农民负担对比表
表3 坳村七组农户新赋税任务分解一览表
附录(七):礼单三份
1 结婚礼单
2 白事礼单
3 小孩周岁礼单
附录(八):坳村超生情况统计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坳村的过去与现在
笔者所调查、记述和展示的,是湖北省十堰郧县的一个村庄。这里将该村庄称为坳村,坳村并不是这个村子的真名,而是按照研究惯例在本书中所采用的型名。
郧县地处湖北省西北部的秦巴山区,北靠秦岭,南接巴山,位于汉江中上游。它东枕武当山,西连陕西白河,北接河南淅川,南与十堰接壤,史有“鄂之屏障,豫之门户,陕之咽喉,蜀之外局”的誉称。
据记载,郧县古属麋国地,前汉置锡县,后汉为长利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年)改成为郧乡县,隶属荆州魏兴郡。隋朝先后属梁州西城郡、豫州淅阳郡。唐、宋皆属均州武当郡,后属武当军。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改为郧县,隶属襄阳府均州。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设郧阳府抚治(今郧县城关),辖区抚治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六府。郧阳抚治,以都御史开府,至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裁撤。民国时期,郧县属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后又改属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7年12月30日,郧县县城解放,组建县委、县民主政府,同时成立郧阳警备司令部。1948年6月,郧县划归湖北省建制后,隶属郧阳专署。1952年,襄郧合并,郧县为襄阳专署所辖。1965年冬,恢复郧阳专署建制,郧县复属郧阳地区行政公署。1994年地市合并后,郧县隶属十堰市。①
郧县作为一个“三省边防备览”②之地,历史上曾有过一段管辖范围甚广的辉煌时期。如今它虽已难现昔日的荣耀风采,并且也已没法同作为“二汽”基地的十堰相比,但却是十堰所辖的六县一市当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是除十堰市辖区以外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地区,它现有版图面积3863平方公里,人口63万。
秦岭大巴山区是一个涉及川、陕、鄂、豫四省的贫困地区,鄂西北即属于秦巴贫困山区的一部分。在鄂西北地区的这几个县市当中,郧县虽不算是最为贫困的一个,但也不乏很多特别贫苦困难的地方,尤其是一些山高路狭的偏僻农村。坳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郧县的农村地区当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
郧县所在的鄂西北地区,也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点枢纽丹江口水库的库区。先前因修建丹江水库、黄龙水库两大水库曾淹没良田10万亩、林地19万亩,远迁104205人。而已列入国家计划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淹没耕地128728亩,将会有近3万多移民没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①坳村及郧县其他一些地区虽不在淹没范围内,但却是位处上游、需要保护水土资源并防止污染的区域,因而也属于库区的一部分。
郧县还是一个革命老区,尤其是坳村所在的南化镇。南化因其“北通陕之商洛,东接豫之南阳,山岭连绵,地势险要”的特点而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败逃,被王莽穷追至此,刘秀见此地山势险恶,自忖厄运难以化解,便仰天长叹道:“难化,难化!”后人始称此地为“南化”,刘秀避乱的居所被后人称为“汉王城”。明成化十二年设置郧阳府治的时候,南化是当时郧阳府传递文书的重要驿站,故亦称“南化塘”。近代以来,正是这些“难化”(南化)的崇山峻岭与险恶地势,使得革命战火多次在这里点燃。据统计,在南化塘镇战斗过的开国将领就多达300名,其中包括徐向前、李先念等。1987年,湖北省政府拨出专款修建了南化塘革命烈士陵园;1998年,在市、县教委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南化中学建起了革命传统教育陈列馆。南化塘镇因此也成为郧县乃至湖北省颇有名气的一个革命老区。
由此,贫困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可作为描述坳村所处的鄂西北地区特征的关键词。每当人们提及这个地区,也总是以“老、少、边、穷、库”来对其进行定位。这就是对本书调查对象坳村的一个基本“定位”——对它所处的地理区位、地方性特点以及它在该区域背景中所属位置的介绍与标定。
一、常遭土匪与饥饿的过去
坳村偏居郧县东北一隅,离县城有80多里的盘山公路,且多有高山阻隔,历来就是外界力量难以有效触及也很少被人关注的“末端”地区,长期作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而存在。关于坳村的过去与历史,没有任何特定的文字记载或故事传说;在人们的观念中,村庄似乎也未能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轮廓或者集体记忆。
关于以往的、历史上的情况,坳村人所能够记起并有话可说的,就是那时候的生活状况。因此在这里,也只有通过人们记忆当中的“生活”来对坳村的过去进行些许复原或重现。尽管这种复原是不完整的,但由此可使我们对坳村的经历与变化增进一些了解,对坳村这个地方的“惯习”、传统与当下的状况,也能够放在一个更为长远和广阔的坐标系中予以判断和把握。
所谓的“以往”和“历史”,在坳村人这里最远可追溯至新中国成立前。本节当中所涉及的,主要也就是坳村在新中国成立前以及土改时期的情况。在那段被坳村人称为“过去”的岁月里,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主要有两件事——土匪与饥饿。在坳村人的记忆中,那就是一个常遭土匪与饥饿的年代。

前言/序言

  2000年前后,中国农村悄悄地发生了一场巨变,这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套丛书试图通过对全国十多个省不同村庄的调查,来描画巨变中的乡村中国图景。
  治理之变
  2000年前后,农民负担沉重,村级债务剧增,干群关系紧张,农村治理陷入困境。李昌平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来描述当时的状况。
  在农民负担持续加重,农村治理逐步陷入危机的同时,农村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8年试行,1998年正式实施,它强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从日渐严重的农村治理形势来看,村级民主对于解决三农困境作用甚微。
  2003年,中央开始大规模推进以减轻和规范农民负担为目标的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取消了针对农民的各种收费。取消农业税,意味着持续两千年的农业税历史的终结,意味着以农养工、以农养政时代的终结。不仅如此,2005年,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开始大规模向农村转移支付财政资金,从而实现了由从农村提取资源到向农村输入资源的战略转变。
  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干群关系。之前因收取税费而造成的治理困境不复存在,农村基层治理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取消农业税及附着在农业税上的各种农民负担,使得乡村组织的收入大为减少。乡村组织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财政转移支付,难以维持运转。  
《山村的彷徨:鄂西北村治模式研究》 引言: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无数的村庄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与时代的变迁。它们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落脚点。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思潮的涌入,中国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型。人口外流、产业空心化、传统文化断裂、治理能力滞后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许多山村在发展与传承之间,陷入了深深的彷徨。 本书《山村的彷徨:鄂西北村治模式研究》正是聚焦于这一时代背景下,深入鄂西北地区,对该区域独特的村庄治理模式进行系统性、实证性的研究。鄂西北,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保留着丰富传统文化和独特社会结构的区域,其村治模式的研究,无疑能为理解中国乡村的普遍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提供重要的参考。 第一章:研究背景与意义 本章将阐述研究《山村的彷徨:鄂西北村治模式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意义。 时代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践: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国家将更加系统地关注和投入到农村的发展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乡村治理,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变迁: 持续的城镇化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农村社会结构、家庭关系、社区组织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的乡村治理体系面临挑战。 市场经济的冲击与传统文化的张力: 市场经济的引入,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传统的美德和习俗在市场化浪潮中逐渐式微,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对基层治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情社会”下的治理模式,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治理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 理论意义: 丰富中国农村治理理论: 现有中国农村治理研究多集中于发达地区或普遍性问题,对鄂西北这类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区的研究相对不足。本书将通过对鄂西北具体村治模式的深入剖析,填补学术空白,为构建更具本土特色和操作性的中国农村治理理论体系提供案例支撑。 探索治理模式的地域性差异: 乡村治理并非铁板一块,其模式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差异。鄂西北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可能孕育出与众不同的治理智慧和实践。 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发展路径: 现代化进程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可能伴随失落。通过研究鄂西北村治模式,可以反思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避免“失根”,如何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保持乡村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活力。 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本书的研究成果将基于一手调研数据和深入分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相关政策时,提供具体、鲜活的实践案例和理论参考,从而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章:研究区域概况:鄂西北的地理、历史与社会 本章将对鄂西北地区进行详细的介绍,为理解其村治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地理环境特征: 地形地貌: 描述鄂西北独特的山区、丘陵、盆地等地形特征,分析其对农业生产、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山区可能导致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滞后,从而影响治理的效率和范围。 气候条件: 介绍鄂西北的气候特点,如四季分明、降水分布等,探讨气候如何影响当地的农业结构、农民的生计方式,以及可能引发的自然灾害对乡村社区的影响。 自然资源: 概述鄂西北的矿产、森林、水资源等自然禀赋,分析这些资源在乡村经济发展和社区利益分配中的作用,以及可能引发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历史文化积淀: 历史沿革: 简述鄂西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历史上哪些重要的事件、人物对该区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某些历史时期的移民迁徙,可能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社区组织方式。 民族构成与文化传统: 介绍鄂西北的主要民族构成,分析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及其在村庄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汉族为主体的情况下,是否存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的治理模式有何特殊性? 宗族文化与乡约民俗: 深入探讨宗族在鄂西北乡村社会中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例如,宗族祠堂、族谱、祭祀活动等如何维系社区情感,调解内部纠纷。同时,分析流传至今的乡约、民俗、民间信仰等,它们在规范村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红色文化与革命记忆: 鄂西北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之一,分析革命历史对当地社会政治观念、集体意识、组织形态的影响。例如,革命时期的土地改革、红色政权建设等,是否为后来的乡村治理模式留下了印记。 社会经济现状: 人口结构: 分析鄂西北地区的人口总量、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性别比例等,重点关注农村人口外流、留守人口的比例和特点,以及这些因素对村庄活力和治理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 介绍当地的产业结构,如农业(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矿业、旅游业等,分析其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和发展潜力。对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分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 基础设施建设: 评估当地的交通、通讯、电力、供水、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现状,分析其对村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和治理能力的影响。 社会组织与社会关系: 描绘当地的社会组织网络,除了传统的宗族组织,是否存在村两委、合作社、社会团体等。分析村民之间的互助关系、利益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社会矛盾。 第三章:鄂西北村治模式的现状分析 本章将聚焦于鄂西北地区当前的村庄治理实践,深入挖掘其特点、成效与问题。 村庄治理的权力结构与运作机制: 村两委的构成与功能: 分析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村庄治理中的具体职责、权力边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关注村干部队伍的构成、年龄、文化程度、选拔机制,以及他们是否真正代表村民利益。 “能人治村”现象: 探讨在鄂西北部分村庄,是否存在由有能力、有威望的村民(俗称“能人”)主导治理的情况。分析“能人治村”的优势(如决策高效、资源整合能力强)和劣势(如可能导致权力垄断、缺乏民主监督)。 村民自治的实践: 考察村民在村庄事务中的参与程度,例如,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的召开频率和实效。村民在决定村庄公共事务、监督村务开支等方面,有多大的话语权和监督权。 外部力量的介入: 分析乡镇政府、县级部门、驻村工作队、社会组织等外部力量在村庄治理中的角色和影响,它们是协助村庄发展,还是过度干预? 村庄治理的重点领域与典型模式: 经济发展与产业组织: 考察村庄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如何组织农业生产,如何引进和发展特色产业。是否存在土地流转、合作社发展、招商引资等模式,以及这些模式的实际效果。 公共事务管理: 分析村庄在环境整治(如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基础设施维护(如道路、水利)、社会治安、矛盾调解等方面的治理情况。是否存在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执行机制。 文化传承与乡风建设: 探讨村庄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倡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例如,是否举办文化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纠正陈规陋习等。 社会保障与民生服务: 关注村庄在养老、医疗、教育、扶贫等方面的服务情况,村民如何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鄂西北村治模式的共性与差异性: 共性: 提炼出鄂西北地区村治模式中普遍存在的特征,例如,可能受宗族文化影响较深,或者在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共有的困境。 差异性: 识别不同村庄在治理模式上的显著差异,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例如,地理位置(山区与平原)、人口密度、经济基础、干部素质等。 当前村庄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 治理主体缺失或能力不足: 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能力不足、作风不实,导致治理能力低下。 村民参与度不高: 村民对村务缺乏了解,参与意愿不强,导致村民自治流于形式。 集体经济薄弱: 缺乏有效的集体经济增长点,村集体经济收入低,难以支撑公共事务和村庄发展。 社会矛盾与纠纷频发: 土地纠纷、邻里矛盾、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化解。 传统文化式微与价值观念冲突: 传统道德伦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受到侵蚀,村民之间信任度下降。 人才外流与“空心化”: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空心化”严重,影响村庄的活力和发展。 第四章:鄂西北村治模式的成因分析 本章将深入剖析导致鄂西北地区村治模式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原因。 历史文化因素: 宗族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详细分析宗族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其权力结构、功能和影响力的演变。宗族在村庄治理中扮演何种角色?是正面还是负面? 传统道德伦理的影响: 探究儒家思想、乡规民约等传统道德规范在村庄社会中的渗透程度,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村民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 革命历史的印记: 分析革命时期建立的基层组织模式、集体主义思想、政治动员方式等,是否对当前的村治模式产生了持久影响。 区域文化特色: 鄂西北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村庄的社会结构和治理逻辑。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 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以及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如何限制了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了村治的物质基础。 人口流动与结构变化: 深入研究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对村庄社会结构、劳动力供给、家庭功能、社会关系造成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治理挑战。 社会分层与利益格局: 分析村庄内部的社会分层情况,如村干部、能人、普通村民、贫困户等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村庄的权力分配和治理决策。 市场经济的渗透与冲击: 探讨市场经济对传统乡村社会带来的冲击,例如,商品交换原则、个体利益至上的观念,如何挑战了传统的社区互助和集体主义精神。 政治制度与政策导向: 基层政权建设的演变: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历程,分析不同时期政策对村庄治理模式的影响。 村民自治制度的设计与实践: 考察村民自治制度在鄂西北地区的具体落地情况,分析其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例如,村民的参与权是否得到有效保障。 政府的管控与支持: 分析乡镇政府、县级部门对村庄的行政管理、资源配置、政策扶持等,这些外部力量的介入对村治模式的塑造作用。 政策导向与激励机制: 评价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各项乡村政策,如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对村庄治理模式产生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地理环境因素: 空间隔离与交通不便: 鄂西北地区普遍存在的山区、丘陵地带,导致交通不便,信息传递滞后,这如何影响村庄的内外联系,以及治理的效率和范围。 资源禀赋与开发利用: 当地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矿产、林木等,如何成为村庄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可能引发资源争夺、环境破坏等问题,从而影响村庄的社会关系和治理。 第五章:鄂西北村治模式的案例研究 本章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鄂西北村庄,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以生动形象地展现村治模式的现实图景。 案例一:XX村——传统宗族势力主导下的治理模式 村庄概况: 介绍XX村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基础、历史文化等。 治理现状: 详细描述村庄的权力结构,如宗族长老、族长在村务决策中的影响力,村两委与宗族组织的关系,村民大会的实际作用。 典型事件分析: 选取一两个发生在XX村的典型事件(如土地分配、矛盾调解、公共设施建设等),分析在宗族势力影响下,事件如何被处理,结果如何。 成效与问题: 总结XX村在宗族治理模式下的成效(如维护了家族内部的稳定、传承了部分传统文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如可能存在排斥异己、阻碍改革、缺乏民主等)。 启示: 从XX村的案例中,提炼出宗族势力在现代村庄治理中的双重性,以及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 案例二:YY村——“能人治村”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村庄概况: 介绍YY村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基础、历史文化等。 治理现状: 重点介绍村里的“能人”是谁,他的背景、能力、在村庄治理中的具体角色和权力,以及村民对其的态度。村两委如何与其协作或制衡? 典型事件分析: 选取一两个由“能人”主导的关键决策或项目,分析其过程、成效和带来的影响。例如,成功引进特色产业、化解重大矛盾等。 成效与问题: 总结“能人治村”模式的优势(如决策效率高、执行力强、能够带领村民致富)和劣势(如权力缺乏制约、可能滋生腐败、阻碍村民参与民主决策)。 启示: 探讨“能人治村”模式的可持续性,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与制衡机制,避免其走向极端。 案例三:ZZ村——集体经济薄弱下的村民自治困境 村庄概况: 介绍ZZ村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基础、历史文化等。 治理现状: 描述ZZ村的村两委的现状,村民自治的实践情况,如村民大会的参与率、议事效率等。重点关注村集体经济的现状和村民的生计状况。 典型事件分析: 选取一两个与集体经济发展或公共事务管理相关的事件,分析在经济薄弱背景下,村民自治如何运作,面临哪些困难,以及村民的参与意愿和动力。 成效与问题: 总结ZZ村在集体经济薄弱下的治理困境(如公共服务难以保障、村民收入低、治理动力不足)以及村民自治在尝试中遇到的挑战。 启示: 探讨如何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来夯实村民自治的基础,以及如何激发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 案例的比较分析: 对上述案例进行横向比较,找出鄂西北村治模式在不同类型村庄中的共性与差异。 分析不同治理模式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素。 第六章:鄂西北村治模式的挑战与困境 本章将对鄂西北地区村庄治理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深层困境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 “空心化”与人才流失的严峻考验: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后果: 分析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老龄化、低龄化,对农业生产、家庭照料、村庄活力、社会结构造成的负面影响。 人才断层的困境: 缺乏懂技术、懂管理、有文化的新型人才,导致村庄产业发展受限,治理能力难以提升。 “留守”群体的压力: 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面临的精神、物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境,给村庄的社会和谐带来挑战。 集体经济发展乏力与自我造血能力弱: 土地制度的制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畅,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上的能力不足。 产业结构单一与市场竞争力不足: 传统农业受自然条件限制,新兴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产品附加值低,难以与市场竞争。 村集体资产的流失与管理不善: 部分村庄集体资产被侵占、挪用,或者管理效率低下,难以转化为集体经济的有效收入。 外部资金依赖性强: 严重依赖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缺乏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村民参与度不高与民主治理的实践难题: 村民的“冷漠”与“不信任”: 村民对村务缺乏了解,参与意愿不强,部分村民对村庄治理持“冷漠”或“不信任”态度。 “沉默的大多数”: 少数活跃村民的声音被放大,多数村民的真实意愿难以得到充分表达。 信息不对称与“被代表”: 村务公开不透明,村民难以获取真实信息,容易被少数人“代表”。 监督机制的缺失与弱化: 村民对村干部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问责和纠错机制。 传统文化衰落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挑战: 价值观念的冲突与重塑: 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冲击了传统淳朴的乡风美德。 文化传承的断裂: 优秀的传统文化、习俗、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缺乏有效的传承载体和激励机制。 人情社会与法治社会的张力: 传统的“人情”关系在处理社会矛盾时,可能与现代法律精神相悖,导致社会公平正义难以实现。 移风易俗的阻力: 抵制陈规陋习(如大操大办、攀比消费)的难度较大,需要长期的引导和教育。 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足: 干部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村干部政治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缺乏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 制度执行不力: 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措施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打折扣”、“走样”的情况。 信息技术应用滞后: 缺乏有效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难以实现村务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 外部支持与内在动力的脱节: 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村庄实际需求可能存在脱节,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第七章:鄂西北村治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 本章将基于前述的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鄂西北地区村庄治理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筑牢政治根基: 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 健全村干部选拔、培养、考核机制,注重吸纳优秀党员和青年人才进入村“两委”队伍。 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引导村党支部在发展经济、化解矛盾、服务村民等方面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确保村庄发展方向正确。 加强党员教育与管理: 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为民服务能力。 激活集体经济,夯实发展基础: 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手工业等多元化集体经济模式。 盘活农村集体资产: 加强对村集体资产的登记、管理和运营,提高资产收益率。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激发农村土地的活力。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投入农村经济,实现互利共赢。 提升村民参与度,推进民主治理: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完善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等制度,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加强村务公开和信息共享: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村务公开的透明度和及时性,让村民了解村庄事务。 培育村民自治能力: 通过培训、示范等方式,提高村民参与村庄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治理: 引入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参与村庄治理,形成社会协同共治的局面。 传承与创新乡风文明,重塑乡村文化认同: 挖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鼓励对本地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将其融入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 倡导文明新风尚: 结合时代特点,提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村民自觉抵制陈规陋习。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发挥乡贤带动作用: 鼓励和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参与村庄建设,发挥榜样作用。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治理能力: 引进和培育本土人才: 鼓励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员等留在农村,服务农村。 加强村干部培训: 定期开展村干部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推广智慧乡村建设: 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村庄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村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激励机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深化区域合作与联动发展: 打破地域壁垒: 鼓励相邻村庄、乡镇之间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争取上级支持: 积极向上级政府争取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但也要注重发挥内生动力。 借鉴先进经验: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在乡村治理和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 结论: 《山村的彷徨:鄂西北村治模式研究》通过对鄂西北地区村庄治理模式的深入考察,揭示了该区域在时代变迁和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为理解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提供了生动案例,也为探索符合地方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乡村振兴和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研究,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国农村问题的广泛关注,共同为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贡献智慧和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山村的彷徨:鄂西北村治模式研究》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是一件经过岁月打磨的工艺品。它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关怀,不仅仅是对一个地区,更是对一种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社会形态的关注。“鄂西北”这三个字,立刻让人联想到那片土地上的人文风情和地理环境,那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村治模式研究”则表明了这本书的学术性和研究性,它不是零散的观察,而是系统性的分析。“彷徨”这个词,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下乡村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迷茫和探索的状态。我好奇,在鄂西北的村庄里,这种“彷徨”是如何具体表现的?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基层组织的有效性,还是村民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价值取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视角,用严谨的学术研究,去剖析和解答关于中国乡村治理的现实问题,为理解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一面独特的镜子。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画面感。绿色的山峦,蜿蜒的小路,以及那些隐藏在山林间的村落。书名中的“山村”二字,带着一种质朴和宁静,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稻草的清香。而“彷徨”二字,又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丝不安与思考,这是一种在变革时代下,乡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我尤其对“鄂西北”这个地域概念感到好奇,那里有着怎样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积淀,这些又如何影响了当地的村治模式?“村治模式研究”则让我预感到这本书会深入探讨乡村的管理、组织和发展方式。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鲜活的乡村生活,那些淳朴的村民,他们的生活态度、他们的困惑与挣扎。同时,我也希望能从书中了解到,在鄂西北这片土地上,乡村治理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面临着哪些挑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深刻的社会洞察。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可能是一本很“接地气”的书。书名中的“山村”二字,立刻勾勒出了一幅画面,那种远离城市喧嚣、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景象。而“彷徨”则像是一种情绪的写照,一种在时代洪流中,乡村自身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我很好奇,书中所说的“鄂西北”具体是指哪些区域,那里的村庄又有着怎样的独特风貌和文化基因?“村治模式研究”这个学术性的提法,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写写故事,更是在深入剖析一种现象。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如何维系自身特色,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以及村民们在面对各种社会变迁时,他们的心态和选择。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那种能够引起共鸣的,关于我们国家广袤乡村的真实写照。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乡村的坚韧与活力,也希望能深入揭示那些潜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挑战与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朴素却又不失力量的视觉冲击。墨绿色的背景,仿佛象征着山村深处的沉静与生命力,上面用一种略带沧桑感的白色字体书写着书名,仿佛那些字迹本身就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故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想要立刻翻开去探索的冲动。虽然我还未深入阅读,但仅仅是这个封面,就足以让我联想到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我想象着书中所描绘的村落,也许是青山环绕,炊烟袅袅,但同时又面临着经济发展、人口流失等种种挑战。这本书的书名《山村的彷徨》,让我对“彷徨”这个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是一种迷茫,一种挣扎,一种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摇摆不定的状态。我很好奇,在鄂西北这片具体的土地上,这种“彷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还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亦或是乡村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困境?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关于“村治模式”的研究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将那些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呈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山村的脉搏,理解他们的选择和困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很强的地域感和现实主义色彩,"鄂西北"这三个字一下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到了那个特定的地理区域,那个可能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和独特社会生态的区域。而“村治模式研究”则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主题,这不仅仅是对乡村生活片段的记录,更是一种深入的学术探索。我预感这本书会涉及很多关于基层社会组织、权力运作、社区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但又因为“鄂西北”这个具体的地域背景,所以不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村治模式”的,在鄂西北这样的地方,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怎样的?是传统的家族宗族势力在起作用,还是现代的村民自治在发展?亦或是两者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治理格局?“彷徨”这个词,又为这个研究增添了一层人文关怀的色彩,它暗示了在这些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挑战、困难甚至是一些不确定性。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帮助我理解中国乡村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尤其是在一个相对边缘化但又充满活力的地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