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由《尚書?顧命》可知,河圖洛書是皇帝當成玉璽一樣的鎮國之寶,收藏在宮中,又怎會輕易遺失呢?
◎ 實物的消失
在大禹之前,中國是由禪讓制度來產生領導人。比較像柏拉圖之《理想國》,由國內有知識、智慧的公正人士組成小團體,負責選出新的領導人。大陸領導人的產生也與此制十分相似,只是當時沒有政黨,也就沒有所謂一黨獨大的問題。
大禹之後是世襲的家天下,這種制度也有優點,我們記不得夏、商、周三朝各有哪幾個皇帝,但是我們至少都記得夏、商、周這三個王朝。在夏以前可能也有幾千年,但因不是家天下,歷史就只流傳了三皇、五帝等聖君明主。其他較平庸的領導人,不但沒有記錄,即使個人有些成就,也因沒有子孫歌功頌德,就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後只能找幾個人物來代表,概括承受。
結果幾乎所有古代的發明,發明人都是黃帝掛名。
所謂倉頡造字,聽起來似乎是倉頡一人所為,但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原始的文字,有六書──象形、形聲、轉注、假借、會意、指事──的造字法則,這麼複雜的文字,不可能像韓文或日文,用其他語言為基礎而衍生,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成形。複雜的漢字中充滿了文化元素,不可能由一個人在短時間完成,因此推想倉頡應是整理漢字,而非創造漢字之人。
因為是天下為公,沒有歌功頌德。就像美國總統你能記得幾個?能記住的多是有特殊貢獻的,如華盛頓、林肯、傑佛遜等。從領導人的住處觀之,日本有皇居,中國有故宮,韓國也有皇宮……這些皇宮比起美國白宮──總統辦公及住處,不知豪華了多少倍。家天下的王朝才能累積財富,才能建築宏偉的皇宮及墓穴;時至,替現代人增添了許多可遊賞的名勝古蹟。
但是家天下在位者有一個首要任務,就是大權不能旁落,不能任人改朝換代。看清宮劇裡那些皇族們,念茲在茲就是維持大清帝國的存在。 回到主題,河圖洛書的器物一直保存在宮中,又怎會遺失呢?
目前大家有共識的答案,是由萬斯同提出的說法──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烽火台三戲諸侯後,在犬戎真的攻進都城時,諸侯們不再救援,因而宮內寶物被掠奪一空。河圖洛書的器物也就不知流落何方。這個說法,只能說河圖洛書不在皇宮,並不能證明已被毀滅。
而河圖洛書的義理為何也失傳了呢?
即使〈洪範〉中記錄箕子答周武王問時的對話,也只是捉住了河圖洛書一小部分的含意。究竟是有什麼樣的原因,讓貴為國師的箕子也未能充分了解河圖洛書的內涵呢?
◎ 義理的消逝
伏羲由河圖洛書之啟發而作八卦,可見河圖洛書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出現,到了周武王時,河圖洛書已經存在三、四千年。
在夏以前,應該有許多人都理解河圖洛書的高深內涵,而且傳了三、四千年,否則大禹如何依照洛書去治水呢?但到了周武王去問箕子時,箕子卻無法完全表達河圖洛書的內涵。原因分析如下:
一、箕子自己也沒有接收到河圖洛書之精義。
二、箕子是殷商國師,周武王來問,未肯將河圖洛書的精義告之,只是應付一下,給一個不算錯、可執行,但沒有核心思想的答案。
三、周武王在記錄這段文字時,只記錄了如何實施的方案,而故意不把精義記錄下來。
河圖洛書為何連義理也一併與器物流失,並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之中?針對這個問題,王晉中提出了一個合理的答案:
河圖洛書是教人如何做君王、做領導的心法和秘訣。在夏以後,家天下的情況下,必定是如同玉璽一樣,只有傳給將要繼承王位者。這種單傳的模式很危險,一旦繼承者突然病死或被害,心法有可能就此失傳;或者是傻了、癡呆了,也沒有能力了解此精義。各種突發狀況及個人因素,都可能造成河圖洛書內涵義理之流失。
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关注的焦点更多是阅读体验和实际的启示性。一本好的非虚构类书籍,必须能激发读者的“啊哈!”时刻。面对“取代”这样激进的词汇,我希望作者的笔触是饱含热情的,能引导读者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如果文字枯燥晦涩,即使理论再高深,也会让大众望而却步。我更欣赏那些能够用生动、甚至略带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的人。例如,当谈到如何“找回创新智慧”时,能否联系到当代中国在科技、商业或管理上的具体案例,用新的框架来解释为何某些创新容易成功,而另一些却陷入僵局?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远比纯粹的哲学思辨来得有力。一个真正成熟的理论,应该能解释过去,指导未来,并清晰地展示自身的优越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另类解读”的层面。
评分坦白讲,光看书名,我就在思考作者的学理背景和论证的扎实程度。这种宏大的命题——“以科学框架取代阴阳五行”——如果缺乏深厚的古代哲学功底和扎实的现代科学素养作为支撑,很容易沦为一种浅尝辄止的“伪科学”或者“新时代心灵鸡汤”。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将复杂的概念清晰化、脉络化的著作。好的学术普及或思想探索,不在于用了多少生僻的词汇,而在于它能否将一个宏大而抽象的理论,拆解成读者可以理解、可以追溯的逻辑链条。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旧有模型(阴阳五行)在处理特定问题时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更具解释力和预测力的替代模型,那么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我尤其关注它对“中国人的创新智慧”的定义。创新智慧究竟体现在思维的哪个层次?是决策模式,还是对世界运行规律的认知方式?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超越表象的洞察,而不是停留在概念的表层游戏。这种重塑认知的尝试,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严谨的论证态度。
评分这部作品的书名确实抓人眼球,那种“新解”、“取代阴阳五行”的宣言,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它究竟能带来什么样的颠覆性视角。我个人对这种尝试抱持着一种既期待又审慎的态度。毕竟,阴阳五行作为中华文化体系的基石,其内在逻辑与历史沉淀是极为深厚的,想要用一个全新的“科学框架”去重塑理解,其难度不亚于推倒重建一座思想迷宫。我更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处理这种“取代”的过程——是彻底否定旧体系,还是在旧体系的表象下,挖掘出与现代科学范式能够有效对话的潜在结构?如果只是简单地用一套西式的科学术语去套用传统概念,那未免有些削足适履,失去了原有思想的精髓。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应当是实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的语境下重新焕发生机,而不是简单的“翻译”。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深层次的结构性对比和论证,能让我感受到思维的碰撞,而不是故作惊人之语的噱头。从书名来看,它似乎承诺了能“找回创新智慧”,这对于当下许多渴望文化自信和创新动力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是面向那些对传统文化感到困惑,同时又对现代科学范式深信不疑的中间地带的读者。我好奇的是,作者究竟如何定义这个“科学框架”?它指的是物理学、数学、还是更偏向于系统论或信息论?如果是后者,那么与一些研究复杂系统和涌现现象的现代哲学思辨或许有所交集,这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方向。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看似玄奥的宇宙观,转化为可量化、可验证(至少在逻辑自洽层面)的描述。如果它能成功地将传统中国思想中的“动态平衡”、“相互依存”这些核心观念,用现代的语言进行清晰的结构化表达,那将是巨大的贡献。相反,如果它只是打着科学的旗号,将古老的神秘主义重新包装一番,那无疑会令人失望。这本书必须证明,它不是在做减法(废弃旧有理论),而是在做乘法(在旧有智慧的基础上,通过新的工具实现了价值的指数级增长)。这种平衡感的拿捏,是评价其成败的关键。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出版感到一种莫名的时代感召唤。我们正处于一个全球化语境下对自身文化根源进行再审视的时代。许多人都在努力寻找一种既不盲从西方,也不故步自封的文化立场。这本书所采取的“批判性继承与科学重构”的姿态,恰好迎合了这种时代需求。我希望能从中读出一种坚定的文化主体性——即我们有能力用自己的理性工具去审视和重塑我们的思想遗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的评价体系。如果作者能在这本书中,构建起一个自洽且富有力量感的知识体系,让读者在读完后,不仅对“阴阳五行”有了全新的理解模型,更能对自己思考世界的方式产生一种根本性的震撼和重塑,那么这本书就远远超出了普通普及读物的范畴,而成为了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思辨之作。我期待它能提供这种深刻的、结构性的变革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