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概览/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西方文论概览/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慧林,耿幼壮 著
图书标签:
  • 西方文学理论
  • 文学批评
  • 文化研究
  •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 西方文论
  • 文学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675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21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5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西方文论概览》以西方文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介绍和分析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学说,着重梳理其中的基本观念、理论形态、共同规律,探寻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力图打通西方古典文论与现代文论、狭义的文学理论与广义的人文学术,尽可能追踪西方思想与文化的整体线索,并使“诗性”的价值在这一线索中得以展示。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西方文论概览》中的“插文”多为重要经典的摘选,或者后世就相关问题的论说,以帮助学习者建立必要的比较和参照,让学习者回归原典阅读。各章所附的思考题、书后以中英文对照方式提供的“相关批评术语”及简要释义,也是为了读者的学习和检索之便。

作者简介

  杨慧林,文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副校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等。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基督教文化精神论》(1995)、《基督教的底色与文化延伸》(2001)、《神学诠释学》(2001)、《西方文论概要》(2003)、《在文学与神学的边界》(2012)等,并在美国出版英文论文集Christianity in China: the work of Yang Huilin(2004)、合作主编Sino-Christian Studies in China(2006)。

目录

第一编 古希腊至新古典主义时代
第一章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第一节 古希腊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 前柏拉图时代的美学和文论
第二章 古希腊文化的鼎盛至古罗马时代
第一节 柏拉图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
第三节 古罗马时代的美学和文论
第三章 中世纪
第一节 中世纪文论与中古人文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 奥古斯丁
第三节 托马斯·阿奎那
第四章 文艺复兴至新古典主义时代
第一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过渡
第二节 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文论

第二编 启蒙主义至现实主义时代
第五章 启蒙主义时代
第一节 启蒙时代的现代诠释学雏形
第二节 启蒙时代文论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狄德罗与莱辛
第六章 德国古典美学(上)
第一节 德国古典美学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康德哲学中的美学思考
第三节 《判断力批判》
第七章 德国古典美学(下)
第一节 黑格尔美学的理论背景
第二节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艺术发展阶段论
第三节 黑格尔的“人物与环境”理论
第四节 黑格尔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讨论
第八章 浪漫主义时代
第一节 德国早期浪漫派
第二节 英国浪漫主义文论
第三节 法国浪漫主义文论
第九章 现实主义时代
第一节 别林斯基
第二节 车尔尼雪夫斯基
第三节 泰纳

第三编 20世纪的西方文论
第十章 20世纪西方文论的范式延伸
第一节 以语言、结构、文本为圆心的形式批评
第二节 以创作、接受、阅读为圆心的意义批评
第三节 以话语权力、意识形态为圆心的文化批评
教学大纲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精彩书摘

前言


“西方文论”是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之一,以西方相关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为历史线索,概括性地介绍和分析自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学说,梳理其中的基本观念及其理论形态,借此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艺理论的经验和规律,探寻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且更深入地把握西方文化的内在精神,为进一步的学术思考建立必要的基础和参照。

自缪朗山先生1960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讲授“西方文艺理论史”,至今已逾50年。后来缪先生的弟子章安祺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整理相关文献,分别编订了《西方文艺理论史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和四卷本《缪灵珠美学译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新版)。以此为基础,这一课程始终是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建设的重点项目,并有前辈学者出版过多种相关教材,其准确的称谓均为“西方文艺理论史”。

而究竟何谓“文艺理论”,未必能在学人中达成共识,具体到当今中国的学术语境更是如此。因此或可含糊其辞,姑妄以“西方文论”称之,从而为一些“越界”的讨论留出余地。西人惯用的“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文学研究”(literary studies)等,恰好可以为此提供些许托词。而罗兰·巴尔特(又译罗兰·巴特)所谓的“文论”或“文本理论”(la théorie du texte)
[法]罗兰·巴特著,屠友祥译:《文之悦》,114、90~9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多少也能有所关联。

沿此思路,本教材将所述内容上溯到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和“前柏拉图美学”,重点增补了中世纪的欧洲文论,“神学美学”的人文学意蕴及其向“意义”问题的延伸,同时还将20世纪西方文论归纳为三种主要的范式延伸及其对古典文论的回应,力图寻索当代西方文论与古典西方文论的完整脉络和逻辑联系。而打通西方古典文论与现代文论、打通狭义的文学理论与广义的人文学术,也无非是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尽可能追踪西方思想与文化的整体线索,并使“诗性”的价值在这一线索中得以展示。

本教材主要以《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修订本)(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作为配套参考书,其中汇集了西方文论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查考便捷。可供参阅的英文资料包括《柏拉图以来的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edited by Hazard Adams, New York: Harcourt Breace Jovanovich, Inc��, 1971)、《1965年以来的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 since 1965, edited by Hazard Adams and Leroy Searle, Tallahassee: Florida Sate University Press, 1986)、《文学研究》(Studying Literature: The Essential Companion,by Paul Goring, London: Arnold, 2001)三种。另外一些基本文献则被列入书后所附的“阅读书目”。

本教材间或编入的一些“插文”,多为重要参考书的介绍、摘选,特别是后世就相关问题的论说;同时还以中英文对照的方式添加了“相关批评术语”及简要释义,图读者之便利而已。所附“自测练习”也只是为了满足自学者的要求,切不可当真,至少须以各章之后的“非标准化”思考题与之互补。如若不然,则离“西方文论”之要旨远矣。
作者
2005年2月9日初稿2012年9月18日修订

前言/序言


《文学的脉络:古今中西的思潮回响》 本书旨在勾勒西方文学批评思想的宏大图景,梳理其发展脉络,探究其核心范式,并考察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创新。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西方文论史梳理,而是试图通过对关键理论家、核心概念以及代表性流派的深入剖析,揭示西方文学批评如何从对文本的审美判断,演进为对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的深刻关照,再到对语言本身、权力关系以及主体性建构的复杂反思。 第一部分:奠基与转型——古希腊至启蒙时代的思想源头 本部分将追溯西方文学批评的源头,从古希腊的哲学与诗学传统开始。我们将重点关注柏拉图对艺术模仿的论述,以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关于悲剧的定义、情节、人物、思想、语言、歌唱、场面等要素的经典分析。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不仅奠定了西方文学批评的基础,其关于艺术的“模仿”说和“净化”说,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紧接着,我们将考察古罗马时期,特别是贺拉斯的《诗艺》,探讨其在继承古希腊理论的同时,如何更注重实际的写作指导和对读者的影响。在中世纪,文学批评虽然受到神学和宗教思想的制约,但仍存在着对象征、寓意等解读方法的探讨。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学批评的第一个重要转型期。我们将审视这一时期对古典的复兴,以及人文主义思潮对文学观念的影响。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评论,以及对诗歌体裁、风格的关注,都为后来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17世纪的古典主义时期,文学批评更加强调理性、规则和秩序。我们将分析尼古拉·布瓦洛在《诗艺》中提出的“模仿自然”、“尊重理性”等原则,以及他对悲剧、喜剧等体裁的规范。这一时期的批评,虽有其局限性,但对文学的清晰分类和对形式的重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启蒙时代是西方文学批评迈向现代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探讨洛克、休谟等哲学家的经验主义思想如何影响了对文学的感知和判断。同时,我们将重点关注狄德罗等人的美学评论,他们对艺术的社会功能、情感表达以及读者接受的关注,预示着文学批评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个体体验。 第二部分:革命与反思——浪漫主义至现代主义的思潮激荡 进入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如同一场席卷欧洲的文化风暴,深刻地改变了文学的走向,也彻底革新了文学批评的面貌。我们将深入分析浪漫主义批评的核心理念,包括对个体情感、想象力、天才创造力的推崇,对自然、神秘、异域风情的迷恋,以及对语言的独特表达力量的挖掘。从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到英国的柯勒律治、华兹华斯、雪莱,再到法国的维克多·雨果,我们将考察他们是如何挑战古典主义的理性束缚,倡导自由、个性与激情的表达,并重新定义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然而,浪漫主义的激进并非没有反思。随着社会现实的剧变,特别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分化,文学批评开始转向对现实的更深刻关注。我们将探讨现实主义批评的兴起,如贡斯当的社会批评、巴尔扎克的文学观,以及后来兴起的自然主义文学及其批评,如埃米尔·佐拉对科学方法在文学创作中应用的倡导。这一时期的批评,将文学视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强调对生活真实性的描摹,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揭示。 进入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自我反思的阶段。我们将重点关注形式主义批评,如俄国形式主义对“陌生化”技巧的强调,以及英国文学批评在20世纪上半叶的杰出贡献,例如T.S.艾略特对诗歌传统、纯粹诗歌以及批评家角色的重新思考,I.A.理查兹对文学语言的功能及其情感价值的分析。 与此同时,新批评的崛起将文学批评的焦点进一步引向文本本身。我们将详细解读新批评如何主张“回归文本”,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语言意象、象征以及多义性,而忽视作者的传记、意图以及社会历史背景。新批评的“批评的客观性”原则,以及其对文本细读的强调,对后来的文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三部分:转向与解构——后现代主义及当代文学批评的视野 20世纪中后期,西方思想界和文学界经历了一场更为彻底的“转向”。本书将深入探讨结构主义的兴起,以及它对语言、符号和意义的革命性认知。我们将分析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如何被推广到文学领域,以及列维-斯特劳斯如何将结构主义方法应用于神话、亲属关系等领域,从而揭示隐藏在文化现象背后的普遍结构。 然而,结构主义的宏大叙事很快受到了挑战。本书将重点介绍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思想。我们将考察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理解其如何通过对文本的“延异”、“互文性”等概念的分析,揭示二元对立的虚假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福柯对权力、知识、话语的批判性分析,将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如何与权力结构相互作用,以及文本的意义如何受到历史和社会的建构。 后殖民主义批评是当代文学批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我们将探讨它如何质疑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叙事,关注被殖民者的声音和经验,并揭示殖民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留下的印记。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斯皮瓦克对“底层”的关注,以及霍米·巴巴的“杂多体”、“混杂性”等概念,都将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如何承载着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的复杂议题。 女性主义批评将是本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考察不同时期女性主义批评的流派,从早期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和作者地位的关注,到后来对性别权力、父权制文化以及性别身份建构的深刻批判。西苏·克兰贝尔、伊莱恩·肖瓦尔特等人的理论,将帮助我们理解女性在文学史中的缺席与在场,以及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和塑造性别观念。 与此同时,我们将探讨文化研究的兴起,它如何突破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疆界,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场域中,关注流行文化、大众媒介与精英文化之间的互动,以及文学与身份、阶级、种族、性别等社会因素的复杂关系。 第四部分:方法与前沿——当代文学批评的实践与展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当代文学批评的前沿探索与实践。我们将考察各种新兴的批评方法,如生态批评如何将文学研究与环境问题相结合,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知批评如何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心智过程和叙事体验;以及数字人文如何利用大数据和计算方法来分析文学文本。 此外,我们将讨论当代文学批评在研究对象上的拓展,例如对非裔美国人文学、拉美文学、亚洲文学等“他者”文学的关注,以及对跨文化交流、全球化语境下文学现象的解读。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理论,更注重展示这些理论是如何被应用于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中的。我们将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代表性文学作品的解读,来印证理论的活力与有效性。 《文学的脉络:古今中西的思潮回响》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且具有启发性的西方文学批评导览。它旨在帮助读者不仅理解西方文学批评的丰富内涵,更能培养批判性的阅读和分析能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学,更深刻地认识世界。本书将引领读者穿越文学批评的漫长历史,感受思想激荡的火花,并思考文学在当下社会中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主要关注的是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和逻辑递进的严谨性。坦率地说,西方文论体系庞杂,若无清晰的脉络梳理,极易让人迷失在各种思潮的碎片化讨论中。然而,这套教材的章节划分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堆砌理论家,而是巧妙地构建起一条清晰的知识链条。从早期的人文主义思辨,到结构主义的语言转向,再到后结构主义的解构浪潮,每部分之间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仿佛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层层深入的学术探险。作者似乎深谙“授人以渔”的道理,书中对核心概念的提炼精准到位,不像有些论著那样故作高深,反而用大段晦涩的引文来填充篇幅。这种结构上的高度自洽性,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使得复杂理论的内部逻辑得以清晰展现,让人感觉每走一步都是坚实的学术积累。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配色,拿在手里份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功夫的。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简洁中透露着对学术的敬畏,不像有些教材堆砌了太多花哨的图案,反而显得廉价。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挺不错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太疲劳,这对于需要翻阅大量理论文本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装订方式非常结实,即便你像我一样,习惯性地把书摊开平放在桌上做笔记,也不用担心书脊会散架。而且,编排的字体大小和行距都经过了细致的考量,即便是初次接触西方文论这个宏大领域的新手,也能比较轻松地沉浸其中,不会因为排版上的压迫感而望而却步。从拿到手的物理体验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教科书中的上品,让人对接下来要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绝对是值得长期珍藏的实体书。

评分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辅助材料设计得非常人性化,体现了编者对一线教学需求的深刻理解。我特别欣赏在每章末尾设置的“关键术语辨析”和“延伸阅读导航”部分。术语辨析部分,用表格的形式将相似概念进行对比分析,比如“能指”与“所指”、“文本”与“话语”,清晰界定了它们在不同理论体系中的微妙区别,这对于避免学生混淆至关重要。而“延伸阅读”不仅仅是列出书目,它还对推荐的原始文本做了简短的导读,指明了阅读的切入点和重点,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术探究的效率。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纯粹的知识传输工具,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细心地为你指引通往更深层次学术殿堂的路径。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触是其行文风格所流露出的那种克制与批判精神。面对西方文论中那些动辄颠覆一切的激进论调,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成熟和审慎。它并未盲目地推崇或全盘否定任何一种思潮,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学术距离,客观地呈现理论的产生背景、核心命题及其在后世引发的争论焦点。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恰恰是训练未来批评家所必需的品质——即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不是教条的灌输。通过对复杂思想的拆解和重构,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理论”,以及“它在当代语境下仍具有怎样的价值”,这种深度反思的引导,远比简单的事实罗列要高明得多,真正体现了一部优秀教材应有的学术风范和引导力。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和知识点的覆盖面之广,着实令我感到惊喜,尤其是在某些关键理论家的阐释上,展现出了超越一般入门教材的深度。我一直认为,文论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对流派标签的认知上,而必须深入到文本本身。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如何渗透进符号学,还细致地对比了德里达和福柯在权力与知识关系构建上的微妙差异。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厚此薄彼,即便是相对冷门但对当代批评有深远影响的小众理论,也给予了恰当的篇幅。这种全面而深入的选材策略,意味着读者无需在学完此书后,立即去翻阅大量补充读物来弥补知识的空白,它为建立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提供了极其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了“概览”而不“肤浅”。

评分

评分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在十八世纪中叶完成的一部章回小说。当时仅以稿本的形式在小圈子里流行,1803年刊行之后,逐渐为世人所知。至十九世纪后期影响日著,如日中天,促成了鲁迅后来称之为“谴责小说”的出现,诚如胡适所说,当时南方的社会小说家都在模仿《儒林外史》。但对这部重要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却向来充满了争议。在今天通行的排行榜中,《儒林外史》跻身于六大古典小说之列,与同时的《红楼梦》齐名,但学界的评价和流行的程度却难与《红楼梦》同日而语。鲁迅当年就感叹:“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又说“伟大也要有人懂”(《叶紫〈丰收〉序》。可见,读懂这部小说并非易事。但是这部小说究竟因为什么而伟大永久呢? 十九世纪以来的读者所见不同,各有所取。清代的一些读者在小说中看到了当代文坛和官场的逼真镜像,“如铸鼎象物,魑魅魍魉,毛发毕现”(卧闲草堂本的评语),这部文人小说因此成了文人读者自我省鉴的必读之书:“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而小说的核心,在他们看来,则是对世俗价值,尤其是对“功名富贵”的否定。进入二十世纪,对《儒林外史》的解读显示了更多的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五四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否定儒家思想和官方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制度)的讽刺小说,而晚近的学者却往往从儒家的立场出发对它作出解读,甚至视之为儒家小说。关于《儒林外史》的结构和风格,也同样众说纷纭,难以定夺。 《儒林外史》,一个挥之不去、却又充满了歧义的话题。 商伟的《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顾名思义,以《儒林外史》对儒礼的批判和重构为出发点,展开论述,表明这部小说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它“婉而多讽”地呈现出士林的众生百相,世态炎凉,而且还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深刻困境。十八世纪的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秩序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历史性转变的产物,也构成了对它们的批判性回应。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它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难以取代的重要地位。 商伟指出,《儒林外史》对儒礼的重构还体现为一个自我质疑和自我否定的过程。吴敬梓在第37回呼唤出儒礼的新的愿景,却又在接下来的章回中把它变成了审视和质疑的对象,将它潜在的问题和后果一一展示在读者的面前。这样一个悖论的姿态和自我对抗的冲动在当时其它文体的写作中并不多见,也正是《儒林外史》难以企及之处。除去稍后出现的《红楼梦》,别的章回小说也很少能够做得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林外史》的出现揭示了十八世纪儒家道德想象所获得的自我意识的全新高度,而不能简单地视为思想史上一个无足轻重或可有可无的注脚。 在把握《儒林外史》呈现儒礼的脉络时,商伟将理论建构、文本细读和考据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小说的37回为例:这一回是小说的主题结构的中心,以几乎整回的篇幅详细描写了泰伯祭礼的全过程。但是这样的写法读上去却像是一个反高潮,甚至让现代读者疑心为有意的反讽。商伟通过细心考辨,确认这一回是以当时流行的儒家仪注,也就是仪式指南为依据,撰写而成的。不仅如此,吴敬梓在小说此后的部分中还以仪注为叙述线索,一直串连到48回有关王玉辉的情节,并且创造了一个小说内部回溯阅读的瞬间,让我们跟着王玉辉一同透过泰伯祠墙上贴的仪注单重读小说的37回,因此围绕着儒礼实践的主题,展开了一个不断探索而又不断反躬自省的动态过程。这个例子表明,理论、细读和考据如何相互生发,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对《儒林外史》的解释:一方面在小说与当代的礼仪论述和实践之间建立历史的关联,另一方面则将小说内部的情节前后串联连起来,从而准确地再现吴敬梓礼仪叙述的脉络层次和内部动力。 《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还涉及了其它一些主题,这些主题对于理解《儒林外史》以及十八世纪的思想文化具有不可多得的重要意义:历史,时间,反讽叙述与抒情意识等等。《儒林外史》自称“外史”,用闲斋老人序中的说法,是“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那么,该如何解释小说的这一自我定位?它与历史叙述的关系又应该怎样来理解?商伟对《儒林外史》的分析表明,吴敬梓真正把世俗时间带入小说,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历史和文学叙述在封闭、抽象的时间中自我演绎和自我完成的写法。商伟通过小说中的一些例子,指出吴敬梓有时甚至采用了近似新闻体的写作,根据小说原型人物的经历,对有关情节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赋予了小说叙述以现在进行时的特征,也让读者直接感知了作者写作期间所经验的世俗时间,及其悸动、断裂、突转和变化无常。

评分

考研用书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送货也很快。

评分

浓缩精要,脉络清析,注重不同理论间的演变和发展

评分

评分

浓缩精要,脉络清析,注重不同理论间的演变和发展

评分

这个教材我觉得在西方文论里面应该算作最晓畅、条理的了。

评分

第一次作教材用,写得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