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

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在德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李在德
  • 松山
  • 抗战
  • 历史
  • 人物
  • 自传
  • 近代史
  • 台湾
  • 军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27023
版次:2
商品编码:1128590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2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记录李在德九十六年的传奇人生。这是一部用细节注释的朝鲜民族史话,是一份可资信赖的历史资料。

内容简介

  《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是东北抗日联军老战士李在德的自传。《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作者以其九十余年的人生经历,见证了20世纪初朝鲜移民的早期拓荒生活,书写了她接受革命真理、与丈夫于保合携手参加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过程。朝鲜一副主席崔庸健曾是她的启蒙老师和革命引路人,金日成的夫人金正淑曾是她的战友。她曾是掌管“国印”和周恩来总理名章的“外国人”,1953年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她曾是金曰成特别邀请的朝鲜国宾,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曾经为她特别授勋。这是一部用细节注释的朝鲜民族史话,是一份可资信赖的历史资料。

作者简介

  李在德,1918年2月生于朝鲜平安南道介川郡。幼年时,举家迁至黑龙江萝北县梧桐河。1932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加入汤原反目游击队,先后随东北抗联六军、三军和东北抗联总司令部、二路军二支队转战白山黑水间。随抗联部队转入苏联期间学习无线电技术,后被编入八十八旅,随王效明侦查小部队回东北执行任务。1945年8月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后,随军回到中国。抗战胜利后,先后在吉辽军区司令部、吉林省军区、吉林省妇女委员会、和龙县委工作。1949年随军南下。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政务院(国务院)秘书厅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工作。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离休。丈夫于保合曾为抗联三军四师政治部代主任,第三机械工业部物资局顾问,著有回忆录《风雪松山客》。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走上革命路(1917-1933)
1.故乡血泪
2.父辈的反抗
3.爸爸“遇难”
4.迁徙梧桐河
5.上模范小学
6.崔石泉当校长
7.母校,革命的摇篮
8.新仇旧恨“九一八”
9.反日宣传队播火下江
10.冯仲云到汤原
11.奶奶智救冯仲云脱险
12.秘密工作
13.妈妈就义

二 在抗联六军(1934-1937)
1.徒手夺枪建汤原游击队
2.游击队成了我的家
3.开辟抗日根据地
4.汤旺河沟里的被服厂
5.简陋的临时医院
6.“民生团”冤案
7.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诞生
8.帽儿山建六军被服厂
9.入党
lO.珠汤联席会成立中共北满临委
11.抗联六军是党的基本部队
12.战友情深
13.下江掀起抗战新高潮
14.北满临委扩大会的忧与乐
15.密营中的婚礼
16.告别裴大姐

三 随赵尚志转战三江(1937-1941)
1.到抗联三军
2.生第一个儿子
3.遭遇叛徒
4.陈云升叛变前后
5.到三十二团
6.过江找赵尚志
7.随赵尚志司令回国
8.攻打乌拉嘎金矿
9.祁致中同志之死
10.劝解陈绍宾部队
11.分兵失利
12.再过黑龙江
13.根植在哪儿
14.被开除党籍

四 冲破黑暗迎接曙光(1941-1949)
1.百折不挠的侦察小部队
2.女儿和党
3.在八十八旅整训
4.尚志悲歌
5.东北光复
6.进退长春城
7.在延吉的日子
8.当选和龙县妇联主任
9.随军南下

五 五星红旗下(1949-2010)
1.到北京中南海
2.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
3.“文化大革命”爆发
4.冯仲云之死
5.下放“五七”干校
6.十年内乱终有一结
7.历史无言
8.松山觅迹
9.魂归风雪路
10.中朝战友情
11.世纪的回响
12.尚志归来
13.抗联精神永存
附录
附录一 关于珠汤联席会
附录二 关于中共北满临委扩大会的回顾
附录三 赵尚志给中共北满省委的请求书
——请求重新审查改变开除出党的决议
附录四 东北党组织找中央十年曲折路
附录五 薛雯同志为冯仲云冤案平反给中央的申诉书
附录六 李大姐和我们在政务院的日子里
附录七 大事记
附录八 人物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精彩书摘

  2.父辈的反抗
  朝鲜的近代史同中国的一样,是一部被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和掠夺的屈辱史,也是一部朝鲜人民不甘压迫、英勇反抗的斗争史。
  自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使朝鲜沦为半殖民地起,朝鲜人民的反抗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1894年,由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号召人民“尽灭权贵,逐灭夷倭”。1905年《乙巳保护条约》的签订,使朝鲜沦为日本的附属国。1907年,朝鲜掀起了遍及全国的“义兵运动”,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1910年签订的《日韩合并条约》标志着日本正式吞并朝鲜,激起了朝鲜人民更强烈的反抗。
  据有关的回忆文章记载,爸爸的一位远房亲戚李卓,是十里八乡广为人知的反日独立运动者。早在1917年,爸爸就在李卓的引领下,接触了金亨稷先生(金日成主席的父亲)领导的反日斗争组织朝鲜国民会。①
  1919年3月1日,朝鲜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历史上叫“三一”运动①。这次起义浪潮迅速波及全国各地,全国城乡人民几乎全部参加了这场伟大的斗争。此时,爸爸已经秘密参加了朝鲜反日的独立运动,和愤怒的乡亲们一起,同日本统治者和欺压百姓的走狗展开斗争。正当人们扬眉吐气的时候,日本当局派兵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他们到处搜捕爱国者,屠杀起来反抗的民众。革命运动陷入低潮,整个朝鲜半岛笼罩在恐怖的阴云之中。
  1920年,爷爷被地主迫害致死,爸爸也因为参加反日独立运动,经常在外地活动,受到敌特的监视,处境比较危险。于是奶奶提出来:我们离开故乡,去中国谋生活。但因为当时有许多传言说,在中国,漂亮的姑娘会被抢走,说得五花八门,不知谁说的对,所以奶奶决定让姑姑先留在朝鲜,叔叔留下来照顾姑姑,奶奶、爸爸、妈妈和我四口人先到中国,等我们安顿好了再回去接他们。可是,命运使我们一家人从此永远分开了,再也没能团聚。
  1920年冬天,我和爸爸妈妈随奶奶安顺姬一起背井离乡,迁往中国。妈妈背着我,爸爸用背夹子背着全家仅有的二口小锅和两床被子,迎着凛冽的寒风,冒着纷飞的大雪,来到鸭绿江边。至今我还记得,我们是在晚上偷偷过江的。妈妈背着我,头上顶着包袱。妈妈宁可自己累点儿,也不让奶奶拿东西,怕她受累。
  过江后,我们走了一天,天黑了却没有地方住,只好休息一下,继续往山里的方向走。白天,我们在一个朝鲜人的村子里落脚。当时,江边有很多朝鲜族村落,朝鲜族与汉族混居的不太多。朝鲜人之间一般都很团结,互相帮助。
  到了安东(今辽宁丹东),我们见到许多逃荒过来的朝鲜人。他们在中国仍然要租种地主的土地,干着繁重的农活。天下的乌鸦一般黑,中国的地主的心肠也一样黑。为了生存,有些生活极端贫困的老百姓只好卖儿卖女,挣扎在死亡线上。
  在家乡时,我的爸爸李相熙就结识了一些不愿做亡国奴、奋起反抗的爱国志士。来到中国后,爸爸继续投身于朝鲜独立团的活动,专打日寇和地主恶霸,为老百姓报仇申冤,为朝鲜的解放而战斗。
  在安东,我们仍租种地主的土地,以栽种水稻为主。由于爸爸时常离家、长期不归,农田里的活几乎全是妈妈一人承担,可我从来没听妈妈叫一声苦,她以惊人的毅力忍苦耐劳,在这种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尊奉老人,抚育着我。奶奶尽管身体不好,但总是默默地帮助妈妈分担着家务。奶奶怕妈妈牵挂爸爸,经常安慰妈妈,让她不要担心。可是她老人家常常深更半夜睡不着觉,倚门望着,盼儿平安归来,这时妈妈又要反过来安慰奶奶。
  农忙季节,爸爸会偶尔回来到田里帮助妈妈劳动。爸爸的手很巧,他能用一根根柳条编成漂亮的篮子、筐,还会把稻草编织成草帘,做成筒状,用绳子扎住一头做成草袋子,再把开口的一边吊在屋梁上,草袋里放入黄豆,每天浇水,几天就能生出很长的豆芽。那时,这些劳动和生活用具,穷人没钱买,也没地方买,每家都是自己动手制作。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很少能见到爸爸。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一个深秋的晚上,爸爸带了三四个人回家。他们把背着的手枪交给奶奶收起来。奶奶拿起一床被子,铺在炕上,让我盖上被子躺下,装着睡觉,把枪塞在褥子下面,不让我动。当时,我还不知道什么叫枪,看到木盒里装的黑家伙,我偷偷地摸了一下,就再也不敢动了。等他们走时,奶奶再把枪交还他们。奶奶告诉我:“这是枪,能打死人的。”我那时太小,只觉得他们很神秘。等我年龄稍大一点,更懂事了,奶奶经常给我讲:“你爸爸他们是打日本鬼子解放朝鲜人民的,你长大后要像你爸爸一样就好了。”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我盼着自己快点长大,也扛着枪去打日本鬼子。
  爸爸他们经常活动在鸭绿江两岸的长白山麓,打击日本宪兵队,袭击日伪警察所。在一次攻打日伪警察所时,爸爸的小腿被枪击中,战友们把他背回家来养伤。
  那时,没有治疗枪伤的药,奶奶和妈妈就从山里采来草药给爸爸治伤。在她们的细心照顾下,爸爸的伤慢慢好转了。爸爸在家养伤的日子,是我童年记忆中唯一一段和他相处时间较长的日子。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有一次,我和邻居家的小孩在一起玩藏猫猫,轮到我当“找家”时,我把裙子蒙在头上,蹲在地上等着伙伴们藏起来。爸爸看到我把裙子蒙在头上露出了屁股,很生气,过来就往我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因为爸爸以前从来没有打过我,我感到非常委屈,就哭着跑过小桥,去找邻居家的一个奶奶,直到晚上才被他们哄劝着送回家。妈妈和奶奶不知道我跑哪去了,正在家里着急呢。后来爸爸再也没有打过我。爸爸只打过我这一次,让我终生难忘。
  枪伤痊愈后,爸爸又归队投入新的战斗中,我又很难见到他了。
  ……

前言/序言

  本书的修订系以客观、真实的原则,在1999年初版的基础上完成的。虽作者在修订时已届九十二岁之高龄,举凡修改之处,无不亲自过目、认定。凡作者的记忆与现有资料不一致的内容以及初版中有误之处,均以修订注加以说明。尤需说明的是,作者亲身经历了汤原游击队中的“民生团”事件、陈绍宾反叛和祁致中之死等事,这些回忆均为可资信赖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澄清事实、消除争议。
  修订中,除更正了初版中的一些错漏外,增加了约十八万字的内容,重点补充的内容有:作者童年关于生产、生活的记忆。

《山河故人:抗战烽火中的岁月剪影》 作者: 陈景明 著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出版社: 九州文史出版社 --- 楔子: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战争史诗,而是一部以个体生命视角,细密勾勒出抗日战争时期,特定地域社会百态的口述历史与个人记忆的结晶。作者陈景明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对历史现场的敏锐洞察力,历经数十年寻访、整理与沉淀,将我们带回那个烽烟四起、国破家亡的年代。全书以口述史的叙事方式为主轴,辅以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佐证,力图还原那个时代普通人在历史巨变中的挣扎、坚守与希望。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以时间与空间为经纬,编织出一幅层次丰富、情感饱满的“山河故人”群像图。 第一部:皖南烟云——和平下的暗流涌动 本书伊始,时间设定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夕,主要聚焦于皖南地区,特别是围绕着徽州府周边的乡村社会。 (一)乡绅与新知:旧秩序的瓦解 这一部分详细记录了1930年代初期,传统乡村精英阶层(如地方士绅、宗族领袖)在政治动荡下的心态变化。作者通过对多位老人口述的整理,描绘了他们如何试图调和日益紧张的国内局势,以及他们对“新文化”和“革命思潮”的复杂接受态度。其中穿插了大量关于乡间教育、地方税收与民间借贷的生动细节,展现了旧式社会结构在现代化冲击下的脆弱性。 (二)茶马互市的变迁 皖南地区自古便是重要的茶叶产区,与江浙的贸易往来密切。本章重点叙述了抗战爆发前夕,日货倾销对本地手工业,尤其是制茶业带来的毁灭性影响,以及商人阶层为维持生计所进行的商业自救行动。这部分内容细致地展现了经济基础对社会心理和地方政治倾向的隐性塑造作用。 (三)家国初醒的呐喊 作者收录了几位青年知识分子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从最初的迷茫到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历程。他们如何组织学生罢课、散发传单、筹集军需,以及他们所面对的来自地方保守势力的阻力与不解,构成了战前知识分子群体觉醒的生动侧面。 第二部:敌占区生存法则——在夹缝中求存 随着战事推进,皖南部分区域沦陷。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沦陷区民众在日军高压统治下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状态。 (一)汉奸、特务与线人 这一章节以冷静克制的笔触,剖析了沦陷区“合作者”群体的复杂成因。作者通过对少数亲历者的访谈,避免了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力求理解在极端暴力威胁下,个体生存选择的无奈与权衡。同时,也记录了地下抗日组织如何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通过隐蔽的联络方式传递情报、组织破坏活动的惊险瞬间。 (二)粮秣与禁运下的黑市 粮食,永远是战争中最残酷的试金石。本章详尽记录了日军“以战养战”政策下,地方物资被大规模掠夺的情景。重点刻画了黑市的运作机制——从走私盐、烟土到军用物资的非法交易网络。这些“地下经济”在维持部分民众基本生存的同时,也滋养了新的权力掮客。 (三)文化的火种:秘密的阅读与吟诵 在文化压制最严峻的时期,知识分子们如何保护民族精神不灭?作者找到了几位曾参与秘密读书会的幸存者,他们回忆了如何在昏暗的油灯下,偷读鲁迅、茅盾的作品,或是在祠堂中低声吟诵岳飞、文天祥的诗词,以此来“保存一个民族的记忆与灵魂”。 第三部:山野游击——敌后战场的边缘叙事 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皖南山区,聚焦于地方武装力量的组建与发展,尤其是国民党军游击队和新四军地方支队在协同作战与区域摩擦中的复杂关系。 (一)山寨的易主与重塑 山区中的土匪武装,在抗战爆发后成为一个关键的变量。作者记录了他们如何在国共双方的拉拢与改造下,身份发生转变的过程。有些山寨最终融入了正规军序列,有些则在战火中被吞并或瓦解,他们的故事展现了权力真空地带的武力洗牌。 (二)军民鱼水情的代价 本章聚焦于游击队在山区活动时与当地农民的互动。如何动员民夫、如何筹集军粮、如何处理军纪问题,这些日常琐事背后,是游击队能否在敌后长期生存的关键。作者记录了几桩感人的互助事件,也毫不避讳地记录了因误解或资源紧张而产生的干群矛盾。 (三)女性的战场:医护与情报传递 抗战中女性的作用远超传统想象。本章集中讲述了几位参与战地救护和情报传递的女性的经历。她们常常要面对比男性更严苛的审查和风险,她们的故事是关于勇气、奉献与隐忍的强有力证明。 第四部:胜利的曙光与代价——1944至1945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和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本书记录了地区社会结构开始松动和重建的过程。 (一)逃难者的归来与安置 战争后期,大量流亡他乡的难民开始返乡。作者描绘了他们重返家园时的复杂心绪——家园仍在,但人面已非,原有的社会网络和财产关系已因战乱而彻底重构。这部分内容侧重于战后社会心理的重建与创伤的修复。 (二)胜利的喧嚣与沉默 1945年“八一五”光复之夜,全城欢腾。本书收录了多个不同阶层人士对胜利的即时反应记录,从官方庆祝到民间私下的庆祝活动。但作者也冷静地指出,胜利的欢呼背后,是累累白骨、凋敝的经济和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政治角力,胜利的代价沉重而复杂。 (三)战后的审判与遗留问题 胜利并非终点。本章记录了针对部分汉奸、特务的审判过程,以及战后遗留下的财产纠纷、婚姻变动等社会遗留问题。这部分内容揭示了,和平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所有恩怨的即刻消解。 结语:记忆的河流与未来的回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作者对所有受访者的致敬,并对这场影响了他们一生的战争进行哲学层面的反思。作者强调,历史的价值不在于制造英雄,而在于完整地记录“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选择。这些分散在山野田间的个体记忆,汇聚成了抵抗历史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山河故人》是一部充满烟火气、血泪交织的历史书写。它不追求宏大叙事,只专注于那些被时间冲刷后,依然清晰可见的、属于那一代人的真实面孔和声音。阅读本书,如同穿行于历史的旧影之中,触摸那些久违的、鲜活的生命轨迹。

用户评价

评分

《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过去,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印记。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被风雪笼罩的松山,亲身感受着主人公李在德先生所经历的种种挑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朴实而真挚的语言风格,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能直击人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历史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理解那个宏大的时代,去体会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情感波动以及内心深处的挣扎。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印象深刻,在那个与自然搏斗的环境中,生命显得如此顽强,也如此脆弱。这本书让我反思,在今天我们享受着和平与便利的同时,是否也应该铭记那些曾经为之付出巨大努力的人们?修订版的出现,想必是作者对这段记忆的再次梳理和深化,让这份珍贵的口述历史更加完整。

评分

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 读完《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面折射那个特殊年代的镜子。从字里行间,我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公李在德先生在那段艰苦岁月中,经历了怎样的磨难与坚持。那些曾经的风雪,那些严峻的考验,如今都化作了笔下的文字,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真实面貌。我尤其对书中描绘的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深感兴趣。在物质匮乏、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相互扶持、共渡难关的?他们又是怀揣着怎样的信念,支撑着自己走过漫漫长夜?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闪耀。李在德先生的经历,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缩影,他们的故事值得被铭记,他们的精神值得被传承。这本书的修订版,我相信在细节上一定更加完善,也让这段宝贵的回忆能够更加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评分

翻开《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我被带入了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叙事世界。李在德先生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我对于那个年代的刻板印象。我尤其被书中对细节的描绘所吸引,那些生动的场景,那些鲜活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不易,也看到了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是什么支撑着人们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坚持下去?是对家人的责任?是对国家的热爱?还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认知,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修订版的问世,相信能够让这段尘封的记忆更加清晰、更加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有机会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

评分

《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作品,它用最朴素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我特别被李在德先生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和乐观所打动。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年代,他依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希望,对未来的憧憬,这种精神力量是令人敬佩的。书中关于人际关系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在那个相互依靠的环境下,邻里之间的情谊,战友之间的支持,都显得尤为珍贵。这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部关于集体记忆的沉淀。我从中看到了那个年代人们的淳朴、勤劳和奉献精神,这些品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修订版的出版,无疑是对这份历史记忆的延续和升华,让更多人能够有机会了解和学习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评分

《松山风雪情:李在德回忆录(修订版)》是一部触动人心的作品。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李在德先生曾经经历的那些风雪交加的日子。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真挚的情感流露,让人读来感同身受。我尤其对书中对于那个时代社会背景的铺陈感兴趣,它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轮廓,让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理解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李在德先生的经历,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挣扎、奋斗与坚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保留了一份鲜活的历史记忆,让我们能够从一个亲历者的视角,去感受那个时代的温度和湿度。修订版的出版,无疑是对这份珍贵回忆的完善和推广,让更多人能够有机会聆听这段属于过去的声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