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中学历史年表系列:用年表读通中国史

无敌中学历史年表系列:用年表读通中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菡,黄东 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年表
  • 中国史
  • 中学
  • 学习
  • 教材
  • 通史
  • 历史学习
  • 知识梳理
  • 无敌中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ISBN:97871190811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897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无敌中学历史年表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无敌中学历史年表系列:用年表读通中国史》融合“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两大特色,相互对照,用一本年表读通中国史。

内容简介

  《无敌中学历史年表系列:用年表读通中国史》内容包括上起远古,下迄抗战胜利,依世纪分二十六章。公历年表标记年代、朝代、帝王年号、及精要历史大事,揽朝代兴衰,看历史演进。五百余条中国重要历史事件始末叙述,政争、改革、战役、变乱,解前因后果,掌来龙去脉。

目录

第一章 远古至约公元前11世纪
约170万年前~B.C.1000
河姆渡文化
鸣条之战
周公东征
宗法制
禅让制
盘庚迁都
分封制

第二章 公元前10~前7世纪
B.C.999~B.C.600周穆王时期-周定王七年
国人暴动
齐桓公尊王攘夷
葵丘之盟
枝之战
郑伯克叔段于鄢
管仲改革
城濮之战

第三章 公元前6~前4世纪
B.C.599-B.C.300周定王八年~周赧王十五年
初税亩
三家分晋
百家争鸣
合纵与连横
夫差复仇
李悝变法
商鞅变法

第四章 公元前3世纪
B.C.299~B.C.200周赧王十六年~西汉高帝七年
远交近攻
荆轲刺秦王
大泽乡起义
鸿门宴
长平之战
焚书坑儒
巨鹿之战

第五章 公元前2世纪
B.C.199~B.C100西汉商帝八年~西汉天汉元年
白登之围
七国之乱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置刺史
缇萦救父
文景之治
杨可告缗
……
第六章 公元前1世纪
第七章 公元1世纪
第八章 公元2世纪
第九章 公元3世纪
第十章 公元4世纪
第十一章 公元5世纪
第十二章 公元6世纪
第十三章 公元7世纪
第十四章 公元8世纪
第十五章 公元9世纪
第十六章 公元10世纪
第十七章 公元11世纪
第十八章 公元12世纪
第十九章 公元13世纪
第二十章 公元14世纪
第二十一章 公元15世纪
第二十二章 公元16世纪
第二十三章 公元17世纪
第二十四章 公元18世纪
第二十五章 公元19世纪
第二十六章 公元20世纪

精彩书摘

  晋文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他曾受到骊姬迫害,被迫流亡国外19年。襄王十六年、鲁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他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流亡19年历尽艰辛,回国之后,便力图追随齐桓公。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建立了上、中、下三军。中军主将称为“元帅”,在军队中建立起元帅负责的制度,这对于改善晋军的指挥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并且,中军主帅平时就是国家的行政管理者,这其实是一种军政合一的体制。另外,晋文公在流亡过程中,善于吸纳人才,在执政过程中,也注意发现人才。比如设立三军主将时,中军主将是未与文公流亡的卻觳;在城濮之战时,由于元帅卻毅死去,晋文公便将在战争中展露指挥才华的先轸破格提拔为主将,这种风气使得晋军能人辈出,在与楚军和秦军的争雄中保持了优势地位。晋文公的霸业是从平定周王室内乱开始,他执政的那一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联合狄人进攻成周,周襄王逃亡。于是晋文公奉命勤王,活捉了王子带,迎接周襄王回都。晋文公由此赢得了诸侯的敬重,其霸业渐渐建立起来。
  城濮之战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楚兵攻宋缗邑(今山东金乡县东北),被宋击败。第二年,楚成王带着陈、蔡、郑、许四国合兵攻宋,宋向晋国求援。晋文公对于能否战胜楚军没有信心,而且楚曾经在他流亡过程中给予帮助,晋文公也不想与楚交恶。但众多卿士却建议救宋,并击败楚军建立霸业。于是晋文公决定起兵救宋,先进行阅兵,确立了三军体制,任命了指挥将佐。晋文公不直接救宋,而是去攻击楚的盟国曹和卫。晋先与齐结盟,致使卫国倒戈;然后进攻曹国,楚军识破晋军意图,并不救曹,而全力攻宋。晋军大将先轸建议,保证曹国土地补偿宋国失地,让宋坚持,并让宋求助齐、秦干涉,楚国必然不听,如此齐、秦就会坚定地站在晋国一边。由于晋取得了齐、秦的支持,楚成王自己退回到申,让包围宋国的令尹子玉撤围归国。子玉不听,决心与晋军一战。楚成王很生气子玉不听命令,便没有再给予其足够的后援部队。子玉先率军北上,晋文公名义上是为了报答自己流亡时楚国的接待之情,退避三舍(九十里),实际是消除楚军锐气。四月,晋军及宋、秦、齐军与楚、陈、蔡军战于城濮(今山东范县临濮集)。晋下军将虎皮蒙在战车之上,吓得陈、蔡国军队溃败;然后击败楚右军,接着晋军中军与上军击楚左军,大败之。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无敌中学历史年表系列:用年表读通中国史”: --- 书名:《帝国兴衰:从夏商到清末的权力演变与文化交织》 引言: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的碰撞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审视自中华文明肇始以来,直至近代转折点,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脉络。我们不仅关注朝代的更迭、疆域的拓展与收缩,更着重剖析支撑这些宏大叙事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以及思想文化的深层逻辑。本书致力于在宏观的权力演变中,捕捉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与命运的关键性转折点,并探讨不同历史阶段中,文化、制度与社会思潮的相互作用。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早期的制度奠基(夏、商、周) 本书开篇追溯了传说中的夏朝,并立足于考古学和文献学的交叉证据,探讨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随后,深入剖析商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与神权政治的紧密结合。重点章节将聚焦于西周的分封建制与宗法制度。我们详细阐述了这一套复杂的社会组织如何有效地维系了庞大的早期王朝,并分析了其在历史后期的内在张力,这些张力最终导致了礼乐秩序的崩塌。 第二部分:变革的洪流与思想的黄金时代(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被誉为“轴心时代”,是中华思想史的爆发点。本书不满足于简单罗列诸子百家的观点,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铁器推广、井田制瓦解、兼并战争频仍——之下进行考察。 儒家与法家: 深入对比孔孟荀的仁政理想与商鞅韩非的中央集权蓝图,探讨这两种思想如何分别回应了社会对秩序和效率的渴望。 其他学派的贡献: 对道家、墨家等学派在政治哲学、伦理道德及科技发展上的独特贡献进行细致梳理,揭示了百家争鸣对后世政治实践的长期影响。 第三部分:大一统的构建与巩固(秦汉帝国) 秦朝的短暂与剧变是研究中国历史的绝佳案例。本书着重分析秦始皇如何以雷霆手段终结分裂,建立的郡县制、统一文字与度量衡等制度,如何为日后两千年的中央集权模式奠定了不可逆转的基础。 随后,重点转入汉代。我们详细考察了汉承秦制后的调整与发展,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深层政治意图,及其对士人阶层崛起的结构性意义。此外,本书对汉代的边疆政策(如对匈奴的军事与外交策略)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带来的物质与文化交流进行了详尽的叙述。 第四部分:分裂、融合与文明的转型(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盛世) 这是一个充满动荡但又孕育新生的时代。本书系统梳理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并深入分析了魏晋时期士族门阀的兴起,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重塑了社会阶层结构。 对于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过程,本书给予了特殊的关注,探讨了玄奘西行、佛教宗派的建立如何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哲学思辨、艺术创作乃至民间信仰。 隋唐的再度统一标志着中华帝国进入新的高峰。本书详细描述了隋朝的科举制度的创立,以及唐代在制度、文化、军事上的辉煌成就。重点剖析了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中外文化的交流盛况,以及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对帝国结构造成的致命性损伤。 第五部分:士大夫的崛起与理学的成熟(宋元时期)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经济上高度繁荣,文化上精致典雅,军事上却相对积弱。本书着重研究王安石变法的理念及其失败的原因,探讨了宋代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对国家走向的影响。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本书的关键主题之一。我们详尽考察了周敦颐、邵雍、二程直至朱熹的学说演变,分析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核心观念如何系统化地重塑了知识分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元朝的建立为中国历史增添了草原帝国的色彩。本书对比了蒙古人统治与传统汉地王朝的差异,特别是其在行政管理、民族政策以及对欧亚大陆的直接联系上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六部分:集权的高峰与帝国的僵化(明清中后期)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本书系统梳理了朱元璋废除丞相制、设立内阁等一系列旨在加强皇权的举措,并分析了宦官政治的反复出现对政治生态的腐蚀。明代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如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也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清朝入主中原,本书着重分析了满汉之间的权力平衡策略,如“摊丁入亩”等改革对人口与财政的影响。乾隆盛世的背后,是逐渐加剧的文化高压政策和对西学传入的迟滞。本书详尽论述了在盛世的表象下,清代后期面临的内忧外患,特别是社会矛盾的积累,为近代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未来的回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总结了中国历史数千年演变中形成的基本特征:对统一的执着、文官制度的强大韧性、以及周期性的社会危机与制度创新。这些历史的遗产,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复杂性的不可或缺的钥匙。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并非是它包含了多少我不知道的细节,而是它如何重塑了我对历史脉络的整体认知。在过去,我的历史知识是一块块碎片,偶尔还能拼凑出几张小图,但始终看不到全貌。这套年表系列就像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高分辨率的“全景图”。它强迫我去关注那些平时容易被忽略的“背景信息”——比如某一时期朝廷颁布的限制商业活动的法令,或者某一地域的人口迁徙记录,这些看似琐碎的点,却被清晰地放置在了时间轴上,让我开始思考它们与主线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其说这是一本年表,不如说它是一本“结构化思维引导手册”。它训练的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观察和关联的能力。这种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的学习体验,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掌控感和全局观,真正做到了“一眼望穿”历史的走势,而非迷失于具体的典故之中。

评分

我总觉得历史学习的最大障碍在于“时间感”的缺失。我们常常被局限在某一个事件的叙述中,忘记了那个事件发生时,世界其他地方发生了什么,或者那个事件对后世产生了多远的涟漪。这套年表系列在构建时间连续性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看似孤立的事件连接起来。比如,当我看到唐朝盛世的年表结束后,紧接着的五代十国部分,那种从极盛到极衰的断裂感,仅凭文字描述是很难体会到的。但在这里,每一个时间节点的并置,都清晰地体现了历史的惯性与突变。我甚至尝试着拿它与其他领域的知识(比如同时期的世界史或科技史资料)进行交叉比对,发现它提供的这个“中国史框架”异常稳固,可以作为一个可靠的参照系。它不仅仅是“记”历史,更是在“定位”历史事件在宏大时间河流中的准确位置。

评分

这本《无敌中学历史年表系列:用年表读通中国史》简直是为我这种一看到大段文字就头疼的“历史困难户”量身定做的救星!我一直觉得历史书那些密密麻麻的记载、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读起来就像走进了迷宫,根本抓不住重点。但是这本书的结构一打开,我就知道这次不一样了。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的厚重著作,而是真正做到了“年表”的核心价值——清晰、直观、有脉络。当我看到它把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重大事件、重要改革、关键战役,甚至一些文化思潮的萌芽,都用横向的时间轴和纵向的并列结构清晰地展示出来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太棒了。尤其是它在处理不同历史阶段的转折点时,总能用醒目的颜色或者特别的标注区分开来,让我一眼就能看出“哦,这里是分水岭”。说实话,我以前背历史年代总是记了东边忘了西边,但这本书让我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历史骨架”,现在再去看那些详细的史书,感觉就像在给这个骨架添肉,清晰多了,不再是空中楼阁了。对于准备考试的学生来说,这简直是提速增效的利器;而对于我这样的业余历史爱好者,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知识检索和串联的工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那种把历史写成连续剧、充满煽情色彩的叙事方式一直不太感冒,总觉得那样会冲淡历史本身的严肃性和逻辑性。所以,当我翻开这套年表时,它那种近乎“学术报告”的严谨排版风格,反而让我倍感亲切。它没有过多的文学润饰,而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最精准的日期去锚定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最让我欣赏的是它在并列信息时所展现出的深层次思考。比如,在记录某一朝代的兴衰时,它不会只写“某皇帝登基,某战役胜利”,而是会将同时期发生的社会经济政策变化、周边少数民族的动态,乃至重要的哲学思潮的代表人物,都精确地放在同一时间线上对比。这种“多维同步”的呈现方式,强迫你必须跳出单一的线性思维,去理解历史事件是如何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读完一个朝代的年表,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个精心制作的、信息密度极高的“历史仪表盘”,所有的核心数据都一目了然,远比那些长篇大论的论述更有效率。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历史文化普及的读者,我深知很多“工具书”往往在设计感和实用性之间难以平衡。很多年表做得花里胡哨,但信息密度低,或者反过来,过于简陋,导致知识点过于跳跃。但这本《无敌中学历史年表系列》在设计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平衡点。它的纸张质感非常好,排版留白恰到好处,即使长时间盯着密集的文字和时间戳,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妙的是,它在某些关键的“断代史”部分,会采用非常巧妙的图示来辅助理解。比如在描述魏晋时期的士族更迭或者宋代复杂的科举制度演变时,它用流程图或者树状图的形式植入到年表中,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制度的门槛。它似乎在用一种无声的语言告诉我:“历史是复杂的,但我们可以用更智慧的方式去拆解它。”这种对读者阅读体验的尊重和对知识结构清晰化的不懈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工具,更像是一件设计精良的阅读伴侣。

评分

还不错,看看历史,清晰明了

评分

正在看,希望对历史有所帮助

评分

评分

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

评分

书不错,纸张厚度可以,字迹清晰,全五星好评。

评分

学习历史的很好的工具书,同学们都说好的,都买

评分

印刷清楚挺好的

评分

好书,物流快,非常及时。

评分

特别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