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遵循前3版“以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相结合为宗旨”“以少而精为原则”的基础上,综合整理了近年来自生产一线许多读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全书总体结构和内容设置进行了全面修订,在第3版全书14章的基础上重新编排改写为9章,主要内容有:常用技术资料、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机械零件、刀具和磨料磨具、切削加工技术、钳工加工及装配技术、技术测量及量具。
本手册第4版采用了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内容翔实,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简练,技术难度适当,更便于读者使用。
本手册可供中、小型企业机械加工工艺师、工程师、工艺设计员、工艺装备设计员,生产车间工艺施工员、技师,高级技术工人及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
前言
第1章常用技术资料1
1.1常用资料1
1.1.1国家及行业标准代号1
1.1.2主要元素的化学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和密度2
1.1.3常用单位换算3
1.2产品几何技术规范5
1.2.1极限与配合5
1.2.1.1术语和定义5
1.2.1.2基本规定9
1.2.1.3孔、轴的极限偏差与配合20
1.2.1.4一般公差50
1.2.2工件几何公差的标注和方法51
1.2.2.1符号51
1.2.2.2用公差框格标注几何公差的基本要求53
1.2.2.3标注方法53
1.2.2.4图样上标注公差值的规定62
1.2.2.5公差值表63
1.2.2.6形位公差未注公差值69
1.2.3表面结构70
1.2.3.1基本术语新旧标准的对照70
1.2.3.2表面结构的参数新旧标准的对照70
1.2.3.3评定表面结构的参数及数值系列71
1.2.3.4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标注72
1.2.3.5表面粗糙度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75
1.2.3.6各级表面粗糙度的表面特征及应用举例78
1.3机械制图79
1.3.1基本规定79
1.3.1.1图纸幅面和格式79
1.3.1.2标题栏和明细栏80
1.3.1.3比例83
1.3.1.4字体83
1.3.1.5图线84
1.3.1.6剖面符号87
1.3.2图样画法87
1.3.2.1视图87
1.3.2.2剖视90
1.3.2.3断面图93
1.3.2.4局部放大图94
1.3.2.5简化画法95
1.3.3尺寸注法104
1.3.3.1基本规则104
1.3.3.2标注尺寸三要素105
1.3.3.3标注尺寸的符号108
1.3.3.4简化注法110
1.3.4常用零件画法114
1.3.4.1螺纹及螺纹紧固件114
1.3.4.2齿轮、齿条、蜗杆、蜗轮及链轮的画法119
1.3.4.3矩形花键的画法及其尺寸标注121
1.3.4.4弹簧的画法122
1.3.4.5中心孔表示法123
1.3.4.6滚动轴承表示法123
1.3.4.7动密封圈表示法136
第2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143
2.1工艺工作基础143
2.1.1机械制造常用名词术语143
2.1.1.1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术语143
2.1.1.2热处理工艺术语158
2.1.2机械加工定位、夹紧符号167
2.1.2.1符号的类型167
2.1.2.2各类符号的画法170
2.1.2.3定位、夹紧符号和装置符号的使用171
2.1.2.4定位、夹紧符号和装置符号的标注示例171
2.1.3产品结构工艺性175
2.1.3.1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175
2.1.3.2零件结构的切削加工工艺性178
2.1.3.3零部件的装配工艺性191
2.1.3.4零件结构的热处理工艺性211
2.1.4机械加工的一般标准规范218
2.1.4.1中心孔218
2.1.4.2各类槽220
2.1.4.3零件倒圆与倒角227
2.1.4.4球面半径228
2.1.4.5螺纹零件228
2.1.5切削加工件通用技术条件239
2.1.5.1一般要求239
2.1.5.2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239
2.1.5.3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240
2.1.5.4形状和位置公差的一般公差240
2.1.5.5螺纹242
2.1.5.6中心孔242
2.1.6工艺文件格式及填写规则242
2.1.6.1工艺文件编号方法242
2.1.6.2工艺文件的完整性246
2.1.6.3工艺规程格式251
2.2工艺规程的设计267
2.2.1工艺技术选择267
2.2.1.1各种生产类型的主要工艺特点267
2.2.1.2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267
2.2.1.3常用毛坯的制造方法及主要特点269
2.2.1.4各种零件的最终热处理与表面保护工艺的合理搭配270
2.2.2工艺规程设计一般程序272
2.2.2.1零件图样分析272
2.2.2.2定位基准选择273
2.2.2.3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273
2.2.2.4加工顺序的安排273
2.2.2.5工序尺寸的确定275
2.2.2.6加工余量的确定284
2.2.2.7工艺装备的选择287
2.2.2.8切削用量的选择288
2.2.2.9材料消耗工艺定额的编制288
2.2.2.10劳动定额的制订290
2.3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举例292
2.3.1轴类零件292
2.3.1.1调整偏心轴292
2.3.1.2单拐曲轴293
2.3.1.3连杆螺钉296
2.3.2套类零件299
2.3.2.1缸套299
2.3.2.2活塞301
2.3.2.3偏心套303
2.3.3齿轮、花键、丝杆类零件305
2.3.3.1齿轮305
2.3.3.2锥齿轮307
2.3.3.3齿轮轴308
2.3.3.4矩形齿花键轴309
2.3.3.5矩形齿花键套311
2.3.3.6丝杆312
2.3.4连杆类零件314
2.3.4.1两孔连杆314
2.3.4.2三孔连杆318
2.3.5箱体类零件320
2.3.5.1减速器320
2.3.5.2曲轴箱323
2.3.6其他类零件327
2.3.6.1轴承座327
2.3.6.2带轮329
2.3.6.3轴瓦330
2.4机械加工质量333
2.4.1机械加工精度333
2.4.1.1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及改善措施333
2.4.1.2各种加工方法的加工误差336
2.4.1.3机械加工的经济精度338
2.4.2机械加工表面质量348
2.4.2.1表面粗糙度348
2.4.2.2加工硬化与残余应力354
2.4.2.3机械加工中的振动355
2.5机械加工工序间加工余量358
2.5.1装夹及下料尺寸余量358
2.5.1.1棒材、板材及焊接后的板材结构件各部分加工余量示意358
2.5.1.2夹持长度及夹紧余量358
2.5.1.3下料尺寸余量358
2.5.2轴的加工余量368
2.5.2.1外圆柱表面加工余量及偏差368
2.5.2.2轴端面加工余量及偏差371
2.5.2.3槽的加工余量及公差374
2.5.3内孔加工余量及偏差374
2.5.3.1基孔制7级精度(H7)孔的加工374
2.5.3.2基孔制8级精度(H8)孔的加工375
2.5.3.3用金刚石刀精镗孔加工余量375
2.5.3.4研磨孔加工余量375
2.5.3.5单刃钻后深孔加工余量376
2.5.3.6刮孔加工余量376
2.5.3.7多边形孔拉削余量376
2.5.3.8内花键拉削余量376
2.5.4平面加工余量及偏差377
2.5.4.1平面第一次粗加工余量377
2.5.4.2平面粗刨后精铣加工余量377
2.5.4.3铣平面加工余量377
2.5.4.4磨平面加工余量377
2.5.4.5铣及磨平面时的厚度偏差378
2.5.4.6刮平面加工余量及偏差378
2.5.4.7凹槽加工余量及偏差378
2.5.4.8研磨平面加工余量379
2.5.4.9外表面拉削余量379
2.5.5切除渗碳层的加工余量379
2.5.6齿轮和花键的精加工余量380
2.5.6.1精滚齿和精插齿的齿厚加工余量380
2.5.6.2剃齿的齿厚加工余量380
2.5.6.3磨齿的齿厚加工余量380
2.5.6.4直径大于400mm渗碳齿轮的磨齿齿厚加工余量380
2.5.6.5珩齿加工余量380
2.5.6.6交错轴斜齿轮精加工的齿厚加工余量380
2.5.6.7锥齿轮精加工的齿厚加工余量380
2.5.6.8蜗轮精加工的齿厚加工余量380
2.5.6.9蜗杆精加工的齿厚加工余量380
2.5.6.10精铣花键的加工余量380
2.5.6.11磨花键的加工余量380
2.5.7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加工余量382
2.5.7.1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一般零件的加工余量382
2.5.7.2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圆筒形零件的加工余量382
2.5.7.3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圆盘形零件的加工余量382
2.5.7.4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壳体类零件的加工余量382
第3章机床夹具设计386
3.1工艺装备设计基础386
3.1.1工艺装备编号方法386
3.1.1.1基本要求386
3.1.1.2工艺装备编号的构成386
3.1.1.3工艺装备的类、组和分组的划分及代号387
3.1.1.4工艺装备编号登记表396
3.1.2专用工艺装备设计图样及设计文件格式397
3.1.2.1专用工艺装备设计任务书397
3.1.2.2专用工艺装备装配图样标题栏、附加栏及代号栏398
3.1.2.3专用工艺装备零件明细栏399
3.1.2.4专用工艺装备零件图样标题栏400
3.1.2.5专用工艺装备零件明细表401
3.1.2.6专用工艺装备验证书402
3.1.2.7专用工艺装备使用说明书403
3.1.3定位、夹紧符号应用及相对应的夹具结构示例403
3.2工艺装备设计规则406
3.2.1工艺装备设计及管理术语406
3.2.2工艺装备设计选择规则406
3.2.2.1工装设计选择基本规则406
3.2.2.2工装设计的选择程序407
3.2.2.3工装设计选择需用的技术文件408
3.2.2.4工装设计选择的技术经济指标408
3.2.2.5工装设计经济效果的评价409
3.2.2.6选择工装设计时的经济评价方法410
3.2.2.7工装经济效果评价方法410
3.2.2.8专用工装设计定额示例410
3.2.3工艺装备设计任务书的编制规则412
3.2.3.1编制工艺装备任务书的依据412
3.2.3.2工艺装备任务书的编制413
3.2.3.3工艺装备任务书的审批、修改和存档413
3.2.4工艺装备设计程序414
3.2.4.1工艺装备设计依据414
3.2.4.2工艺装备设计原则414
3.2.4.3工艺装备设计程序414
3.2.5工艺装备验证的规则416
3.2.5.1工艺装备验证的目的416
3.2.5.2工艺装备验证的范围416
3.2.5.3工艺装备验证的依据416
3.2.5.4工艺装备验证的类别416
3.2.5.5工艺装备验证的内容417
3.2.5.6工艺装备验证的程序417
3.2.5.7工艺装备验证的结论418
3.2.5.8工艺装备的修改418
3.3专用夹具设计418
3.3.1机床夹具设计基本要求418
3.3.1.1工件定位原理及其应用418
3.3.1.2对夹紧装置的基本要求425
3.3.1.3夹具的对定425
3.3.2机床夹具常用标准零部件435
3.3.2.1定位件435
3.3.2.2导向件445
3.3.2.3支承件453
3.3.2.4夹紧件461
3.3.2.5对刀件474
3.3.3常见通用机床技术参数478
3.3.3.1卧式车床的型号及技术参数478
3.3.3.2立式钻床的型号及技术参数482
3.3.3.3摇臂钻床的型号及技术参数483
3.3.3.4卧式铣床的型号及技术参数485
3.3.3.5立式铣床的型号及技术参数487
3.3.3.6铣床工作台及T形槽尺寸488
3.3.3.7龙门铣床的型号及技术参数489
3.3.3.8牛头刨床的型号及技术参数489
3.3.3.9龙门刨床的型号及技术参数490
3.3.3.10外圆磨床的型号及技术参数491
3.3.3.11内圆磨床的型号及技术参数492
3.3.3.12卧式镗床的型号及技术参数493
3.3.3.13卧式双面金刚镗床的型号及技术参数494
3.3.3.14卧式单面金刚镗床的型号及技术参数495
3.3.3.15立式金刚镗床的型号及技术参数496
3.3.4专用夹具典型结构的技术要求及实例497
3.3.4.1车床夹具497
3.3.4.2钻床夹具508
3.3.4.3镗床夹具517
3.3.4.4铣床夹具518
3.3.4.5磨床夹具526
3.4可调夹具528
3.4.1可调整夹具的特点、适用范围与设计要点528
3.4.2可调整夹具结构示例528
3.5组合夹具531
3.5.1组合夹具的使用范围与经济效果531
3.5.2组合夹具的系列、元件类别及作用532
3.5.3组合夹具典型结构举例534
3.5.3.1钻夹具534
3.5.3.2车夹具536
3.5.3.3铣、刨夹具540
3.5.3.4镗模540
3.5.3.5组合夹具的扩大使用540
3.6通用夹具544
3.6.1顶尖544
3.6.1.1固定顶尖544
3.6.1.2回转顶尖形式及规格546
3.6.1.3内拨顶尖547
3.6.1.4夹持式内拨顶尖548
3.6.1.5外拨顶尖548
3.6.1.6内锥孔顶尖549
3.6.1.7夹持式内锥孔顶尖549
3.6.2夹头550
3.6.2.1鸡心卡头550
3.6.2.2卡环550
3.6.2.3夹板551
3.6.2.4车床用快换卡头551
3.6.3拨盘552
3.6.3.1C型拨盘552
3.6.3.2D型拨盘553
3.6.4卡盘553
3.6.4.1自定心卡盘553
3.6.4.2单动卡盘553
3.6.5过渡盘559
3.6.5.1C型自定心卡盘用过渡盘559
3.6.5.2D型自定心卡盘用过渡盘559
3.6.5.3C型单动卡盘用过渡盘560
3.6.5.4D型单动卡盘用过渡盘560
3.6.6花盘561
3.6.7分度头561
3.6.7.1机械分度头561
3.6.7.2等分分度头563
3.6.8机床用平口台虎钳564
3.6.8.1机床用平口台虎钳规格尺寸564
3.6.8.2角度压紧机用平口台虎钳规格尺寸564
3.6.8.3可倾机用平口台虎钳规格尺寸564
3.6.8.4正弦机用平口台虎钳规格尺寸566
3.6.9常用回转工作台567
3.6.10吸盘567
3.6.10.1矩形电磁吸盘规格尺寸567
3.6.10.2圆形电磁吸盘规格尺寸567
3.6.10.3矩形永磁吸盘规格尺寸567
3.6.10.4圆形永磁吸盘规格尺寸567
3.6.10.5多功能电磁吸盘规格尺寸567
3.6.11铣头、插头、镗头572
3.6.11.1铣头规格尺寸572
3.6.11.2插头规格尺寸573
3.6.11.3镗头规格尺寸573
《实用机械加工工艺手册》自1997年第1版出版后,分别于2003年和2009年出版第2版和第3版,前后共重印了10次,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厚爱和支持。为更好地适应机械工业不断发展和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我们决定对本手册再次进行全面的修订。
机械加工工艺是实现产品设计、保证产品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的重要手段,是企业进行生产准备、计划调度、加工操作、安全生产、技术检测和健全劳动组织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上品种、上质量、上水平、加速产品更新、提高经济效益的技术保证。这次修订是我们在进一步认识工艺在机械工业制造中重要性的前提下,在遵循前3版“以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相结合为宗旨”“以少而精为原则”选材的基础上,综合整理近年来自生产一线许多读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力争将本手册打造成为中小型企业中工艺师、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员、工艺装备设计员、生产车间工艺施工员及技师案头的一部好使好用的工具书。
这次修订工作突出的重点有:
(1)这次修订对手册总体结构和内容设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增补,在第3版全书14章的基础上,重新编排改写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常用技术资料;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机械零件;刀具和磨料磨具;切削加工技术;钳工加工及装配技术;技术测量及量具等。这次修订取材以基础、标准、规范、实用和够用为原则,并结合作者长期在一线从事的生产实践的经验,进一步合理完善全书的结构,做到内容翔实、层次清楚、语言简练、图表为主,更便于读者使用。
(2)采用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产品几何技术规范”一章进行了全面更新,同时更新了钢铁产品牌号的表示方法,铸铁牌号,可转位刀片表示方法等。为在新旧标准过渡中便于读者应用,适当加入了一些新旧标准对照的内容。
(3)为了保证编写质量,《实用机械加工工艺手册》一书,从第1版编写开始到后来历次修订,我们都组织和聘请了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总工艺师、工艺技术部门的室主任、生产车间的技术主任、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术员及一线技术检验员、操作技术工人等参加。并多次走访过一些厂矿企业,进行座谈研讨。在此,我们向参加编写、审稿及给予过我们帮助指导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手册第4版由陈宏钧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有张建龙、王学汉、李凤友、李桂芬、洪二芹、单立红、张洪、洪寿兰、陈环宇等。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在编写中难免有不妥和疏漏之处,真诚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对于涉及金属材料学的部分,这本书展现了扎实的学术背景,对各种合金的晶相结构、热影响区变化等描述得非常到位。这对于理解为什么某种刀具会在特定材料上表现出色或失败至关重要。但是,当我试图将这些深奥的材料科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刀具涂层选择”指南时,深度就不够了。比如,TiAlN、AlCrN、PVD、CVD这些涂层的应用场景和寿命预期,书中的介绍更多是停留在基础定义层面。我希望能看到更细致的对比分析,比如在干式切削高温环境下,哪种涂层能带来最高的几何精度保持率,以及在低速高扭矩的粗加工中,涂层的抗冲击性排名。这些都是直接影响采购成本和生产稳定性的关键决策点。目前这些信息,我更多的是从刀具供应商那张印着他们自家产品特点的彩页上找到的,而不是从这本被寄予厚望的“实用”手册中获得。手册的实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工业界最新材料和技术选择的敏锐度,而不仅仅是基础理论的复述。
评分从装订和耐用性的角度来评价,这本第四版确实比我以前用的旧版本有所改进,纸张的抗油污能力似乎增强了,这在油腻的车间环境下是很重要的加分项。然而,当我翻阅到关于数控编程(G代码/M代码)的章节时,感到略有失落。虽然它列举了基础的坐标系设定和循环指令,但对于现代高阶数控系统特有的宏编程、刀具长度补偿的复杂应用,或者如何利用内置的诊断功能进行故障排查,内容相对简略。现在的机床编程越来越依赖于软件集成和更复杂的逻辑判断,单纯的G代码指令列表已经不足以应对所有挑战。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编写出更高效、更具自适应能力的程序段,而不是停留在如何手动输入固定参数的阶段。这本手册的“实用”二字,在数字制造的趋势下,应当更多地指向软件和自动化层面的工艺优化,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机械加工基础知识的汇总。它是一本优秀的“基础工艺字典”,但要成为指导前沿数控操作的“实战指南”,还需要在软件集成和智能制造接口上做更多的拓展和深化。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从一个设计角度来看,是相当专业的。图表清晰,符号规范,让人在查阅时能迅速定位到需要的信息。不过,我发现它在“工艺流程规划”这一块的叙述,显得有些过于线性化和理想化了。在实际的工厂流转中,零件可能会因为检验不合格而被送回返修,或者因为物料短缺而中断加工。这些在真实生产中占据大量时间的“非标准流程”或者“异常处理”,在书中几乎没有涉及。我希望看到的是,如果一个零件在第三道工序被发现有微小尺寸偏差,后续的铣削、磨削、热处理的参数应该如何联动调整,而不是简单地假设流程是完美接续的。这种对“柔性制造系统”中变数的处理能力,是衡量一本工艺手册是否真正“实用”的关键。目前来看,它提供的是一个完美的蓝图,但少了一份面对复杂现实的“应急预案”。阅读时,我总是在脑海中不断地进行“如果……怎么办”的推演,这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用一本理论手册来弥补管理和流程设计上的不足,而这本手册本该是来辅助工艺决策的。
评分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其中的切削参数章节,试图找到一个能显著提高我车间里那些高精度零件加工效率的突破口。坦白地说,书中的数据是全面且严谨的,各种材料对各种刀具的推荐切削速度和进给量,都做了详尽的表格整理。但这种全面性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信息过载和适用性困境。现实中的加工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冷却液的状况、机床主轴的实际刚性、甚至操作工人的经验水平,都会影响最佳参数的选择。这本书给出的更多是“理想环境下的参考值”。比如,当我尝试将书中的推荐值应用到我们那台有些年头的龙门铣上时,发现只要稍微提高转速,刀具磨损速度就会急剧加快。我很想知道,有没有一章专门讨论“老旧设备”的最佳参数修正模型,或者如何通过实际的“试切”数据,反向推导出更适合当前设备的极限参数。我感觉它更倾向于服务于拥有最新一代数控设备的工厂,对于那些还在用成熟但非顶配设备的工程师来说,很多高级优化策略似乎无法直接落地。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加入更多针对不同设备代差的“适应性调整建议”。
评分这本工具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就让人觉得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个知识的宝库。我最初的期望是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技师,能手把手地教我一些在实际车间里,那些教科书上不常提及的“门道”。比如,面对那些非标准的、古怪形状的零件,该如何快速选择刀具和确定最佳的走刀路线,而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公式套用。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关于复杂曲面加工的章节,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沿的优化算法或者刀具路径的智能生成策略。然而,翻阅下来,它更像是一本详尽的“工具集锦”,罗列了大量的标准参数、材料性能数据和各种加工方法的理论基础。这对于初学者建立知识框架很有帮助,但对于我们这些想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人来说,总感觉缺少了那么一层“烟火气”。很多时候,我需要的是一个“怎么办”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个“为什么会这样”的原理推导。比如,当机床出现轻微的震动时,书里会详细解释振动的成因和理论上的抑制方法,但对于现场快速调整机床阻尼或者更换夹具的实用技巧,提及得就比较少了。我期待它能在高级应用层面,给出更多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让那些枯燥的参数表格真正“活”起来。
评分书编写内容不错,就是发的时候包装太简陋,只是用了个袋子,这么厚的书不耐磕啊!
评分非常好,喜欢在京东买东西,方便快捷,服务也好,价格也便宜,东西也是非常的好,
评分书很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这是工具书,需要经常翻的,质量实在是有些过分了,磕角,污渍,断页。你们是怎么保存书籍的?!
评分很好!!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装订这么差有说法么
评分书是不错,内容也很全面,需要慢慢消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