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获湖北省第三届屈原文学奖。
老子是国际的。——前苏联汉学家李谢维奇
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黑格尔
《老子》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由凡人到文化巨人的老子艺术形象。
杨书案,湖南宜章县人,历史小说及童话作家。1956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8年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大学毕业后做过中学教师、文学刊物编辑、主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学创作所所长。1991年被评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著有长篇历史小说《九月菊》、《隋炀帝遗事》、《李后主浮生记》、《孔子》等十余部;亦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著有多种儿童文学读物,曾两次获国家儿童文学奖;《孔子》曾获武汉政府奖,并有英、法、韩文本出版。英文版《孔子》获国家对外宣传秀图书提名奖。其《老子》曾获湖北省第三届屈原文学奖。
使人心悸的消息不断传来:宛丘破了;夏征舒在株林被捉,解回宛丘,栗门外车裂了;夏姬掳到郢都去了;新继位的世子午,逃往晋国……
陈国亡了,成了楚国的一个县,楚将公子婴被委任为陈县公。
不用说,相邑也会被楚军接管,却迟迟不见楚军派人来。
旧的地方官已经不敢管事,楚国委派的新地方官迟迟不来,寂寞空无主,相邑人更是终日惶惶。
这些日子,李耳读书,心不在焉,爷爷教书,提不起劲。
爷爷占卜,得“中孚”卦。
这一卦,上下各有两个阳爻,中间两个阴爻。是中心空虚的形象。亦即虚心,心中诚信,所以称为“中孚”卦。孚者孵也,孵卵不能延误日期,信也。
四个阳爻夹两个阴爻于其中,刚强压柔顺,也像目前陈的处境。
但君子心中诚信,就可以化解大难。
以刚对刚,则易折,以柔处刚,则易化。孚者孵也,孵即包含化的意思,化险为夷,否极泰来。
平静地读书,平静地生活,以柔静处世,凶险自化。
浮躁的心境渐渐平静,又不免偶尔浮泛。
爷爷,楚国奄有大江以南,周围数千里,地方已经很大了,为什么还想扩大?
贪心的人是不嫌地方大,财货多的,大了还想大,多了还想多。
为什么要那么大,国家小一点,地方窄一点,不是更好吗?
哦,为什么?
国家小一点,地方窄一点,人口少一点,财货不那么富足,兵力不那么强大,野心也许就小一点。各自在自己的家国安居,没有挑起战端的财力、人力,天下就会少很多事情。
爷爷苦笑,真是天真孩子的理想国。
一天,相邑西边的大道上忽然来了一小队楚军,众人并不惊慌,只用奇异的目光注视着。楚国接管相邑的人来了,且看他们怎么动作。按照惯例,首先总要召集百姓,宣读安民告示。
铜锣喤喤震响,百姓被吆喝着聚集到一个广场上,楚军头目宣读楚庄王旨诏:
夏征舒弑君,罪莫大矣。我楚兴师,讨而戮之,伸大义也。
本当灭陈置县,有其版图。朕念罪在夏征舒一人,广大臣民无辜,乃复封陈。
大军班师,只乡取一人入楚,聚建夏州,以旌军功。
怎么回事,为什么起了戏剧性变化?
楚庄王北进大胜,灭了陈国,设置楚辖陈县,返师郢都。南方属国,各地县公,都来朝贺。
大夫申叔时使齐归来,见庄王复命。
惠公新逝。世子无野刚刚即位,正需要诸侯支持的时候,南方大国楚立即派重臣使齐,吊旧贺新。这对齐国是很大的支持,齐顷公深表感谢。
楚庄王心里明白,这个北方大国对楚北进中原是耿耿于怀的,很快遣使赴齐吊旧贺新,是一种笼络的姿态。齐顷公接见楚使,对楚占陈地。不说一句闲话,只对楚遣使吊旧贺新表示感谢,分明有几分言不由衷。但齐惠公刚死,世子无野刚继位,自顾不暇,也就无可奈何,只好对楚灭陈这事不置一词。
“申大夫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庄王等待申叔时向他庆贺胜利。
使齐的事都禀报完了,没有别的话要说,小臣这就拜辞。
楚庄王大为意外,你远使在外,不知道朕灭陈为楚县的事?
知道。
夏征舒叛逆,弑陈国君,寡人兴师问罪,活捉夏征舒,车裂于栗门。并将陈国土地收入楚国版图,置县公治理。这是伸张正义的大好事,天下都知道,各国诸侯,各地县公,没有人不称贺。独有你不庆寡人,什么缘故?
我可以说明原因吗?
可以。
夏征舒杀死国君,罪过很大,讨伐他,车裂他,大王都做得对。但是,人们也常说这样两句话:“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
牵牛踩了人的田,固然有错,田主夺走踩田牛,就做过分了。诸侯拥戴楚国,因为楚仗义讨伐有罪,现在占陈地为楚县,便是贪利了。始以讨伐有罪向诸侯号召,终以贪利占地归结,是不是不大妥当?
耳朵实在不受用,几乎按捺不住,要发脾气。终于慢慢冷静,楚庄王说,好哇,这样有见地的话我还没有听过。再恢复陈国,行吗?
当然可以!申叔时说,从人怀里取走东西再归还那人,于我无损而于人有恩。
楚庄王让陈县公公子婴齐派人赴晋,接回世子午,复为陈成公,将版图交割还陈。
陈成公感激不尽,从今以后,世世代代做楚的属国,绝不朝秦暮楚,三心二意。
公子婴齐遵楚庄王旨意,取陈国每乡一人,共二千数百人,随军返楚。这二干余人并不分为私家奴隶,而是将他们聚居一地,让他们作为庶民耕织衣食。这较之诸夏各国俘掠敌国人口以为奴隶,互相赠送的陋习,也算是革故鼎新之举了。
乡取一陈人聚居之地,命名夏州,以旌扬讨伐夏征舒之役,战胜之功。
诏书内容,完全出乎百姓意料之外,一时众人感激涕零,齐呼庄王圣明。
诏书上所谓乡取一人,那一人主要指户主,只去户主一人,别人不去,家无法安。所以,乡取一人,实际上乡取一家。
当时建制,二千五百家为州。取陈国每乡一家,聚居于楚之一地,才能建立起能生产能生活的夏州,以旌讨夏胜利的武功。
楚军和相邑地方官共同选中数家,不几天随楚军上路南去。家家拖儿带女,热土难离,不免哭哭啼啼。
乡邻们怜惜这些被征入楚的人家,却又不敢公开表露,只是远远地倚门遥送,心肠软的妇孺们便偷偷啜泣。
李耳骑在院子里那棵高大的李树上面。他曾经在下面出生的李树,是他寂寞童年的无声伙伴。站得高看得远,楚军取相邑人家沿河远行的长长行列,乡邻遥遥目送,偷偷啜泣的情景,一一尽收眼底。
鼻子酸酸的,信口吟出几句:
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
少则得,
多则惑。
……
最近接触到了一本叫做《老子》的书,读起来着实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与我以往阅读的任何书籍都大相径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奇特,充满了某种原始的、朴素的力量,仿佛直接来自天地之初。它不像很多现代的哲学书籍那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复杂的概念界定,而是以一种更加写意、更加感性的方式,抛出一些核心的观点。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些模糊的画面,像是山间的云雾,又像是奔腾的河流,它们似乎都在默默地印证着书中所说的“道”的运行规律。书中的一些比喻,比如“上善若水”,更是让我对“水”这种看似柔弱却能穿石的物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让我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让我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模式。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强调“有”,过于追求“显”,反而失去了许多潜在的可能性。而“无”,那种虚空、那种不着痕迹,或许才是力量的真正源泉。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种冥想,一种与古老智慧的对话,让我逐渐放下了对外界喧嚣的关注,转而向内探索,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的本真。
评分最近细读了一本《老子》,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开阔。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激昂澎湃的叙事,却以一种极为古朴、平和的语言,触及了人内心最深处的哲学命题。我被书中那些关于“柔弱”的力量深深吸引。在人们普遍崇尚强硬和力量的时代,老子却赞扬“柔弱胜刚强”。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却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得到印证。我开始思考,我们为了追求所谓的“强大”,是否反而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品质?那些坚韧不拔、随遇而安、顺势而为的“柔弱”,或许才是生命中最持久的力量。书中反复提到的“反者道之动”,更是让我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了全新的理解。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可能走向其相反的方向,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学会了在顺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这本书的阅读,与其说是在获取知识,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逐渐放下了内心的浮躁与不安,重新找回了与自我、与宇宙连接的和谐感,仿佛踏上了一条回归本真的宁静之路。
评分这次偶然翻阅到一本名为《老子》的古籍,实在是大开眼界,仿佛误入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迷宫。这本书的篇幅并不算长,然而其蕴含的智慧却如浩瀚星海,深邃且难以穷尽。初读之下,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位历经沧桑、洞察世事的老者,他以一种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姿态,对人世间的种种现象娓娓道来。书中那些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语句,比如“道可道,非常道”,立刻吸引了我,让我忍不住停下来反复琢磨。我尝试从自身的经历去理解,去对照生活中的种种得失,总觉得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那些关于“无为而治”的论述,更是让我陷入沉思,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强度的竞争压力下,这种“不争”、“不显”的哲学思想,显得尤为珍贵。我开始思考,是否许多我们执着追求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是否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欲望和执念,反而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自由?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迷茫与渴求,指引我探索一条不同于常人、更加安宁的人生道路。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在于征服外界,而在于驾驭内心。
评分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一本名为《老子》的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它挑战了我长期以来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书中许多观点,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初读时会感到困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精妙。它并非鼓励沉默寡言,而是强调一种深度的理解和内敛的力量。在当今社会,我们往往追求表达、追求被看见,但老子却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常常隐藏在不显露之处。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经意间,因为急于表达而错失了更深层的思考?书中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这种“不争”的态度,与其说是消极,不如说是一种更高明的生存智慧。它教会我,与其耗费心力去争夺,不如将这份精力用于提升自我,让价值自然而然地显现。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感到自己像是一个初生的婴儿,重新学习如何去观察、去感受这个世界。它提供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让我得以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探索那些更接近事物本质的、更加深刻的真理。
评分手中捧着一本《老子》,每翻一页,都像是在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一位先贤进行着一场无声的交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极其深邃的智慧,它不急不躁,不卑不亢,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道”的阐述,它似乎囊括了万事万物,是所有存在的根本,却又难以用语言完全描述。这种“不可言说”的特质,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探索欲。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概念,比如“玄”、“牝”、“生”、“死”,与我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社会规律联系起来。例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简短的几句话,却道出了宇宙演化的奥秘,让我对生命和存在的起源有了更加宏大的想象。同时,书中对“名”的批判,也让我深思。我们总是习惯于给事物贴上标签,用名字去定义和限定,殊不知,过度的定义会限制事物的本真。放下这些外在的束缚,回归到事物的本质,或许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本书的阅读,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启迪,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熟悉的一切,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着更加深刻的道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