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图解转心改运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籍 人文社科书籍 中国古典文化畅销书籍 佛法书籍 佛

正版 图解转心改运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籍 人文社科书籍 中国古典文化畅销书籍 佛法书籍 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紫图 著
图书标签:
  • 正版
  • 图解
  • 转运
  • 传统文化
  • 人文社科
  • 古典文化
  • 畅销书
  • 佛法
  • 命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紫禁城出版社
ISBN:9787800479533
商品编码:11235812612
出版时间:2010-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青春

定价:29.00元

售价:18.9元,便宜10.1元,折扣65

作者:韩寒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01

ISBN:9787543877450

字数:110000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该页面为老版本,已售罄。《青春》**版,点击购买 href='#'>:《韩寒:青春》新版

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

29岁韩寒的悲悯之心
畅销台湾,已售出10种语言版权。

★ 年仅29岁的韩寒,越来越被人拿来与鲁迅相提并论,看他的杂文,总是那么畅快淋漓。
★ 每当遇到公众事件,大家总是说:“等等,先听听韩老师怎么说。”
★在过去的几年中,对于反家乐福抵制法国货、燃油税上涨、荆州挟尸要价等重大事件,韩老师的确作出了很经典的论断,许多句子脍炙人口,在各大论坛流传。
★本书主打篇目《青春》讲述了一个月薪1200块、生活在魔都上海郊区的年轻人的绝望。他和那些富士康员工们的绝望构成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缩影。这篇文章在两岸三地华人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让大家一致反思“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这个话题。
★ 本书收录了他仅有两次公开演讲的演讲稿。
★ 本书还收录了韩寒从未在任何载体上发表过的文章。

target='_blank' href='#'>推荐购买:韩寒2013开年大作《我所理解的生活》(三十岁的韩寒,**次自我剖析,删减幅度*小,收录韩三篇)

target='_blank' href='#'>三(“冯唐金线”*有文艺范儿的励志随笔集)


内容提要

韩寒新杂文精选集。
特别收录韩寒对于中国年内重大活动和事件的精辟言论。包括“倒钩案” “荆州挟尸要价” “城市,让生活更糟糕”等杂文。
同时也收录韩寒在近一年里的赛车、创作动态,以及他的生活真实记录。包括“ 必须竖中指”“ 生活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等随笔。


目录


作者介绍

1982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金山区亭林镇

写作:
1997年在《少年文艺》发表作品
1999年凭借《杯中窥人》获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次年蝉联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累计销售500万册
2001年,《零下一度》;2002年,《像少年啦飞驰》;2003年,《通稿2003》;2004年,《长安乱》;2005年,《就这么漂来漂去》;2006年,《一座城池》;2007年,《光荣日》;2008年,《杂的文》;2009年,《他的国》《可爱的洪水猛兽》
2010《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以及其间的片段集《毒》《草》,文集《韩寒五年文集》,均登上各畅销书榜,韩寒作品已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在全球出版
2011年11月,《青春》

音乐:
2006年出版唱片《十八禁》

出版:
2010年主编杂志《独唱团》,一时洛阳纸贵,销售200万册


2005年开通新浪。截至2011年11月访问量突破5亿。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在中文互联网被广泛转发,并迅速被翻译成英文。因其强大的影响力,被成为“世界”。

赛车:
2003开始成为职业赛车手,效力过北京极速、云南红河、上海大众333、FCACA、斯巴鲁拉力等车队。
其间,2004年获得亚洲宝马资格赛冠军及5万美元奖学金
2007年全国场地锦标赛1600CC组年度车手总冠军
2009年中国拉力锦标赛N组年度总冠军。成为中国职业赛车史迄今惟一的场地、拉力“双冠王”
2009年底与董荷斌代表中国参加在国家体育场举行的ROC国家杯,与车王舒马赫等世界名将同场竞技,中国队成功闯入四强


广告代言:
2009,代言“凡客诚品”,“凡客体”成为经典营销案例
2011年,代言“雀巢咖啡”

国际影响:
201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具影响力100人”


文摘


序言



《古韵新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智慧》 第一章:天人合一的哲学根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系,尤其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是理解和传承其文化的基石。这并非仅仅是形而上的抽象论述,而是渗透于生活方方面面的实践智慧。 1.1 道法自然:宇宙的脉动与人生的节律 “道法自然”是老子《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强调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不强求,不妄为。这是一种深刻的生态智慧,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从宇宙的宏大尺度来看,星辰运转、四季更迭,无不遵循着自然的规律。月亮的盈亏,潮水的涨落,都是“道”在宇宙中的具体体现。而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应当顺应这种自然的节律。 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道法自然”体现在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农民观察天象,选择适宜的播种和收获时节;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和气候的变化,调整耕作方式。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而非征服,是中华民族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存数千年的重要原因。 在个体人生层面,“道法自然”意味着接纳生命的无常,理解兴衰更替是生命的常态。如同四季的变换,人生亦有起伏。顺境时,不骄不躁,保持谦逊;逆境时,不怨天尤人,而是审视自身,寻找转机。这种顺应自然的态度,能帮助个体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痛苦,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 例如,中国古代的养生之道,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了“道法自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根据季节变化调整作息,都是顺应身体自然节律的表现。中医理论中,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个体体质和病症的特点,采用最符合自然规律的治疗方法,而非一味追求速效或标准化。 1.2 阴阳五行:世界的构成与动态平衡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认识世界、解释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阴阳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昼夜、男女、寒热;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要素及其相生相克的关系。 阴阳学说揭示了事物普遍存在的二元性和相互依存性。没有纯粹的阴,也没有纯粹的阳,两者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万物。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帮助古人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例如,在认识疾病时,中医认为寒热、虚实都是阴阳失衡的表现。 五行学说则通过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循环关系,描绘了世界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这种理论不仅应用于天文、历法、地理等领域,也深刻影响了医学、建筑、军事乃至艺术。 例如,中医理论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肝气郁结(木不舒)可能影响到脾胃(土),导致食欲不振;肾水不足(水亏)可能导致心火亢盛(火)。治疗时,需要考虑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通过调理一个脏腑来影响其他脏腑,达到整体的平衡。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风水学也融入了阴阳五行思想。建筑的朝向、布局,材料的选择,都力求符合“气”的流动,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例如,讲究“藏风聚气”,避免“煞气”,都是对阴阳五行原则在空间上的具体应用。 1.3 仁义礼智信:道德伦理的社会构建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范畴,构建了中国人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仁: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着爱人、仁爱、同情。孔子说:“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要求人们发自内心地关怀他人,推己及人。在家庭中,体现在孝悌;在社会中,体现在忠恕。 义: 指道义、正义,强调行为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做人要讲义气,做事要合乎道义。在利益冲突面前,义重于利。 礼: 是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礼仪、制度、道德规范等。礼的作用是“正名”和“别尊卑”,使社会关系有序,人与人之间有恰当的距离和交往方式。 智: 指智慧、明辨是非的能力。拥有智慧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信: 指诚信、守诺。言而有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这五种道德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例如,讲仁爱的人,自然会遵守道义;遵守道义的人,才能更好地实践礼;有了智慧,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仁义礼信的意义;而诚信则是践行这一切的基础。 这些道德准则不仅指导个人修身养性,更是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它们塑造了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和价值取向,形成了“家国情怀”和“天下为公”的精神内核。从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传统道德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活实践 中华传统文化并非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深入生活肌理的实践智慧。从衣食住行到精神追求,处处可见其痕迹。 2.1 诗书礼乐:雅致生活的精神追求 “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四大要素。 诗: 诗歌作为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描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能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之一。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的豪放婉约,再到宋词的细腻深沉,诗歌承载了古人的喜怒哀乐,也展现了他们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情感体悟。阅读诗歌,不仅是欣赏文字之美,更是与古人心灵的交流。 书: 书法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它将文字的书写上升为一种审美活动。书法不仅仅是记录文字,更是线条的舞蹈,是情感的流露,是性情的展现。学习书法,可以锻炼人的耐心、专注力和手眼协调能力,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礼: 指的不仅是社会规范,也包括礼仪、礼节。这些规范化的行为举止,体现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在现代社会,虽然很多古代的礼仪已经简化,但其背后蕴含的尊重、谦逊、感恩等精神依然重要。 乐: 指音乐,尤其是中国传统音乐。古琴、箫、笛等乐器,以及各种民间小调,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音乐能够陶冶情操,表达情感,达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 “诗书礼乐”构成了古代士大夫阶层乃至文人雅士的共同追求,他们通过这些活动来涵养性情,提升品格。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元素依然是提升生活品质、丰富精神世界的宝贵资源。 2.2 茶道与香道:静心宁神的东方美学 茶道与香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注重精神体验的艺术。 茶道: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茶道则将饮茶升华为一种仪式,强调“和、静、怡、真”的境界。从选茶、备水、冲泡到品饮,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心境的体悟。一杯清茶,能让人在喧嚣中找到片刻的宁静,洗涤心灵,体味生活的美好。 香道: 以焚香为载体,追求嗅觉上的高雅享受和精神上的澄净。古代文人常以“品香”作为一种雅事,通过焚烧沉香、檀香等名贵香料,营造出清幽雅致的环境,有助于冥想、沉思,达到“开智慧”、“通神明”的境界。香的袅袅升起,也象征着人生的飘渺与超脱。 这两种“道”,都强调“慢下来”,在细微之处品味生活,在静谧中感受当下。它们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回归内心、寻求平衡的途径。 2.3 传统节日与民俗: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伦理道德和生活习俗。 春节: 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习俗,都凝聚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祖先的敬意。 清明节: 是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感。扫墓祭祖,不仅是对逝者的纪念,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族传承的认同。 端午节: 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民族气节的赞颂。 中秋节: 赏月、吃月饼,象征着家庭团圆和生活美满。 这些节日及其伴随的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们将代代相传的价值观、情感和文化认同传递给下一代。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人们与历史建立联系,增强民族归属感。 2.4 传统中医与养生:顺应自然的生命哲学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及其养生之道,是中华文化中关于生命健康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整体观: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人体内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疾病的发生是整体失调的表现,治疗也需要从整体出发。 辨证论治: 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这与现代医学的标准化治疗模式有所不同,但更符合个体差异。 未病先防: 中医非常重视预防,强调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来增强体质,避免疾病的发生。这与现代社会的“健康管理”理念不谋而合。 情志养生: 中医认为“情志致病”,即不良情绪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是重要的养生方法。 从食疗、药膳到针灸、推拿、导引(如太极拳、八段锦),传统养生方法都致力于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增强身体的自然康复能力。它们不仅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更是提升生命质量、延长健康寿命的智慧。 第三章: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华传统文化并非过时的古董,而是蕴含着深刻智慧的宝贵财富,能够为当代人提供精神指引和价值参照。 3.1 精神层面的滋养与回归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人们普遍感受到精神的空虚和焦虑。“快餐文化”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但也可能导致浅薄化和功利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观念,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反思和回归的可能。 通过学习传统哲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认识到物质并非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通过接触传统艺术,我们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美的享受。通过践行传统道德,我们可以建立更稳定、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3.2 应对现代挑战的智慧 现代社会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社会冲突等诸多挑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念,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智慧,提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伦理,为处理人际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以包容和合作的态度解决问题,是必不可少的。 3.3 文化自信的根基 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独立性和自信心至关重要。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是构建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深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文明的独特价值和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3.4 实践与创新 传承传统文化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技、现代生活相结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例如,将传统戏剧、音乐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艺术作品;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相结合,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将传统哲学智慧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和社会治理。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宝库,其中蕴含着关于宇宙、人生、社会、道德的深刻洞见。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积极挖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光彩,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养分,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为民族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转心改运”这个吸引人的标题勾起了好奇心。虽然我平时不怎么看这类书籍,但总觉得生活中有些事情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或者说,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自己的运势。这本书的内容,比我想象的要深入得多,它并没有简单地给出一些“偏方”式的说法,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出发,将佛法、哲学、心理学等多个方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书中对于“心”的探讨尤为精彩,它揭示了我们内心的想法、情绪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心态来达到“改运”的目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因果、业力以及如何通过修行来化解障碍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的语言非常有力量,但又不失温和,读起来让人心生敬畏,同时又充满希望。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改运”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觉醒和心灵成长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古朴而神秘的气息,古色古香的字体和淡雅的配色,瞬间就吸引了我。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宁静感,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某个书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我特别喜欢书中的图解部分,那些精美的插画,不仅赏心悦目,更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看着那些繁复的线条和符号,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的匠心独运。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神秘学问很感兴趣,但很多书籍都过于晦涩难懂,这本书的图文并茂形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我能够轻松地沉浸其中,探索那些古老的智慧。即使是对佛法接触不多的读者,也能从这些图解中感受到一种平和的力量,或许这就是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所在吧。整体来说,这是一本兼具美学价值和思想深度的书籍,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运势”并非天注定,而是由我们内心的能量和行为所塑造。这本书,恰恰印证了我的这一观点。它以一种非常独特和引人入胜的方式,探讨了如何通过调整内心的“转盘”来改变人生的轨迹。书中并没有回避“运”这个概念,而是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法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使得“转运”不再是迷信的求助,而是一种有智慧的自我觉察和积极的行动。我被书中对“心念”力量的强调所打动,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微小的善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的生活。书中的图解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对书中道理的生动诠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生的掌控感更强了,也更加愿意去探索内心的力量,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好运”。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佛法书籍。虽然我接触佛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很多时候,佛法的概念对于我来说,总是显得有些遥远和抽象。然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图解”方式,将深奥的佛法义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转心”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心理暗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修习方法,来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书中结合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使得佛法的传播更加贴近生活,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佛法,更是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以一种更加平和、智慧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古典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偶然间在书店看到了这本《正版 图解转心改运法》。我被它丰富的标题所吸引,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化畅销书籍”的标签,让我觉得它一定蕴含着不少宝贵的传统智慧。拿到书后,我被其精美的装帧和富有历史感的排版所折服。书中的内容,并非我最初以为的简单的求神拜佛,而是更加侧重于内在的修炼和心境的调整。作者以非常系统的方式,阐述了“心”在人生命运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引用了大量的佛法经典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来佐证其观点。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境随心转”的论述,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遭遇的困境并非外界所致,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执念和看法。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也让我对如何与世界相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