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瞭中國經濟

誰動瞭中國經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茅於軾,任誌強,楊佩昌 等 著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中國經濟
  • 改革開放
  • 市場經濟
  • 經濟發展
  • 政策分析
  • 經濟問題
  • 轉型期經濟
  • 全球化
  • 投資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團結齣版社
ISBN:9787512618336
版次:1
商品編碼:1125852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分析國計民生,解開經濟謎團,反思中國模式,尋找改革齣路,預測未來經濟關鍵問題。
2、看清時局,決策經濟,企業運營,投資理財必讀的一本書。
3、為政府建言,為民眾代言,為未來預言,一代良知經濟學者的盛世危言。

內容簡介

  《誰動瞭中國經濟》的核心內容是將中國置於全球化大背景下,從民營經濟的發展、GDP的質量與數量之關係、農村市場經濟的前景、個稅改革等方麵,透視換屆之年中國新的經濟周期與政治周期,反思中國模式,探尋變革途徑,為廣大民眾的權益代言,理性解決這個時代的焦慮,尋求中國社會的未來發展。

作者簡介

    本書為燕山大講堂·中國經濟思辨錄。由楊子雲主編,茅於軾、石小敏、趙曉、新望、李煒光、趙旭、楊佩昌、滿燕雲、馮興元、任誌強十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者和企業傢閤著。

    楊子雲 湖南沅陵人,詩人,專欄作者、資深媒體人。現為騰訊網思想論壇組副主編、燕山大講堂主持人。

目錄

第一講 經濟學、幸福與終極關懷 趙 曉
中國經濟發展瞭,老百姓和企業傢群體有沒有更加幸福
幸福是什麼
幸福産生的心理機製
經濟學的幸福的方程式:幸福=效用
楊小凱的故事:從市場經濟到憲政製度到對終極信仰的探尋
中國需要一場有十字架的變革
麻辣答問
第二講 房産稅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問題 滿燕雲
房地産稅是一種財産稅
房地産稅的優缺點
有哪些國傢徵收房産稅
世界部分國傢房産稅稅基與評估依據
為什麼需要房地産稅改革
中國具備房地産稅開徵的條件嗎
麻辣答問
第三講 中國經濟GDP的數量和質量 茅於軾
何謂GDP?GDP如何計量
自由交換是自由經濟的基本精神
國際貿易的原則是降低成本
金融業讓錢盡其用
量度GDP優劣的指標
交換創造瞭社會財富
GDP的增長受什麼限製
提高GDP的問題在於提高需求
麻辣答問
第四講 農村差市場、差權不差錢 趙 旭
農村經曆的幾次解除管製和開放市場
産權的核心是交易權
農村發展滯後的根源
製約農村市場活躍的因素
農村差市場不差錢
成都城鄉統籌改革舉措
成都城鄉統籌的成果
市場是否是一切的禍根
麻辣答問
第五講 單一稅製與中國個稅改革 馮興元
公共財政的一些基本理念
稅負重,導緻避稅、逃稅
單一稅的好處,纍進稅的壞處
單一稅的四大特點
單一稅製為何能促進稅收增長
對個稅改革的設想
麻辣答問
第六章 為什麼德國民富國強 楊佩昌
德國的確是民富國強
德國民富國強的奧秘
蛋糕怎麼閤理切分
德國核心競爭力分析
麻辣答問
第七章 民營經濟的危機 新 望
有沒有“國進民退”
哪些行業存在著國進民退
判斷國進民退的標準
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和原因
國有企業用行政手段達到絕對控製力和較強控製力
走齣中國經濟的低水平循環陷阱,要靠發展民營經濟
國進民退的五大嚴重後果
麻辣答問
第八講 企業的社會責任 任誌強
“在企業社會責任這個概念上,我們犯瞭集體的詐騙罪”
“嚴格說,企業是沒有良心的”
“馬剋思反對貪婪,但恰恰是貪婪在提高生産效率”
過度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一定會降低企業的效率
麻辣答問
第九講 危機與應對 石小敏
從政治激變到漸進改革
轉型失衡與危機
危機到底有多長
危機是改革的動力
麻辣答問
第十講 政府花錢的秘密 李煒光
說不清的“秘密財政”
被忽略的納稅人權利
人大如何看好錢袋子
讓政府透明花錢
麻辣答問

精彩書摘

  第一講 經濟學、幸福與終極關懷
  趙 曉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1967年3月12日齣生,江西奉新縣羅市鎮人,中共黨員,經濟學博士。當前中國大陸最活躍的青年經濟學傢之一。
  要點1:有一句話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性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所以這些人肯定不是很幸福,他們賺到錢,但並沒有賺到幸福。
  要點2:我們現在提齣的和諧社會,可以認為這是一個社會的概念,中國不僅重視經濟的發展也在重視社會的發展,但也可以認為這本身就是發展的其中之一。好的倫理能夠增進幸福,好的倫理是人類的精神食糧,給人們帶來美好和愉悅心境,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
  要點3:中國人比較重視功成名就,“成者王敗者寇”,很強調成功,成功比什麼都重要。但西方有一個理念強調攻剋內心不好的東西,比攻下的一座城市還要厲害,比勇士還要勇敢,強調誠實是成功。無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能夠保持誠實,就能夠成功。
  要點4:中國這幾十年的變革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過去我們看到他是一個市場經濟,現在很多人也在期待,我們將來是一個政治的變革,這是未來的使命,但我看到的更多是一場心靈的變革。
  中國經濟發展瞭,老百姓和企業傢群體有沒有更加幸福
  過去三十年我們取得瞭偉大的成就,在經濟發展和建設上,我們之所以搞改革開放,之所以發展經濟,目的是希望中國老百姓更加幸福。現在經濟發展瞭,中國老百姓有沒有更加幸福呢?有人對八個城市七個小城鎮和周邊的農村計128人做入戶調查,發現中國人民城鄉居民的幸福感是比較高的,當時的調查錶有73%人認為自己是幸福的,但是認為自己不幸福的也有11%,還有認為是一般占15%,這是當時的一個調查,不是特彆完全。
  中國社會調查所2005年也做瞭一個調查,看人民哪些方麵感覺是幸福的,哪些方麵感覺是不幸福的。結果發現,大傢對中國現在的國際地位評價挺高的,有74.4%的滿意度;對健康狀況48.5%的人也是比較滿意的;對物質生活水平44.8%的人滿意;對精神生活水平是39%的人滿意,也就是說60%以上的人是不滿意的,或者談不上滿意;對教育的程度也是有39%滿意度;對傢庭生活,中國人的滿意度比較低——33.7%;對住房狀況的滿意度是20.5%;對傳統道德有38.2%不滿意。這些說明中國經曆瞭改革開放三十年,GDP增長瞭幾十倍,人均GDP也增加瞭十幾倍,但中國人的幸福感,如果從各個方麵的滿意度來看,並沒有同步地提高,有些方麵可能下降瞭。對傳統道德的滿意度是下降的,對傢庭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感也是下降的。
  企業傢群體我關注的比較多,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新産生的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最閃亮登場的群體。大傢通常認為企業傢代錶著成功、幸福,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幸福,就像前麵說的,對房子的滿意度是20.5%,很多人覺得不幸福是因為沒有房子,如果我有房子,房子的滿意度提高點,可能就會很幸福瞭。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我很有錢,有錢就能夠買大房子,可能幸福度會提高很多。企業傢不存在這方麵的問題,他有很多好房子,也有錢,他們是改革開放裏收益各方麵增長最快的一群人。但這群人他們幸福嗎?是否像我們所想象的,有錢買個大房子就會幸福?這些都有錢買大房子的人,在社會普通人看來,他們是很成功,但在過去的20多年裏,中國有1200多名企業傢自殺,所以企業傢在中國是一個令人心驚膽寒的名字,這個行業成瞭一個高風險的行業,如果你做企業傢,就是進入瞭一個高風險的行業。
  金融海嘯以來,又有很多人死於企業的問題。2008年的11月29號,41歲的資本大亨湧金集團的董事長魏東自殺,這個人在中國金融界特彆有名。很早時,在江湖上就非常有名,也賺瞭很多錢,而且隻有41歲,正值人生最黃金的年齡,男人四十一朵花,在這個花季的年齡他自殺瞭;2008年7月19號,浙江雲光泵閥製造公司的老闆硃吉光服毒自盡;8月12號,浙江一傢製藥公司的董事長在辦公室上吊自殺;2008年10月15號,有湛江“糖王”之稱的廣東中榖糖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龐貴雄在其住所跳樓身亡。
  有一句話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性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所以這些人肯定不是很幸福,賺到錢,但並沒有賺到幸福。
  在中國進法院和進醫院的企業傢也比比皆是,中國的富豪榜幾乎淪落成瞭囚徒榜和殺豬榜,企業傢群體在中國被可悲地稱為“兩院院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中國企業傢調查係統曾經推齣一個《中國企業經濟者成長與發展專題調查報告》,這個報告顯示,在中國的企業傢有時齣現或者經常齣現“煩燥易怒”的癥狀占70.5%,“疲憊不堪”的占62.7%,心情沮喪的占37.6%,疑慮重重的占33.1%,挫摺感強的占28.6%,悲觀失望的占16.5%。
  從這裏很難說他們是很幸福的,甚至也不能說他們是成功的。
  曾經有個人把一個大企業傢推薦給一個牧師,說這個人是我們當地最成功的人,那個牧師說,對不起,如果我在沒有見到他的妻子並且確認他的妻子是幸福的人之前,我不認為他是一個成功的人。因為成功的人不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傢,成功的人包含瞭各個層麵,不僅做企業是成功的,在商業上是成功的,傢庭也應該是成功的,個人生命、人生也是成功的,生活係統、生命係統都應該是成功的纔可以。當然這是不同的標準,從這些我們看到,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確取得瞭很大的成就,但我們的幸福感並沒有相應同步地提高。在改革開放三十年裏,崛起最快的是資本傢群體或者企業傢群體,他們的財富已經超齣瞭我們普通人所能想象的地步,但即使是這樣,他們也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幸福或者是成功。
  我們的生命很短暫,我們希望去瞭解怎麼樣能夠活得更好一些,過去認為有錢就幸福瞭,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人拼命地搞改革、經濟建設、賺錢,就是想爭取幸福,但是現在發現,並沒有實現我們的理想,即使再有錢,就像前麵列舉的那些企業傢一樣,成為世界前100名的富豪,也不一定意味著你就是幸福瞭,所以要迴到起點再度去思考這些問題,也便於我們自己重新做一些調整。
  《聖經》裏麵有一句話:
  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數,在你麵前,如同無有,個人最穩妥的時候,真是全然虛幻,世人行動實係幻影,他們忙亂,真是枉然,積聚財富,不知將來有誰收取?
  這是一個告誡:生命是非常短暫的,我們一生的年日如同無有,積聚財富使自己有安全感,但是金融海嘯一來,會發現財富暴跌,很多人就算有瞭很多財富,但不知將來有誰收取。
  ……

前言/序言


龍脈與國運:一部探尋中國古代水利工程與國傢興衰的史詩 作者:李牧 齣版社:中華文史齣版社 ISBN:978-7-80762-XXXX-X 定價:88.00 元 --- 內容簡介: 《龍脈與國運:一部探尋中國古代水利工程與國傢興衰的史詩》,是著名曆史地理學傢李牧先生曆經三十年田野調查與文獻考證的集大成之作。本書並非一部單純的工程技術史,而是一部將宏大的國傢命運、精妙的治水哲學與具體的地理環境熔鑄一爐的恢宏敘事。它以中國古代數韆年文明的命脈——水利工程為核心切入點,深入剖析瞭“水患”與“水利”如何塑造瞭中華民族的性格、鞏固瞭中央集權,並最終決定瞭一個王朝的興衰更替。 全書共分五捲二十四章,體係龐大,論證嚴謹,語言凝練而不失磅礴氣勢,旨在揭示一個深刻的曆史邏輯:在中國,水是地理的約束,更是政治的命脈。 --- 捲一:大地的呼吸——史前與先秦的治水基因(約300字) 本書開篇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的母係社會,探討瞭早期部落如何在黃河與長江流域的洪水威脅下,發展齣初步的集體協作能力。李牧先生大膽地將這一過程解讀為“國傢意誌的雛形”。 重點關注夏禹“三過傢門而不入”的神話背後,所蘊含的早期國傢權力如何通過水利動員閤法化和神聖化的過程。書中詳細分析瞭《尚書·禹貢》的地理學意義,指齣其不僅是早期水係圖譜,更是中央政權對廣袤疆域實施初步控製的藍圖。從都江堰的無壩引水智慧,到鄭國渠的規模化灌溉,本捲展示瞭先秦諸子百傢對“水”的不同理解,揭示瞭法傢、道傢、儒傢思想中對水利秩序的不同哲學訴求,這些訴求最終匯集成秦漢大一統的基石。 --- 捲二:帝國的水利脊梁——秦漢至隋唐的集權之功(約400字) 秦漢帝國版圖的奠定與鞏固,離不開對大江大河的有效馴服。本捲著重剖析瞭秦始皇時期對水利工程的國傢化管理。從統一六國後對楚國水網的改造,到黃河泛濫對邊疆屯墾的影響,本書清晰勾勒齣帝國如何利用水利設施作為維係龐大官僚體係的經濟基礎。 隋唐盛世,尤以京杭大運河的貫通為標誌,完成瞭對中國南北地理格局的重塑。李牧教授並未將運河視為單純的交通綫,而是視為一條“流動的權力動脈”。書中通過詳實的漕運記錄和地方誌數據,還原瞭隋煬帝開鑿運河的政治邏輯——即通過控製水運,有效調動南方財富以支撐北方軍事與政治中心。然而,運河的巨大耗費與維護的艱辛,也預示瞭這種高度依賴單一工程的脆弱性。本書細緻對比瞭唐代河工的組織形式與勞動強度,探討瞭水利工程的超負荷運轉如何成為安史之亂後唐室由盛轉衰的隱性推手。 --- 捲三:中原的悲歌——宋元明清的治理睏境與技術演進(約450字) 宋代,麵對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壓力和黃河日益嚴重的改道問題,治水策略麵臨深刻的轉型。本書認為,宋代水利工作的特點是“重防守,輕疏浚”,大量資源被投入到河堤加固和防禦工事上,這在短期內保證瞭穩定,但長期來看卻擠壓瞭農業生産力的提升空間。書中對宋代“水利三議”(如王安石的“治河新議”)的深入分析,展現瞭文官集團在麵對復雜水患時的猶豫與技術路綫的紛爭。 元朝的治理體現瞭遊牧民族對農耕文明水係的強行整閤,尤其在運河係統的恢復與強化上達到瞭新的高峰,但其缺乏對水係地方生態的理解,使得工程維護帶有明顯的政治目的而非長期規劃。 明清時期,水利治理進入瞭“全民修防”的精細化階段。硃元璋重建河工體係,形成瞭以“河道總督”為核心的垂直管理架構。本書深入分析瞭《河防要略》等官方文獻,揭示瞭明代在黃河治理上的“堵塞優先”策略的得失。進入清代,尤其是在康熙、乾隆時期,國傢對水利的投入達到曆史頂點,但同時,基層民眾因繁重的河工差役而積怨深厚。李牧先生通過對清代中後期河工事故的統計分析,論證瞭中央集權達到極緻後,一旦信息傳導失真或地方官員瀆職,大規模的工程係統將瞬間轉化為社會動蕩的導火索。 --- 捲四:地理的宿命與政治的張力(約200字) 本捲是對前三捲的哲學升華。作者提齣“地理的宿命論”:中國文明被兩大水係牢牢鎖住,任何試圖擺脫水患束縛的政治努力,都必須以空前的國傢資源動員為代價。水利工程的修建、維護與失控,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對國傢政治倫理和財政韌性的終極考驗。它直接考驗著統治者是否能夠平衡“利民”與“強國”之間的關係。當治水成本超過國傢資源支撐極限時,王朝的衰亡便成瞭曆史的必然。 --- 結語:龍脈的傳承與現代性的反思(約100字)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近代,簡要迴顧瞭晚清以來,傳統水利體係在西方機械化技術麵前的崩潰。李牧先生以史為鑒,呼籲現代中國在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時,不僅要汲取古代“因勢利導”的智慧,更要警惕過度集中化的管理模式可能帶來的係統性風險。《龍脈與國運》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曆史中人與自然、權力與土地之間永恒的辯證關係。 --- 讀者評價(摘錄): “讀完此書,方知中國曆史的底色是泥土和水流的顔色。它比任何政治史著作都更能解釋‘為什麼’。”——《文史觀察》主編,張懷民 “李牧先生的文字具有史詩般的穿透力。他讓我們看到瞭大禹的斧鑿聲如何一步步演變成瞭帝國的興亡鼓點。”——著名地理學傢,陳光遠教授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比我預期的要大。作者的觀點相當犀利,但又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空洞口號。他直指一些經濟運行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並且用令人信服的數據和分析來支撐他的論斷。我尤其欣賞他在揭示某些經濟現象背後邏輯的深度。他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觀察,而是深入挖掘瞭導緻這些現象産生的根源,並且將這些根源與更廣闊的社會、曆史背景聯係起來。在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思考,甚至忍不住拿齣紙筆,試圖梳理他提齣的觀點。他的邏輯鏈條非常清晰,而且環環相扣,讓人不得不佩服。這本書讓我反思瞭很多關於“增長”和“發展”的定義。作者並沒有將經濟增長本身視為最終目的,而是更關注這種增長是否可持續,是否惠及到瞭大多數人,是否能夠真正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他提齣的關於資源配置、創新動力、以及社會公平的討論,都非常有啓發性。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深刻的智識探索,它挑戰瞭我固有的認知,也為我理解當前中國經濟的復雜性打開瞭新的視角。

評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極其流暢,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引領著讀者穿越中國經濟的復雜地貌。作者的知識儲備非常紮實,他對曆史、文化、政治和經濟的理解融會貫通,使得他的分析角度非常獨特。我特彆喜歡他在分析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時,所使用的類比和隱喻。這些生動的比喻,讓抽象的經濟概念變得形象起來,也更容易被讀者理解和接受。例如,他用“潮起潮落”來形容某個經濟周期的波動,用“破繭成 உருவாக”來比喻産業升級的艱難過程。這種形象化的錶達,讓我對書中描繪的經濟現象有瞭更直觀的感受。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充滿瞭作者的思考和判斷。他勇於提齣自己的觀點,並且能夠用嚴謹的論證來支持自己的看法。我從中學習到瞭很多分析問題的方法,也對如何看待和理解經濟現象有瞭更深入的認識。總的來說,這本書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乏大眾的可讀性,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佳作。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久久不能平靜的書。作者的敘事方式獨樹一幟,他巧妙地將宏大的經濟圖景與個體命運交織在一起。讀這本書,就像在觀看一部精心拍攝的紀錄片,充滿瞭真實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他並沒有迴避現實的殘酷,而是用一種坦誠的態度,展現瞭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伴隨的陣痛和挑戰。我被作者對細節的關注所打動。他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捕捉到經濟運行的脈搏。例如,他描述某個行業轉型時,不僅分析瞭宏觀的政策導嚮,還生動地描繪瞭從業者們的焦慮、掙紮和轉型過程中的無奈。這些鮮活的個體故事,讓冰冷的經濟學理論變得觸手可及,也讓我對“中國經濟”這個概念有瞭更具象化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經濟數據和理論的堆砌,更是關於人,關於社會,關於時代的深刻反思。我從中看到瞭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渺小,也看到瞭個體通過努力和智慧所能激發的巨大能量。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引人注目,簡潔卻富有力量。當我第一次翻開它時,就被作者的開篇所吸引。他並沒有直接拋齣什麼驚世駭俗的論斷,而是以一種非常溫和、敘事性的方式,娓娓道來。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迷宮,每一步都充滿瞭未知,但也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作者的筆觸細膩,對於一些宏觀經濟現象的解讀,既有宏觀的視野,又不乏微觀的視角。他擅長將復雜的概念拆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讓我這個非經濟學專業齣身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尤其是在描繪某個經濟轉摺點時,他引入瞭大量生動的故事和案例,讓冰冷的數字瞬間有瞭溫度,也讓我對當時的人們所經曆的睏境和希望有瞭更深刻的體會。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某個政策齣颱時的背景和影響。他不會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深入剖析其背後的邏輯、可能帶來的連鎖反應,以及不同群體受到的影響。這種辯證的分析,讓我看到瞭經濟學研究的深度和嚴謹。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像經曆瞭一次思想的洗禮,對很多曾經習以為常的現象都有瞭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在梳理中國經濟發展脈絡時的宏大視野和深刻洞察。他並非局限於某個時間段或某個領域,而是將中國經濟的演變置於全球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同時又不失對細節的關注。我非常欣賞他對曆史的運用。他能夠從曆史的長河中汲取養分,找到理解當下經濟現象的綫索。例如,他分析某個經濟決策時,會追溯其曆史淵源,揭示其深層的文化和製度根基。這種宏觀的曆史視角,讓我對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趨勢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同時,作者也毫不迴避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和睏境。他用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分析瞭改革開放以來齣現的各種問題,並且深入探討瞭這些問題産生的根源。他提齣的關於結構性改革、科技創新、以及綠色發展等方麵的觀點,都非常有前瞻性。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經濟,更是關於中國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和崛起。它是一次對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深度解碼。

評分

希望京東自營的圖書更多一些

評分

地方政府在推高房價中起到的作用不容置疑。自從1994年分稅製改革後,過去在財政上的“富地方、窮中央”變為“富中央、窮地方”。1993年,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22%,而到2002年急劇上升為52.2%,再加上省級財政在運用權力將大量財權上移之後,使得財政收入的比重也從16.8%提升到2000年的28.8%,整體上導緻省以上財政收入比重從38.8%上升到81%,而省以下(不包括省)則從61.2%下降到19%。而另一方麵,地方政府需要投資的相關領域卻並沒有相應減少,如基礎設施、義務教育、公共衛生以及環境保護等都需要地方政府來買單,由此導緻地方財政緊張。據瑞銀基金公司的一份研究報告,預計到2010年年底地方政府的負債將達到12萬億。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隻能采取開源節流的措施來提高其財政收入。而我國目前實行的土地製度,則為地方政府的開源提供瞭現成的可利用途徑。

評分

是正版,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是正版,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很不錯的科普書籍,很好

評分

本書我已經看瞭7章

評分

要點4:中國這幾十年的變革我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過去我們看到他是一個市場經濟,現在很多人也在期待,我們將來是一個政治的變革,這是未來的使命,但我看到的更多是一場心靈的變革。

評分

東西收到瞭,非常不錯哦

評分

首先,讀書的一大樂趣在於隨心所欲。主人是你,是你去讀書,而是書來管你。試想,一個大書架,塞滿瞭書,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偵探、言情、武俠……看哪一種都可以,不著急。而它們對你,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那麼多古聖先賢,在靜默地等著你,為你述說他們的思想。你可以嚮孫子請教兵法,跟海明威談鬥牛,還可以跟司馬遷談天下大事——總之,當傢的是你。慢慢的,你會覺得,世界如此之大,生活如此之多彩,大自然如此奧妙無窮,仿佛所有的知識畫捲在你的腦海中一一展現。而你也已超然物外地掌握著曆史。久而久之,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感覺愈演愈烈。不變為“書癡”者鮮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