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套裝上下冊)

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湯誌鈞 編
圖書標籤:
  • 章太炎
  • 年譜
  • 近代史
  • 人物傳記
  • 史學
  • 中國近現代史
  • 學術研究
  • 文化史
  • 增訂本
  • 套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89462
版次:1
商品編碼:11232350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4-01
頁數:876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作者常年緻力於章太炎研究,耗費三十餘年收羅巨細,下功夫之大、之深,《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套裝上下冊)》可信,可引,可學。

內容簡介

  《章太炎年譜長編》共70餘萬字,齣版於1979年,至今已有三十餘年,至今已坊間難求。
  《長編》按不同曆史時期,結閤章太炎的思想活動,分五捲:1868年-1894年為第一捲,1895年-1905年為第二捲,1906年-1911年為第三捲,1912年-1918年為第三捲,1919-1936年為第五捲。每一捲之前附按語,說明這一時期的國內形勢和章氏的思想活動。基本上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全麵記述章太炎的政治、學術活動。
  作者依據近年齣版的各種相關文獻,增訂瞭約40萬字,仍按《長編》的編次和時序,分為五捲。統一排在《長編》之後,為瞭便於讀者檢核,該部分內容單獨裝訂成冊。

作者簡介

  湯誌鈞,著名曆史學傢。早年就讀於無锡國專,194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先後受教於唐文治、呂思勉、周榖城、周予同等知名學者。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所長,近代史研究室主任,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曆史研究所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教授等。著有《戊戌變法人物傳稿》(中華書局1961年)、《康有為與戊戌變法》(中華書局1984年)、《戊戌變法史》(人民齣版社1984年)、《近代經學與政治》(中華書局1989年)、《鱗爪集》(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00年)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專業書評


  年譜長編,為史學研究提供史料
  2013年05月04日 星期六 新京報
  過去的研究者普遍強調梁漱溟在1957年鳴放期間沉默寡言躲過瞭一場災難,殊不知排比相關者年譜,發現梁漱溟他老人傢在那一年也是不甘寂寞,麵對《文匯報》記者追問,梁漱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放瞭一通排炮。
  中國學術齣版嚮來不那麼容易,可是不經意間,在最近幾年卻齣現瞭一大批“年譜長編”。這是中國學術的基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也是創新不多的人文學術中一道稍微亮麗的風景綫。
  據我個人收藏,比較早、比較好的年譜長編無疑屬於丁文江、趙豐田的《梁啓超年譜長編》。這個長編根據梁傢收藏,將一大批未曾收進《飲冰室閤集》的梁啓超往來函劄斬頭去尾匯為一編,此間雖然衍生一些問題,如為尊者諱,將一些很重要的內容刪除瞭,但這個長編幫助我們弄清近代史上許多大事。在過去幾十年,哪一個研究近代史的不從這部年譜長編中獲益?
  與梁啓超年譜長編相類似的作品還有《孫中山年譜長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以及鬍頌平的《鬍適之先生年譜長編》。這幾部作品在過去幾十年構成近代史研究基本文獻,與中國史學會主編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縱橫交錯,構成瞭一個比較完整的資料體係,是近代史研究者案頭必備工具書。
  遺憾的是,這類具有文獻匯編、史料整理、史實考訂於一爐的年譜長編在過去齣版環境下實在太少瞭。假如一個研究者有意去做一個有意義的曆史人物年譜長編,根本看不到其私傢檔案,根本無法提供史料,即便將已有文獻係年編排,意義也不是很大。真正的年譜長編一定要像丁文江、鬍頌平那樣,首先得到譜主及其傢人信任,願意將未經整理,未被刪改的史料交給編寫者使用。當然,從編寫者來說,一,要對譜主有愛、有研究,懂得譜主的價值,以及譜主在學術史上的意義;第二,編寫者要有基本學術訓練,知道怎樣剪裁史料、安排史料。
  最近幾年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率先齣版林則徐、盛宣懷、鄭觀應、張之洞等近代重要人物年譜長編,據說還有袁世凱等人的將要齣版。中華書局按照自己的節奏,在齣版瞭《梁啓超年譜長編》新版之後,不緊不慢齣版瞭陳寅恪、濛文通、李源澄、瀋曾植,以及呂留良、莫友芝等近代或稍前一大批學人年譜長編。其他齣版社也齣版瞭一批不錯的同類讀物,比如上海古籍齣版社的《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中央編譯齣版社的《錢穆先生學術年譜》,人民教育齣版社的《蔡元培年譜長編》、《張伯苓年譜長編》,江西教育齣版社的《鬍先驌先生年譜長編》等,這一係列年譜長編極大擴充瞭新史料,研究者如果仔細閱讀,會發現許多過去不曾見到的新鮮史料,這對於重構曆史敘事意義重大。
  史料無限擴充是曆史學研究的第一步。傅斯年說曆史學就是史料學或許稍過,但必須承認,無論怎樣偉大的判斷、預言與分析,在一條史料麵前就會原形畢露、無地自容。過去的研究者普遍強調梁漱溟在1957年鳴放期間沉默寡言躲過瞭一場災難,殊不知排比相關者年譜,發現梁漱溟他老人傢在那一年也是不甘寂寞,麵對《文匯報》記者追問,梁漱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放瞭一通排炮。這是曆史真實,至於怎樣解讀梁漱溟躲過瞭一場災難,應該另有原因。
  呈現史料是一項無私的事業,是學術研究令人敬佩的地方,但怎樣排比史料,通過排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年譜長編類齣版物為學術研究提供瞭很多便利和啓示。
  在過去很長時間,我們對於1900年發生的“東南互保”缺少理解,更缺乏研究,我們不知道東南督撫究竟是為瞭什麼,竟敢如此大膽宣布清廷是“僞朝廷”,皇上的聖諭為“僞詔”,敢於不理朝廷,敢於與列強達成局部和平。這一事實固然為中國保留瞭後來復興的基地,因為東南地區不僅是中國的糧倉,也是那個時代富庶的地區。過去的研究當然顯得粗疏,沒有深究。仔細閱讀過去幾年相繼齣版的盛宣懷、鄭觀應、張之洞等人年譜長編,我們就會對這個問題有新的發現,就能弄清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知道先究竟是誰動議的,東南督撫是怎樣應對的,知道東南督撫、知識人這樣做的苦衷與用意,從而也就知道義和團戰爭結束後朝廷為什麼不追究這些督撫的責任,當然也不會去錶彰他們在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
  年譜長編應該綜閤起來閱讀,應該在宏大背景下尋找新史料,重建曆史敘事。我們很早知道李源澄是章太炎晚年得意的門生由於史料闕如,我們很難知道細節。此次得讀《李源澄年譜長編》,方纔弄清李源澄與章太炎交往始末,知道李源澄拜見章太炎的大緻時間,也知道章太炎喜歡這個小門生,除瞭二十幾歲的李源澄學問好,還因為廖平這位老友,以及諸多四川門生等復雜關係。
  曆史學研究,原本具有相當門檻,但由於過去多年粗疏學風的影響,弄得好像什麼人都有資格著述。知識人對於自己國傢的曆史當然有權錶達,因為一個國傢的曆史,特彆是近代史,就是人們的心靈史。隻是準確錶達除瞭敬意、溫情,還應有紮實功夫,要在原始史料上用力。假如一切熱愛曆史的人都有機會有能力作齣一部人物年譜長編,相信近代中國的曆史一定會有極大改觀和進步。
  年譜長編隻是曆史錶達的一個形式,這幾年的發展讓人颳目相看,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目錄

上冊(增訂本)

編輯說明
捲一1868年-1894年
捲二1895年-1905年
捲三1906年-1911年
捲四1912年-1918年
捲五1919年-1936年

下冊(增訂部分)
捲一1868年-1894年
捲二1895年-1905年
捲三1906年-1911年
捲四1912年-1918年
捲五1919年-1936年

前言/序言


史海鈎沉:近代中國思想與社會變遷的群像(套裝上下冊) 一部描摹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像,透視晚清至民國社會劇變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位曆史人物的個體生命軌跡,而是以更廣闊的視角,聚焦於塑造近代中國曆史麵貌的關鍵時期,那些風雲際會的人物群像,及其思想、學術與社會實踐之間的復雜張力。它旨在為讀者勾勒齣一幅由思想潮流、學術爭鳴與社會運動交織而成的曆史畫捲,深入探討中國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巨大衝擊中,進行痛苦而深刻的自我重塑。 上冊:晚清的思潮湧動與知識精英的覺醒 本書上冊的焦點集中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即清朝由盛轉衰、內憂外患加劇的敏感時期。這一時期的中國知識界,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思想震蕩。 一、傳統學術的堅守與革新: 開篇部分深入探討瞭在西方文明衝擊下,傳統儒學、經學等主流學問所麵臨的挑戰與分化。我們細緻考察瞭那些試圖在維護“國粹”與吸收外來文明之間尋找平衡的學者群體。他們如何在舊有的師承體係內,通過對古籍的重新詮釋、對學術範式的微調,試圖為行將傾覆的王朝提供精神支撐。例如,對晚清桐城派、常州學派等不同學術流派的觀點差異進行梳理,展現瞭知識分子內部在應對時代危機時的多元反應。重點關注瞭那個時代對“學問”與“經世緻用”關係的反復辯論,揭示瞭學術思想如何與政治實踐緊密捆綁。 二、西學東漸的復雜路徑與譯介實踐: 本書詳細分析瞭西方思想、科學、政治理論大規模湧入中國的過程。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簡單轉移,更是一個充滿選擇、誤讀與本土化的復雜過程。上冊梳理瞭早期重要的翻譯機構、齣版活動及其背後的推手。我們關注瞭不同領域思想的引入:從早期的自然科學、軍事技術,到後期的政治哲學(如功利主義、天賦人權觀)的傳播。著重考察瞭翻譯者群體的命運——他們如何周鏇於官方與民間,如何平衡所譯思想的激進性與當時社會的可接受度。分析瞭“體用論”在思想領域的具體體現,以及對“中體西用”思想的各種解讀和實踐的成敗。 三、革命思潮的醞釀與知識分子的政治轉嚮: 隨著政治危機的加深,許多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僅靠學術改良已無濟於事,思想的鋒芒轉嚮瞭政治革命。本書細緻描繪瞭革命黨人與改良派知識分子在思想論戰中的交鋒。分析瞭以“救亡圖存”為最高綱領下,各種政治學說如何被吸納、改造並迅速傳播於留學生群體和國內新式學堂。此部分特彆關注瞭早期民主思想的啓濛工作,以及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如何從書齋走嚮民間,試圖喚醒“國民”意識的艱辛曆程。對早期革命理論的形成背景、其對傳統政治觀念的衝擊進行瞭深入剖析。 下冊:民國初期的思想重塑與學術獨立探索 本書下冊將時間軸延伸至民國肇建之後,探討在政治動蕩中,知識分子如何應對“共和”理想的脆弱性,以及中國現代學術體係的艱難建立。 一、共和與憲政的理論構建與幻滅: 辛亥革命後,中國進入一個充滿希望又極度混亂的時期。下冊考察瞭知識界在構建現代政治秩序過程中的理論貢獻與實踐睏境。從對西方代議製、三權分立等理論的引入、討論,到對中國國情下實施憲政的種種設想,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們不僅關注瞭理論傢的聲音,也關注瞭那些試圖通過教育和地方自治來培養“新國民”的實乾傢。分析瞭袁世凱稱帝等重大事件對知識分子群體信心的打擊,以及由此引發的對“國民性改造”主題的關注。 二、新文化運動的前奏與思想的激進化: 隨著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加劇,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和政治的批判日益尖銳,新文化運動的思潮開始醞釀。下冊分析瞭早期白話文運動的意義,它不僅僅是語言的革新,更是對傳統精英話語權的挑戰。關注瞭介紹西方文學、哲學思潮(如達爾文主義、尼采哲學)的知識群體,他們如何通過文學和思想雜誌,對舊道德、舊文化進行猛烈的抨擊。探討瞭知識分子內部對“激進”與“溫和”進步路綫的分歧。 三、學術體製的初步建立與專業化探索: 本書的後半部分著重描繪瞭在戰亂頻仍的背景下,現代大學和研究機構如何艱難地建立起來。考察瞭第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海外學成歸國後,緻力於建立獨立、專業化學術體係的努力。這包括文史哲各學科的初步分化、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建設、以及學術期刊的創辦。這部分內容強調瞭學術的“專業化”如何成為知識分子在政治不確定性中尋求精神傢園和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探討瞭在經費和政治乾預雙重擠壓下,大學教授群體的獨立性與學術良知的堅守。 結語:曆史的遺産與未來的迴響 全書的最終落腳點在於總結這些思想傢、學者和行動者們共同塑造的近代中國知識圖景。他們的探索,無論成功或失敗,都為後來的中國發展留下瞭寶貴的精神遺産和深刻的教訓。本書試圖呈現的,是一群在時代洪流中掙紮、探索、最終塑造瞭現代中國麵貌的群像,他們的思想光芒與局限性,至今仍值得我們深入反思。全書通過紮實的史料考證和細緻的文獻解讀,力求還原那個充滿矛盾、活力與悲劇色彩的時代側影。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章太炎先生這位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充滿好奇,但總覺得碎片化的信息難以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認知。直到接觸到《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纔真正找到瞭一個能夠係統性地進入他思想世界和人生軌跡的入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年譜,更是一部厚重的學術著作,它以極其詳盡的方式,記錄瞭章太炎先生從齣生到晚年的點點滴滴。我尤其欣賞的是,編纂者在收錄史料時,非常注重史料的權威性和多樣性,力求展現章太炎先生思想的復雜性與多麵性。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對照著年譜中的記載,去思考他當時所麵臨的睏境,他如何做齣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又如何影響瞭他的人生和思想。這種“讀人”與“讀史”相結閤的方式,讓我對章太炎先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群體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記錄曆史,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曆史人物、理解曆史進程的有效工具。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名對近代史和國學都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而言,《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簡直是期待已久的珍寶。它的“長編”性質,意味著它不是對某個片段或某個方麵的簡略概括,而是力求全景式地展現章太炎先生的生命曆程。我尤其看重其“增訂本”的價值,這意味著編纂者在初版的基礎上,進一步搜集瞭更多珍貴的史料,修正瞭可能存在的疏漏,使得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史料翔實度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在初步翻閱時,我注意到其中穿插瞭大量的書信、日記、迴憶錄等一手資料,這對於還原曆史真相、理解人物的真實想法至關重要。年譜的體例也十分清晰,便於讀者按照時間綫索,循序漸進地梳理章太炎先生的學術思想發展脈絡,以及他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足以支撐長期的深入研究,也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那個時代復雜社會變遷的獨特視角。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人,章太炎先生的思想無疑是我研究的重要切入點之一。這次有幸接觸到《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我深感欣喜。這本書的規模之大,內容之詳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記錄一個人的生平,更是描繪瞭一個時代的縮影。通過年譜中對章太炎先生日常起居、學術著作、社會交往等方麵的細緻梳理,我得以清晰地看到他如何在那個變革劇烈的時代,堅持自己的學術信念,如何與當時的思潮進行碰撞與對話。這本書的“增訂”之處,更顯其嚴謹與求實,相信是匯集瞭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貴史料。我特彆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章太炎先生關於文字學、史學、哲學等多個領域的精深造詣,以及他對中國文化傳承的獨特見解。這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並在其中不斷獲得新知的學術巨著。

評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位思想傢,除瞭他的理論著作,更需要瞭解他的人生經曆,因為思想往往是在生活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汲取養分的。而《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恰恰滿足瞭這一需求。這本書並非簡單的流水賬,而是通過詳實的史料,將章太炎先生的一生編織成一張錯綜復雜但邏輯清晰的網。我特彆欣賞的是,年譜中不僅記錄瞭其公開的活動,還盡可能地挖掘和呈現瞭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比如他的師友交往、傢庭生活、甚至一些個人的情感波瀾,這些都讓章太炎先生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不再隻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學術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真實個體。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與先生一同經曆那些動蕩的年代,感受他麵對國傢命運的憂慮,體會他在學術探索中的孤獨與堅持,以及他在個人遭遇中的堅韌與豁達。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加深瞭我對章太炎先生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敬佩他為傳承國學、啓迪民智所付齣的畢生心血。

評分

作為一個對章太炎先生思想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一直以來都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係統、詳盡地梳理他一生事跡的著作。這次有幸拜讀瞭《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雖然還未完全細讀,但僅從其龐大的篇幅和嚴謹的編纂即可窺見其非凡的價值。書的裝幀厚重,分為上下兩冊,拿在手中便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與學術分量。打開扉頁,映入眼簾的是清晰的排版和考究的字體,這無疑為長時間的閱讀奠定瞭舒適的基礎。初略翻閱,我被其中詳細的條目所震撼,從章太炎先生呱呱墜地到人生謝幕,每一個重要節點,甚至是每一次遷徙、每一次講學、每一次著作的完成,都得到瞭細緻入微的記錄。大量的史料引用和注釋,仿佛將人拉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讓我得以窺見這位國學大師在曆史洪流中的足跡,感受他思想的演變與發展,以及他與同時代人物的交往。這種“長編”的敘事方式,對於理解一個人的生命軌跡及其與時代背景的互動,實在是再閤適不過瞭。期待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更深入地理解章太炎先生的學術思想,以及他作為一個時代精神象徵的意義。

評分

鬍適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齣版時特送瞭一本給章太炎,上寫「太炎先生指謬」,下署「鬍適敬贈」,人名旁邊便用標點符號。章看到自己名旁加瞭黑杠,不禁大罵:「何物鬍適!竟在我名下鬍抹亂畫!」及至看鬍的名旁也有黑杠,纔消瞭氣說:「他的名旁也有一杠,就算互相抵消瞭罷!」案此傳說實不可信,章太炎在晚清時齣版的《訄書》(鉛印本)等著作就曾採用旁線作為人名、書名號。所謂新式標點,在晚清以及明治時代的日本就已經發端瞭,不至於對此感到驚訝。

評分

作者常年緻力於章太炎研究,耗費三十餘年收羅巨細,下功夫之大、之深,《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套裝上下冊)》可信,可引,可學。作者常年緻力於章太炎研究,耗費三十餘年收羅巨細,下功夫之大、之深,《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套裝上下冊)》可信,可引,可學。作者常年緻力於章太炎研究,耗費三十餘年收羅巨細,下功夫之大、之深,《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套裝上下冊)》可信,可引,可學。

評分

康有為的文化個性可謂豐富多彩。本文隻從與戊戌變法失敗相關的角度對之進行討論。

評分

男人們滿倉返航時都會迴傢休息一兩日,或湖麵結冰瞭要等到冰稍稍融化後纔去打魚,這時候船就停放在湖邊,船上有大米和被蓋等等生活用品,十幾隻小烏篷船擺成一溜兒,夜夜有人在值班看守。

評分

他們每次齣門都要到很遠很遠的大湖去,那裏的魚兒多些,因此往返一次大概一個禮拜左右。每次都是傢裏人目送船隊到大冶湖很遠,拐個彎變成看不見的小點後,孩子和婦女們纔迴傢。其實我們現在想起,在大冶湖裏打魚應該是沒什麼危險的,因為鼕天的湖沒大風大浪,湖水也淺,更何況他們個個都在水裏泡大的,哪個不會水呢?

評分

說作傢的第一本書是寫他自己,最後一本書也是寫他自己。   “第一本書”指自傳式的小說,“最後一本書”指作傢的迴憶錄。   我曾經想寫“第一本書”,始終沒寫齣來。現在,我想寫“最後一本書”瞭。  我嚮不熱衷歌頌名利,雖然在我舉目所及之處也曾齣現雍正乾隆。   競逐名利是嚮前看,戀念情義是嚮後看。   人,從情義中過來,嚮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迴情義,有些人掉頭不顧。   這是一本嚮後看的書。所謂情義,內容廣泛,支持幫助是情義,安慰勉勵也是情義。潛移默化是情義,棒喝告誡也是情義。嘉言懿行是情義,趣事軼話也是情義。   這“最後一本書”為生平所見的情義立傳,是對情義的迴報。無情義處也塗抹幾筆,烘雲托月。   我並不是寫曆史。曆史如江河,我的書隻是江河外側的池泊。不錯,池泊和江河之間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調節。一位曆史學者說,“曆史是個小姑娘,任人打扮。”這也沒什麼,小姑娘盡管穿衣戴帽,而齣水當風,體態宛然。 也許,曆史是一架鋼琴,任人彈奏樂麯。因此纔有書,纔有第一本書和最後一本書。我不是在寫曆史,曆史如雲,我隻是抬頭看過;曆史如雷,我隻是掩耳聽過;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與孤鶩齊飛”何以成為韆古名句。   我以為都不是。人的一生隻能是一部迴憶錄,是長長的散文。詩、劇、小說,都有形式問題,都要求你把人生照著它們的樣子削足適履。而迴憶錄不預設規格,不預謀效果。迴憶錄是一種平淡的文章,“由絢爛歸於平淡”。詩、劇、小說,都豈容你平淡?西諺有雲:“退休的人說實話。”退休的人退齣名利的競技場,退齣是非鏇渦,他說話不必再存心和人傢交換什麼或是間接為自己爭取什麼。有些機構為退休的人安排一場退休演講,可以聽到許多真心話。古代的帝王“詢於芻蕘”,嚮打柴割草的人問長問短,正為這些人沒有政治目的,肯說實話。所以迴憶錄要退休以後過若乾年抄寫,這時他已沒資格參說謊俱樂部。迴憶錄的無上要件是真實,個人主觀上的真實。這是一所獨傢博物館,有些東西與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與人“不得不異,不敢立異”。孔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豈捨諸。”“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詩人瘂弦的名句。白雲蒼狗,變幻無常而有常,否則如何能下“蒼狗”二字?人間事韆變萬幻,今非昔比,仔細觀察體會,所變者大抵是服裝道具布景,例如元寶改支票、刀劍換槍彈而已,用抵抗刀劍的辦法抵抗子彈當然不行,但是,何等人為何等事在何等情況下流血拼命,卻是古今如一。人到瞭寫迴憶錄的時候,大緻掌握瞭人類行為的規律,人生中已沒有秘密也沒有奇跡,幻想退位,激動消失,看雲仍然是雲,“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一本迴憶錄是一片昨天的雲,使片雲再現,就是這本書的情義所在。這“最後一本書”不是兩三百頁能夠寫完的,它將若斷若續,飄去飄來。

評分

好書 做活動價格也閤理

評分

章太***

評分

這個商品很不錯哦,值得推薦!一如既往地支持京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