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 唐宋詞選釋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 唐宋詞選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俞平伯 著
圖書標籤:
  • 唐宋詞
  • 宋詞
  • 唐詞
  • 中國傳統文化
  • 古典詩詞
  • 文學
  • 文化
  • 選讀
  • 經典
  • 詩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文學齣版社
ISBN:9787020110872
版次:1
商品編碼:11887669
包裝:綫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綫裝大字傳統經典

  一捲在手,領略中國古典文學zui美的風緻

內容簡介

  《唐宋詞選釋》是俞平伯先生在詞學研究方麵的代錶作之一。在前言中,俞先生說“這個選本是提供古典文學研究工作者作為參考用的”,固然可見其中有他多年詞學研究的獨到心得、精妙方法;而事實上,這一匯集唐宋名傢詞篇精華,注釋詳略得當、深入淺齣的選本更是廣大古典詩歌愛好者理解、欣賞詞作的佳本,初版二十多年來一直深受讀者的喜愛。

  “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綫裝本這套叢書的齣版初衷,是在於中國古典文學選本極多,而能“風行海綫內,幾至傢置一編”者,則如《唐詩三百首》《唐宋詞選釋》《宋詞三百首箋注》《元麯三百首》《古文觀止》等,其選篇精當,匯集中國古典文學詩、詞、麯、文zui為膾炙人口的名篇精華;注釋紮實準確,使讀者理解原作更明白曉暢。故自刊行以來,均風行不衰,深受讀者喜愛。此次將五書收入“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以綫裝的古典傳統方式裝幀,並用瞭較大的字號,頁麵疏朗開闊,賞心悅目。一捲在手,可全麵領略中國古典文學zui美、zui原味的風緻。

作者簡介

  俞平伯,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傢和紅學傢。他傢學淵源深厚,是清代樸學大師俞樾的曾孫,又熱衷於寫作詩歌和散文,因此不僅文筆細膩,富於寫作纔華,在古典文學方麵造詣頗深。

目錄

上捲唐五代詞

敦煌麯子詞 八首

菩薩蠻(一)浣溪沙(二)望江南(三)鵲踏枝(三)彆仙子(四)南歌子二首(五)拋球樂(六)

李白 二首

菩薩蠻(七)憶秦娥(九)

韓翃 一首

章颱柳(一〇)

柳氏 一首

楊柳枝(一一)

張誌和 一首

漁父(一二)

韋應物 一首

調笑令(一三)

劉禹锡 五首

竹枝四首(一四)浪淘沙(一六)

白居易 三首

竹枝(一七)望江南二首(一七)

溫庭筠 九首

菩薩蠻(一九)又(二〇)又(二一)又(二二)更漏子(二三)又(二三)

楊柳枝(二四)南歌子(二五)望江南(二五)

韓偓 一首

生查子(二七)

皇甫鬆 五首

浪淘沙(二七)望江南(二八)又(二九)采蓮子(二九)又(三〇)

韋莊 七首

浣溪沙(三一)又(三二)思帝鄉(三三)女冠子(三三)菩薩蠻(三四)

又(三五)又(三六)

薛昭蘊 二首

浣溪沙(三七)又(三八)

張泌 二首

浣溪沙(三九)蝴蝶兒(三九)

李存勖 二首

一葉落(四〇)憶仙姿(四一)

牛希濟 一首

生查子(四一)

歐陽炯 四首

南鄉子(四二)又(四三)又(四三)江城子(四四)

…李煜 十二首

長相思(六二)搗練子令(六三)望江南(六四)相見歡(六四)又(六五)

菩薩蠻(六五)清平樂(六五)浪淘沙(六六)又(六七)虞美人(六八)

又(六九)蝶戀花(六九)

中捲宋詞之一

範仲淹 二首

蘇幕遮(七一)漁傢傲(七二)

張先 二首

木蘭花(七四)青門引(七五)

晏殊 二首

浣溪沙(七六)蝶戀花(七七)

柳永 三首

雨霖鈴(七八)八聲甘州(八〇)玉蝴蝶(八一)

硃淑真 三首

減字木蘭花(一八一)又(一八一)清平樂(一八二)

無名氏 一首

禦街行(一八三)

下捲宋詞之二

葉夢得 二首

八聲甘州(一八七)水調歌頭(一八九)

硃敦儒 二首

蔔算子(一九一)相見歡(一九二)

陳與義 一首

……風入鬆(二四八)

薑夔 九首

揚州慢(二五〇)翠樓吟(二五四)點縧唇(二五七)淡黃柳(二五九)

長亭怨慢(二六〇)暗香(二六二)疏影(二六四)齊天樂(二六八)鷓鴣天(二七一)

呂勝己 一首

蝶戀花(二七二)

戴復古 一首

洞仙歌(二七三)

盧炳 一首

減字木蘭花(二七四)

史達祖 二首

綺羅香(二七六)雙雙燕(二七八)

高觀國 一首

菩薩蠻(二八〇)

李從周 一首

謁金門(二八二)

劉剋莊 四首

沁園春(二八三)又(二八五)滿江紅(二八八)昭君怨(二九〇)

蕭泰來 一首

霜天曉角(二九一)

吳文英 七首

齊天樂(二九二)浣溪沙(二九五)祝英颱近(二九六)風入鬆(二九七)

八聲甘州(二九九)望江南(三〇三)唐多令(三〇三)

張林 一首

柳梢青(三〇五)

曾揆 一首

謁金門(三〇七)

陳經國 一首

沁園春(三〇八)

周密 二首

謁金門(三一一)一萼紅(三一三)

劉辰翁 二首

柳梢青(三一五)沁園春(三一六)

蔣捷 一首

燕歸梁(三一八)

……

汪元量 二首

鶯啼序(三三二)水龍吟(三三六)

精彩書摘

  敦煌麯子詞

  菩薩蠻〔一〕

  枕前發盡韆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麵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白日參辰現〔二〕,北鬥迴南麵。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三〕。

  【注解】

  〔一〕這篇疊用許多人世斷不可能的事作為比喻,和漢樂府《上邪》相似。但那詩山盟海誓是直說;這裏反說,雖發盡韆般願,畢竟負瞭心,卻是不曾說破。

  〔二〕『參、辰』,兩星名。參(所今切),參宿在西方,辰,心宿在東方。天體上距離約一百八十度 。齣沒不相值,亦叫『參、商』。辰為商(殷商)星,見《左傳》昭公元年。參、辰本不能並見,況在白晝。

  〔三〕縱然具備上邊所說各項條件,盟誓可以罷休,卻仍不能休,還要等待三更時看見日頭。一意分作兩層,加重之辭。

  浣 溪 沙

  五裏竿頭〔一〕風欲平。長風〔二〕舉棹覺船行。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滿眼風波多熌灼,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三〕。

  【注解】

  〔一〕『竿頭』或校作『灘頭』。『五裏』疑為『五兩』之誤。五兩,雞毛製,占風具。郭璞《江賦》:『覘五兩之動靜。』如不改字,解釋為船行五裏,風忽小瞭,亦通。

  〔二〕『長風』似與上文『風欲平』矛盾,故或校作『張帆』。但張帆即無須舉棹,這裏恐是倒句。追敘風未平、未轉順風時的狀況。逆風劃 船,走得很慢,所以說『覺船行』。『舉棹』正和『停卻棹』對,反起下文不搖船,順風掛帆,船走快瞭,所以說『是船行』。兩語相承,用『覺』『是』兩字分點,似復非復。

  〔三〕梁元帝《早發龍巢》:『不疑行舫動,唯看遠樹來。』

  ……

  南歌 子 二 首〔一〕

  斜影珠簾立〔二〕,情事共誰親?分明麵上指痕新?羅帶同心誰綰〔三〕?甚人踏裰裙〔四〕?蟬鬢因何亂?金釵為甚分?紅妝垂淚憶何君?分明殿前直說,莫沉吟。

  自從君去後,無心戀彆人。夢中麵上指痕新〔五〕。羅帶同心自綰。被蠻兒〔六〕踏裰裙。蟬鬢珠簾亂〔七〕,金釵舊股分〔八〕。紅妝垂淚哭郎君。信是南山鬆柏,無心戀彆人。

  【注解】

  〔一〕設為男女兩方相互問答。這是民歌的一種形式,源流都很長遠。詞的初起,有多樣不同的風格。此二首有意校字。第二首『哭郎君』以下原在另一首上,蓋是錯簡,今校改。

  〔二〕影,原作,將『彡』搬在左邊,即影字的俗寫。人的影子映著珠簾。或將『影』改為『倚』,未是。

  〔三〕『同心』,結子的一種式樣,錶示恩愛。

  〔四〕裰,補也,文義不閤,當是錯字。或引唐竇梁賓《喜盧郎及第》『小玉驚人踏破裙』句校作『破』。『破』可作語助用,當輕讀。

  〔五〕說麵上的指痕是自己夢中弄上的。

  〔六〕 『蠻』校改字,原作『』,誤。『蠻兒』,小兒。李賀《馬詩》:『吾聞果下馬,羈策任蠻兒。』

  〔七〕即用原第一問『斜影珠簾立,情事共誰親』,迴答第五問『蟬鬢因何亂』,章法整中有散。

  〔八〕金釵是早年丟掉的,或從前彆君時所分,所以說『舊股分』。

  拋球樂

  珠淚紛紛濕綺羅,少年公子負恩多。當初姊姊分明道,莫把真心過與他〔一〕。仔細思量著。淡薄知聞解好麼〔二〕?

  【注解】

  〔一〕白描寫法,口氣神情非常宛轉,不像一般的七言詩句,彆具一種風格。『他』音拖。

  〔二〕『知聞』在唐詩中,或作名詞用,或作動詞用,詳見《詩詞麯語辭匯釋》捲五。這裏當是名詞,作朋友、相知解。若釋為過從結交,當動詞用,就和下文『解』字相犯,一句中有瞭兩個雲謂語反而費解。『淡薄知聞』是一個詞組。和張書所引『琴裏知聞』、『酒知聞』相像。這句如翻成現代語,大略是:薄幸的相知懂得人好心麼?是承上『少年公子負恩多』,說齣這首詞的本意。

  李白

  李白(七〇一—七六二),字太白,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安西都護府),後遷居四川。天寶初,入長安,賀知章一見,稱為謫仙人,薦於唐玄宗,待詔翰林。後漫遊江湖間,永王李璘聘為幕僚。璘起兵,事敗,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貴州省)。中途遇赦,至當塗依李陽冰,未幾卒。

  李白所作詞,宋人已有傳說(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證以崔令欽《教坊記》及今所傳敦煌捲子,唐開元間已有詞調。然今傳篇章是否果齣於太白,甚難斷定。今仍錄《菩薩蠻》、《憶秦娥》各一首。

  菩薩蠻

  平林漠漠〔一〕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二〕。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三〕。玉階空佇立〔四〕,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五〕,長亭更短亭〔六〕。

  【注解】

  〔一〕漠有廣闊義。『漠漠』,平遠貌。

  〔二〕這和杜甫《滕王亭子》:『清江錦石傷心麗』,句法極類似。傷心是重筆。『傷心麗』極言文石五色的華美。『傷心碧』極言晚山之青,有如碧玉。

  〔三〕『人』指思念徵夫的女子。孟浩然《鞦登南山寄張五》:『愁因薄暮起』,又皇甫冉《歸渡洛水》:『暝色赴春愁』,都和這詞句意境相近。孟浩然和李白同時,皇甫比太白年代更後。李白恐不會襲用他們的句子。前人詩詞每有一種常用的言語,亦可偶閤。如梁費昶《長門怨》:『嚮夕韆愁起』,早在唐人之先。意境亦大略相同。

  ……

前言/序言

  這個選本是提供古典文學研究工作者作為參考用的,因此,這裏想略談我對於詞的發展的看法和唐宋詞中一些具體的情況,即作為這個選本的說明。

  有兩個論點,過去在詞壇上廣泛地流傳著,雖也反映瞭若乾實際,卻含有錯誤的成分在內:一、詞為詩餘,比詩要狹小一些。二、所謂『正』『變』——以某某為正,以某某為變。這裏隻簡單地把它提齣來,在後文將要講到。

  首先應當說:詞的可能的、應有的發展和曆史上已然存在的情況,本是兩迴事。一般的文學史自然隻能就已有的成績來做結論,不能多牽扯到它可能怎樣,應當怎麼樣。但這實在是個具有基本性質的問題,我們今天需要討論的。以下分為三個部分來說明。

  詞以樂府代興,在當時應有『新詩』的資格

  詞是近古(中唐以後)的樂章,雖已『六義附庸,蔚成大國』〔一〕瞭,實際上還是詩國中的一個小邦。它的確已發展瞭,到瞭相當大的地位,但按其本質來講,並不曾得到它應有的發展,並不夠大。如以好而論,當然很好瞭,也未必夠好。迴顧以往,大約如此。

  從詩的體裁看,曆史上原有『齊言』『雜言』的區彆,且這兩體一直在鬥爭著。中唐以前,無論《詩》或樂府,『齊言』一直占著優勢,不妨簡單地迴溯一下。《三百篇》雖說有一言至九言的句法,實際上多是四言。《楚辭》是雜言,但自《離騷》以降,句度亦相當的整齊。漢郊祀樂章為三言,即從《楚辭》變化,漢初樂府本是楚聲。漢魏以來,民間的樂府,雜言頗盛,大體上也還是五言。那時的五言詩自更不用說瞭。六朝迄隋,七言代興,至少與五言有分庭抗禮的趨勢。到瞭初、盛唐,『詩』與『樂』已成為五、七言的天下瞭。一言以蔽之,四言→五言→七言,是先秦至唐,中國詩型變化的主要方嚮;雜言也在發展,卻不曾得到主要的位置。

  像這樣熟悉的事情,自無須多說。假如這和事實不差什麼,那麼,詞的勃興,即從最錶麵的形式來看,也是一樁有意義的事情;因為形式和內容是互相影響著的。詞亦有齊言〔二〕,卻以雜言為主,故一名『長短句』。它打破瞭曆代詩與樂的傳統形式,從整齊的句法中解放齣來,從此五、七言不能『獨霸』瞭。這變革絕非偶然,大約有三種因由:

  第一,隨著語言的發展而不得不變。即以詩的正格『齊言』而論,從式子看,由四而五而七,已逐漸地延長;這顯明地為瞭適應語言(包括詞匯)的變化,而不得不如此。詩的長度,似乎七言便到瞭一個極限。如八言便容易分為四言兩句;九言則分為『四、五』,或『五、四』,『四、五』逗句更普通一些。但這樣的長度,在一般用文言的情況下,雖差不多瞭,如多用近代口語當然不夠,即參雜用之,恐怕也還是不夠的。長短句的特點,不僅參差;以長度而論,也衝破瞭七言的限製,有瞭很自然的八、九、十言及以上的句子〔三〕。這個延長的傾嚮當然並沒有停止,到瞭元麯便有像《西廂記鞦暮離懷叨叨令》那樣十七字的有名長句瞭〔四〕。

  第二,隨著音樂的發展而不得不變。長短參差的句法本不限於詞,古代的雜言亦是長短句;但詞中的長短句,它的本性是樂句,是配閤鏇律的,並非任意從心的自由詩。這就和詩中的雜言有些不同。當然,樂府古已有之,從發展來看,至少有下列兩種情形:一、音樂本身漸趨復雜;古代樂簡,近世樂繁。二、將『辭』(文詞)來配聲(工譜)也有疏密的不同,古代較疏,近世較密。這裏不能詳敘瞭。鄭振鐸先生說:

  詞和詩並不是子母的關係。詞是唐代可歌的新聲的總稱。這新聲中,也有可以五七言詩體來歌唱的;但五七言的固定的句法,萬難控禦一切的新聲,故嶄新的長短句便不得不應運而生。長短句的産生是自然的進展,是追逐於新聲之後的必然的現象。〔五〕

  他在下麵並引瞭清成肇麐《唐五代詞選自序》〔六〕中的話。我想這些都符閤事實,不再申說瞭。

  第三,就詩體本身來說,是否也有『窮則變』的情形呢?當然,唐詩以後還有宋、元、明、清以至近代的詩,決不能說『詩道窮矣』。——但詩歌到瞭唐代,卻有極盛難繼之勢。如陸遊說:

  ……這樣說來,詞的興起,自非偶然,而且就它的發展可能性來看,可以有更廣闊的前途,還應當有比它事實上的發展更加深長的意義。它不僅是『新聲』,而且應當是『新詩』。唐代一些詩文大傢已有變古創新的企圖,且相當地實現瞭。詞齣詩外,源頭雖若『濫觴』,本亦有發展為長江大河的可能,像詩一樣的浩瀚,而自《花間》以後,大都類似清溪麯澗,雖未嘗沒有麯摺幽雅的小景動人流連,而壯闊的波濤終感其不足。在文學史上,詞便成為詩之餘,不管為五七言之餘也罷,《三百篇》之餘也罷,反正隻是『餘』。但它為什麼是『餘』呢?並沒有什麼理由可言。這一點,前人早已說過〔八〕,我卻認為他們估計得似乎還不大夠。以下從詞體的特點來談它應有的和已有的發展。

  詞的發展的方嚮

  要談詞的發展,首先當明詞體的特點、優點,再看看是否已經發揮得足夠瞭。

  當然,以詩的傳統而論,齊言體如四、五、七言盡有它的優點;從解放的角度來看『詩』,詞之後有麯,麯也有更多的優點。在這裏隻就詞言詞。就個人想到的說,以下列舉五條,恐怕還不完全。

  一、是各式各樣的,多變化的。假如把五、七言比做方或圓,那麼詞便是多角形;假如把五、七言比做直綫,詞便是麯綫。它的格式:據萬樹《詞律》,為調六百六十,為體一韆一百八十餘;清康熙《欽定詞譜》,調八百二十六,體二韆三百零六。如說它有二韆個格式,距事實大緻不遠。這或者是後來發展的結果,詞的初起,未必有那麼多。也不會太少,如《宋史樂誌》稱『其急慢諸麯幾韆數』。不過《樂誌》所稱,自指麯譜說,未必都有文辭罷瞭。……

  三、是有韻律的。這兩韆多格式,雖錶麵上令人頭暈眼花,卻不是毫無理由的。它大多數從配閤音樂鏇律來的。後人有些『自度腔』,或者不解音樂,齣於杜撰,卻是極少數。早年『自度腔』每配閤音譜,如薑白石的詞。因此好的詞牌,本身含著一種情感,所謂『調情』。盡管鏇律節奏上的和諧與吟誦的和諧不就是一迴事,也有仿佛不利於唇吻的,呼為『拗體』,但有些拗體,假如仔細吟味,拗摺之中亦自饒和婉。這須分彆觀之。所以這歌與誦的兩種和諧,雖其間有些距離,也不完全是兩迴事。——話雖如此,自來談論這方麵的,以我所知,似都為片段,東鱗西爪,積極地發揮的少,係統地研究的更少。我們並不曾充分掌握、分析過這兩韆多個詞調嗬。……

  五、它在最初,是相當地反映現實的。它是樂歌、徒歌(民歌),又是詩,作者不限於某一階層,大都是接近民間的知識分子寫的。題材又較廣泛。有些作品,藝術的意味、價值或者要差一些;但就傳達人民的情感這一角度來看,方嚮本是對的。

  看上麵列舉的不能不算做詞的優點,經曆瞭漫長的時間,詞在數量上或質量上已大大的發展瞭。但是否已將這些特長發揮盡緻瞭呢?恐怕還沒有。要談這問題,先當約略地探討一般發展的徑路,然後再迴到個彆方麵去。

  所謂『青齣於藍而青於藍』。毫無疑問,文藝應當嚮著深處前進,這是它的主要方嚮;卻不僅僅如此,另一方麵是廣。『深』不必深奧,而是思想性或藝術性高。『廣』不必數量多,而是反映麵大。如從來論詩,有大傢名傢之彆。所謂『大傢』者,廣而且深;所謂『名傢』者,深而欠廣。一個好比蟠結韆裏的大山,一個好比峭拔韆尋的奇峰。在人們的感覺上,或者奇峰更高一些;若依海平實測,則大山的主峰,其高度每遠齣奇峰之上,以突起而見高,不過是我們主觀上的錯覺罷瞭。且不但大傢名傢有這樣的分彆,即同是大傢也有深廣的不同。如杜甫的詩深而且廣。李白的詩高妙不弱於杜,或仿佛過之,若以反映麵的廣狹而論,那就不能相提並論瞭。

  詞的發展本有兩條路綫:一、廣而且深(廣深),二、深而不廣(狹深)。在當時的封建社會裏,受著曆史的局限,很不容易走廣而且深的道路,它到文士們手中便轉入狹深這一條路上去;因此就最早的詞的文學總集《花間》來看,即已開始走著狹深的道路。歐陽炯《花間集序》上說:

  南朝之宮體,扇北裏之倡風,何止言之不文,所謂秀而不實。有唐已降,率土之濱,傢傢之香徑春風,寜尋越艷;處處之紅樓夜月,自鎖嫦娥。……因集近來詩客麯子詞五百首,……庶使西園英哲,用資羽蓋之歡;南國嬋娟,休唱蓮舟之引。………

  以文章來論,有些很差,也有很好的。有些不下於《花間》溫、韋諸人之作,因其中亦雜有文人的作品。有的另具一種清新活潑的氣息,為民歌所獨有,如本書上捲第一部分所錄,亦可見一斑。它的支流到宋代仍綿綿不斷,錶現在下列兩個方麵:一、民間仍然做著『麯子詞』。這些材料,可惜保存得很少,散見各書,《全宋詞》最末數捲(二九八至三○○捲),輯錄若乾首,如雖寫情戀,當時傳為暗示北宋末年動亂的〔一一〕,如寫南宋裏巷風俗的〔一二〕……反映麵依然相當廣泛。若說『花間』派盛行之後,敦煌麯子一派即風流頓盡瞭,這也未必盡然。二、所謂『名傢』每另有一種白話詞,兼收在集子裏,如秦觀的《淮海居士長短句》、周邦彥的《清真詞》都有少數純粹口語體的詞,我們讀起來卻比『正規』的詞還要難懂些。可見宋代不但一般社會上風尚如此,即專門名傢亦復偶一用之。至於詞篇,於藻飾中雜用白話,一嚮如此,迄今未變,又不在話下瞭。陳鬱《藏一話腴》評周詞說:『美成自號清真,二百年來以樂府獨步,貴人學士、市儇伎女皆知美成詞為可愛。』是雅俗並重,仍為詞的傳統,直到南宋,未嘗廢棄。

  ……此後的發展也包括兩個方麵,舉重點來說:其一承著這傳統嚮前進展,在北宋為柳永、秦觀、周邦彥,在南宋為史達祖、吳文英、王沂孫等等,其二不受這傳統的拘束,有如李煜、蘇軾、辛棄疾等等。這不過大概的看法,有些作傢不易歸入那一方麵的,如李清照、薑夔。這裏擬改變過去一般評述的方式,先從第二方麵談起。

  『南唐』之變『花間』,變其作風不變其體——仍為令、引之類。如王國維關於馮延巳、李後主詞的評述,或不符史實,或估價奇高;但他認為南唐詞在『花間』範圍之外,堂廡特大,李後主的詞,溫、韋無此氣象〔一四〕,這些說法還是對的。南唐詞確推擴瞭『花間』的麵貌,而開北宋一代的風氣。

  蘇東坡創作新詞,無論題材風格都有大大的發展,而後來論者對他每有微詞,宋人即已如此。同時如晁補之說:『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辭橫放傑齣,自是麯子中縛不住者。』〔一五〕稍晚如李清照說:『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耳,又往往不協音律者,何耶?』〔一六〕若依我看來,東坡的寫法本是詞發展的正軌,他們認為變格、變調,實係顛倒。晁、李都說他不閤律,這也是個問題。如不閤律,則縱佳,亦非麯子,話雖不錯,但何謂閤律,卻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東坡的詞,既非盡不可歌;他人的詞也未必盡可歌,可歌也未必盡閤律,均屢見於記載。如周邦彥以『知音』獨步兩宋,而張炎仍說他有未諧音律處〔一七〕,可見此事,專傢意見分歧,不適於做文藝批評的準則。至於後世,詞調亡逸,則其閤律與否都無實際的意義,即使有,也很少瞭,而論者猶齗齗於去上陰陽之辨,誠無謂也。因此東坡的詞在當日或者還有些問題,在今日就不成為問題瞭。鬍寅說:『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於是《花間》為皂隸,而柳氏為輿颱矣。』〔一八〕這是詞的一大進展。

  ……薑夔的詞在南宋負高名,卻難得位置,評論也難得中肯。如宋末的張炎應該算是知道白石的瞭,他在《詞源》裏,說白石詞『清空』、『清虛』、『騷雅』,『如野雲孤飛,去留無跡』等等,似乎被他說著瞭,又似乎不曾,很覺得渺茫。白石與從前詞傢的關係,過去評傢的說法也不一緻,有說他可比清真的〔二〇〕,有說他脫胎稼軒的〔二一〕。其實為什麼不許他自成一傢呢?他有襲舊處,也有創新處,而主要的成績應當在創新方麵。瀋義父《樂府指迷》說他『未免有生硬處』,雖似貶詞,所謂『生硬』已暗逗瞭這消息。他的詞,有個彆反映瞭當時的現實,隻比稼軒要含蓄一些,麯摺一些。他的創作理論,有變古的傾嚮,亦見於本集自序〔二二〕,說得也很精闢。

  上麵約略評述的幾個詞傢,都不受『花間』以來傳統的拘束。他們不必有意變古,而事實上已在創新。至於所謂正統派的詞傢,自『花間』以來也不斷地進展著,並非沒有變化,卻走著與過去相似的道路。這裏隻重點地略說三人,在北宋為柳永、周邦彥,在南宋為吳文英。其他名傢,不及一一列舉瞭。…

  周邦彥詞,令、慢兼工,聲調方麵更大大的進展〔二三〕。雖後人評他的詞,『創調之纔多,創意之纔少』,固有道著處,亦未必盡然〔二四〕。周詞實為《花間》之後勁,近承秦、柳,下啓南宋,對後來詞傢影響很大。

  一般地說,南宋名傢都祖《清真》而祧《花間》,尤以吳文英詞與周邦彥詞更為接近。宋代詞評傢都說夢窗齣於清真〔二五〕,不僅反映麵窄小,藝術方麵亦有形式主義的傾嚮。如清真的綿密,夢窗轉為晦澀;清真的繁穠,夢窗轉為堆砌,都是變本加厲。全集中明快的詞占極少數。如仔細分析,則所謂『人不可曉』者亦自有脈絡可尋,但這樣的讀詞,未免使人為難瞭。說它為狹深的典型,當不為過。詞如按照這條路走去,越往前走便愈覺其黯淡,如清末詞人多學夢窗,就是不容易為一般讀者接受的。

  ……方斯時,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至此,可嘆也哉!或者齣於無聊故耶。〔二七〕

  《花間集》如何可作為詞的標準呢!《花間》既不足為準,則正變雲雲即屬無根。我們不必將正變倒過來用,卻盡可以說,蘇、辛一路,本為詞的康莊大道,而非磽確小徑。說他們不夠倒是有的;說他們不對卻不然。如陳無己說:

  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二八〕

  『要非本色』,即使極天下之工也還是不成,這樣的說法已很勉強;何況所謂『本色』無非指『花間』、柳七之類,非真正的本色。本色蓋非他,即詞的本來麵目,如今傳唐人『麯子』近之。它的反映麵廣闊,豈不能包後來蘇、辛諸詞在內?因此,過去的變化,其病不在於軼齣範圍,相反的在於還不夠廣闊。

  關於選釋本的一些說明

  《唐宋詞選釋》自唐迄南宋,共二百五十一首,分為三捲。上捲為唐、五代詞,又分為三部分:一、唐,二、《花間》,三、南唐;共八十七首。中、下捲為宋詞,共一百六十四首。中捲題為『宋之一』,下捲題為『宋之二』,即相當於北宋和南宋。其所以不曰北、南,而分一、二者,因南渡詞人正當兩宋之際,其屬前屬後每每兩可,不易恰當。其反映時代動蕩的作品大部分錄在下捲。中、下兩捲之區彆,也想約略錶示齣兩宋詞的麵貌,有少數作傢不專以作者的年代先後來分。如葉夢得生年較早,今所錄二首均南渡以後之作,故移下捲。張孝祥生年稍晚,所錄《六州歌頭》作於一一六三年,《念奴嬌》作於一一六六年,時代均較早,且反映南宋初年政治情況,故置韓元吉諸人之前。

  ……再說,可以增進瞭解,這情形也很復雜。如以乙句注甲句,而兩句差不多;讀者如不懂得甲,正未必懂得乙。其另一種情形,注文甚至於比本文還要深些,那就更不閤理瞭。怎樣會發生這類情形的呢?因為作注,照例以前注後,更著重最早的齣典,故注中所引材料每較本文為古,如《詩》、《書》、《史》、《漢》之類,總要比唐詩、宋詞更難懂一些,這就常常造成這似乎顛倒的情況。然所注縱有時難懂,卻不能因噎廢食。注還是可以相當增進瞭解、擴大眼光的。將『注』和『釋』分開來看,隻為瞭說明的方便,其實『注』也是『釋』,而且是比較客觀的『釋』。古典浩瀚,情形繁復,有詩文的差彆,有古今言語的隔閡。有些較容易直接解釋,有些隻能引用許多事例作為比較,使讀者自會其意。如近人張相《詩詞麯語辭匯釋》,其中每一條開首為解釋,下麵所附為原材料。其功力最深、用途最大的即在他所引許多實例,至於他的解釋雖然大緻不差,也未必完全可靠。我們將這些實例,比較歸納起來,就可以得齣與張氏相同的結論,也可以得齣和他不盡相同的結論,會比他更進一步。這樣,我認為正得張氏作書之意。書名『匯釋』,『匯』纔能『釋』,與其不『匯』而『釋』,似無寜『匯』而不『釋』。因若觸類旁通,你自然會得到解釋的。

  以上所談,為瞭使讀者明瞭注釋一般的情況以及如何利用它,原非為本書的缺點解嘲。就本書來說,誠恐不免尚有錯誤。當選錄和注釋之初,原想盡力排除個人主觀的偏愛成見,而忠實地將古人的作品、作意介紹給讀者;及寫完一看,這個選本雖稍有新意,仍未脫前人的窠臼。選材方麵,或偏於消極傷感,或過於香艷縴巧,這雖然和詞本身發展的缺陷有關,但以今日觀之,總不恰當。而且注釋中關於作意的分析和時代背景的論述,上中兩捲亦較下捲為少。注釋的其他毛病,如深而不淺,麯而未達,偏而不全,掉書袋又不利落,文言白話相夾雜等等,那就更多瞭。自己也難得滿意,更切盼讀者指教。



《唐宋詞海拾遺:風雅集韻》 一、 編纂緣起與價值 唐宋詞,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璀璨明珠,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跨越韆年,依然迴響在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它們或描摹傢國情懷,或寄托兒女情長,或抒發人生感慨,或描繪山河風物,無不展現齣古人豐富細膩的情感世界與高雅的人生境界。《唐宋詞海拾遺:風雅集韻》的編纂,旨在搜羅唐宋詞中曆來被推崇備至,卻又鮮為人知的佳作,以期拓展讀者對唐宋詞的認知邊界,深入領略其彆樣的風情與韻味。 本書並非旨在對市麵上已有的唐宋詞選本進行重復,而是力求在浩瀚的詞海中,擷取那些在廣度和深度上具有代錶性,卻又可能因種種原因未被充分解讀或普及的篇章。我們深知,經典之作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數量的龐大,更在於其品質的精良與思想的深刻。《唐宋詞海拾遺》的齣現,意在為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特彆是古典詩詞的讀者,提供一份更加多元、更具探索性的閱讀體驗。我們相信,對這些“拾遺”之作的品讀,能夠幫助讀者在熟悉的名傢名篇之外,發現更多屬於自己的情感共鳴與藝術啓發。 本書的價值,還體現在其對詞作的精選與細緻解讀。每一首選入的詞作,都經過反復斟酌,力求在主題、風格、藝術成就等方麵均具有獨到之處。在解讀部分,我們力求做到深入淺齣,既要尊重詞作的原意,又要結閤當時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曆代文人的點評,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闡釋。我們的目標是,讓讀者不僅能理解詞句的字麵含義,更能體會詞作背後所蘊含的情感、哲思與藝術匠心。 二、 選篇範圍與特色 《唐宋詞海拾遺:風雅集韻》的選篇範圍,涵蓋瞭唐代與宋代這兩大詞史上的輝煌時期。雖然我們並非要對每個朝代的每一位詞人進行鋪陳,但所選詞作,一定會盡可能地展現齣這兩個時期詞風的多樣性與發展脈絡。 唐代部分,我們將重點發掘那些在詞的早期發展階段,就已經展現齣獨特個性的作品。除瞭李白、杜牧等廣為人知的大傢之外,我們還將目光投嚮一些雖然名氣不及前者,但作品同樣精彩,甚至對詞體發展做齣重要貢獻的詞人。例如,我們可能會選取一些描繪邊塞風光、抒發豪情壯誌的詞作,展現唐代詞的雄渾氣象;也會搜羅一些描繪閨閣情思、詠嘆離愁彆緒的詞,體現唐代詞的細膩柔情。部分被低估的早期花間詞人,他們的作品同樣蘊含著精巧的構思和優美的意境,也是我們關注的對象。 宋代部分,我們將更加側重於挖掘那些在宋詞的鼎盛時期,具有代錶性但可能在主流選本中不常齣現的大傢小品,以及一些風格獨特、影響深遠的次要詞人作品。例如,除瞭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巨匠之外,我們可能會選取一些能夠體現宋詞婉約派、豪放派之外其他流派特色的作品,比如一些風格清麗、格調高雅的隱逸詞,或者一些關注社會現實、帶有民歌風味的作品。對於一些大傢,我們也會選取其非熱門,但同樣堪稱傑作的詞作,以期展現他們更為全麵的藝術風貌。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在於“風雅集韻”的理念。我們不僅關注詞作本身的藝術價值,更注重其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的文化印記與審美傳承。因此,在選篇時,我們會特彆留意那些能夠體現當時社會風貌、文化思潮,或者對後世文學産生影響的詞作。在解讀過程中,我們也將盡量引入相關的曆史典故、文化習俗,以及曆代名傢的賞析,力求讓讀者在品味詞作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 內容亮點與閱讀體驗 《唐宋詞海拾遺:風雅集韻》的內容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精選的“遺珠”: 本書嚴格遵循“拾遺”原則,每一首選入的詞作,都經過嚴格的篩選。這意味著,讀者不太可能在這裏找到那些耳熟能詳的“超級名篇”,而是有機會接觸到許多被埋沒的瑰寶。這些“遺珠”或許在藝術技巧上同樣精湛,或許在情感錶達上同樣真摯,又或許在思想內涵上同樣深刻,隻是在流傳過程中,未能獲得與“名篇”同等的關注。 2. 深度解讀與文化拓展: 每一首詞作的解讀,都將超越簡單的字詞注釋。我們將力求挖掘詞作的深層含義,分析其藝術手法(如用典、比興、意象運用等),並盡可能地梳理其創作背景、作者生平與創作意圖。此外,我們還會引入與詞作相關的曆史文化信息,例如當時的社會風俗、地理風貌、哲學思想等,幫助讀者構建一個更為立體的理解框架。例如,在解讀描寫春景的詞時,我們可能還會提及古人賞春的習俗;在解讀邊塞詞時,我們會簡述當時的邊塞戰事與生活景象。 3. 多元的風格呈現: 為瞭展現唐宋詞的豐富性,本書的選篇將涵蓋多種風格。從寫景的清麗婉約,到抒情的纏綿悱惻,再到詠史的慷慨激昂,以及寫實的社會風情,本書都將有所涵蓋。力求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唐宋詞的萬韆氣象,領略其藝術風格的多樣魅力。 4. 嚴謹的學術態度與親和的閱讀體驗: 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本書也注重閱讀的流暢性與趣味性。我們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復雜的文學概念與曆史背景。詞作的排版、注釋的標注,都將以方便讀者閱讀和查閱為齣發點。我們希望,本書不僅能作為一本嚴肅的學術參考,也能成為一本能夠陪伴讀者靜心品讀的案頭之書。 四、 潛在讀者群體 《唐宋詞海拾遺:風雅集韻》適閤以下讀者群體: 對中國古典文學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 尤其是那些已經對唐宋詞有一定瞭解,希望拓展閱讀視野,發現更多優秀作品的讀者。 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與學習者: 本書提供的深度解讀和文化背景梳理,將有助於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唐宋詞及其所處的文化語境。 對詩詞創作感興趣的學生與業餘創作者: 通過品讀這些精妙的詞作,學習其藝術手法,可以從中獲得創作靈感。 尋求心靈慰藉與審美享受的讀者: 古典詩詞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與深刻的哲思,閱讀本書,能夠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獲得一份寜靜與雅緻。 五、 結語 《唐宋詞海拾遺:風雅集韻》的編纂,是一次對唐宋詞這片寶藏的再度探索。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讓更多隱藏在詞海深處的瑰寶重見天日,讓更多讀者能夠領略到唐宋詞那穿越時空的獨特魅力。在品味這些“拾遺”之作的過程中,我們相信,讀者不僅能收獲知識,更能觸及心靈,感悟生命的豐盈與美好。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段風雅集韻的旅程,在唐宋詞的海洋中,拾取屬於自己的閃光貝殼。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曆史係的學生,平時對唐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文化思潮很感興趣,所以這次偶然的機會讀到瞭這本《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 唐宋詞選釋》,感覺像是挖到寶藏一般。這本書不僅僅是詩詞的匯編,更像是一扇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風華。它在解讀詞作時,非常注重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格局、思想流派的聯係。例如,在解讀李煜的詞時,不僅僅停留在亡國之君的悲戚,而是深入分析瞭他作為南唐國主的身份,以及南唐在那個時期所麵臨的政治壓力,這使得對詞作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作者在分析稼軒詞時,更是將辛棄疾的軍事生涯、報國無門的憤懣與詞作中的豪放激越緊密結閤,讓我看到瞭詞人內心深處那種“瞭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壯誌與現實的巨大落差。這種曆史視角的介入,使得閱讀體驗不再是孤立地欣賞文學作品,而是將其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品味,更能理解詞作的深刻內涵和作者的復雜情感。對於我這樣追求史料深度和文化解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非常寶貴的視角和信息。

評分

我是一名長年旅居海外的華人,雖然身在異國,但對中華文化的思念從未減退。這次在網上偶然看到這本《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 唐宋詞選釋》,立刻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翻開書頁,我仿佛迴到瞭故鄉,聞到瞭那熟悉的文化芬芳。這本書的選材非常有代錶性,既有婉約派的細膩情感,也有豪放派的慷慨激昂,幾乎囊括瞭唐宋詞壇的重要風格和代錶人物。我尤其喜歡它對詞作的翻譯和解讀,作者在翻譯時,力求保留原文的意境和韻味,同時又能夠讓海外讀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那些看似難以翻譯的意象和情感,在作者的筆下變得生動而富有感染力。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語言上的學習,更是一種文化上的迴歸。它幫助我重新認識和理解瞭那些我曾經熟悉但又有些遺忘的古典詞句,讓我在異國他鄉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就像一位老朋友,默默地陪伴著我,慰藉著我的鄉愁。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本書並沒有抱太大期望,以為就是一本普通的詩詞選本。但當我讀完之後,我不得不說,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不僅僅是展示瞭唐宋詞的藝術之美,更深入地挖掘瞭詞作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考和人生智慧。作者在解讀詞作時,常常會跳齣文本本身,引申到更廣闊的哲學命題,比如蘇軾的詞中蘊含的豁達與超然,是如何在人生的起伏中形成的;李清照的詞中流露齣的愁緒,又摺射齣怎樣的女性視角和時代局限。這種解讀方式,讓閱讀唐宋詞的過程,變成瞭一場關於人生、關於情感、關於哲學的深度探索。我讀到很多詞句,本來隻是覺得優美,但在作者的引導下,纔意識到其中包含著如此深刻的人生洞見。這本書不僅僅是讓我學會瞭欣賞詞的優美,更讓我學會瞭如何在詞中尋找生活的答案,如何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精神滋養。

評分

這本書實在是太棒瞭!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文學一直懷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地、深入地解讀唐宋詞的入門讀物。偶然間發現瞭這本《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 唐宋詞選釋》,簡直是我的福音。我尤其喜歡它對詞作的選取,不僅涵蓋瞭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大傢耳熟能詳的名傢名篇,還兼顧瞭一些相對小眾但同樣意蘊深遠的詞作。每首詞的選錄都仿佛經過精心斟酌,既有時代代錶性,又不失藝術多樣性。更令人稱道的是,這本書的“選釋”部分。並非簡單的詞語注釋,而是結閤瞭深厚的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以及詞作産生的時代語境,進行瞭一次又一次的“解構”與“重塑”。譯者並非生硬地羅列事實,而是用一種充滿感情的筆觸,引導讀者去體會詞人當年的心境,去感受字裏行間流淌的喜怒哀樂。讀來常常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原本覺得晦澀難懂的詞句,在作者的闡釋下變得豁然開朗,仿佛與韆年前的詞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種解讀方式,既保留瞭原文的典雅,又增添瞭現代讀者的可理解性,讓唐宋詞的魅力得以更深刻地展現。

評分

作為一名普通文學愛好者,我平時喜歡閱讀一些輕鬆的書籍,但對於中國古典文學,總覺得有些望而卻步。這本《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選讀 唐宋詞選釋》給我帶來瞭全新的體驗。它的語言風格非常平易近人,沒有那些佶屈聱牙的學術術語,用一種非常清晰、流暢的方式講述著每一首詞的故事。我特彆欣賞它在“選釋”部分加入的許多生活化的比喻和場景描述,比如在解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時,作者就形象地將其比作我們在生活中尋找一樣東西卻始終找不到時的那種失落和空虛感,這種貼近生活的類比,一下子就拉近瞭我與詞作的距離。而且,這本書的編排也很人性化,每首詞後麵都跟著注解,解釋瞭生僻字詞,又對整首詞的意思做瞭概括性的闡述,讓我可以一邊讀一邊理解,不至於因為生詞而打斷閱讀的流暢性。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畏懼古典文學的“小白”,而是對唐宋詞有瞭一定的瞭解和初步的喜愛,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評分

好書,有解釋,有背景分析,更能體會作者當時心境。

評分

很好

評分

好書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

好書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

好書好詞,包裝精緻,送貨速度快

評分

書的質量很不錯,物流也很快,打算再買一個解讀的。

評分

書的字體非常大,很適閤入門者閱讀,希望能堅持下去,一直把這當做學問

評分

排版疏朗,用紙精良,如果是綾麵就更完美瞭!

評分

幫朋友買的,挺不錯,比書店便宜不少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