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汉画像石刻等形象史料,具体而微地展示了汉朝人如何生活,是研究古代民俗和秦汉史的必读书。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先生晚期写的一本汉代历史专著。谢国桢先生专长于明清史,尤其是晚明史。他还是金石学大家。本书是谢国桢先生在研究兴趣中产生的研究新领域。谢国桢先生从汉代画像石入手,通过画像石传达的信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语言简练生动,篇幅短小精悍,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有相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符合“大家小书”系列的出版宗旨。
谢国桢,著名的历史学家,尤其在明清史领域是为数不多的学术之一。他师承“清华国学四大导师”,在自身的学涯中又发展和拓宽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范围。谢国桢先生博览群书、学养深厚,除了明清史研究,在文献学、金石学和汉代社会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硕果累累。新中国成立后他相继在南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为全国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元老级顾问。
一 汉代社会概况
汉族名称的由来
新城市出现
交通发展,边塞经济繁荣
汉代的四民
二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纺织业发展
漆、铜、陶器制造和煮盐冶铁等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度量衡和天文历算经验的积累与发展
汉代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
三 人民生活中的衣食
服饰
食品
餐具
民间习俗
四 人民生活中的住行
房屋建筑
首都长安的建设
亭障关隘
交通运输工具
五 文化艺术
汉字的新发展
工艺美术
民间的歌谣谚语
六 歌舞及文娱活动
汉代歌舞渊源
巫觋问题
汉代歌舞的形式与内容
汉代的歌舞乐团
其它文娱活动
七 汉代统治人民的方式
统治者的阶级压迫
汉光武帝为平抑民愤所采取的措施
统治者从思想上巩固封建秩序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
八 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知识分子在汉代的社会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党锢之祸
有汉一代的农民起义
汉朝建立,与北边的匈奴虽然进行过战争,但不久就结亲,和睦共处。又象在东南的南粤和闽粤,西南的夜郎、滇、巂,都和汉朝团结在一个领域之内。
据最近考古学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多出于一源。如《汉书·匈奴传》上说: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上说:四川的巴国“为黄帝高阳之支庶”。若东北鲜卑、乌桓诸民族,多为有禹氏之后。虽然传说不一定可靠,可是彼此之间,互有影响,当是无疑的。至于西南各兄弟民族,也有从马来亚来的,同处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内。各民族的形成,自然有他们的特点,文字语言也有差异,但也有其共同之处。总的说来,自秦统一中国之后,各兄弟民族人民“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携手并进,共同发展了经济和文化。以往的人,往往把各族人民习惯于国内的风俗服饰,说成是“华化”,是不够妥当的,应该认为是兄弟般的各族人民,彼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们祖国的人民,最能够吸取众长,因之胡人中有汉族的风俗,汉族中也有胡人的风俗。
……
《拙匠随笔》的随笔
吴良镛
前些年,有位年迈的国外建筑学者对我说,他由于年龄关系,具体的业务少了,致力于为某报建筑论坛专栏写稿。他发现,这类文章读者多,社会影响大,超过一般学术论文,他对自己新“领域”的开拓,欣然自得,信心甚足。当时,我只一听而过,并未去多想。
尔后,在编纂《梁思成文集》时,看到梁先生晚年的文章,特别是重读《拙匠随笔》之后,仍深有启发。文章不长,深入浅出,言之有物,立论清新。这些文章在当时就受到社会注意,我记得梁先生告诉过我,某日在机场,会到周恩来总理,因为各有不同的客人,还是总理发现了他,从他身后走上来,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的《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一文,我看了,写得很好!这类文章,以后不妨多写。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认识。”其实不止周总理看了很欣赏,其他如《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浅释统一变化规律,给予我们建筑教师的印象也是很深的,并常为人所引用。重读之余,我倒想起前面所说的那位国外建筑师的话来,我深感建筑是社会事业,它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也要求社会对建筑的广泛了解和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建筑的介绍与评论,目的就很明显了。
梁先生当时列了一张单子,计划先写10篇,每篇有一个主题,从建筑是什么开篇,内容也少不了一些典故,题目甚至来一点噱头。例如《从“燕用”——不祥的谶语说起》一文,从宋代汴京的建设与金中都建设,将开封的一些宫殿建筑构件搬到北京来,说到装配式建筑与近代建筑施工等,以几件具体的事看建筑发展之线索。梁先生说“题目新颖,人家一见就要看下去”,实际效果也正是如此。
“随笔”所写,都是他长期思考的问题,说古论今,旁征博引,写起来却一气呵成。他重视插图,都是亲自动手画,像颐和园长廊一幅,一再更改,画完颇为得意,可惜原稿遗失,《梁思成文集》所刊的是别人摹写(附带说一句,他还想自己专为青少年描画一本中国建筑发展的“小人书”,也是出于普及建筑文化的用意,但未能实现)。这建筑随笔的写出,是他以火炽的热情,阐述建筑科学及建筑艺术的重要性的又一努力。可惜像这样的学术小品后来也和《燕山夜话》的下场一样,中途停顿、窒息了。
这些年来,讨论建筑的随笔杂文之类的文章多了起来,老年专家如张开济、陈从周先生等就写了不少雅俗共赏的随笔,吸引不少晚报的读者。中青年专家也陆续涌出,这是建筑思想活跃的表现,对推动学术讨论,普及提高中国建筑科学与艺术水平作用很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是城乡的主人,我们应当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将我们的服务对象——城乡的主人,对建筑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建设报》的编者有鉴于此,拟恢复“拙匠随笔”专栏,既是“拙匠”随笔,当然还是由“匠人”来写,只是从一家发展到百家,从一位老年的建筑工作者个人孜孜奋战,发展为老中青参加的建筑论坛与普及建筑科学园地,这是饶有意义的。编者要我开篇,爰将梁先生撰文经过,及我所想附记于上。我的文章一写就长,这是不足为训的。
1987年7月25日
于中东上空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参考资料和引证体系建立得非常扎实。每一次对某个观点的提出,都能迅速在脚注中找到清晰的出处,这对于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便利。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尚存争议的历史命题时,处理得非常审慎和客观,没有轻易下断语,而是将不同的学说并陈,引导读者自己去权衡利弊。这种“存疑”的治学态度,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良知和对历史真相的敬畏之心。不同于那些喜欢用夸张和绝对化语言来吸引眼球的普及读物,这里的文字虽然平实,却蕴含着巨大的信息密度和逻辑力量。每一次查阅,都能感觉到作者在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那是一种建立在扎实考据基础上的自信和从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精装本的质感,那厚重的书脊和细腻的封面材质,握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感,仿佛在触摸着千年前的时光碎片。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米白色的哑光处理,既保护了视力,又让油墨的呈现显得沉稳而有质感。装帧的细节处理上,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敬意。这种用心制作的实体书,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仪式感的体现,让人在翻阅它之前,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一种沉思和探寻历史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本身也会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让人对接下来阅读的体验充满了期待。那种触摸得到的历史的温度,是任何屏幕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我尝试着去阅读其中关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俗变迁的章节时,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并非那种冷冰冰地堆砌史料的学者,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布匠,将那些散落在史书角落的琐碎细节,如同一根根细线,巧妙地编织成一幅生动立体的生活画卷。那种对日常琐事的细致描摹,比如古代人如何用餐、如何饮酒、婚丧嫁娶的礼仪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烟火气与苔藓味。作者在解读这些风俗背后的文化心理时,显示出极高的洞察力,既能看到继承性,更能捕捉到时代转型期的微妙张力。这种叙事手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研究,变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考古挖掘,让人在了解“是什么”的同时,更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它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适合静心品味;时而又像疾风骤雨,在关键时刻迸发出强烈的思想火花,令人精神一振。尤其在描绘社会阶层差异或权力更迭的场景时,作者的措辞显得尤为精准和有力,毫不拖泥带水。这种张弛有度的文风,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疲劳感。我发现自己很少会因为句子太长或结构太复杂而需要回读,这在阅读历史著作时是相当难得的体验。仿佛作者深谙如何与读者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对话,既保持了知识输出的权威性,又照顾到了现代读者的接受习惯,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愉悦的心智探索之旅,而不是一场费力的知识灌输。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充实”与“延展”。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罗列,更是一种看待历史和社会运行逻辑的全新视角。读完某一章节后,我常常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当下社会的某些现象,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是阅读优秀历史著作的最高享受。它拓宽了我对古代社会复杂性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在那些看似遥远的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生存挣扎,与我们并无本质不同。这本书没有试图将古人“神化”或“妖魔化”,而是将他们还原为有血有肉、受时代环境制约的个体。这种深沉的人文关怀,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史学著作范畴,它更像是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让人在回望过去的旅程中,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和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大家小书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精装本),很好的书,色彩斑斓,绘图精美,给人以典雅的感受,闲暇时细细品读,好评。
评分你的时候。你要我去哪里。。。你的人生是一个人,,我的人生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的
评分商品不错的价格便宜送货也快
评分大家小书,值得看值得购买的一套书。
评分买了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
评分京东商城的产品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价格比实体店便宜,而且发票俱全,售后也还不错,我之前一直在京东购物。记住,要选京东自营的商品,第三方卖家的服务要差些。以后会一直支持京东。
评分大家小书这个系列很喜欢
评分大家小书这套书真的很不错
评分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先生晚期写的一本汉代历史专著。谢国桢先生专长于明清史,尤其是晚明史。他还是金石学大家。本书是谢国桢先生在研究兴趣中产生的研究新领域。谢国桢先生从汉代画像石入手,通过画像石传达的信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语言简练生动,篇幅短小精悍,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有相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符合“大家小书”系列的出版宗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