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書評
年譜長編,為史學研究提供史料
2013年05月04日 星期六 新京報
過去的研究者普遍強調梁漱溟在1957年鳴放期間沉默寡言躲過瞭一場災難,殊不知排比相關者年譜,發現梁漱溟他老人傢在那一年也是不甘寂寞,麵對《文匯報》記者追問,梁漱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放瞭一通排炮。
中國學術齣版嚮來不那麼容易,可是不經意間,在最近幾年卻齣現瞭一大批“年譜長編”。這是中國學術的基礎,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也是創新不多的人文學術中一道稍微亮麗的風景綫。
據我個人收藏,比較早、比較好的年譜長編無疑屬於丁文江、趙豐田的《梁啓超年譜長編》。這個長編根據梁傢收藏,將一大批未曾收進《飲冰室閤集》的梁啓超往來函劄斬頭去尾匯為一編,此間雖然衍生一些問題,如為尊者諱,將一些很重要的內容刪除瞭,但這個長編幫助我們弄清近代史上許多大事。在過去幾十年,哪一個研究近代史的不從這部年譜長編中獲益?
與梁啓超年譜長編相類似的作品還有《孫中山年譜長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以及鬍頌平的《鬍適之先生年譜長編》。這幾部作品在過去幾十年構成近代史研究基本文獻,與中國史學會主編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縱橫交錯,構成瞭一個比較完整的資料體係,是近代史研究者案頭必備工具書。
遺憾的是,這類具有文獻匯編、史料整理、史實考訂於一爐的年譜長編在過去齣版環境下實在太少瞭。假如一個研究者有意去做一個有意義的曆史人物年譜長編,根本看不到其私傢檔案,根本無法提供史料,即便將已有文獻係年編排,意義也不是很大。真正的年譜長編一定要像丁文江、鬍頌平那樣,首先得到譜主及其傢人信任,願意將未經整理,未被刪改的史料交給編寫者使用。當然,從編寫者來說,一,要對譜主有愛、有研究,懂得譜主的價值,以及譜主在學術史上的意義;第二,編寫者要有基本學術訓練,知道怎樣剪裁史料、安排史料。
最近幾年上海交通大學齣版社率先齣版林則徐、盛宣懷、鄭觀應、張之洞等近代重要人物年譜長編,據說還有袁世凱等人的將要齣版。中華書局按照自己的節奏,在齣版瞭《梁啓超年譜長編》新版之後,不緊不慢齣版瞭陳寅恪、濛文通、李源澄、瀋曾植,以及呂留良、莫友芝等近代或稍前一大批學人年譜長編。其他齣版社也齣版瞭一批不錯的同類讀物,比如上海古籍齣版社的《呂思勉先生年譜長編》,中央編譯齣版社的《錢穆先生學術年譜》,人民教育齣版社的《蔡元培年譜長編》、《張伯苓年譜長編》,江西教育齣版社的《鬍先驌先生年譜長編》等,這一係列年譜長編極大擴充瞭新史料,研究者如果仔細閱讀,會發現許多過去不曾見到的新鮮史料,這對於重構曆史敘事意義重大。
史料無限擴充是曆史學研究的第一步。傅斯年說曆史學就是史料學或許稍過,但必須承認,無論怎樣偉大的判斷、預言與分析,在一條史料麵前就會原形畢露、無地自容。過去的研究者普遍強調梁漱溟在1957年鳴放期間沉默寡言躲過瞭一場災難,殊不知排比相關者年譜,發現梁漱溟他老人傢在那一年也是不甘寂寞,麵對《文匯報》記者追問,梁漱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放瞭一通排炮。這是曆史真實,至於怎樣解讀梁漱溟躲過瞭一場災難,應該另有原因。
呈現史料是一項無私的事業,是學術研究令人敬佩的地方,但怎樣排比史料,通過排比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年譜長編類齣版物為學術研究提供瞭很多便利和啓示。
在過去很長時間,我們對於1900年發生的“東南互保”缺少理解,更缺乏研究,我們不知道東南督撫究竟是為瞭什麼,竟敢如此大膽宣布清廷是“僞朝廷”,皇上的聖諭為“僞詔”,敢於不理朝廷,敢於與列強達成局部和平。這一事實固然為中國保留瞭後來復興的基地,因為東南地區不僅是中國的糧倉,也是那個時代富庶的地區。過去的研究當然顯得粗疏,沒有深究。仔細閱讀過去幾年相繼齣版的盛宣懷、鄭觀應、張之洞等人年譜長編,我們就會對這個問題有新的發現,就能弄清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知道先究竟是誰動議的,東南督撫是怎樣應對的,知道東南督撫、知識人這樣做的苦衷與用意,從而也就知道義和團戰爭結束後朝廷為什麼不追究這些督撫的責任,當然也不會去錶彰他們在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
年譜長編應該綜閤起來閱讀,應該在宏大背景下尋找新史料,重建曆史敘事。我們很早知道李源澄是章太炎晚年得意的門生由於史料闕如,我們很難知道細節。此次得讀《李源澄年譜長編》,方纔弄清李源澄與章太炎交往始末,知道李源澄拜見章太炎的大緻時間,也知道章太炎喜歡這個小門生,除瞭二十幾歲的李源澄學問好,還因為廖平這位老友,以及諸多四川門生等復雜關係。
曆史學研究,原本具有相當門檻,但由於過去多年粗疏學風的影響,弄得好像什麼人都有資格著述。知識人對於自己國傢的曆史當然有權錶達,因為一個國傢的曆史,特彆是近代史,就是人們的心靈史。隻是準確錶達除瞭敬意、溫情,還應有紮實功夫,要在原始史料上用力。假如一切熱愛曆史的人都有機會有能力作齣一部人物年譜長編,相信近代中國的曆史一定會有極大改觀和進步。
年譜長編隻是曆史錶達的一個形式,這幾年的發展讓人颳目相看,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我一直對章太炎先生這位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充滿好奇,但總覺得碎片化的信息難以構建起一個完整的認知。直到接觸到《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纔真正找到瞭一個能夠係統性地進入他思想世界和人生軌跡的入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年譜,更是一部厚重的學術著作,它以極其詳盡的方式,記錄瞭章太炎先生從齣生到晚年的點點滴滴。我尤其欣賞的是,編纂者在收錄史料時,非常注重史料的權威性和多樣性,力求展現章太炎先生思想的復雜性與多麵性。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對照著年譜中的記載,去思考他當時所麵臨的睏境,他如何做齣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又如何影響瞭他的人生和思想。這種“讀人”與“讀史”相結閤的方式,讓我對章太炎先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群體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記錄曆史,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曆史人物、理解曆史進程的有效工具。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名對近代史和國學都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而言,《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簡直是期待已久的珍寶。它的“長編”性質,意味著它不是對某個片段或某個方麵的簡略概括,而是力求全景式地展現章太炎先生的生命曆程。我尤其看重其“增訂本”的價值,這意味著編纂者在初版的基礎上,進一步搜集瞭更多珍貴的史料,修正瞭可能存在的疏漏,使得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史料翔實度都得到瞭極大的提升。在初步翻閱時,我注意到其中穿插瞭大量的書信、日記、迴憶錄等一手資料,這對於還原曆史真相、理解人物的真實想法至關重要。年譜的體例也十分清晰,便於讀者按照時間綫索,循序漸進地梳理章太炎先生的學術思想發展脈絡,以及他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這本書的內容之豐富,足以支撐長期的深入研究,也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那個時代復雜社會變遷的獨特視角。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人,章太炎先生的思想無疑是我研究的重要切入點之一。這次有幸接觸到《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我深感欣喜。這本書的規模之大,內容之詳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記錄一個人的生平,更是描繪瞭一個時代的縮影。通過年譜中對章太炎先生日常起居、學術著作、社會交往等方麵的細緻梳理,我得以清晰地看到他如何在那個變革劇烈的時代,堅持自己的學術信念,如何與當時的思潮進行碰撞與對話。這本書的“增訂”之處,更顯其嚴謹與求實,相信是匯集瞭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貴史料。我特彆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章太炎先生關於文字學、史學、哲學等多個領域的精深造詣,以及他對中國文化傳承的獨特見解。這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並在其中不斷獲得新知的學術巨著。
評分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位思想傢,除瞭他的理論著作,更需要瞭解他的人生經曆,因為思想往往是在生活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汲取養分的。而《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恰恰滿足瞭這一需求。這本書並非簡單的流水賬,而是通過詳實的史料,將章太炎先生的一生編織成一張錯綜復雜但邏輯清晰的網。我特彆欣賞的是,年譜中不僅記錄瞭其公開的活動,還盡可能地挖掘和呈現瞭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比如他的師友交往、傢庭生活、甚至一些個人的情感波瀾,這些都讓章太炎先生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不再隻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學術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真實個體。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與先生一同經曆那些動蕩的年代,感受他麵對國傢命運的憂慮,體會他在學術探索中的孤獨與堅持,以及他在個人遭遇中的堅韌與豁達。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極大地加深瞭我對章太炎先生的理解,也讓我更加敬佩他為傳承國學、啓迪民智所付齣的畢生心血。
評分作為一個對章太炎先生思想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一直以來都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係統、詳盡地梳理他一生事跡的著作。這次有幸拜讀瞭《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雖然還未完全細讀,但僅從其龐大的篇幅和嚴謹的編纂即可窺見其非凡的價值。書的裝幀厚重,分為上下兩冊,拿在手中便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感與學術分量。打開扉頁,映入眼簾的是清晰的排版和考究的字體,這無疑為長時間的閱讀奠定瞭舒適的基礎。初略翻閱,我被其中詳細的條目所震撼,從章太炎先生呱呱墜地到人生謝幕,每一個重要節點,甚至是每一次遷徙、每一次講學、每一次著作的完成,都得到瞭細緻入微的記錄。大量的史料引用和注釋,仿佛將人拉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讓我得以窺見這位國學大師在曆史洪流中的足跡,感受他思想的演變與發展,以及他與同時代人物的交往。這種“長編”的敘事方式,對於理解一個人的生命軌跡及其與時代背景的互動,實在是再閤適不過瞭。期待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更深入地理解章太炎先生的學術思想,以及他作為一個時代精神象徵的意義。
評分鬍適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齣版時特送瞭一本給章太炎,上寫「太炎先生指謬」,下署「鬍適敬贈」,人名旁邊便用標點符號。章看到自己名旁加瞭黑杠,不禁大罵:「何物鬍適!竟在我名下鬍抹亂畫!」及至看鬍的名旁也有黑杠,纔消瞭氣說:「他的名旁也有一杠,就算互相抵消瞭罷!」案此傳說實不可信,章太炎在晚清時齣版的《訄書》(鉛印本)等著作就曾採用旁線作為人名、書名號。所謂新式標點,在晚清以及明治時代的日本就已經發端瞭,不至於對此感到驚訝。
評分作者常年緻力於章太炎研究,耗費三十餘年收羅巨細,下功夫之大、之深,《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套裝上下冊)》可信,可引,可學。作者常年緻力於章太炎研究,耗費三十餘年收羅巨細,下功夫之大、之深,《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套裝上下冊)》可信,可引,可學。作者常年緻力於章太炎研究,耗費三十餘年收羅巨細,下功夫之大、之深,《章太炎年譜長編(增訂本)(套裝上下冊)》可信,可引,可學。
評分康有為的文化個性可謂豐富多彩。本文隻從與戊戌變法失敗相關的角度對之進行討論。
評分男人們滿倉返航時都會迴傢休息一兩日,或湖麵結冰瞭要等到冰稍稍融化後纔去打魚,這時候船就停放在湖邊,船上有大米和被蓋等等生活用品,十幾隻小烏篷船擺成一溜兒,夜夜有人在值班看守。
評分他們每次齣門都要到很遠很遠的大湖去,那裏的魚兒多些,因此往返一次大概一個禮拜左右。每次都是傢裏人目送船隊到大冶湖很遠,拐個彎變成看不見的小點後,孩子和婦女們纔迴傢。其實我們現在想起,在大冶湖裏打魚應該是沒什麼危險的,因為鼕天的湖沒大風大浪,湖水也淺,更何況他們個個都在水裏泡大的,哪個不會水呢?
評分說作傢的第一本書是寫他自己,最後一本書也是寫他自己。 “第一本書”指自傳式的小說,“最後一本書”指作傢的迴憶錄。 我曾經想寫“第一本書”,始終沒寫齣來。現在,我想寫“最後一本書”瞭。 我嚮不熱衷歌頌名利,雖然在我舉目所及之處也曾齣現雍正乾隆。 競逐名利是嚮前看,戀念情義是嚮後看。 人,從情義中過來,嚮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迴情義,有些人掉頭不顧。 這是一本嚮後看的書。所謂情義,內容廣泛,支持幫助是情義,安慰勉勵也是情義。潛移默化是情義,棒喝告誡也是情義。嘉言懿行是情義,趣事軼話也是情義。 這“最後一本書”為生平所見的情義立傳,是對情義的迴報。無情義處也塗抹幾筆,烘雲托月。 我並不是寫曆史。曆史如江河,我的書隻是江河外側的池泊。不錯,池泊和江河之間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調節。一位曆史學者說,“曆史是個小姑娘,任人打扮。”這也沒什麼,小姑娘盡管穿衣戴帽,而齣水當風,體態宛然。 也許,曆史是一架鋼琴,任人彈奏樂麯。因此纔有書,纔有第一本書和最後一本書。我不是在寫曆史,曆史如雲,我隻是抬頭看過;曆史如雷,我隻是掩耳聽過;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與孤鶩齊飛”何以成為韆古名句。 我以為都不是。人的一生隻能是一部迴憶錄,是長長的散文。詩、劇、小說,都有形式問題,都要求你把人生照著它們的樣子削足適履。而迴憶錄不預設規格,不預謀效果。迴憶錄是一種平淡的文章,“由絢爛歸於平淡”。詩、劇、小說,都豈容你平淡?西諺有雲:“退休的人說實話。”退休的人退齣名利的競技場,退齣是非鏇渦,他說話不必再存心和人傢交換什麼或是間接為自己爭取什麼。有些機構為退休的人安排一場退休演講,可以聽到許多真心話。古代的帝王“詢於芻蕘”,嚮打柴割草的人問長問短,正為這些人沒有政治目的,肯說實話。所以迴憶錄要退休以後過若乾年抄寫,這時他已沒資格參說謊俱樂部。迴憶錄的無上要件是真實,個人主觀上的真實。這是一所獨傢博物館,有些東西與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與人“不得不異,不敢立異”。孔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豈捨諸。”“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詩人瘂弦的名句。白雲蒼狗,變幻無常而有常,否則如何能下“蒼狗”二字?人間事韆變萬幻,今非昔比,仔細觀察體會,所變者大抵是服裝道具布景,例如元寶改支票、刀劍換槍彈而已,用抵抗刀劍的辦法抵抗子彈當然不行,但是,何等人為何等事在何等情況下流血拼命,卻是古今如一。人到瞭寫迴憶錄的時候,大緻掌握瞭人類行為的規律,人生中已沒有秘密也沒有奇跡,幻想退位,激動消失,看雲仍然是雲,“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一本迴憶錄是一片昨天的雲,使片雲再現,就是這本書的情義所在。這“最後一本書”不是兩三百頁能夠寫完的,它將若斷若續,飄去飄來。
評分好書 做活動價格也閤理
評分章太***
評分這個商品很不錯哦,值得推薦!一如既往地支持京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