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把剧本写好,各派观点不一。为了更容易抓住重点,我们最好一开始就说清楚本书的几个基本观点。
这本书对于电影语言的探讨,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剧本层面,触及到了视觉叙事和声音设计的交汇点。作者反复强调,一个没有“呼吸感”的剧本,无论文字多么华丽,最终都会在银幕上显得单薄。他引入了几个非常有趣的跨学科概念,比如将音乐的“对位法”应用到角色关系的处理上,即让两个主要角色的发展轨迹在结构上相互参照、相互制衡,而不是简单的线性互动。这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剧本复杂性的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意象的重复与变奏”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分析了如何在不同的场景中,用不同的载体(一个物件、一句台词、一个动作)来重复和深化核心主题,从而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情感积累。这本书不是提供给你一套现成的工具箱,而是帮你磨砺一把属于自己的瑞士军刀,让你在面对任何故事难题时,都能找到那个最巧妙、最不落俗套的切割点。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做一个好的写作者,更要做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和思考者。
评分这部电影理论著作,着实让我对“套路”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并未简单地将套路视为陈词滥调的代名词,而是将其置于一种更广阔的叙事结构中进行审视。书中探讨了经典叙事弧线在现代语境下的变异与重塑,尤其是在那些挑战传统好莱坞模式的独立电影和欧洲艺术片中,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创作者如何巧妙地规避或颠覆既有模式,同时又不至于让观众感到完全的迷失。我特别欣赏他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比如对某个冷门日影中主人公动机转变的剖析,那一段文字读起来简直像是在解剖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透露出作者对剧本内在逻辑的深刻洞察。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超越”并非是彻底的抛弃,而是在彻底理解规则之后,才能进行更具创造性的游戏。对于那些已经厌倦了千篇一律爆米花电影的资深影迷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发现电影叙事中那些隐藏的、微妙的张力。它迫使我们停下来,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而是主动去探寻故事背后的“为什么”和“如何”。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相当犀利和坦诚,没有任何拐弯抹角。它直接挑战了那些在电影学校里被奉为圭臬的所谓“黄金法则”。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很多所谓的“成功公式”其实是扼杀创造力的枷锁。他用大量笔墨揭示了资本和市场压力是如何将剧本创作异化为一种标准化的工业流程。这种批判性的视角非常提神醒脑。书中对“市场驱动型剧作”与“作者意图驱动型剧作”之间张力的探讨,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对作品的定位。与其说它是一本教你如何“写好”剧本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本教你如何“抵抗”平庸剧本创作诱惑的宣言。它鼓励作者们去拥抱不确定性,去直面创作过程中的痛苦和迷茫,因为恰恰是这些难以被量化的东西,构成了真正打动人心的艺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充满了“破坏”的冲动——不是为了破坏结构本身,而是为了破坏那些束缚我们思维的僵化教条。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具有实验性,它不像一般的教科书那样线性推进,反而像是一场非线性的探索之旅。作者似乎故意采用了某种“碎片化”的叙述方式来呼应他所倡导的“去套路化”的主题。每一章都可以单独拿出来阅读,但当你把它们串联起来时,会发现一个宏大的体系正在逐步显现。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反高潮”理论的探讨。在主流叙事中,我们总是期待一个巨大的、爆炸性的顶点,但作者展示了如何通过一系列微小、内在的“次级解决”来构建一种更持久、更令人回味的观影体验。这种对情感重量的重新分配,需要创作者对人性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读到关于角色动机矛盾性的分析时,我差点忍不住想回去重看几部我一直觉得“不合理”的经典电影,现在才明白,那种“不合理”往往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是为了突破我们对角色行为的刻板印象。这本书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舵手,带领你绕过那些熟悉的航道,去探索更具挑战性的海域。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电影创作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套近乎哲学的思考框架,而不是一套僵硬的“剧本公式”。作者似乎深谙“道”与“术”的关系,他花了很多篇幅去讨论情绪的流动性和主题的潜意识表达,这部分内容对于希望提升作品深度的作者来说,价值无可估量。比如,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讨论了“负面空间”在剧作中的运用,它不是指画面上的留白,而是指那些被有意无意地省略掉的关键信息,以及这些缺失如何反过来增强了叙事的冲击力。这种对“不言之美”的挖掘,与当下充斥着过度解释和详尽铺垫的行业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具体的场景搭建,而是一种对“留白”和“呼吸感”的追求。它教会我,优秀的剧本有时需要像爵士乐一样,在既定的和弦(基础结构)上,留出足够多的即兴空间给演员和导演去发挥,去创造出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惊喜。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远比教人如何设置一个三幕剧转折点要高明得多。
评分可以的
评分目录
评分目录
评分书的印刷和排版都正常,好像一系列的几本略看来都没什么区别,翻着翻着经常以为是在看《21天》,这倒也没什么问题。转载
评分前提通常以冲突的方式来呈现。在《彗星美人》中,女主角有两条路可走,或是接受年华老去的事实及命运的安排,或是尽力奋斗以求延长自己的美貌及演艺生涯。这一番心理斗争以及因斗争而产生的结果,就是这个电影剧本的基础材料。而当女主角下定决心后,故事就结束了。
评分强盗片强盗片的特点是涉及到暴力和犯罪,常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着力描写被社会摈弃的人群以及他们对“美国梦”的执着追求。“强盗”是一个广义的名词,它泛指一切不法之徒和犯罪分子,包括持械抢劫、强奸杀人、走私盗窃、私造酒精、诈骗勒索以及有组织的犯罪集团如黑手党等。强盗片的基本元素:强盗主人公;阴森不祥的城市街道;荡妇、妓女型的角色;以及一位为主人公引来杀身之祸的美女。强盗片一般以一桩罪案的始末为内容,影片重点表现强盗犯罪和落网过程。
评分无论是哪一种选择,其实都应该受到尊重,因为在贫困疾苦的岁月里生存下去远比在开明富裕的时代里生活更加艰难。也许有人会将此鄙夷为“苟且偷生”。
评分第十一章 剧本的文字及其指涉
评分首先让我们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传统的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的基本特征。一个采用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创作的剧本通常包含前景故事和背景故事两个部分。影片的前景故事展现的是故事的动作线,这个动作线在三幕剧中被明晰地划分为“铺陈—对抗—解决”三个步骤。而影片的背景故事(也是潜文本的所在)展现的则是动作的主体,即某个单一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是与动作线严格对应的,经常被划分为“犯错—认知—救赎”三个步骤。由于好莱坞悠久的类型片传统,采用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的电影通常可以归属于某种类型片,并包含此种类型片惯用的一些母题。在创作的过程中,编剧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叙述的声音)常常是隐形的,这使得故事看起来好像是自发地展示出来,这种创作方法即叙述的声音让位于戏剧的声音。 然后让我们看看最近几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获得者。第78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Crsah,2005)。在短短的36 小时之内,在多种族和多文化混杂的现代大都市洛杉矶,上演着一个个既相对独立又错综相连的故事。身为中产阶级的黑人电视导演和他的妻子;性格暴躁又要照顾病弱父亲的白人警察;老实巴交的波斯商店店主和墨西哥修锁匠;两个整天在大街上游荡的黑人小混混……电影故事不再是一条由单一主角牵引的动作线,每一个人的遭遇和命运都同其他人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一张庞大的叙事网。在这里,传统的单一主角的功能被分散在影片的各个人物身上,但是由所有人物共同承担的电影主题却没有被分散,反而凝结成一股更加强大的戏剧力量。我们可以想见,这部电影的主角不是某个人,而是洛杉矶这座种族和文化错综交杂的现代大都市,甚至是整个美国(见本书第八章: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 第80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2007)。在美国西部巴尔的摩的荒野上,冷血杀手奇戈在追杀协赃款潜逃的牛仔莫斯,而当地治安官贝尔则在尽力追捕奇戈并试图拯救莫斯。在追捕的过程中,贝尔总是还差一步就能赶上奇戈的脚步,但是这延迟的一步却永远存在。也就是说,在这部西部片里,传统的正面角色和传统的反面角色始终没有迎头相遇,从而创造了一种深刻的反传统。冷血杀手奇戈的作案动机不似传统的西部片反派一样全然是为了收敛钱财,他木然的表情和极端的行事方式使自己看起来象征了一种纯粹的恶。而老治安官贝尔那无端的拖延使他只能感怀老一辈西部英雄的凛然风采,并对自己的无能深感沮丧。银幕上的世界没有被“复原”,它像现实世界一样,在观众心里留下一道巨大的虚空(见本书第六章:反类型而行)。 第81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2008)。在一档问答节目上,印度青年马利克只差一个问题就能够赢得2千万卢比。出身在贫民窟且没有任何教育背景的他是怎么做到的?警察粗暴地带走了马利克,并用严刑逼他供出事实的真相。在此处,影片的动作线被悬置在一个空前的高度:观众对于事实真相的好奇心一定不亚于那些严刑逼供的警察。而影片之后的内容就是对于这个被悬置的问题的一种解答。传统的三幕剧中“对抗”的高潮部分(相当于第二幕结尾)被编剧巧妙地前置在影片开头,使影片一开始就凝聚了强大的戏剧张力,从而也调动出观众浓厚的观影兴趣(见本书第四章:反传统结构)。 第83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2010)。在传统的三幕剧式结构中,影片的前景故事(动作线)总是在表现一个正面人物与一个反面人物的不懈斗争。而在背景故事(潜文本)中,这个正面人物则是在与自己斗争,一旦他克服自身的种种弱点和心理障碍,他离自己最终的胜利也就不远了。动作线和潜文本之间总是隔着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就像我们的心灵同外界的距离一样。但是在《国王的演讲》中,这段距离却消失不见了。乔治六世所要战胜的不是任何反面角色,而是自己的口吃和心理障碍。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融合成一体,潜文本突出到同动作线一样显著的位置(见本书第十章:潜文本、动作及角色)。 第84 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The Artist,2011)。确实,本片的故事就是一个俗套的复原型三幕剧。默片明星瓦伦蒂诺在有声片初期遭遇事业瓶颈,他一度沮丧沉沦,甚企图自杀。但是最终在佳偶米勒的支持和鼓励下,他重拾自信,终于在有声电影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瓦伦汀犯错和救赎的方式同其他的复原型三幕剧主角没有任何的不同。这部影片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仿造黑白默片而向古典好莱坞传统致敬的独特方式。电影的形式僭越了电影的内容,对戏剧的叙述超越了戏剧本身。观众因为影片独特的美学形式和编导的明显意图而忽略了这个故事本身的可以被诟病的俗套。 由此可见,百年好莱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编剧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传统套路寻找自己的电影故事,但是他们一旦从这个套路上岔开,却有可能发现说故事的艺术其实别有洞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