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与气压传动

液压与气压传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军营,韩克镇,许同乐 编
图书标签:
  • 液压传动
  • 气压传动
  • 流体动力
  • 机械工程
  • 自动化
  • 工业控制
  • 液压系统
  • 气动系统
  • 传动技术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927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693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师、学生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必备的重要知识之一。为了顺应高等院校专业及课程调整的趋势,满足教学及教改的需要,及时反映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新发展,编者结合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在搜集并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液压与气压传动》一书。
  通过《液压与气压传动》一书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各种液压与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应用及选用方法,熟悉液压与气动基本回路的组成、类型和应用,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液压与气动技术成果。
  《液压与气压传动》一书在选材上力图少而精,并注意反映当代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在元件、系统设计分析方法上的一些新发展和新成就;在内容上,突出重点和共性问题,力求深入浅出,条理清楚,以便于学习和施教。

内容简介

  《液压与气压传动》共分13章,内容包括:液压流体力学基础、液压泵、液压执行元件、液压控制元件、液压辅助元件、液传动压基本回路、典型液压传动系统分析、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计算、液压传动系统设计、液压控制技术、气压传动等。书后附录部分编入了常用液压气动图形符号。《液压与气压传动》在体系上按照“液压传动基础理论—液压元件—液压基本回路—液压典型系统—液压系统设计—气压传动”的顺序编写。以反映学科发展状况并适应读者的认知规律为出发点,在内容上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资料丰富、新颖翔实,力图反映液压传动与气压技术在元件、系统设计分析方法上的一些新发展和新成果,并特别注意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口径及对读者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Introduction)
学习指南(Study Guide)
1.1 流体传动概况(Outline of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1.2 流体传动的工作原理与组成 (Principles and Components of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1.2.1 流体传动的工作原理(Principles of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1.2.2 流体传动的组成(Components of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1.2.3 流体传动的图形符号和系统图(Diagram Symbols and System Diagram of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1.3 流体传动的特点及应用(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1.3.1 流体传动的特点(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1.3.2 液压和气压传动的应用(Application of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小结(Summary)
习题(Exercises)

第2章 液压流体力学基础知识(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Hydraulic Fluid Mechanics)
学习指南(Study Guide)
2.1 液压工作介质(Hydraulic Working Medium)
2.1.1 液压工作介质种类(Types of Hydraulic Working Medium)
2.1.2 液压工作介质性质(Performances of Hydraulic Working Medium)
2.1.3 液压介质使用要求和选用(Requests and Choice of Hydraulic Working Medium)
2.1.4 液压介质污染及控制(Pollution and Control of Hydraulic Working Medium)
2.2 液体静力学基础(Basic Knowledge of Hydrostatics)
2.2.1 液体静压力及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Hydrostatics)
2.2.2 液体静压力基本方程(Basic Formula of Hydrostatics)
2.2.3 压力的表示方法及单位(Definition and Units of Pressure)
2.2.4 帕斯卡原理(Principle of Pascal)
2.2.5 液体作用于固体表面上的力(Effect of Fluid Pressure on Curved Surfaces)
2.3 液体动力学基础(Basic Knowledge of Hydrodynamics)
2.3.1 流动液体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 of Fluid Flow)
2.3.2 流量连续性方程(Equation of Continuity)
2.3.3 伯努利方程(Bernoulli Equation)
2.3.4 动量方程(Equation of Momentum)
2.3.5 液体流动时的压力损失(Pressure Losses of Fluid Flow)
2.4 液体流经孔口和缝隙流量(Flow Rate for Liquid Through Orifice and Clearance)
2.4.1 液体流经孔口流量(Flow Rate of Liquid Through Orifice)
2.4.2 液体流经缝隙流量(Flow Rate of Liquid Through Clearance)
2.5 液压冲击和空穴现象(Hydraulic Shock and Cavitation)
2.5.1 液压冲击(Hydraulic Shock)
2.5.2 空穴现象(Cavitation)
小结(Summary)
习题(Exercises)

第3章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Hydraulic Pump and Hydraulic Motor)
学习指南(Study Guide)
3.1 概述(Outline)
3.1.1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Working Principle of Hydraulic Pump and Motor)
3.1.2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的主要性能参数(Main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Hydraulic Pump and Hydraulic Motor)
3.2 齿轮泵(Gear Pump)
3.2.1 外啮合齿轮泵(External Gear Pump)
3.2.2 内啮合齿轮泵(Internal Gear Pump)
3.2.3 螺杆泵(Screw Pump)
3.3 叶片泵(Vane Pump)
3.3.1 单作用叶片泵(Single Acting Pump)
3.3.2 双作用叶片泵(Double Acting Vane Pump)
3.4 柱塞泵(Piston Pump)
3.4.1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Swash Plate Axial Piston Pump)
3.4.2 斜轴式轴向柱塞泵(Bent Axis Piston Pump)
3. 4. 3径向柱塞泵(Radial Piston Pump)
3.5 齿轮马达(Gear Motor)
3.6 叶片马达(Vane Motor)
3.7 柱塞马达(Piston Motor)
3.7.1 轴向柱塞马达(Axial Piston Motor)
3.7.2 径向柱塞马达(Radial Piston Motor)
(3.7 *N)液压与气压传动
3.8 液压泵与液压马达的选择与应用(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ydraulic Pump and Hydraulic Motor)
3.8.1 液压泵的选择(Selection of Pump)
3.8.2 液压马达的选择(Selection of Hydraulic Motor)
3.8.3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使用(Use of Hydraulic Pump and Motor)
小结(Summary)
习题(Exercises)

第4章 液压缸(Hydraulic Cylinder)
学习指南(Study Guide)
4.1 液压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Mai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ydraulic Cylinder)
4.1.1 液压缸的工作原理(Working Principle of Hydraulic Cylinder)
4.1.2 液压缸的分类及工作特点(Classification and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of Hydraulic Cylinder)
4.2 液压缸的结构及运动分析(Structure and Motion Analysis of Hydraulic Cylinder)
4.2.1 单杆活塞式液压缸(Single Rod Piston Hydraulic Cylinder)
4.2.2 柱塞式液压缸(Plunger Hydraulic Cylinder)
4.2.3 伸缩套筒缸(Telescopic Cylinder)
4.2.4 摆动式液压缸(Swing Cylinder)
4.3 液压缸的设计(Design of Hydraulic Cylinder)
4.3.1 液压缸主要参数的设计计算(Design Calculation of Main Parameters of Hydraulic Cylinder)
4.3.2 液压缸的强度计算与校核(Strength Calculation and Check of Hydraulic Cylinder)
小结(Summary)
习题(Exercises)

第5章 液压控制阀(Hydraulic Control Valve)
学习指南(Study Guide)
5.1 概述(Outline)
5.2 方向控制阀(Directional Control Valve)
5.2.1 单向阀 (One Way Valve)
5.2.2 换向阀(Directional Control Valve)
5.3 压力控制阀 (Pressure Control Valve)
5.3.1 溢流阀(Relief Valve)
5.3.2 减压阀(Reducing Pressure Valve)
5.3.3 顺序阀(Sequence Valve)
5.3.4 压力继电器(Pressure Relay)
5.4 流量控制阀 (Flow Control Valve)
5.4.1 节流阀(Throttle Valve)
5.4.2 调速阀(Speed Control Valve)
5.4.3 溢流节流阀(Overflow Throttle Valve)
5.4.4 分流集流阀(Shunt and Collecting Flow Valve)
5.5 插装阀与多路换向阀(Cartridge Valve and Multi Way Directional Valve)
5.5.1 插装阀(Cartridge Valve)
5.5.2 多路换向阀(Multi Way Directional Valve)
小结(Summary)
习题(Exercises)

第6章 液压辅助元件(Auxiliary Components for Hydraulic System)
学习指南(Study Guide)
6.1 蓄能器(Accumulator)
6.2 过滤器(Filter)
6.3 密封元件(Sealing Components)
6.4 油管及管接头(Tubing and Pipe Joint)
6.5 油箱(Oil Tank)
6.6 热交换器和仪表(Heat Exchanger and Instrument)
小结(Summary)
习题(Exercises)

第7章 液压传动基本回路(Basic Circuit of Hydraulic Transmission)
学习指南(Study Guide)
7.1 方向控制回路(Directional Control Circuit)
7.1.1 换向回路(Directional Circuit)
7.1.2 制动回路(Drake Circuit)
7.1.3 锁紧回路和往复直线运动换向回路(Locked Circuit and Reciprocating linear Motion Reversing Circuit)
7.2 压力控制回路(Pressure Control Circuit)
7.2.1 调压回路(Pressure Adjusting Circuit)
7.2.2 减压回路(Pressure Reducing Circuit)
7.2.3 保压回路(Pressure Holding Circuit)
7.2.4 增压回路(Pressure Increasing Circuit)
7.2.5 平衡回路(Pressure Balancing Circuit)
7.2.6 卸荷回路(Pressure Venting Circuit)
7.3 速度控制回路(Speed Control Circuit)
7.3.1 节流调速回路(Throttle Speed Adjusting Circuit)
7.3.2 容积调速回路(Volume Speed Adjusting Circuit)
7.3.3 容积节流调速回路(Volume and Throttle Speed Adjusting Circuit)
7.3.4 快速回路和速度换接回路(Fast Speed Circuit and Speed Shift Circuit)
7.4 多执行元件运动控制回路(Multi Actuator Motion Control Circuit)
7.4.1 顺序动作回路(Sequence Motion Circuit)
7.4.2 同步运动回路(Synchronization Circuit)
7.4.3 互不干扰回路(No Mutual Interference Circuit)
小结(Summary)
习题(Exercises)

第8章 液压系统实例分析(Example Analysis of Hydraulic System)
学习指南(Study Guide)
8.1 液压系统分类与分析步骤(Classification and Analysis Step of Hydraulic System)
8.2 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Hydraulic System of Power Slipway for Combine Machine Tool)
8.3 塑料注射成型机液压系统(Hydraulic System of Plastic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8.4 液压压力机液压系统(Hydraulic System of Press Machine)
8.5 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Hydraulic System of Truck Crane)
8.6 M1432A型万能外圆磨床液压系统(Hydraulic System of M1432A Type Universal Cylindrical Grinder)
小结(Summary)
习题(Exercises)

第9章 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Design of Hydraulic Transmission System)
学习指南(Study Guide)
9.1 概述(Outline)
9.2 液压系统的设计步骤(The Approach for Design of Hydraulic System)
9.2.1 液压系统的设计要求与工况分析(Determination of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Analysis of
Working Conditions)
9.2.2 执行元件主要参数的确定(Determination of Main Parameters of the Actuator)
9.2.3 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Determination of Hydraulic System Diagram)
9.2.4 液压元件的计算和选择(Calculation and Selection of Hydraulic Components)
9.2.5 液压系统的性能验算(Performance Check for a Hydraulic System Designed)
9.2.6 绘制液压系统工作图和编写技术文件(Drawing of Working Diagrams and Technical Documents)
9.3 液压系统设计计算举例(A Design Example of Hydraulic System)
9.3.1 明确系统设计要求(Determination of Design Requirements)
9.3.2 分析系统工况(Analysis of Working Conditions)
9.3.3 确定执行元件的主要参数(Determination of Main Parameters of the Actuator)
9.3.4 拟定液压系统原理图(Determination of Hydraulic System Diagram)
9.3.5 选择液压元件(Selection of Hydraulic Components)
9.3.6 液压系统性能验算(Performance Check for Hydraulic System)
小结(Summary)
习题(Exercises)

第10章 现代液压控制技术(Modern Hydraulic Control Technology)
学习指南(Study Guide)
10.1 概述(Outline)
10.2 电液伺服控制(Electro Hydraulic Servo Control )
10.2.1 电液伺服阀(Electro Hydraulic Servo Valves)
10.2.2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Electro Hydraulic Servo Control System)
10.2.3 电液伺服系统应用举例(Example of Electro Hydraulic Servo Control System)
10.3 电液比例控制(Electro Hydraulic Proportional Control)
10.3.1 电液比例阀(Electro Hydraulic Proportional Valves)
10.3.2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Electro Hydraulic Proportional Control System)
10.3.3 电液比例系统应用举例(Example of Electro Hydraulic Proportional Control System)
10.4 计算机 液压控制技术简介(Brief Introduction of Computer Hydraulic Control Technology)
小结(Summary)
习题(Exercises)

第11章 气压传动基础知识(Basic Knowledge of Pneumatic Transmission)
学习指南(Study Guide)
11.1 气压传动概述(Pneumatic Transmission Outline)
11.2 空气的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ir)
11.2.1 空气的组成(Composition of the Air)
11.2.2 空气的密度与黏度(Density and Viscosity of the Air)
11.2.3 空气的压缩性与膨胀性(Compress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Air)
11.2.4 空气的湿度(Humidity of the Air)
11.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State Equation of Ideal Gas)
11.3.1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State Equation of Ideal Gas)
11.3.2 其他状态变化过程(Other State Change Process of Ideal Gas)
11.4 气体的流动规律(Law of Gas Flow)
11.4.1 气体流动基本方程(General Equation of Gas Flow)
11.4.2 声速与马赫数(Sound Velocity and Maher Number)
11.4.3 气体在变截面管道中的流动特性(Flow Characteritics in Variable Cross Section
Pipeline of Gas)
11.4.4 气体元件的流通能力(Flow Capacity of the Pneumatie Components)
小结(Summary)
习题(Exercises)

第12章 气源装置与气动元件(Air Supply Device and Pneumatic Components)
学习指南(Study Guide)
12.1 气源装置(Air Supply Device)
12.1.1 气压发生装置(Air Pressure Generating Device)
12.1.2 压缩空气的净化装置(Compressed Air Purifying Device)
12.1.3 管道系统(Pipeline System)
12.2 气动辅助元件(Pneumatic Auxiliary Components)
12.2.1 分水滤气器(Air Filter)
12.2.2 油雾器(Oil Mist Lubrication)
12.2.3 消声器(Muffler)
12.3 气动控制元件(Pneumatic Control Components)
12.3.1 压力控制阀(Pressure Control Valve)
12.3.2 流量控制阀(Flow Control Valve)
12.3.3 方向控制阀(Direction Control Valve)
12.4 气动执行元件( Pneumatic Actuator)
12.4.1 气缸(Pneumatic Cylinder)
12.4.2 气马达(Air Motor)
小结(Summary)
习题(Exercises)

第13章 气动基本回路与应用实例分析(Analysis of the Basic Pneumatic Circuit and
Application Examples)
学习指南(Study Guide)
13.1 气动基本回路(Basic Pneumatic Circuit)
13.1.1 压力控制回路(Pressure Control Circuit)
13.1.2 换向回路(Direction Control Circuit)
13.1.3 速度控制回路(Speed Control Circuit)
13.1.4 位置控制回路(Position Control Circuit)
13.2 气动常用回路(Pneumatic Common Circuit)
13.2.1 安全保护回路(Safety Protection Circuit)
13.2.2 同步回路(Synchronous Circuit)
13.2.3 往复动作回路(Reciprocating Action Circuit)
13.2.4 振荡回路(Oscillating Circuit)
13.2.5 计数回路(Counting Circuit)
13.3 气动系统实例分析(Example Analysis of Pneumatic Transmission System)
13.3.1 廊门自动开闭系统(Automatic Opening and Closing System of Door)
13.3.2 气动机械手(Pneumatic Manipulator)
13.3.3 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控制系统(Control System of Power Sliding Table in Combination Machine Tool)
小结(Summary)
习题(Exercises)
附录 液压及气动常用图形符号(摘自GB/T 786.1 -2009)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必备的重要知识之一。为了顺应高等院校专业及课程调整的趋势,满足教学及教改的需要,及时反映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新发展,编者结合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在搜集并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液压与气压传动》一书。
  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各种液压与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应用及选用方法,熟悉液压与气动基本回路的组成、类型和应用,了解国内外先进的液压与气动技术成果。
  本书在选材上力图少而精,并注意反映当代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在元件、系统设计分析方法上的一些新发展和新成就;在内容上,突出重点和共性问题,力求深入浅出,条理清楚,以便于学习和施教。
  本书共13章。在体系上,按照“液压传动基础理论—液压元件—液压基本回路—液压典型系统—液压系统设计—气压传动”的顺序进行编写,其中液压传动系统与气压传动均单独成章,以满足不同学校对内容和课时的具体要求。
  书中的元件图形符号、回路和系统原理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T786��1—2009。
  本书适用于普通工科院校机械类各专业学生,也适用于各类成人高校、自学考试等机械类专业学生,同时可供工矿企业及科研院所从事液压传动及气动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由刘军营任主编,韩克镇和许同乐任副主编,编者都是从事本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具体编写分工如下:
  第1章由山东理工大学刘军营编写,第2、9章由山东理工大学韩克镇编写,第3、4章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贺利乐编写,第5章由山东理工大学许同乐编写,第6章由山东理工大学孟建兵编写,第7、11章由刘军营与天津工业大学尹明富共同编写,第8章由山东理工大学刘同义编写,第10章由山东理工大学韩克镇、刘军营共同编写,第12、13章由刘军营与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宋凤敏编写。全书由刘军营统稿。
  本书得到山东理工大学教材建设项目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错漏、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液压与气压传动》以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1500字。 --- 《现代机械设计与优化原理》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师、研究人员以及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现代机械设计与优化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在当前强调高性能、高效率、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已难以满足复杂工程系统的需求。《现代机械设计与优化原理》正是在这一需求驱动下诞生的,它不仅涵盖了经典机械设计的核心要素,更着重于融入前沿的计算方法、先进材料的应用以及多目标优化策略,致力于培养读者从“能设计”到“善设计”的思维转变。 第一部分:现代机械设计基础的深化与拓展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机械设计中的基本力学分析和材料选择原则,但侧重点在于引入现代视角。 1.1 载荷谱的精确评估与疲劳寿命预测 传统的静力学和简单循环疲劳分析已不足以应对现代机械系统(如航空航天部件、高速列车关键结构)所承受的随机、多轴向、非平稳载荷。本章详细阐述了随机过程理论在载荷谱生成中的应用,包括平稳化处理、峰值/谷值识别方法(如Rainflow计数法)以及基于损伤累积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特别介绍了高周疲劳(HCF)和低周疲劳(LCF)的耦合分析方法,以及引入损伤容限设计(Damage Tolerance Design)理念,指导工程师在已知缺陷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结构安全评估。 1.2 先进材料的应用与本构关系 机械性能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本书深入探讨了高性能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s)、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以及形状记忆合金(SMAs)在机械结构中的应用潜力。对于每类材料,本书提供了其非线性本构关系的详细描述,包括粘弹性、粘塑性行为,以及在不同温度和载荷条件下的材料响应模型。此外,对增材制造(3D打印)材料的各向异性特性及其对结构强度的影响进行了专门分析。 1.3 接触力学与摩擦学前沿 在精密机械和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接触界面的行为至关重要。本章超越了Hertz接触理论的适用范围,深入讲解了基于有限元法的接触分析技术,特别是对于非光滑表面、大变形接触以及多点接触问题的数值求解。摩擦学部分着重于边界润滑、干摩擦的机理研究,并介绍了自适应润滑技术和超低摩擦涂层的设计原则。 第二部分:系统动力学建模与控制耦合设计 现代机械系统的性能往往受制于其动力学特性。本部分将设计理论与先进的动力学分析方法紧密结合。 2.1 柔性体动力学与多体系统仿真(MBS) 对于包含大量柔性部件的复杂机构(如机器人手臂、大型工程机械),必须采用柔性体动力学方法。本书详细介绍了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和欧拉-伯努利梁理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过程,并重点讲解了如何将柔性体模型集成到多体系统仿真软件中。仿真结果的后处理,特别是应力集中点的识别和振动模态的可视化分析,被赋予了高度关注。 2.2 随机振动与噪声控制 在实际工况下,机械系统常受随机激励。本章提供了随机振动理论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指南,包括功率谱密度(PSD)的建立、系统的随机响应分析(如均方根值计算)以及可靠性指标的确定。在噪声控制方面,本书探讨了主动噪声控制(ANC)与被动降噪措施(如隔振器设计、声屏障优化)的协同设计策略。 2.3 机电耦合系统设计 本书将机械设计提升到机电耦合系统的层面。探讨了伺服电机、执行器与机械负载之间的相互影响。重点分析了伺服系统的刚度、阻尼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机械结构刚度来避免与控制器带宽的共振耦合,确保高精度运动控制的稳定性。 第三部分:面向性能的优化设计方法论 优化是实现“最佳设计”的关键。本部分系统介绍了如何将工程目标转化为数学优化问题,并求解之。 3.1 优化设计理论基础与约束处理 详细阐述了基于梯度、无梯度(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的优化算法。重点在于如何准确地定义目标函数(如最小化质量、最大化刚度、最小化成本)和工程约束(如应力约束、位移约束、制造约束)。特别讨论了等式约束和不等式约束的有效处理方法,以及惩罚函数法的应用。 3.2 多目标优化与帕累托前沿分析 现实中的机械设计往往涉及相互冲突的目标(如轻量化与高刚度)。本书系统介绍了多目标优化(MOO)的理论,特别是NSGA-II等进化算法的应用。读者将学会如何生成帕累托最优解集,并通过决策制定矩阵,选择出最符合工程实际需求的折衷方案。 3.3 灵敏度分析与可靠性优化 设计参数的小幅变化可能导致系统性能的剧烈波动。本章讲解了设计灵敏度分析(DSA)的方法,用以评估不同设计参数对目标函数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可靠性导向设计(Robust Design)的概念,通过考虑参数的不确定性,最小化设计对制造误差或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从而设计出更具鲁棒性的机械系统。 第四部分:计算工具与案例研究 为使理论更具实践性,本书提供了大量基于主流CAE软件(如Ansys, Abaqus, ADAMS)的建模与求解流程指导。案例研究涵盖了从轻量化结构设计到复杂机构的运动学优化、再到疲劳寿命的预测与改进等多个工程领域,每一个案例都详细展示了从需求定义、模型建立、求解分析到最终结果验证的全过程。 总结 《现代机械设计与优化原理》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面向未来工程挑战的工具书。它要求设计者跳出单一学科的局限,综合运用先进的理论工具和计算方法,设计出更轻、更强、更智能、更可靠的机械产品。本书的阅读将彻底刷新读者对机械设计这一学科的认知,引导他们进入一个以性能和效率为核心的全新设计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电磁场与麦克斯韦方程组详解》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在电磁学学习中感到迷茫的人量身定做的“救赎之书”。以往接触的教材往往在讲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各个分量时,直接给出结论,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却以一种“侦探小说”般的严密逻辑,一步步剖析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安培定律等是如何被整合并推广到普适的四方程组中的。作者对矢量分析和复数域分析的运用非常娴熟,但关键在于,每一步数学工具的引入都紧跟着一个清晰的物理图像解释,确保读者不会因为沉迷于数学推导而迷失了电磁波的本质。特别是在解释电磁波的能量流和坡印廷矢量时,作者使用了一种非常直观的类比手法,成功地将抽象的能量传输具象化了。这本书不仅是理论的阐释,更是一次对电磁世界基本法则的深度“洗礼”,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波动现象的洞察力。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现代控制理论精要》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PID控制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前卫和大胆,大量运用了状态空间法和现代设计思想来重构控制系统的分析框架。特别是关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的讲解,作者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定义上,而是通过构造能量函数和引入矩阵不等式,生动地展示了系统在相空间中“收敛”的动态过程,读起来仿佛在进行一场精彩的数学探戈。书中对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的介绍也颇具洞察力,不再是简单地罗列算法,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高级控制策略在处理不确定性和时变系统时的哲学思考。对我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了对“如何设计一个更智能、更可靠的控制系统”的深层思考。它要求读者不仅要会算,更要理解背后的控制原理和工程哲学,绝对是进阶读者的上乘之选。

评分

这本《流体力学基础与应用》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在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流体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时,并没有陷入纯理论的泥潭,而是紧密结合了实际工程中的诸多案例。比如,在讨论边界层分离现象时,书中配有大量清晰的图示,直观地展示了不同攻角下机翼表面的气流分离情况,让我对空气动力学的理解立刻加深了一层。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对于粘性流体和不可压缩流体的数学模型构建过程讲解得非常细致,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推导到简化形式的应用,每一步都有详实的数学推导和物理意义的阐释。对于我这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它像一位耐心而又严谨的导师,引领我一步步跨越了理论的鸿沟。书中的案例涉及水利工程中的管道设计、船舶航行中的阻力计算,甚至还触及了微流控芯片中流体的行为模拟,展现了流体力学无处不在的强大威力。这本书无疑是工程技术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内容详实,逻辑严密,是市场上少有的能兼顾深度与广度的力作。

评分

读完《高级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后,我深切体会到了“工匠精神”在现代工程中的延续。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极强的实用性和对“为什么”的执着探究。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公式和标准,而是将机械零部件的设计与失效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解齿轮强度设计时,书中不仅详细分析了弯曲疲劳和接触疲劳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在不同工况下导致失效的实际断口形貌,并配有大量现场工程事故的案例分析。这种“从失败中学习”的教学方法,远比单纯的理论推导更能让人铭记设计中的陷阱。书中对于有限元分析(FEA)在复杂载荷下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模型简化和边界条件设置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实际的工程项目制定至关重要。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理论的严谨性与工程实践的复杂性完美融合。

评分

《材料科学导论: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性能》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堪称一场视觉与认知的盛宴。它的插图质量之高,令人惊叹。不同于其他教材中略显粗糙的示意图,这本书对晶体结构、位错运动、相变过程的电镜照片和模拟图都做了极其精细的彩印和高分辨率展示。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微观世界的探险。作者在讲解金属的塑性变形时,将剪切力与晶格滑移面之间的关系讲解得入木三分,并配有三维模型图辅助理解,这极大地弥补了纯文字描述的不足。此外,书中对复合材料和功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的介绍也极为及时和前沿,并没有停留在传统的金属和陶瓷范畴。它成功地架起了基础物理化学与实际材料应用之间的桥梁,读完后,我对一块普通的钢板或一块陶瓷片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物质,而是精妙结构与物理规律的完美结合体。

评分

不错 等待阅读

评分

不错,内容挺通俗易懂的一本书,原来看目录是英文的,还以为正文也要英文呢。

评分

正版,好书,简明扼要!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还不错,值得拥有

评分

很好,很适合本人!!!

评分

~~

评分

对自学者来说有点深奥

评分

感谢京东图书撒券!业界良心!300-90叠加199-100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