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球化与地域性: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十七大重点图书”之一,并列入北京市社科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该著主要是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地域国家公共生活的进程受到的影响以及各国对这一进程的应对方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国民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不仅不像新自由主义所宣称的那样已经过时,而且应该承担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在协调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创造性的作用。该书在全球化研究的大量文献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思想观点,颇具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唐士其  1967年生,法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比较政治学。已出版著作包括《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美匡l政府与政治》(台湾扬智出版公司1998年版)、《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地域问题
一、人类生活中的地域因素
二、作为地域性政治组织的国家
三、地域视野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第一次全球化及其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其前史
二、第一次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主要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三、20世纪主要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
第三章 20世纪末的经济全球化
一、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二、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和制度基础
三、经济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
第四章 20世纪未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对国民国家政治结构与过程的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与“民主赤字”
三、政治权力结构的向上和向下移动
第五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经济职能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的经济管制职能
二、国家的经济战略与经济安全以及国民经济体系的问题
三、国际经济合作与贸易政策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的社会职能
一、国家社会职能的基础
二、社会公正及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的挑战
三、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的社会职能及其调整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与国际社会
一、经济全球化时代国民国家的社会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
三、“全球治理”——国民国家与国际社会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动态关系
一、全球化与地域性
二、历史和文化视野中的国家与社会
三、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探索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地域问题
    二、作为地域性政治组织的国家
    对于国家的理解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无论根据哪一种理解,地域性都被认为是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政治学中,使用得比较多的是马克斯·韦伯对国家的定义:“国家是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能够(成功地)要求对合法的强制力进行垄断的人类共同体。”在这里,地域性、强制力与合法性成为国家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并且从不同方面分别把国家与人类的其他组织形式区分开来。从根本上说,这个定义与传统的国家三要素(领土、主权与人民)理论并无任何矛盾之处。
    韦伯的上述定义表明,国家是一种以强制力即暴力(phys-tcal power)作为最终手段而对其成员进行管理的机构,但这种强制力或者暴力必须是合法的,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为它的绝大多数成员所接受。至于国家的成员能否接受来自于国家的强制力,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行使强制力或者说暴力的方式与目标是否与其成员群体基本的道德规范相吻合,也就是说,取决于这些强制力或者暴力是否具有其相应的道德基础。正是这种道德基础,把国家与比如说一个强盗集团区别开来。对于理解国家的地域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不仅国家本身必须作为一种特定的地域性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国家行为合法性基础的道德规范作为人类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典型体现,其本身就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典型的地域性因素。
    暴力或者强制力的合法化问题意味着,一种强制要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即被合法化,除了它本身的条件(比如说有效性、暴烈程度等等)之外.还需要得到这种暴力的潜在对象的主观认同。从原则上说,这意味着首先,国家的每一个或者至少绝大多数成员都认为通过这种暴力禁止某种行为是应当的,也就是说,对于从事这一行为的任何个体的暴力处罚被普遍认为是合理的;其次,作为暴力潜在对象的每一个个体,至少绝大多数的个体都必须具备这样的预期,即在他本人从事了该暴力所禁止的行为的情况下,他愿意接受相应的处罚而不至于诉诸反抗。可以想见,在人们之间的相互性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他们是不可能在彼此之间,以及在他们与共同体之间做出这样的承诺的。
    国家的强制力不仅用来禁止某些被认为对共同体不利的行为,同时通常也用来保障实施对特定的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的分配职能是近代地域国家,甚至是19世纪之后的福利国家的特征。之所以出现这种理解,其原因在于一些学者在认识现代国家职能的时候仅仅以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国家作参照,而忽视了在此之前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的实践,而且也把资源的概念进行了过分狭隘的理解,即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政权,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必须行使某些方面的社会资源的分配或者再分配职能。即使最基本的国家职能,即对犯罪的处罚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再分配,那就是对正义的再分配,其目的是使自然正义转变为社会正义。至于对诸如地位、名誉或者权力的再分配,则更是每一个国家的日常事务。通过这种再分配,国家一方面能够不断地向其成员宣示其自身的正当性,另一方面也不断地把社会中的精英力量吸纳到国家的统治者阶层中来。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一种典型的对权力、荣誉、社会地位乃至物质财富的再分配功能。当然,国家广泛地介入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这的确是19世纪下半叶之后才出现的事情。
    ……      
前言/序言
   
 
    
				 
				
				
					文明的潮汐与岸的伫立:全球化浪潮下的地域身份与社会韧性  引言  人类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歇,从部落的融合到帝国的兴衰,从商路的驼铃到飞机的轰鸣,每一次的连接与拓展,都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与认知边界。而当下,我们正身处一场前所未有的宏大叙事之中——经济全球化。这场席卷全球的风暴,以其强大的驱动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着世界经济的版图,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乃至于每一个个体。然而,在这股强大的“同质化”浪潮之下,我们是否也感受到了一股与之抗衡的、对“异质化”的渴望,对“地域性”的坚守?当全球的资本、技术、信息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流动时,我们固有的国家边界、文化根基、社会结构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与重塑?“地域性”——这一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社会纽带的独特空间载体,在这场全球化进程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又是如何回应、塑造,甚至挑战着全球化的主流叙事?  本书试图深入探索的,正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动态演化的关系。我们并非将目光聚焦于宏观的经济模型或纯粹的国际政治博弈,而是试图将触角伸向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角落——地域性的维度。我们相信,理解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与社会的影响,绝不能忽视地域性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地域性,作为一种独特的空间和文化实践,不仅是国家治理的载体,更是社会结构与文化认同的根基。在全球化深刻改造经济运行逻辑的同时,它也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地域性发生着碰撞、融合与博弈。  第一章:全球化的多棱镜——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交织  经济全球化,简而言之,是指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跨越国界的流动日益频繁和不受限制的趋势。然而,将其简单地视为经济现象,无疑是片面的。全球化是一场多维度的、相互关联的社会变革。它不仅重塑着全球生产与消费的模式,催生了跨国公司的崛起,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旧有的国家主权边界在资本的自由流动面前显得模糊,国际组织的力量日益凸显,全球治理的议题也随之浮现。  更重要的是,全球化携带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碰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生。流行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全球传播,既带来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创新,也引发了对本土文化独特性的担忧与反思。经济全球化并非一个孤立的经济过程,它与政治权力格局的调整,与文化形态的变迁,形成了一个复杂交织的整体。理解经济全球化,必须将其置于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相互作用的维度之下进行审视。  第二章:地域性:空间、认同与社会组织的基石  在理解全球化与国家、社会关系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廓清“地域性”这一概念。地域性,并非仅仅指地理空间上的存在,它更是一种被社会赋予意义的、与特定空间紧密联系的文化、历史、社会和政治实践的总和。一个地域,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资源,可能孕育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因其长久的历史积淀,可能沉淀下独特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因其社会成员的互动与连接,可能形成特殊的社会结构、社区网络与集体认同。  地域性,是社会组织的重要载体。从传统的村落社区到现代的城市区域,地域性的划分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它塑造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模式,影响着资源分配的逻辑,也为集体行动提供了可能。同时,地域性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地域,往往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能基于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甚至语言方言。正是这种由地域性所滋养的社会组织与文化认同,构成了国家和社会能够存在的基石。  第三章:全球化与地域性的碰撞:挑战与机遇  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着地域性的稳定边界与固化形态。一方面,全球化带来的资本流动、产业转移、信息传播,打破了原有的地域性经济格局。一些曾经依靠特定产业而繁荣的地域,可能因为全球市场的变化而陷入衰退;而另一些地域,则可能因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新定位而获得发展机遇。跨国资本的涌入,可能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技术进步,但也可能加剧地域间的经济不平等,挤压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文化传播,也对地域性的文化独特性构成了挑战。外来文化的涌入,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边缘化,甚至消失。流行文化的同质化,可能削弱地域文化的鲜活性与创造力。然而,全球化并非全然的颠覆。它也为地域性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例如,通过全球化的信息网络,地方特色产品、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在全球市场推广,形成新的地域品牌。旅游业的发展,也使得一些具有独特地域风情的地区吸引了全球目光。同时,全球化也可能激发人们对自身地域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与珍视,促使地方社区更加积极地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特色,以此作为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独特性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国家在地域性与全球化之间的角色演变  经济全球化深刻地改变了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传统的国家,往往是地域经济的主要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国家的主权边界与经济调控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资本的全球流动,使得国家在吸引外资、规避金融风险方面面临新的难题。国际规则与跨国组织的介入,也对国家制定独立经济政策的空间产生了影响。  在此背景下,国家在地域性与全球化之间的角色也随之演变。一方面,国家需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体系,融入国际分工,以获取全球化的红利。这可能意味着需要调整国内的经济政策,以适应全球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国家也需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关注地域性的发展与社会稳定。如何在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下,平衡区域发展差异,促进社会公平,保护弱势群体,成为了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国家可能需要通过更加精细化的区域发展政策,比如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域差距。同时,国家也需要积极回应社会对文化传承和地域认同的诉求,在国家层面推动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与推广。  第五章:社会组织与地域韧性:应对全球化冲击的微观力量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层面的影响固然深远,但其最终的落地,往往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层面。在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关系重塑的过程中,社会组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社区组织、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等,它们在各自的地域范围内,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着全球化的挑战。  这些社会组织,往往根植于地域性的土壤,拥有更强的本土认知能力和动员能力。它们可能通过组织社区成员参与环境保护,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可能通过发展合作社,帮助小农户应对全球市场的竞争;可能通过组织文化活动,传承和发扬地方特色文化;也可能通过倡导社会公平,为在全球化浪潮中受到冲击的弱势群体提供支持。这些社会组织的活动,不仅有助于缓解全球化可能带来的社会矛盾,更能增强地域社会的韧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抓住机遇。它们是国家政策的补充,也是社会活力之源。  第六章:地方经验的全球叙事:重塑地域性在世界中的位置  长久以来,全球化的叙事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由少数发达经济体主导。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关注。本书希望通过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在地域性维度下的互动与演变的研究,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多元的全球化叙事提供视角。  我们相信,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经验与智慧。这些经验,可能是应对经济转型的模式,可能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策略,也可能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实践。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这些地方经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全球化在不同地域的具体表现,发现其潜在的问题与挑战,并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各个地域的自主性与发展能力,更能丰富全球化研究的理论视野,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全球发展未来。  结语  经济全球化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连接着世界。然而,在这股强大的同质化浪潮中,地域性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最深刻的空间组织与文化载体,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家与社会,作为地域性的承载者与塑造者,它们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每一次互动与调整,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本书正是致力于深入探讨这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我们并非要为地域性在全球化中赋予某种天然的优越性,也并非要否定全球化带来的巨大进步。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下,清晰地描绘出国家与社会如何围绕地域性展开互动、博弈与共生的图景,理解地域性是如何回应、塑造,甚至挑战着全球化进程,并最终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在拥抱全球化的同时,更好地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传承我们珍视的文化,构建更加有韧性、有活力的社会。这场文明的潮汐,正拍打着岸边,而岸的伫立,亦是塑造着潮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