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在心:教育、环境、人类前景

大地在心:教育、环境、人类前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卫·W·奥尔 著,君健,叶阳 译
图书标签:
  • 教育
  • 环境
  • 人类学
  • 生态学
  • 可持续发展
  • 未来学
  • 哲学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大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84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853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卫·W.奥尔痛心于目前地球普遍的环境灾难,并相信这是教育失败的确凿证据。作为思想家、环境学者以及环保实践者,他为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不同读者写了《大地在心:教育、环境、人类前景》中的这些文章,反思西方文明的历史和现状,提出重构教育的思想。教育作为文明的支点,在挽救环境、挽救文明、挽救人类的使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的深层改革,并配合以政治和生活方式的改革,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是其要义所在。对于那些献身于建设一个比现在更美好的世界的人,《大地在心:教育、环境、人类前景》可以作为思考与实践的常用手册。

内页插图

目录

致谢词
十周年版介绍
本书介绍
第一部分 教育问题
1.教育的目的
2.教育的危险
3.教育的问题
4.教育的商业化
第二部分 首要原则
5.爱
6.关于智慧的一些想法
7.对水和石油的思考
8.美德
9.森林和树木
10.政治学
11.经济学
12.判断:帕斯卡尔赌博和狂热经济学
第三部分 教育的再思考
13.大学评级
14.学科的问题和问题的学科
15.专职化和人类前景
16.设计的智慧
17.教学建筑
18.农业和人文教育
19.教育选民,放眼未来
第四部分 教育的终极目的
20.爱上它还是失去它:迫近的生物亲缘本能革命
21.慎待环境的世界
22.价格和生命的交换:美国食品体系的代价
23.避难还是还乡?未来美国农村猜想
24.困苦中的希望
结束语:大地在心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1.教育的目的
  如果今天是地球上普通的一天,今天我们会失去一百一十六平方英里的热带雨林,或者说每一秒钟失去大约一英亩的热带雨林。今天我们会有七十二平方英里的土地被沙漠化,这是人类管理不善和人口过剩造成的结果。今天我们会失去四十到二百五十个物种,并且没人知道失去的数字是否就只有四十到二百五十。今天,我们人类会增加二十五万人口。今天,我们会排放二千七百吨的氯氟碳和一千五百万吨的二氧化碳到大气层中。今夜,地球温度会稍微升高,地球上的水会更加酸性,生物圈会更加破损严重。到年底,这些数字会变得惊人:总计失去的热带雨林会相当于华盛顿州的面积;沙漠化的土地会相当于西弗吉尼亚州的面积;全球人口会增加九千多万。到2000年,地球上1900年存在的物种中,或许有高达20%的会灭绝。
  真实情况是,我们未来健康和繁荣所依赖的很多东西都在极度危险之中:气候的稳定性, 自然系统的恢复能力和生产能力,大自然的美景及生物的多样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结果不是那些无知的人造成的,而是很大程度上由那些工学士、理学士、法学士、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们造成的。伊利.威塞尔一度持有同样的观点,他指出:前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达豪集中营、布痕瓦尔集中营大屠杀的设计者和刽子手们曾经是康德和歌德的后代,这些人都被认为接受过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但是他们受到的教育没有阻止暴行的发生。到底他们受的教育错在哪里呢?按照威塞尔(1990)的话说:
  这种教育强调的是:理论而不是价值;概念而不是人类;抽象而不是感知;答案而不是问题; 空洞的意识和效率而不是道德感。
  我相信,同样的结论也适合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对自然界,教育过于强调理论而不是价值;强调抽象而不是感知;强调精妙的答案而不是问题;强调技术效率而不是道德感。作为地球上唯一经历了各个演变时期的人类不能明白这些,其后果之严重绝非一般,相当于门诺教徒没有教义。我的观点很简单,那就是教育无法保障行为得体,无法保障行为谨慎,无法保证行为明智。更多的类似的教育,只能使问题严重化。这并不是说无知最好,而是更加强调了教育的价值必须用行为规范和人类的生存标准来衡量。21世纪,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显得如此之大。能挽救我们的不是教育,而是某种教育。
  ……

前言/序言


《大地在心:教育、环境、人类前景》 引言 本书《大地在心:教育、环境、人类前景》是一部深刻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著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生态保护的宣言,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意识觉醒的哲学思辨。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将教育、环境和人类的未来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试图揭示在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面前,教育的根本性作用,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构建一个可持续、和谐的人类前景。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环境问题,而是深入剖析了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思考方向。 第一部分:危机的根源——失衡的文明与疏离的认知 在问题的开端,作者敏锐地指出,当今人类面临的诸多环境困境,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文明发展模式与人类认知模式失调的必然结果。数个世纪以来,以征服自然、攫取资源为核心的工业文明,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这种模式将自然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宝库,将人类置于自然之上,由此产生了深刻的“自然疏离感”。我们不再将自己视为大地肌体的一部分,而是成为旁观者,甚至掠夺者。 这种疏离感并非源自天然,而是教育的缺席或变形所致。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更侧重于培养适应工业化社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而对自然的情感连接、对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以及对可持续发展伦理的培育,却往往被边缘化。我们学习如何“改造”自然,却很少学习如何“理解”自然;我们掌握了工具,却失去了与大地的“心”的沟通。这种认知上的鸿沟,使得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时,也加速了对环境的破坏,而未能及时觉察到其长远后果。 作者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对现实的观察,揭示了这种文明模式的内在逻辑:追求无限增长,以短期经济效益为导向,忽视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和物质循环的有限性。这种逻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产方式到消费习惯,从城市规划到能源结构,无不体现着对自然的粗暴干涉和对环境的透支。这种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短视”的生存策略,它忽视了长远的未来,更忽视了人类作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一员所应承担的责任。 第二部分:教育的再造——重塑意识与赋能行动 面对严峻的现实,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教育在重塑人类意识和赋能可持续行动中的核心作用。《大地在心》并非主张回归原始,而是强调一种“返璞归真”式的教育革新。这种革新,首先在于重新构建人类与大地的关系。它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探索一种“生态智慧”,即理解自然规律,尊重生命多样性,认识到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完全依赖于健康的生态系统。 具体的教育实践,应从基础教育开始,将生态环境教育融入课程体系的各个层面。这不仅是增加一门“环境科学”课程,而是要将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艺术等所有学科中。例如,在文学课上,可以解读那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作品;在地理课上,可以深入探讨区域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在历史课上,可以反思不同文明与环境的关系变迁;在科学课上,则应强调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人类活动的潜在影响。 更重要的是,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情感连接”。这种情感连接,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和感悟来建立。作者呼吁回归自然,倡导户外教育、田园教育、社区参与式环境项目,让学生在泥土中感受生命的律动,在星空下仰望宇宙的浩瀚,在河流边聆听大地的呼吸。通过亲身参与生态修复、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活动,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个体行动的力量,并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跨学科、跨文化的教育视野。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打破学科壁垒,融合科学、人文、社会、经济等领域的知识,形成 holistic 的解决方案。同时,也需要借鉴不同文化中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例如原住民的生态哲学,以及东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我们可以拓展思维模式,找到更具包容性和创造性的解决路径。 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赋能个体,使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这意味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辨析虚假信息,理解复杂的环境议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设计和实践新的环保技术和生活方式;更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让他们能够与他人携手,共同应对挑战。 第三部分:人类前景的展望——重塑文明与共生未来 《大地在心》的最终落脚点,是对人类前景的深刻展望。作者认为,只有当人类真正将“大地在心”,才能迎来一个可持续、繁荣的未来。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一场深刻的文明重塑。 这种文明重塑,意味着要颠覆过去那种以无限增长为核心的经济模式,转向以“生态平衡”和“福祉最大化”为导向的新型经济。这需要我们重新定义“发展”,将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纳入经济核算,鼓励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和共享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废弃物的最小化、以及对生态系统的修复,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在社会层面,需要构建更具韧性和公平性的社会结构。这意味着要关注弱势群体在环境问题中的脆弱性,推动环境正义;要促进社区参与,赋予地方社群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话语权;要倡导负责任的消费文化,引导公众形成简约、健康的生活方式。 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回归。在物质主义泛滥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满足,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不完全在于物质的占有,而在于与自然、与他人的和谐连接。通过冥想、艺术、哲学等方式,我们可以深化与大地的精神联系,培养同情心、谦卑感和责任感。 作者对人类前景的展望,并非一厢情愿的乐观,而是基于对教育力量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人类内在潜能的深刻信任。他相信,当教育真正触及人心,当每个个体都能感受到大地的心跳,当每一个行动都能遵循生态的规律,人类就有可能在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繁荣与幸福。 《大地在心:教育、环境、人类前景》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的著作。它提醒我们,人类的未来与大地的健康息息相关,而实现这一未来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过教育,重塑认知,唤醒良知,最终与大地“心心相印”,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它不是一个预言,而是一份呼唤,一份关于我们如何选择未来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极富张力的,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下蕴藏着汹涌的暗流。它巧妙地平衡了宏观哲学思辨与微观的田野观察。我尤其喜爱那些穿插在理论论述中的人物侧写。那些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高度提炼的教育工作者形象,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坚持,为冰冷的理论披上了一层鲜活的血肉。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绝不枯燥,反而像是一部关于现代文明困境的史诗。作者在讨论“人类前景”时,并没有采取悲观的宿命论,而是展现出一种近乎于“坚韧的希望”。这种希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对人类适应能力和创造潜能的深刻信任。他似乎在说,真正的变革往往不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而是发生在我们日常的互动、在教室的角落里,在一次对自然现象的共同探索之中。这种对个体能动性的肯定,是全书最鼓舞人心的力量之一,它让人重新燃起对日常工作的热爱与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堪称惊人,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深意。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大致消化了关于“代际责任”的那几章。那种论证的严谨性,简直像是在构建一座精密的知识迷宫,每一步转折都暗藏着对传统线性时间观的挑战。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提醒我们:我们今天的每一个教育决策,都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其涟漪将持续扩散,直到触及我们尚未谋面的后代的心灵与生存空间。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将环境问题仅仅视为一个技术或资源分配的问题,而是将其提升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进行拷问。读到此处,我忍不住放下笔,陷入长久的沉思:我们究竟如何向下一代解释,我们曾拥有的那份对自然的敬畏感,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被稀释、被遗忘的?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极具挑战性的视角,它迫使我们直面自己的伦理赤字,并试图在教育的实践中寻找弥补的路径,这绝不是一本能让人轻松翻阅的读物,它要求读者付出同等的智力投入。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颇具匠心,它不像传统学术专著那样泾渭分明,反倒更像是一首多声部的交响乐,不同的主题——教育的范式、生态的警示、人性的探寻——时而合奏,时而独奏,最终汇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发现,作者对词汇的精确拿捏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例如,他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反思,就远超出了我们通常理解的经济效率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文化传承与精神丰裕度的维度。在某些章节中,作者的论述密度高到需要我借助笔记本记录关键的连接点,以确保我没有错过他精心设置的逻辑跳跃。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再教育”。它强迫我跳出自己固有的认知框架,去用一种更具生态整体性的眼光来审视那些平日里习以为常的教育实践。可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认知工具箱,远超出了单一学科的范畴,直指心性。

评分

这本厚重的文集,坦白说,拿到手时我有些犹豫。封面设计简洁,却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如同书名所暗示的,它似乎在邀请我们一同潜入一个宏大叙事的深处。我一直对那种将看似疏离的领域——比如“教育”与“环境”——进行深度对话的作品抱有浓厚的兴趣。初读之下,最先抓住我的是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节奏。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惊世骇俗的论断,而是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园丁,耐心地铺陈着土壤的肌理、水分的流动,以及种子破土而出的那些微妙的征兆。我特别欣赏其中几篇关于“在地知识”与“未来想象”的探讨。这些章节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腔调,而是充满了对具体案例的细致观察和人文关怀。仿佛作者手中拿着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小心翼翼地剖析着我们当代社会教育体系中那些被系统性忽视的“生态盲点”。读完第一部分,我感到一种被唤醒的紧迫感——不是那种廉价的恐慌,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后的审慎乐观。那种乐观,源于对事物复杂性的全然接纳,而非简单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口号。

评分

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奇特的平静,夹杂着对现实世界更清晰的感知力。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它彻底改变了我们提出问题的角度。它成功地将“教育的本质”与“地球的健康”绑定在一起,构成了一种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作者的语言风格,在某些段落中展现出一种古典的、近乎散文诗般的抒情,而在另一些段落中,则瞬间切换为犀利、不留情面的批判性分析。这种文风的交替使用,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动态的张力,避免了单一风格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我个人认为,任何在教育领域耕耘多年、或对人类未来心存挂碍的人,都应该认真对待这部作品。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长期的精神契约,它要求读者持续地在思想中反刍,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指引。它是一次深刻的、面向未来的心灵洗礼。

评分

质量很好,到货速度很快

评分

大卫•W.奥尔痛心于目前地球普遍的环境灾难,并相信其根源就在我们教育的失败。作为思想家、环境学者以及环保实践者,他反思西方文明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以教育拯救环境的思想。教育是文明的支点,是人类挽救环境与自救的起点。对教育进行深层改革,配合以政治和生活方式的改革,来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是其要义所在。

评分

大卫·W.奥尔痛心于目前地球普遍的环境灾难,并相信这是教育失败的确凿证据。作为思想家、环境学者以及环保实践者,他为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不同读者写了《大地在心:教育、环境、人类前景》中的这些文章,反思西方文明的历史和现状,提出重构教育的思想。教育作为文明的支点,在挽救环境、挽救文明、挽救人类的使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的深层改革,并配合以政治和生活方式的改革,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是其要义所在。对于那些献身于建设一个比现在更美好的世界的人,《大地在心:教育、环境、人类前景》可以作为思考与实践的常用手册。

评分

对于那些献身于建设一个比现在更美好的世界的人,本书可以作为思考与实践的常用手册。

评分

作者集中驳斥了部分学者所坚持的“消逝的农村经济”、“快乐的英格兰”、“黄金时代”等缅怀旧日农村的错误观念,指出这些观念只是作者的想象,无论是历 史事实,还是部分作家的作品,都显示出昔日的英国农村充满了苦难,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既不等同于落后和愚昧,也不是充满欢乐的故园;同理,城市虽然是在新的生产方式确立后兴盛起来的,但城市并不必然代表了进步,城市也面临太多的问题。简言之,城市无法拯救乡村,乡村也拯救不了城市。城市与乡村的这种矛盾与张力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遇到的一场全面而重的危机,要化解这场不断加深的危机

评分

作者集中驳斥了部分学者所坚持的“消逝的农村经济”、“快乐的英格兰”、“黄金时代”等缅怀旧日农村的错误观念,指出这些观念只是作者的想象,无论是历 史事实,还是部分作家的作品,都显示出昔日的英国农村充满了苦难,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既不等同于落后和愚昧,也不是充满欢乐的故园;同理,城市虽然是在新的生产方式确立后兴盛起来的,但城市并不必然代表了进步,城市也面临太多的问题。简言之,城市无法拯救乡村,乡村也拯救不了城市。城市与乡村的这种矛盾与张力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遇到的一场全面而重的危机,要化解这场不断加深的危机

评分

质量很好,到货速度很快

评分

对于那些献身于建设一个比现在更美好的世界的人,本书可以作为思考与实践的常用手册。

评分

对于那些献身于建设一个比现在更美好的世界的人,本书可以作为思考与实践的常用手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