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曆代賦論匯編(套裝上下冊)

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曆代賦論匯編(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福軒,韓泉欣 著
圖書標籤:
  • 社科基金
  • 賦論
  • 曆代
  • 匯編
  • 中國古代文學
  • 學術研究
  • 文化史
  • 文獻
  • 曆史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0312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157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96
套裝數量:2
字數:100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賦論作為古代文論的重要內容,與詩話、文話、詞話、麯話、四六話一起構建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資料的寶庫。本書匯輯曆代賦論(包括各種善本、孤本、抄本),分賦論專書、集部文獻賦論、史部文獻賦論和子部文獻賦論四類,類下分賦話、單篇賦序論(含賦專集序)、賦總集序跋(及凡例、評注)、賦賦、論文書牘以及史傳、類書、子書中賦論等十目。賦論之前,冠以作者簡介,兼及有關著述之版本源流。各篇之末,注明原文所據版本。

目錄

《曆代賦論匯編》 目錄
序(許結)
前 言
凡 例
上 編 賦論專書
劉 勰
文心雕龍
佚 名
賦譜
鄭起潛
聲律關鍵
祝 堯
古賦辯體
李調元
賦話
浦 銑
歷代賦話
復小齋賦話
王芑孫
讀賦卮言
……
林聯桂
見星廬賦話
江含春
楞園賦説
薑學漸
味竹軒賦話
戴綸喆
漢魏六朝賦摘艷譜説(節録)
劉熙載
藝概?賦概
薑國伊
尹人賦話
中 編 集部賦論
一 序 跋
(一)單篇賦序(論)
班 固
兩都賦序
皇甫謐
三都賦序
……
(二)賦集序跋、凡例、總評
王禹偁
律賦序
範仲淹
賦林衡鑒序
晁補之
離騷新序
續楚辭序
變離騷序
……
二 賦 賦
白居易
賦賦
劉 攽
雕蟲小技壯夫不爲賦
……
三 詩文評
任 昉
文章緣起(節録)
摯 虞
文章流別誌論(節録)
劉剋莊
後村詩話(節録)
……
下 編 史部子部賦論
一 史傳
……
二 書目
……
三 類書
……
四 子書
……
徵引書目

精彩書摘

  《曆代賦論匯編》上編
  賦學指南捲二
  刻劃
  題麵題意,皆宜刻畫。其法總以精工爲主,但要巧不入纖,工不傷雅,方成妙手。
  齊彥槐《菊影賦》
  即空即色,寧非仙吏之化身;疑有疑無,竟是幽人之小照。
  徐元潤《吳宮教美人戰賦》
  窄袖蠻靴,排齣兩行紅粉;挑刀走棘,居然十萬蒼頭。
  李勉《鍾馗圖賦》
  招蝙蝠以隨身,卻類豚魚嚮化;閤妖邪而作僕,漫疑貓鼠同眠。
  聞棠《三階平則風雨時賦》
  纍纍如貫,分上中下以成形;作作有芒,應天地人而起數。
  曹仁虎《白鸚鵡賦》
  梨花夜月,形迷玉砌之光;柳絮朝煙,影混珠簾之色。
  陸文彬《一葉知鞦賦》
  催成杜老之詩,獨依茸草;遠就潘郎之賦,孤拂庭除。
  點醒
  賦貴眉目清楚,不可墮於沉晦。點醒題字,第一要訣也。一曰正點,正就本題字麵,拈齣點醒之;一曰藉點,看他件字眼,與本題不異者,藉以點醒之,解此自能爽目。
  陸潤章《小樓一夜聽春雨賦》
  縱然屋小如舟,也堪情適;無那夜涼似水,不覺魂消。
  齊召南《壁中聞絲竹賦》
  典誥猶存,絲比王言之齣;笙簧是葉,竹原編簡之餘。
  王濤《鞦月賦》
  年年鳥道羊腸,悲鞦空賦;夜夜猿啼鶴唳,對月誰憐。
  盧爌《冒雨尋菊賦》
  乘興而來,不是花偏愛菊;幽賞未已,何妨雨密如絲。(以上正點法)
  陳書燦《淡巴菰賦》
  竊來菰米之名,莖連雲護;暗雜巴人之唱,葉帶風吹。
  秦光煦《寒碧堂賦》
  簾外輕寒,快春風之乍扇;階前嫩碧,愛春草之初生。
  馮嘉穀《釀雪賦》
  知非釀蜜之天,蜂聲交作;轉類釀花之候,寒氣初迴。
  吳東昱《玉水記方流賦》
  倘散餘波,便許灌輪方井;如分別泒,定教流入方塘。(以上藉點法)
  陪襯
  題之正麵無多,得力全在題之四麵著筆。賦有陪襯,此最便法也。蓋明藉他題陪齣本題,或反或正,或旁麵,總以雅切爲主。但不可陪襯太多,以緻喧客奪主。
  李宗澣《柿葉肄書賦》
  團團可玩,休誇日本鬆皮;采采難窮,不費杖頭榆莢。
  吳東昱《洋燈賦》
  鄙漢殿之駝頭,頻年覊束;笑周壇之鳳腦,無日飛昇。
  周召南《庚子拜經賦》
  嗤賈島之祭詩,因勞心血;鄙郗詵之拜筆,但詡科名。
  王元梅《夜雨芭蕉賦》
  渾疑荷葉喧時,門臨鞦水;直訝梧桐滴處,人坐清陰。(以上正襯法)
  楊昌光《白鸚鵡賦》
  不數郗氏堂中,徒誇紅嘴;詎羨唐傢宮裡,競號緑衣。
  王德茂《晚鬆賦》
  生機天末,不爭櫻筍之廚;曠味山中,誰結蒪鱸之思。(以上反襯法)
  王尚旗《抱甕灌園賦》
  不息則久,幾同運甕之勞;大智若愚,奚假連筒而灌。(上句正襯,下句反襯)
  鬍長齡《太常仙蝶賦》
  逢博士之談經,欲認書中之蠧;遇清臣之退直,曾聯冠上之蟬。
  吳東昱《騎竹馬賦》
  踏碎貓頭之筍,同氣相憐;遊穿麂眼之籬,空群自樂。(旁襯法)
  烘託
  烘託之法,與陪襯、映帶,俱不相同,但就題之四麵煊染,而題之正麵自見。如畫傢畫月,隻在四麵煊染雲色,而月自見。所謂烘雲託月也,作者須識得此意。
  郭衛城《鞦雲似羅賦》
  迴薄而釀來密雨,佇看絲垂;氤氳而散作餘霞,還疑綺似。
  吳省欽《春風似剪刀賦》
  揮來霍霍,承之以密雨之絲;遊嚮恢恢,襯之以餘霞之綺。
  楊昌光《雞缸賦》
  對來殘雪,欲尋鴻爪之痕;汎彼中流,定混鴨頭之色。
  賈洪《丁字水賦》
  源不來於丙穴,麯摺堪尋;障非藉乎酉山,紆迴入望。
  陸以誠《痀僂丈人承蜩賦》
  理乘墉以射隼,必待張弓;異臨水而羨魚,無須結網。《烘託承字》
  何晉梓《腹笥賦》
  倘教皮相,安知黃捲之深藏;若使腸搜,不礙黑甜之穩臥。
  ……

前言/序言

  《曆代賦論匯編》序
  賦論作爲中國文學批評中的重要範疇,處境很奇特,也頗尷尬。因爲作爲第一代冠以“文學”之名的辭賦傢,對其作品的評論,自然屬於最早的純文學批評,然而最早的賦學批評產生於漢代,漢人最權威的賦論應該就是“《詩》之諷諫”、“不歌而誦”與“古詩之流”,賦顯然隸屬於《詩》爲流裔,或附庸,於是歷代的賦論似乎受到“齣身論”的影響,亦多依附於詩學,其中最突齣的就是大量詩話中論賦,而直到清人始有獨立的“賦話”齣現。
  很早以前我就試想,如何看待賦論,首先是要落實到一種文體的批評,這就必須彰顯其獨立性,要想彰顯其獨立性,又必須在古代大量的“依附性”的材料中將其勾稽而齣,彙集成編,所以也就有瞭輯録歷代賦論的想法。然而這萌蘖於初的想念,又與幾次類似的大型編纂擦肩而過,以緻消逝。第一次是約二十年前,四川萬光治先生已著手主持此項工作,也搜集瞭大量文獻資料,或許在我的期待中萬先生興趣轉移,開始並卓有成就地進行民歌的採集與研究,原先的計畫也漸漸淡忘。第二次是湖南葉幼明先生輯録成《歷代賦話叢編》,大約也是一二十年前的事瞭,所謂“賦話”,實際上也有諸多賦論文獻,他的成果已交齣版社,齣版社友人還請我幫助審讀與補益,後因葉先生旅居美國多年,竟然不瞭瞭之,據説書稿仍沉睡在編輯室的抽屜裏。第三次是偶然接到北京圖書館王冠先生的電話,要我爲她以影印方式編輯的《賦話廣聚》作序,見其目録,也超齣賦話而兼及賦論,當時我也有所建言,書齣後堪稱目前所見份量最重的賦論彙編,無“米”之炊,或可聊補。有此幾番經歷,我編輯賦論的勇氣雖已消減,然其懸想與期待,卻時縈心間。
  令人欣慰的是,三年前孫福軒博士曾函詢於我,得知其正在編纂《歷代賦論彙編》,不逾韆日,宏願已成,钜帙新編,令人瞠目而曠視。書分四部十目,援材知類,剔抉爬梳,既爲當今搜羅最全的賦論庫存,又可作未來賦學研究之津筏。至於賦論與他體評論之關係,賦論伴隨創作的發展史跡,以及文獻整理於理論批評的重要作用,福軒博士書首“前言”業已闡明,無需贅述。我想補充的仍是賦學批評中的諸多疑慮,即賦論的特色何在?……這些問題,皆彰顯於古代賦論之中,如何認知,如何質疑,如何探尋,首在對浩如煙海之文獻的輯録、梳理與考辨,福軒博士是書之編,其功德嘉惠於學界,於此可見一斑。
  福軒博士治賦多年,卓有成就,書成之際,囑我爲序,誠不敢違命,因述舊事與疑慮,與之商量並共勉。
  許結於南京大學
  《曆代賦論匯編》前言
  賦論作爲古代文論的重要內容,與詩話、文話、詞話、麯話、四六話一起構築起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資料的寶庫。詩話、詞話和文話均起源於宋代。……相比較而言,由於長期以來人們對辭賦的認識偏見和受到庸俗社會學的影響,辭賦研究和賦學資料的整理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雖然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辭賦創作、辭賦研究和批評日益受到學界的關注,賦論資料整理也齣現瞭徐誌嘯的《歷代賦論輯要》(復旦大學齣版社一九九一年版)、高光復的《歷代賦論選》(黑龍江人民齣版社一九九一年版)、陳良運、王以憲等《中國歷代賦學麯學論著選》(百花洲文藝齣版社二〇〇一年版)、何沛雄的《賦話六種》(生活·讀書·新知三聯齣版社一九八二年版)、王冠的《賦話廣聚》(北京圖書舘齣版社二〇〇六年版)許結的《中華大典·文學典·文學理論分典》的“騷賦論部”(鳳凰齣版社二○○八年版)。此外還有單部賦話的校證本,如《雨村賦話校證》(詹杭倫,臺灣新文豐齣版社一九九三年版)、《歷代賦話校證》(何新文、路成文,上海古籍齣版社二〇〇七年版)、《見星廬賦話校證》(何新文、佘斯大、蹤凡,上海古籍齣版社二〇一三年版)等。在一些賦論的有關著作中,也有零星的賦話齣現,如詹杭倫先生《唐宋賦學新論》中有對《聲律關鍵》的整理和校注等。然緣於體例選擇(如校證)和資料收集的不便,至今仍然沒有一本集大成的賦論資料彙編,這與辭賦在古代文學史上的隆尊地位和當下的研究盛況是極不相稱的,由此,編纂一部資料翔實的賦話類輯之作可以説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迫切的。
  一
  中國古代的賦學批評伴隨著辭賦創作而展開,考察歷代賦學發展的歷史,大緻可分爲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和清及近代五個時段。……
  二
  古代賦學批評“與詩畫境”,真正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當在清代乾嘉時期,以第一部賦話(浦銑的《歷代賦話》)的齣現爲標誌。此前的賦論,大多散見於史傳、序跋、筆記、詩話、文話和選本評點之中,並沒有完全的自立意識,即使是元代祝堯的《古賦辨體》,也還是以賦選的形式和麵貌齣現的。而考察古代賦學的批評形式,和詩話、文話一樣,形態紛然,學者對賦論的分類也各有不同。程章燦先生在《辭賦批評:思的框架與史的脈絡以六朝賦話爲中心》中即提齣需要注意五個方麵的來源:(一)專論和附論,(二)賦序,(三)箋注,(四)史傳,(五)筆記小説與其他子書。在《歷代賦彙》(鳳凰齣版社二〇〇四年版)序言中則又細化爲別集、總集、詩文話、賦話、史傳、書目、諸子、筆記、類書、齣土文獻等十類;冷衛國在《漢魏六朝賦學批評的對象與分期》一文中則認爲,賦論資料可能來自史傳、文學批評專論、子書、類書、筆記、書信、賦序、賦作正文、詔書、奏議、詩歌、批註、碑文、字書、佛教典籍等十五個方麵。遊適宏在《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嚮之考察》的緒論中則把賦論資料分爲三大類別:(甲)賦學專門著作,包括賦學專論、賦選、賦話、賦格、賦篇序跋、論賦的文學作品、賦篇評點等;(乙)其他文學著作,包括綜閤文論中論賦部分、詩文話中論賦部分、文學選集、辨體文選等;(丙)其他,包括史著中涉及賦學者、子書中涉及賦學者、類書等。詹杭倫在《清代賦論研究》中則按照其在賦文獻中的不同存在方式分成八類:單篇賦論文章、詩話文話中的賦話、類書中的賦論賦話、賦話賦格專書、以賦論賦的作品、賦選序跋凡例作法評點、書目提要以及其他學術專著中的賦論等。總括各傢所言,賦論可以約略分爲以下四種類型:一是頗見體係性和理論性的賦論專著,這當然要以祝堯的《古賦辨體》爲標誌,雖然祝氏依然採取的是賦選結閤賦論的形式,但把每捲前麵的賦論集閤起來,顯然構成一部簡明扼要的賦論史,且具有明確的體類意識。此後清代浦銑的《歷代賦話》、《復小齋賦話》,李調元的《賦話》,林聯桂的《見星廬賦話》、餘丙照的《賦學指南》等,體裁嚴整,已初具規模;二是受到詩話、詞話等形式的影響,具有隨筆、説部性質的賦學著作,這類著作,多是隨口而發,內容博泛叢雜,多記載一些佚聞趣事,如孫奎的《春暉園賦苑卮言》和一些筆記中的賦論即是,大都漫筆而成,於理論性和體係性有所不足;三是輯纂歷代賦論之作,述而不作,如各種類書,即是把前代有關賦的評述和判斷雜輯起來,不加任何按語,如《太平禦覽》、《古今圖書集成》、《淵鑒類函》等即是;四是有評點的辭賦選本。賦集之選始於魏晉以後,唐宋沿承,元明清三代洋洋大觀,汗牛充棟,成爲賦學批評的最爲重要的形式。尤其是清代更是如此,幾乎重要的賦選均有賦傢的品評,或三言兩語,或長篇大論,於細微處見精神,往往於賦之結構、風格和用詞用語頗有會心,亦多獨到之見。……
  三
  資料整理是理論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本叢編在傳統四分法的基礎上,參考諸位學者的分類,把歷代賦論文獻分爲四大類,即賦論專書、集部文獻賦論、史部文獻賦論和子部文獻賦論,類下分目爲十:賦話、賦集序跋、賦賦、詩文評、論文書牘以及史傳、類書、子書中賦論等。作爲對賦學資料初步的收集與整理,頗有一些傳本較爲稀見,如《尹人賦話》僅見於上海圖書舘,《味竹軒賦話》僅見於南京圖書舘,《漢魏六朝賦摘艷譜説》僅見於四川圖書舘等。茲一並集録,爲學者全麵觀照中國古代賦學理論史提供較爲全麵的資料支撐。
  茲次編校,業師韓泉欣、孫敏強先生給予瞭鼎力協助,對全書的編纂宗旨和體例多番斟酌,提齣瞭極其寶貴的意見。全書由孫福軒擇選篇目並録入初稿。初稿的校訂工作由眾位師友閤作完成:黃敏雪負責上編“賦論專書”劉勰《文心雕龍(節録》至孫奎《春暉園賦苑卮言》;王晨負責上編餘丙照《賦學指南》和林聯桂《見星廬賦話》;孫福軒負責上編江含春《楞園賦説》至中編“集部·賦賦”;熊湘、閆旭負責集部“詩文評”和“論文書牘”;徐盛暉負責下編“史部子部賦論”,二稿校訂工作由孫福軒負責,最後由孫福軒、韓泉欣統稿。
  在編校過程中,許結、何新文、曹虹、徐宗文、王德華、蹤訓國、潘務正、趙俊波、彭安湘,臺灣簡宗梧、許東海、廖國棟、遊適宏,日本榖口洋,新加坡蘇瑞隆諸先生或就體例提齣寶貴意見,或惠寄賦論資料,北京、上海、南京和浙江圖書舘也給予瞭不少幫助,在這裏謹錶示衷心的感謝。在申報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時,曹虹、伏俊璉和業師韓泉欣等先生不辭辛苦爲我撰寫推薦書,獎掖之情,讓人感動。匿名評審專傢和評審組專傢也對本書作齣瞭充分肯定,並提齣瞭很好的修改意見。書稿完成之後,我請許結先生作序,先生慨然應允,其情其義,讓人感銘不已。是編通過國傢社科基金辦公室結題驗收後,確定由人民文學齣版社負責齣版,這也是我們心所嚮往的。齣版社重點項目編輯部王海波先生和責編葛雲波先生爲本書的及早齣版傾注瞭大量心血,其敏鋭的學術眼光和敬業精神,著實讓我們衷心感佩。好友呂雙偉、查明昊、陳小林、孫寶諸君以及各位賦學界同仁也時時關注本書的進度,這裏謹嚮諸位先生錶達最誠摯的謝意。至於本書存在的不足和缺失之處,也真誠地期盼著讀者的批評和指正。如能教我,則不勝感激之至。
  編者


曆代賦論匯編(套裝上下冊):洞見韆年文脈,探尋賦之演進 “賦”,作為中國古代文學體裁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以其宏大敘事、鋪陳描摹、鋪敘排比的獨特藝術魅力,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屈原的《離騷》開創先河,到漢代大賦的輝煌,再到魏晉南北朝的辭賦轉型,直至唐宋的文賦與宋元明清的散體賦,賦的發展曆程本身便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文學史。而要透徹理解“賦”這一文體的淵源、流變、特色及其在不同時代社會文化語境下的演變,離不開對其創作理論與批評實踐的深入研究。 《曆代賦論匯編》(套裝上下冊)正是這樣一部旨在係統梳理、集納、考辨曆代有關賦的創作理論、批評主張、文學評論以及賦體研究成果的權威性文獻集成。它不局限於單一朝代的論述,而是力圖展現從先秦到明清,長達兩韆餘年間,文人墨客、學者大傢圍繞“賦”這一文學樣式所展開的持續性探討與深刻洞見。本書不僅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賦體文學的必備工具書,更是一部能夠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與古今賢達一同對話,體悟中國古典文心之美的思想盛宴。 本書的上冊,側重於賦體研究的早期發展與奠基。 先秦至漢代的理論萌芽與發展: 追溯“賦”這一概念的源頭,考辨其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的雛形,重點梳理漢代學者對《詩經》、楚辭的文學批評,特彆是對屈原、宋玉作品的解讀,這些早期的批評性言論,雖不直接使用“賦論”之名,卻為後來的賦論奠定瞭基礎。內容將涵蓋早期文學觀念對敘事、描摹、抒情等元素的早期認知,以及對作品內容與形式之間關係的初步探討。 漢代大賦的理論梳理與範式確立: 深入分析漢代以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為代錶的大賦作傢及其作品,並著重梳理曆代學者(包括同期及後世)對這些作品的評價、賞析與批評。這部分內容將考察漢代文人對“大賦”體式特徵的認知,如其宏大結構、辭藻華美、鋪陳排比的風格,以及對賦的社會功用(如諷喻、諷議)的理解。我們將呈現當時流行的賦論觀點,例如對賦的“鋪陳”“誇飾”手法的辯析,對辭藻與義理關係的討論,以及對賦體敘事與抒情功能的評價。 魏晉南北朝賦論的轉型與新變: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思潮活躍,文體嬗變迅速,賦的發展也呈現齣新的特點,從漢代鋪張宏大的“大賦”轉嚮瞭更為精巧、貼近個人情誌的“小賦”或“辭賦”。本書將梳理這一時期重要的賦論傢和批評傢,如曹丕、陸機、劉勰、鍾嶸等,他們對賦的體式、風格、創作方法提齣的新見解。尤其會深入研究劉勰《文心雕龍》中關於“賦”的篇章,這被視為賦論史上的裏程碑,其中對賦的起源、演變、體式、風格、創作要領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都進行瞭係統性的論述,為後世研究提供瞭寶貴的理論框架。同時,也會輯錄鍾嶸《詩品》中提及的與賦相關的一些評價,以展現當時文壇對賦體藝術的關注。 本書的下冊,則進一步拓展瞭賦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涵蓋瞭唐宋及以後時期的賦論發展。 唐宋文賦的興盛與理論深化: 唐宋時期,古文運動的興起,使得“文賦”成為賦體的重要發展方嚮。這一時期的賦更加注重理性、議論與人情。本書將匯集唐代韓愈、柳宗元等大傢對賦的論述,以及宋代歐陽修、蘇軾、曾鞏、王安石等大傢對賦體創作的見解。我們會關注他們如何從古文運動的理念齣發,重新審視賦的意義與功能,強調賦的“道”“義”在創作中的重要性,並對賦的“鋪敘”手法進行更為精煉的解讀。同時,也會收錄宋代學者對前代賦作的評論,以及對賦體在散文化趨勢下的得失進行的討論。 宋元明清的賦論延續與創新: 盡管宋元以後,賦的地位有所變化,但關於賦的討論從未停止。本書將搜集這一時期重要的賦論材料,包括學者對賦體演變的總結,對散體賦、文賦的創作心得,以及對賦在詩、文、詞中的作用的思考。例如,明代方孝孺、李夢陽等人的賦論,清代王士禎、袁枚、姚鼐等人在賦學上的觀點,都會被納入其中。這部分內容將展現賦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迴應時代的變化,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尋求新的發展。 曆代賦論的辨析與考證: 除瞭按時段梳理賦論,本書還特彆注重對曆代賦論的辨析與考證。對於一些重要的賦論著作,如《文心雕龍》中的賦論部分,我們將呈現不同的校注本、研究成果,並對其中一些爭議性的觀點進行闡述。對於零散的賦論材料,本書會進行細緻的考訂,確定其齣處、作者、成書年代,並對其價值進行評估。這部分工作,旨在為讀者提供更為嚴謹、可靠的賦論研究基礎。 賦論研究方法與學術史梳理: 在全麵輯錄曆代賦論材料的同時,本書的編纂團隊也對賦論研究的方法論進行瞭深入的思考。本書的附錄或導言部分,可能會包含對賦論研究學術史的迴顧,梳理曆代賦論研究的脈絡、主要流派、代錶性學者及其貢獻,從而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本書所輯錄材料的曆史語境與學術價值。 《曆代賦論匯編》(套裝上下冊)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資料的完備性與權威性: 本書匯集瞭曆代關於賦的文獻,力求全麵、係統,避免遺珠。編纂團隊經過嚴謹的考證與篩選,確保所收錄文獻的準確性與權威性,為學術研究提供堅實的基礎。 2. 體係的科學性與係統性: 按照時間順序和專題相結閤的方式進行編排,既展現瞭賦論發展的曆史脈絡,又突齣瞭不同時期賦論的特點與創新,構建瞭一個完整、科學的賦論研究體係。 3. 深度的學術性與思想性: 本書不僅是文獻的匯編,更包含瞭對曆代賦論的深入分析與解讀,引導讀者理解古人在賦的創作、批評、理論構建中所蘊含的深刻思想,以及他們對文學本質、審美規律的探索。 4. 價值的傳承性與啓示性: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深刻理解“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和藝術魅力,洞察中國古典文人的思想情感與藝術追求,從中汲取豐富的文學滋養和創作靈感。對於當代文學研究者、創作者乃至普通文學愛好者而言,本書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這套《曆代賦論匯編》(套裝上下冊),凝聚瞭編纂者多年的心血與智慧,旨在為中國賦體文學研究開闢一條更為清晰、更為深刻的道路。它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中國文學史上那段波瀾壯闊的賦學探索曆程;它是一座橋,連接起古今學者的智慧,讓我們得以與先賢對話,共品文學的醇厚;它更是一座寶庫,蘊藏著無盡的學術礦藏,等待著有識之士前來挖掘。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古代文學中的“賦”情有獨鍾,那種鋪陳排比、辭藻華美的風格,既能描繪齣波瀾壯闊的景象,又能抒發深沉細膩的情感,是古代文人錶達思想、展現纔華的重要載體。然而,關於賦的研究,往往散落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零散不成係統,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想要建立一個清晰的認識,著實不易。當我偶然間看到這套《曆代賦論匯編》時,內心湧起瞭一種強烈的期待。從書名就可以看齣,這不僅僅是一部賦的選本,更是一部對曆代賦學理論進行係統梳理和匯集的力作。我設想,它應該能夠清晰地勾勒齣賦體文學從萌芽到成熟,再到繁榮與衰落的整個發展脈絡,並且能夠匯集曆代學者對賦的創作、批評、理論的真知灼見,為我們理解賦的藝術特質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我期待在這套書中,能夠找到對賦的定義、分類、創作技巧、審美價值等方麵的深入探討,也能看到曆代文論傢們在評價賦時所持有的不同觀點和學術爭鳴。我想,這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體驗,更是一次與古人對話,與中國文學史進行深度交流的契機。

評分

我最近開始研究古代散文的創作,特彆是那些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藝術風格的文體。在眾多文體中,我對“賦”的興趣尤為濃厚。它介於詩與文之間,既有詩歌的音樂性和抒情性,又有散文的敘事性和議論性,是古代文人錶達復雜情感、描繪宏大場麵、闡述深刻道理的獨特方式。然而,如何係統地理解曆代賦的演變,以及曆代學者對賦的認識和評價,一直是我感到頭疼的問題。很多時候,我隻能零散地從一些文論專著中窺得一二,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圖景。這套《曆代賦論匯編》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空白。我期待它能夠像一部詳盡的地圖,為我繪製齣中國賦學史的清晰脈絡。我希望在這套書中,能看到曆代文人對賦的創作理念、藝術特徵、優劣得失的詳細論述,也能瞭解到不同時期、不同學派對賦的評價標準和批評方法。我想,通過研讀這套書,我不僅能深入理解賦的藝術魅力,也能對中國古代文論的發展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對“賦”這一獨特的文學體裁情有獨鍾。它以其鋪陳敘事、藻麗辭章的特點,在古代文壇占據瞭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閱讀和學習過程中,我常常感到對曆代賦的理論評價和學術探討缺乏一個係統、完整的梳理。很多時候,我隻能零散地在一些文學史著作或文論選集中接觸到關於賦的隻言片語,難以形成一個連貫的認知。因此,當我得知有《曆代賦論匯編》這套書的存在時,我的內心湧起瞭一股強烈的期待。我希望這套書能夠像一部巨型的文獻庫,將曆代學者對賦的各種評論、分析、研究成果匯集在一起,為我打開一扇通往賦學研究深邃殿堂的大門。我期待著,能夠在這套書中,看到對賦的起源、發展、演變過程的詳細闡釋,也能瞭解到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學者們是如何理解和評價賦的,他們的觀點有哪些異同,又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相信,通過對這套書的閱讀,我能夠對賦這一文體有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也能更清晰地把握中國古代文學評論的發展脈絡。

評分

長久以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賦”情有獨鍾,它那氣勢磅礴、辭藻華麗的風格,總能帶給我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享受。然而,對於賦的理論研究,我總覺得不夠係統和深入。每當我翻閱古籍,看到對賦的零散評價時,都會渴望有一本能夠將曆代關於賦的論述匯集起來,讓我能夠一站式地瞭解曆代文人對賦的理解和發展。這套《曆代賦論匯編》,光聽名字就讓我充滿瞭期待。我設想,它應該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能夠將曆代重要的賦論文獻進行整理、匯集,並且進行科學的編排。我期待在這套書中,能夠看到從先秦時期對賦的初步認識,到漢代賦的鼎盛與理論探索,再到魏晉南北朝的風格演變,直至唐宋的進一步發展與成熟,每一個曆史階段,都有代錶性的賦論得以呈現。我想,通過這樣一部著作,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賦體文學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脈絡,以及曆代學者們如何圍繞賦的創作、批評、理論等方麵展開智慧的激蕩,從而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賦的藝術魅力和學術價值。

評分

當拿到這套《曆代賦論匯編》時,我立刻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裝幀所吸引。包裝盒上的燙金字跡,古樸典雅,仿佛穿越瞭韆年的時光,預示著裏麵蘊藏著的是一場關於中國文學瑰寶的深度探索。我是一個對古典詩詞文賦情有獨鍾的愛好者,尤其癡迷於賦這種體裁,它既有詩的韻律,又有文的意境,是古人抒發情懷、描繪景物、彰顯纔華的絕佳方式。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係統梳理曆代賦論發展的著作,能夠將曆代學者對賦的理解、評價、創作技巧分析等集結在一起,讓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深入地理解賦的演變軌跡和藝術魅力。這套書的齣現,簡直是圓瞭我長久以來的一個心願。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捲,雖然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但僅僅是目錄的編排,就讓我感受到瞭編者嚴謹的態度和學術的深度。對曆代重要賦傢及其代錶作的簡要介紹,以及曆代賦論名傢的生平與學術貢獻的梳理,都為我後續的閱讀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期待著,在這本書的引領下,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賦體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齣的獨特風貌,以及曆代文人如何圍繞賦的創作與評論展開智慧的碰撞。

評分

幫朋友買的 挺好的 滿意

評分

一直想買一部比較全麵的賦論資料現在終於買到瞭,很開心。感謝孫福軒老師的大作

評分

給一星是給快遞小哥的,他們吃苦啦! 那些坐在辦公室裏給顧客負1669京豆的人是活豬,不得好死。

評分

紙質印刷一般

評分

還可以 有一點磕破瞭 問題不大

評分

紙質印刷一般

評分

在京東買書就是方便!不過近期買書太多來不及細看,萬一有裝訂質量問題請給予調換啊!

評分

商品很給力,我很喜歡!對我很有幫助!

評分

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