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手册是一本根据相关的现行标准资料和技术资料编写而成的金属材料工具书。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资料,生铁和废钢铁,铁粉、纯铁和铁合金,铸铁和铸钢,结构钢,工模具钢,不锈钢和耐热钢,铝及铝合金,镁及镁合金,铜及铜合金,锌及锌合金,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铅及铅合金,锡及锡合金,锑及锑合金,贵金属及其合金,稀有金属材料,特殊合金共19章,并在附录中列出了常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符号新旧对照、中外常用金属材料牌号对照。本手册系统地介绍了各种金属材料的牌号、化学成分、性能、规格尺寸、使用范围等内容,内容全面,数据齐全,查阅便捷,实用性强。 第2版前言说实话,我拿到《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的时候,是有点“审视”的态度的。作为一个资深的产品经理,我的工作核心在于把握市场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方案。而材料的选择,往往是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性能、成本、可靠性、乃至最终的市场竞争力。我接触过太多关于材料的介绍,有些写得过于学术,晦涩难懂,让我这位非材料专业出身的人望而却步;有些则过于泛泛而谈,信息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够帮助我快速理解不同金属材料的优势劣势,了解它们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表现,以及如何平衡性能和成本的书。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些需求。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决策助手”。例如,当我们需要为一款新的消费电子产品选择外壳材料时,我需要考虑轻便性、耐刮擦性、散热性、以及成本控制。我可以直接在这本书中查阅不同铝合金、镁合金甚至是一些新型复合材料的性能对比,书中清晰地列出了它们的密度、硬度、导热系数、加工成型性以及市场价格范围。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不同材料在特定环境下的耐久性评估,比如防指纹、抗氧化等,这些细节对于提升用户体验至关重要。我曾经在一次产品迭代中,因为匆忙选择了某种看起来“足够好”的材料,结果在实际使用中,用户反馈手机外壳容易沾染指纹,影响美观。如果当时我参考了这本书,就能更早地了解到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对材料的影响,并做出更优的选择。这本书让我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准确的判断,为产品经理提供专业的材料建议,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也降低了因材料选择失误带来的风险。
评分我得承认,初次翻阅《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时,我对它的期望值其实是抱着一种“聊胜于无”的心态。毕竟,金属材料这个领域实在是太庞杂了,从古老的钢铁到现代的高性能合金,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出身、性格和脾气。作为一个在实验室里摸索新材料应用的研究人员,我长期以来都在与各种数据和理论打交道,有时候感觉自己像是在和抽象的概念对话,而距离实际工程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市面上的书籍,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要么是介绍合金的晶体结构、相变原理,要么是分析应力-应变曲线背后的物理机制,这些固然重要,但对于我这样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产品的人来说,总觉得缺少了那么一点“落地”的感觉。而这本书,从它的名字“实用”二字开始,就给了我一种踏实感。翻开目录,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将大量篇幅用于基础理论的冗余阐述,而是直接切入了我最关心的内容:各种金属材料的性能指标、应用范围、加工注意事项、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比如,在研究一种新型钛合金在航空航天的应用时,我需要了解它的密度、比强度、高温性能、抗疲劳性等关键参数,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非常详尽且易于理解的数据列表,甚至还包括了供应商的参考信息,这对于我后续的材料筛选和供应商选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常见金属材料的失效模式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选择和设计来避免这些失效,这对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我曾经在一次项目中,就因为对某种铝合金在海洋环境下的长期腐蚀性能估计不足,导致产品提前出现腐蚀损坏。如果当时有这本书,我一定能更早地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选择更合适的替代材料。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告诉我应该知道什么,以及如何去应用这些知识,让我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少走了不少弯路。
评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质量检测员,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生产线上对各种金属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我的责任是确保每一件出厂的产品都符合最高标准的质量要求,确保它们能够安全、可靠地投入使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挑战,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新材料或者复杂合金时,我需要依赖大量的经验和参考资料来做出准确的判断。市面上关于质量检测的标准和方法有很多,但专门针对金属材料性能进行深度解析的书籍却相对较少,而且很多都过于理论化,不够贴近实际的检测需求。《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的出现,可以说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就像是一本“移动的质量检测指南”,为我提供了丰富、准确、且极具实践价值的金属材料信息。书中对各种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以及耐腐蚀性能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些都是我进行质量检测时最关心的关键指标。例如,在检测一批刚出炉的轴承钢时,我需要知道它的硬度、韧性、以及疲劳极限等关键参数,而这本书就提供了这些数据的参考范围,让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产品是否合格。更让我赞赏的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金属材料在常见的检测方法下的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质量缺陷及其成因。我曾经在检测一批焊接件时,反复出现焊缝强度不达标的情况,但始终找不到根本原因。如果当时我能参考这本书,我就能更深入地了解该金属材料的焊接特性,以及常见的焊接缺陷,从而更快地定位问题,并与生产部门协作解决。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各种质量挑战,为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收藏爱好者的角度来说,《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以来都热衷于收集各种各样具有历史价值或者工艺精湛的金属制品,从古老的铜币、青铜器,到精美的银饰、手表,再到一些工业时代的精密机械零件。在收藏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金属或者合金,对它们的成分、年代、甚至价值都难以判断。市面上关于古董鉴赏的书籍很多,但真正能详细介绍金属材料本身特性的,却少之又少,很多都是侧重于外观和历史背景。而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活的博物馆”,它用最严谨、最专业的态度,为我揭示了各种金属材料背后的故事。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化学成分,而是深入地讲解了不同合金的形成原因、制造工艺,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被使用的原因。例如,当我收藏到一枚年代久远的黄铜硬币时,我就可以翻到书中关于黄铜的部分,了解它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它的延展性为何适合铸造,以及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书中对各种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描述,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收藏品是如何制作而成,以及它们为何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我曾经收藏过一个精美的钟表机芯,但一直无法确定它所使用的合金是哪一种,导致我在清洁和保养时有些顾虑。如果当时我能参考这本书,我一定能更准确地判断出其材质,并采取最合适的保养方法,避免对收藏品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这本书让我的收藏不再只是“看”,更是“懂”,它赋予了我更深层次的欣赏角度和专业知识,让我与我的收藏品之间产生了更紧密的联系。
评分当我第一次拿到《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看看而已”的心态。作为一名专注于自动化设备研发的工程师,我对材料的要求向来是“够用就好”,能够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价格合理,就好。然而,随着我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复杂,对设备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我逐渐意识到,对材料的深入理解,是提升设备性能、降低故障率、乃至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市面上关于金属材料的书籍,很多都像一本本厚重的“百科全书”,里面充满了各种数据和理论,但对于我这样需要将知识快速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人来说,总觉得有些“遥远”。这本书,却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卖弄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工程化”的语言,直接告诉我各种金属材料的“工作表现”。例如,在为一台高精度的机械臂选择传动轴材料时,我需要考虑它的刚度、强度、耐磨性以及抗疲劳性。这本书就像一个“性能评估师”,为我提供了不同合金的详细数据对比,甚至还包括了它们在不同载荷下的变形量预测。让我尤其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各种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对性能的影响也有清晰的说明。我曾经在一次项目中,因为对某种钢材的热处理工艺把握不准,导致加工出来的零件在后续的运行中出现了早期磨损。如果当时我能参考这本书,就能更精确地控制热处理参数,避免这个问题。这本书让我能够更理性、更科学地进行材料选择,不再是“够用就好”,而是“最优选择”。它不仅提升了我设计的设备性能,也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材料成本和后期维护费用。可以说,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工作台上的“秘密武器”。
评分坦白讲,我最近的生活被《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彻底“搅乱”了,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方式。我是一名自由职业的设计师,最近刚接手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项目,需要为一款高端定制家具设计金属配件。以往,我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供应商提供的材料样板和一些零散的资料,但这次的项目对材料的质感、性能、以及长久耐用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需要的不只是“看起来不错”,而是要“用起来好,并且经得起时间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在金属材料方面的知识储备的不足。当我偶然翻阅到这本书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以来都只是在“猜”材料,而不是在“懂”材料。这本书简直就像是我的“私人材料顾问”。它没有像其他书籍那样,用一堆令人望而生畏的公式和图表来“教育”你,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实用的方式,将各种金属材料的“特长”和“短处”一一呈现。比如,在选择用于桌腿的黄铜时,我需要了解它的延展性、抗氧化性、以及表面处理的可能性,这本书就提供了非常详尽的数据,甚至还包括了不同合金牌号的细微差异。让我尤为惊喜的是,书中对各种表面处理工艺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也有深入的介绍,比如阳极氧化、电镀、PVD涂层等等,这对于我追求独特视觉效果和卓越耐用性的设计理念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曾经在为客户设计一对烛台时,纠结于如何才能让银饰在长时间内保持光泽,避免氧化发黑,当时我翻阅了很多资料都不得要领,最后只能采用最保守的方案。如果当时有这本书,我一定能找到关于银的抗氧化合金以及合适的表面处理技术,为客户提供更令人满意的产品。这本书让我能够更自信地与客户沟通材料选择,也让我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更完美地落地,让我成为了一个不仅仅懂美学,更懂材料的设计师。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我近期工程生涯中的一股清流,或者说是久旱逢甘霖!作为一个在机械设计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材料选择的重要性,也曾经因为对某些金属材料特性把握不准而吃过不少亏,项目延期、返工那是家常便饭。市面上关于金属材料的书籍浩如烟海,从基础理论到高端应用,什么都有,但真正能让我这样一位实干派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信息的,却少之又少。很多书要么过于理论化,晦涩难懂,跟实际生产脱节;要么内容零散,信息更新慢,跟不上日新月异的材料发展。当我拿到《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时,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以为又是另一本“凑数”的工具书。然而,翻开的瞬间,我就被它的“实用”二字深深吸引了。它不是那种堆砌大量枯燥公式和抽象概念的书,而是实实在在地从我们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出发,梳理、归纳、呈现最核心、最关键的金属材料信息。比如,在选择一种新的合金用于承受高强度、高温腐蚀的环境时,我不再需要大海捞针似地去查阅各种零散的文献和技术报告,而是可以直接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该类合金的详细性能参数,包括但不限于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疲劳极限、蠕变特性、腐蚀电阻率等等,而且这些数据通常都配有不同工况下的参考值,非常直观。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不同材料的加工性能、焊接性能、热处理工艺的影响也有详尽的介绍,这对于指导生产和解决实际工艺问题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在调试一个新设备的关键部件时,遇到了焊接裂纹的问题,当时大家束手无策,我就是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关于该金属材料的焊接注意事项和推荐的焊接工艺参数,最终成功解决了难题,为项目按时交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种“随用随查,直击要害”的设计理念,贯穿了整本书,让它真正成为了我工作台上的必备利器,大大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
评分作为一名默默耕耘在设备维护领域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尤其是在面对各种陈旧或损坏的金属部件时。每天和各种各样的机器打交道,从简单的螺丝螺母,到复杂的传动轴,再到关键的液压阀件,它们都是由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而这些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它们的耐用性、抗磨损性、抗腐蚀性,乃至它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失效模式。我曾经无数次地在更换零件或进行维修时,面对着一个陌生的金属部件,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材料,也不知道它应该承受多大的载荷,或者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这种信息的不确定性,不仅增加了维修的难度和时间,有时候甚至会导致误判,更换了不合适的零件,反而加剧了设备的损坏。市面上关于金属材料的书籍很多,但大多数都过于偏向理论,充斥着大量的化学成分和相图,对我这样一位更注重实际操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天书。而《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的出现,对我而言,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寻宝图”。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那些抽象的理论,而是直接呈现了各种金属材料的“性格特征”:它们最适合做什么,最怕什么,以及在什么条件下会表现出怎样的“脾气”。比如,在检查一台老旧的泵时,我发现了一个磨损严重的轴承座,我可以直接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常用轴承钢的性能介绍,了解它的硬度、耐磨性,以及推荐的润滑方式。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不同材料的腐蚀特性,这对于判断设备在潮湿或腐蚀性环境下的材料选择非常重要。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台设备在海边工作的年限久了,出现了很多金属构件的锈蚀问题,当时大家对材料的选择都有些迷茫,我就是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不同不锈钢和防腐合金的详细对比,帮助我们选择了更具性价比的替代材料,大大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这本书让我能够更自信、更准确地诊断设备问题,并做出最恰当的维修和更换方案,为保障生产线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评分作为一名对金属材料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在生活中默默支撑着我们的各种金属制品充满着敬畏。从我们每天使用的餐具,到支撑起城市钢筋水泥的庞大结构,再到那些精密的仪器设备,金属材料的学问实在太深奥了。我曾经尝试过阅读一些大学的教材,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和复杂的公式,很快就让我失去了兴趣,感觉自己像是在一座知识的迷宫里打转,却找不到出口。我渴望的是一种能够让我更容易理解、更容易吸收,并且能与我的日常生活产生联系的知识。而《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金属世界的新大门。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实用性”。它没有把大量的篇幅用在枯燥的理论推导上,而是直接切入了我最想了解的内容:不同金属材料的特点、它们的用途、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哪些应用。比如,当我看到家里的不锈钢水槽生锈时,我就可以翻到书中关于不锈钢的部分,了解不同牌号不锈钢的耐腐蚀性差异,知道为什么有些会生锈,而有些却能长久保持光亮。书中对各种金属合金的性能描述,也都非常形象易懂,比如它会告诉你某种合金“非常坚固,适合制作刀具”,或者某种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常用于电线”。我记得有一次,我拆解了一个旧的收音机,里面有很多铜制的零件,当时我就很好奇为什么它们要用铜,这本书就详细解释了铜的优良导电性和导热性,以及它在电子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它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去理解我们身边这些“硬核”的材料,并且在遇到一些小问题时,也能自己动手去分析和判断。这本书让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也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次拿到《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可以说是我对“实用”二字的一次全新认知。我是一名在高校从事材料科学教学多年的教师,每天的工作就是和金属材料打交道,为学生们讲解各种复杂的理论知识。然而,我始终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们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更是要让他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实践中去。市面上的教材,虽然内容详实,覆盖面广,但很多时候对于初学者或者希望快速掌握核心知识的学生来说,都显得有些“不够友好”。要么是理论深度过大,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要么是内容更新迭代慢,跟不上工业界飞速发展的步伐。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本“教辅利器”。它的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将各种金属材料的性能、应用、加工工艺等信息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归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种材料的“应用场景”介绍,它能让学生们直观地了解到,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应用的,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高强度钢时,我不再需要费力地去搜索各种工程案例,这本书里就清晰地列出了不同牌号高强度钢在桥梁、汽车、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实例,以及它们所必须满足的关键性能指标。此外,书中对一些新兴金属材料的介绍,也让我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我的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材料知识。我曾经在给学生们布置一个关于选择特定合金用于制造高性能自行车零件的课程设计时,因为找不到足够详细的对比资料,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搜集信息。如果当时有这本书,我一定能更轻松地完成这项任务,并且为学生提供更具指导性的参考。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