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有序介孔分子筛材料》是作者根据十几年来从事介孔分子筛材料研究的成果并结合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而撰写的一部学术专著。《有序介孔分子筛材料》以有序介孔分子筛材料的合成、结构和应用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介孔分子筛材料合成原理、结构表征接术、形貌控制和功能化,并结合研究前沿展望了其发展趋势。书中着重从基础科学的角度理解介孔材料及其应用,目的是希望研究者,即使是初学者,阅读本书后能理解介孔分子筛中的化学原理,掌握其合成技巧,获得高质量的介孔材料并开发其应用。
《有序介孔分子筛材料》可供化学、化工、物理和材料等领域,特别是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作者简介
赵东元,1963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现为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介孔材料合成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近500篇,论文被引用超过3万次。获中国发明专利39项。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如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杜邦奖、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奖、国际介观结构材料协会IMMA成就奖等。
万颖,女,1975年出生于山西省。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1992年考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学习,2002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在复旦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她主要围绕杂化介孔材料的组装及其在绿色化学及污染治理过程中的催化应用开展基础科学研究。近年发表SCI论文60余篇,论文被引用2000余次。出版专著1部,参与撰写3部专著。2010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周午纵,1956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现任英国圣安德罗斯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并主持电子显微镜实验室。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至今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他近期的主要研究兴趣是非传统晶体生长现象和固态材料的微结构分析。曾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浙江大学理学院客座教授、复旦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评审专家、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技术
2.1 合成方法概述
2.2 水热合成
2.2.1 表面活性剂
2.2.2 无机原料
2.2.3 合成温度
2.2.4 合成介质
2.2.5 水热处理
2.2.6 生成速率
2.2.7 分离和干燥
2.3 模板剂的脱除
2.3.1 焙烧法
2.3.2 萃取法
2.3.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2.3.4 微波辐照法
2.3.5 紫外线辐射法
2.3.6 微波消解法
2.3.7 高氯酸铵氧化法
2.4 碱性合成
2.5 酸性合成
2.6 非水合成技术
2.7 合成后处理技术简介
2.7.1 水热处理
2.7.2 一次合成
2.7.3 重结晶
2.8 介孔分子筛的稳定性
2.8.1 热稳定性
2.8.2 水热稳定性
2.8.3 机械稳定性
2.9 介孔材料的孔径控制
参考文献
第3章 介孔分子筛的形成机理
3.1 形成机理简介
3.2 合成路线
3.3 合成规律
3.3.1 介观液晶相
3.3.2 临界胶柬浓度
3.3.3 堆积参数
3.3.4 亲水/疏水体积比
3.3.5 表面活性剂相图
3.3.6 “酸碱对”路线
3.4 硬模板法——纳米浇铸
3.4.1 纳米浇铸的概念
3.4 2 硬模板法合成有序介孔分子筛材料
3.4 3 软模板法和纳米浇铸法的差别
3.4.4 纳米浇铸过程
3.4.5 模板的脱除方法
3.4.6 采用介孔碳为硬模板合成正相介孔分子筛材料
参考文献
第4章 结构表征和鉴定方法
4.1 X射线衍射
4.1.1 XRD的基本原理
4.1.2 介孔分子筛材料的XRD测试
4.1.3 介孔分子筛材料的XRD谱图分析
4.1.4 小角X射线散射
4.2 电子显微分析
4.2.1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5章 介孔氧化硅分子筛的基本类型
第6章 介孔氧化硅分子筛的掺杂
第7章 介孔氧化硅分子筛的形貌控制
第8章 非氧化硅介孔分子筛
第9章 有机基团功能化的介孔氧化硅分子筛
第10章 介孔分子筛的应用
第11章 展望
专业名词缩写对照表
索引
前言/序言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的新型纳米结构材料——有序介孔分子筛材料正迅速发展为跨学科的研究热点。有序介孔分子筛的出现不仅带来了一类具有大且均匀的孔径(2-50 nm)、高有序度的纳米孔道、大比表面积和液晶模板结构的新材料,而且提出了设计周期排列的有机/无机复合体纳米阵列的概念。经过20年的发展,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与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新型介孔分子筛材料不断涌现,其研究和应用由原来的催化、吸附分离等传统领域,向生物、光电、传感器等高新技术领域拓展,使人们对介孔分子筛合成化学中的诸多现象与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对结构一功能一合成的关系规律上有了更加系统与深入的研究。本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撰写的,历时5年而成。
全书共分11章。第1章为绪论,重点介绍介孔分子筛材料的发展历史。第2章和第3章从有序介孔分子筛材料的特点出发,总结了合成路线和控制合成中的要素,如表面活性剂的选择、水热方法、EISA路线、调控介观结构和调节孔径等,以及相应形成机理,如表面活性剂自组装和硬模板纳米浇铸等。如能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要素和机理,研究者,即使是初学者,也很容易制得高质量的介孔材料。第4章介绍了介孔分子筛结构表征和鉴定上应用最多的几种实验技术。第5章至第7章集中介绍了介孔氧化硅分子筛的结构、合成、功能化和形貌控制。这主要是因为有序介孔氧化硅分子筛的研究是最广泛、最全面的。通过这些介绍,研究者可以清晰地理解有序介孔氧化硅分子筛的研究历程以及进展。第8章介绍了金属氧化物、碳、聚合物、金属、碳化物、硫化物等多种组成的非氧化硅介孔分子筛;第9章介绍了有机组元掺杂的功能化介孔氧化硅分子筛。这些组成各异的材料必定会在光、电、磁、有机合成等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第10章涉及介孔分子筛初步的应用领域。可以看出,需要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加入进来,不断拓展其领域。最后,第11章介绍了介孔分子筛材料的最新进展,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书名: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与应用 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一系列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科学基础、合成策略、结构调控、性能表征及其在多个前沿领域的具体应用。我们着重关注那些在特定功能需求下被精心设计和制造的高分子体系,旨在为研究人员、工程师和材料科学家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技术参考。 第一部分:高分子科学基础与结构解析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学的核心原理,包括聚合反应动力学、分子量分布的控制以及链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我们详细阐述了从原子尺度到介观尺度的结构表征技术,重点介绍了: 1. 固态核磁共振(Solid-State NMR)在聚合物微观结构分析中的应用:如何利用化学位移、偶极耦合和四极耦合等参数解析非晶态和半结晶态高分子链段的局部构象、链运动以及相分离的界面结构。 2. 小角X射线散射(SAXS)与小角中子散射(SANS):这两种互补技术如何用于定量分析高分子体系中的宏观尺度的形貌、孔隙结构、嵌段共聚物的自组装结构以及复合材料中的填料分散状态。特别地,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氘代策略(在SANS中)来增强对特定组分的对比度,从而揭示复杂的相分离行为。 3. 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针对软物质和生物高分子体系,Cryo-TEM如何实现对高分子在自然水合状态下的亚纳米级形貌观察,这对于理解纳米颗粒表面修饰、胶束稳定性和高分子水凝胶网络的构建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高性能聚合物的合成与调控 本章节聚焦于合成方法学的创新,特别是那些能够实现对分子量、拓扑结构和官能度进行精准控制的聚合技术。 1. 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CRP):我们深入分析了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以及氮氧化物介导的聚合(NMP)。讨论的重点包括链转移剂/催化剂体系的选择、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如何利用CRP技术构建复杂的拓扑结构,如星形聚合物、刷形聚合物和分子内交联网络。 2. 配位聚合与开环聚合(ROP):针对聚酯和聚醚类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精确合成,详细阐述了锡、锌、镁等金属有机催化剂的机理及其对立体规整性和分子量控制的影响。此外,对于环状或大环聚合物的合成,我们探讨了高稀释度条件下的自聚合与分子间聚合的竞争。 3. 功能化单体与后聚合修饰:讨论了如何将特殊功能基团(如光响应基团、生物活性基团、导电基团)引入高分子骨架或侧链。重点介绍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在后聚合修饰中的高效应用,它提供了一种温和、高产率的工具来定制材料的表面特性或构建多功能聚合物网络。 第三部分:特定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深入研究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详细剖析了几类在当代科技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A. 智能响应性聚合物(Smart Polymers) 探讨了那些能够在外界刺激(如温度、pH、光、电场或特定分子)下发生可逆物理或化学变化的聚合物体系。 热响应性聚合物: 重点分析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 (PNIPAM) 及其衍生物的最低临界溶解温度 (LCST) 行为。我们讨论了如何通过共聚或末端修饰来微调LCST至生理温度附近,这在药物控释和细胞分离技术中具有关键作用。 pH和离子响应性水凝胶: 阐述了羧基、胺基等官能团在高分子网络中的酸碱响应机制,以及这种响应如何被用于构建“智能”输送载体或用于传感器件。 B. 高性能电化学高分子 聚焦于用于能量存储和转换领域的高分子材料。 固体电解质: 详细分析了聚氧化乙烯(PEO)基固态电解质的离子传导机率论,以及如何通过引入锂盐、纳米填料或改变链段运动性来提高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克服传统PEO的缺点。 有机光伏(OPV)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材料: 讨论了共轭聚合物的能级调控(HOMO/LUMO的精确设计)、分子堆积模式(π-π堆叠)对电荷迁移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侧链工程来优化薄膜形貌以提高器件效率。 C. 生物相容性与生物降解高分子 本节涵盖了医用和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的最新进展。 可注射水凝胶与组织工程支架: 重点讨论了基于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聚己内酯(PCL)以及天然多糖(如壳聚糖、透明质酸)的快速交联体系,它们能够在体内或体外形成具有特定机械性能和降解速率的三维支架,以支持细胞生长和组织再生。 药物载体系统: 剖析了聚合物胶束、囊泡(聚合物脂质体)的稳定性、载药量和靶向释放机制。探讨了如何利用聚合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设计出能够克服生物屏障的纳米级药物递送系统。 第四部分:材料的加工、表征与应用 最后一部分关注如何将合成的聚合物转化为可用的器件或产品,并评估其长期性能。 1. 薄膜与纤维的加工技术: 涵盖了溶液浇铸、旋涂、静电纺丝(Electrospinning)等技术。特别强调了静电纺丝在制备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的聚合物纳米纤维方面的应用,及其在过滤、传感器和伤口敷料中的潜力。 2. 热力学与力学性能: 介绍了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A)以及动态机械分析(DMA)在确定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热稳定性和粘弹性行为中的应用。 3. 表面与界面工程: 讨论了如何利用等离子体处理、表面接枝聚合或低表面能涂层来精确调控高分子材料的润湿性、抗污染性或生物粘附性,这是实现高性能涂层和生物医学植入物的关键步骤。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力求全面覆盖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的广阔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