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细菌历险记 [11-14岁]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细菌历险记 [11-14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士其 著
图书标签:
  • 科普读物
  • 少儿读物
  • 细菌
  • 微生物
  • 科学普及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 儿童文学
  • 成长
  • 知识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25388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93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11-14岁
  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

内容简介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展现科学之真、善、美,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细菌历险记》是丛书系列之《细菌历险记》,内容包括《我的名称》、《我的籍贯》、《我的家庭生活》、《无情的火》、《水国纪游》、《生计问题》、《呼吸道的探险》、《肺港之役》、《吃血的经验》、《乳峰的回顾》、《食道的占领》、《肠腔里的会议》、《清除腐物》等。

作者简介

高士其,1905—1988,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1931年回国历任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桂林盟军服务处技术顾问、食品研究所所长,《自然科学》副主编,一级研究员。全国一、二、三、四、五届人大代表,中国科协顾问、常委,中国科普创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保护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0年,他参加全国科学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科学普及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中华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儿童科学画库》和全国科学技术协会顾问,当选为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全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主席、第一届至第七屑全国人大代表。高士其以伤残之躯,撰写约75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2800余行科学诗,著书18本。主要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和传染病作斗争》、《我们的土壤妈妈》、《谈眼镜》、《炼钢的故事》、《高士其科学小品甲集》、《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等。

目录

科学童话:菌儿自传
我的名称
我的籍贯
我的家庭生活
无情的火
水国纪游
生计问题
呼吸道的探险
肺港之役
吃血的经验
乳峰的回顾
食道的占领
肠腔里的会议
清除腐物
土壤革命
经济关系
科学小品:细菌与人
人生七期
人身三流
色——谈色盲
声——爆竹声中话耳鼓
香——谈气味
味——说吃苦
触——清洁的标准
细菌的衣食住行
细菌的大菜馆
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祖宗——生物的三元论
清水和浊水
地球的繁荣与土壤的劳动者
细菌学的第一课
毒菌战争的问题
凶手在哪儿
科学趣谈:细胞的不死精神
细胞的不死精神
单细胞生物的性生活
新陈代谢中蛋白质的三种使命
民主的纤毛细胞
纸的故事
漫谈粗粮和细粮
炼铁的故事
谈眼镜
“天石”
灰尘的旅行
电的眼睛
镜子的故事
摩擦
热的旅行
温度和温度计
从历史的窗口看技术革命
土壤世界
水的改造
水的清浊
衣料会议
光和色的表演
血的冷暖
星际航行家离开地球以前
谈寿命
未来的旅行
蜜蜂的故事
庄稼的朋友和敌人
大海的宝藏
大力宣传戒烟


梦幻小说

精彩书摘

  我的名称
  这一篇文章,是我老老实实的自述,请一位曾直接和我见过几面的人笔记出来的。
  我自己不会写字,写出来,就是蚂蚁也看不见。
  我也不曾说话,就有一点声音,恐怕苍蝇也听不到。
  那么,这位笔记的人,怎样接收我心里所要说的话呢?那是暂时的一种秘密,恕我不公开吧。
  闲话少讲,且说我为什么自称做“菌儿”。
  我原想取名为微子,可惜中国的古人,已经用过了这名字,而且我嫌“子”字有点大人气,不如“儿”字谦卑。
  自古中国的皇帝,都称为天子。这明明要挟老天爷的声名架子,以号召群众,使小百姓们吓得不敢抬头。古来的圣贤名哲,又都好称为子,什么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真是“子”字未免太名贵了,太大模大样了,不如“儿”字来得小巧而逼真。
  我的身躯,永远是那么幼小。人家由一粒“细胞”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细胞变成一根青草,一把白菜,一株挂满绿叶的大树,或变成一条蚯蚓,一只蜜蜂,一头大狗,大牛,乃至于大象、大鲸,看得见,摸得着。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团结,所以变来变去,总是那般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一颗,又短又细又寒酸。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做“菌儿”。为“儿”的原因,是因为小。
  至于“菌”字的来历,实在很复杂,很渺茫。屈原所作《离骚》中,有这么一句:“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这里的“菌”,是指一种香木。这位失意的屈先生,拿它来比喻贤者,以讽刺楚王。我的老祖宗,有没有那样清高,那样香气熏人,也无从查考。
  不过,现代科学家都已承认,菌是生物中之一大类。菌族菌种,很多很杂,菌子菌孙,布满地球。你们人类所最熟识者,就是煮菜煮面所用的蘑菇香蕈之类,那些像小纸伞似的东西,黑圆圆的盖,硬短短的柄,实是我们菌族里的大汉。当心呀!勿因味美而忘毒,那大菌,有的很不好惹,会毒死你们贪吃的人呀。
  至于我,我是菌族里最小最小,最轻最轻的一种。小得使你们肉眼,看得见灰尘的纷飞,看不见我们也夹在里面飘游。轻得我们好几十万挂在苍蝇脚下,它也不觉着重。真的,我比苍蝇的眼睛还小1000倍,比顶小一粒灰尘还轻100倍哩。
  因此,自我的始祖,一直传到现在,在生物界中,混了这几千万年,没有人知道有我。大的生物,都没有看见过我,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不知道也罢,我也乐得过着逍逍遥遥的生活,没有人来搅扰。天晓得,后来,偏有一位异想天开的人,把我发现了,我的秘密,就渐渐地泄露出来,从此多事了。
  这消息一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大家都惊惶起来,觉得我比黑暗里的影子还可怕。然而始终没有和我对面会见过,仍然是莫名其妙,恐怖中,总带着半疑半信的态度。
  “什么‘微生虫’?没有这回事,自己受了风,所以肚子痛了。”“哪里有什么病虫?这都是心火上冲,所以头上脸上生出疖子疔疮来了。”“寄生虫就说有,也没有那么凑巧,就爬到人身上来,我看,你的病总是湿气太重的缘故。”这是我亲耳听见过三位中医,对于三位病家所说的话。我在旁暗暗地好笑。
  他们的传统观念,病不是风生,就是火起,不是火起,就是水涌上来的,而不知冥冥之中还有我在把持活动。
  因为冥冥之中,他们看不见我,所以又疑云疑雨地叫道:“有鬼,有鬼!有狐精,有妖怪!”其实,哪里来的这些魔物,他们所指的,就是指我,而我却不是鬼,也不是狐精,也不是妖怪。我是真真正正、活活现现、明明白白的一种生物,一种最小最小的生物。
  既然也是生物,为什么和人类结下这样深的大仇,天天害人生病,时时暗杀人命呢?说起来也话长,真是我有冤难申,在这一篇自述里面,当然要分辨个明白,那是后文,暂搁不提。
  因为一般人,没有亲见过,关于我的身世,都是出于道听途说,传闻失真,对于我未免胡乱地称呼。
  虫,虫,虫——寄生虫,病虫,微生虫,都有一个字不对。我根本就不是动物的分支,当不起“虫”字这尊号。
  称我为寄生物,为微生物,好吗?太笼统了。配得起这两个名称的,又不止我这一种。
  唤我做病毒吗?太没有生气了。我虽小,仍是有生命的啊。
  病菌,对不对?那只是我的罪名,病并不是我的职业,只算是我非常时的行动,真是对不起。
  ……

前言/序言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宏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的名字,倍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
  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细菌历险记 [11-14岁] 穿越微观世界,开启一场奇妙的生命探索之旅! 这套《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细菌历险记》[11-14岁],并非一本孤立的书籍,而是将人类对微观生命认识的璀璨成果,以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编织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知识盛宴。它集合了众多屡获殊荣的科普佳作,共同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细菌,这个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却又鲜为人知的微小世界。 不仅仅是“细菌”,更是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当我们谈论“细菌”时,脑海中可能浮现出“病菌”、“疾病”、“不洁”等负面联想。然而,《细菌历险记》将彻底颠覆你的认知。这套书系将带领读者深入细菌的世界,揭示它们作为生命体最原始、最纯粹的存在形式。你将了解到,细菌并非只是“坏家伙”,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地球生命演进史上的先驱,是无数复杂生命得以生存的基石。 从起源到演化:生命的蓝色星球,细菌的远古足迹 书籍将带你回溯到地球生命的黎明。在那个尚无复杂生物的年代,是细菌,以其惊人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率先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繁衍生息。你将看到,正是这些微小的生命,通过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成分,为后来更复杂生命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它们如何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它们的 DNA 如何编码着亿万年的进化密码?这套书系将以生动的故事和翔实的科学解释,为你展现细菌作为地球生命“元老”的辉煌过往。 无处不在的邻居:细菌与人类的共生关系 细菌并非只存在于我们的“敌人”列表中,事实上,它们是我们最亲密的“邻居”。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微生物王国,其中绝大多数是细菌。你将惊叹于,你的消化系统为何离不开肠道细菌的帮助?你的免疫系统又是如何与体内的友好细菌协同作战,抵御外来病原体的?《细菌历险记》将深入剖析人类与细菌之间错综复杂但又至关重要的共生关系。从预防疾病到促进健康,从食物的制作到环境保护,细菌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们与我们息息相关,共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 从对抗到理解:医学的进步,细菌的“前世今生” 医学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与细菌“斗争”的历史。从发现致病菌到开发抗生素,从疫苗接种到基因疗法,人类对细菌的认识和控制能力不断提升。这套书系将以历史的视角,为你讲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揭开细菌的神秘面纱,从而拯救无数生命。你将了解到,并非所有的细菌都是坏的,理解它们的生存之道,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它们的优势,或是有针对性地抑制它们的危害。 细菌的“黑科技”:生物技术与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对细菌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高度。《细菌历险记》将为你揭示细菌的“黑科技”。你将看到,科学家们如何利用细菌的强大功能,生产药物、制造生物燃料、降解污染物,甚至改造基因,创造出更健康的作物。未来,细菌将在疾病治疗、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套书系将为你描绘一幅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让你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 深入浅出的叙事,点燃求知欲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细菌历险记》之所以成为典藏,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它摒弃了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讲解,而是将复杂的科学概念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的比喻和精美的插图中。每一本书都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冒险,带领读者在微观世界中穿梭,与各种形态各异的细菌“对话”,感受生命的神奇。 故事性: 故事围绕着细菌的生命周期、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它们与宿主之间的互动展开,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亲历细菌的“冒险”。 趣味性: 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科学原理比作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直观性: 大量的科学插图、示意图和照片,清晰地展示了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活动,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认识。 启发性: 鼓励读者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 为11-14岁青少年量身定制的科普盛宴 这套书系特别针对11-14岁的青少年读者,在内容深度和语言表达上都进行了精心的考量。它既有足够的科学严谨性,又能保证青少年能够理解和接受。通过阅读这套书,青少年不仅能够拓宽科学视野,了解基础的生命科学知识,更能培养批判性思维,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乐趣,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科普的骄傲,知识的宝库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是对中国优秀科普图书的精选与汇集,它代表了中国科普创作的最高水准。《细菌历险记》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将中国科学家在细菌研究领域的智慧和贡献,以最易于传播和接受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套书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传承,一次对生命奥秘的深度致敬。 阅读《细菌历险记》,你将不仅仅是读了一本书,你将开启一段通往微观世界的奇幻旅程,你将重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你将拥有一双洞察生命细微之处的慧眼,你将点燃对科学永不熄灭的热情。 准备好,跟随细菌的脚步,开启这场激动人心的探索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四: 我通常对科普书不太感冒,觉得内容太偏学术化,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语言风格非常贴近我们这个年龄段的语感,幽默风趣,偶尔冒出的几句俏皮话总能让我会心一笑。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年轻读者“对话”,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教导”。书中对于科学概念的拆解和重构,充满了创意,比如将复杂的生命活动比喻成一场场精彩的团队协作,非常形象生动。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很多日常现象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对“生命”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一种积极探索、质疑一切的科学精神。可以说,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评分

评价五: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知识点融入到一条条引人入胜的主线故事中。这种叙事结构让知识的学习变得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更像是主动探索秘密的过程。书中对科学研究历史的穿插介绍,也让读者了解了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揭开谜团的,这对于培养我们的科学思维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伦理和科学前沿问题时的严谨态度,既没有过度渲染,也没有回避关键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开始探究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是一本能够真正陪伴读者成长的书,我相信多年后翻开它,依然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

评分

评价三: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阅读体验的人,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都非常棒,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这让我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翻开内页,版式设计干净清爽,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毫无压力。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小知识点和图表,都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证了科学的准确性,又做到了视觉上的美观。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冒险旅程,每翻过一页,都有新的惊喜等待着我。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满足初级读者的好奇心,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也能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绝对值得收藏的一本书,无论是自己阅读还是作为礼物送给朋友,都显得非常有品位。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这种科普读物会不会太说教,毕竟很多同类的书读起来都像是在上课。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人完全沉浸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书中对科学原理的解释巧妙地融入了故事发展,不生硬不突兀,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角色塑造的用心,那些细菌们都有了自己的“性格”,让整个故事充满了人情味。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种方式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途径。看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原来我们身边充满了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这是一本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的典范之作。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简直太精彩了,我一拿到手就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作者的叙事功力真是了得,把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讲得生动活泼,简直就像在看一部科幻大片。特别是书中对微生物世界的描绘,那种微观层面的惊险刺激,让我仿佛真的进入了那个充满奇妙生物的异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想象力的飞扬,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生物学,尤其是对细菌世界的好奇心。书里的插图也特别精美,色彩丰富,细节到位,让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同龄人,相信它会成为你书架上最闪亮的一颗星。读完之后,我甚至开始留意生活中的各种微生物现象,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价格,是一次知识与乐趣并存的绝佳体验。

评分

不错的书,给小朋友们的礼物,希望他们都成为小书虫

评分

书看完了,孩子说很好?,真心不错???

评分

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会得到不同的感受,这与读者的心态与人品有关,当然也与书本身有关。一本好书确实能反映生活的五光十色。

评分

好,小孩子,喜欢!

评分

书不错 活动价也不贵哦

评分

不错不错很好很好

评分

一、有的书可以泛读,而有些书则必须细读、精读,必要时应该记笔记,有诗云:“万绿丛中一点红”,这里我们不妨借喻,把读书的泛览比做万绿之丛,把精读、细读看成一点之红,进而把“万绿”比作茂密的树叶,那么没有绿叶就育不出红花;没有红花,绿叶也徒有其茂,空有其绿。因此读书必须把泛览与精读的范围与内容选择好,结合巧,否则就是“学不善法”,引出的结果就是“事倍功半”。

评分

小学生很喜欢。

评分

非常不错,有故事的科普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