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受援國之一。在二戰結束後的60年間,中國接受過來自不同渠道和不同種類的外來援助。
流入中國的外援在數額上遠遠低於外資,但其影響力卻不亞於外資,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外援的活動不限於經濟領域。在援助原則和援助方式中凝聚瞭援助者的國力、社會力和文化力。隨著援款流入中國的,除瞭“優惠資本”以外,還有援助者的技術、觀念和方法。中國在消化、吸收、藉鑒這些技術、觀念和方法的同時,進行瞭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製度革新。所以,外援工具的力量超齣瞭傳統的外交工具。
《外援在中國(修訂版)》作者梳理瞭援華機構和它們的援助方式,分析瞭外援帶來的理念、方式和機製的變遷,評價瞭外援在“中國發展模式”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希望有助於解釋外援在國際力量之間相互聯係、溝通、博弈、幫助和影響的渠道及其意義。
作者簡介
周弘,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學部副主任,中國歐洲學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比較社會政策史、對外援助、歐洲一體化的政治與曆史等。主要著作包括:《福利的解析》(1999)、《對外援助與現代國際關係》(2002)、《歐洲模式與歐美關係》(2003)、《國外社會福利製度》(主編,2003)、《歐洲文明的進程》(閤著,2003)、《中歐夥伴關係:差異與共性》(主編,2004)、《福利國傢嚮何處去》(2006)、《外援在中國》(閤著,2007)、《歐盟是怎樣的力量》(主編,2008)、《歐盟治理模式》(主編,2008)、《中國人的國際觀》(副主編,2009)、《中歐關係:觀念、政策與前景》(主編,2010)、四捲本《社會保障製度國際比較叢書》(主編,2011)。
張浚,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歐盟治理、歐盟對外關係及對外援助。
張敏,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科技政策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班牙研究中心秘書長。曾在西班牙、荷蘭、英國、芬蘭等圉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歐洲科技經濟、西班牙研究、對外援助政策等。主要著述包括《歐盟國傢經濟改革理論與實踐》(閤著)、《西班牙》、《歐洲資本主義的未來》(閤譯),發錶瞭《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勞動力市場演變機製》《歐洲科技創新能力研究》等多篇論文。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導論 外援在中國
第一節 現代外援活動的曆史背景及理論概述
第二節 作為跨國財政轉移的對外援助
第三節 外援在中國
第一章 對外援助的構成與實踐
第一節 外援的構成與嬗變
第二節 外援的種類
第三節 對外援助的形式與渠道
第四節 為什麼提供外援?
第五節 當前全球官方發展援助的新趨勢和新特點
第二章 蘇聯對華援助
第一節 蘇聯對華援助的動因
第二節 蘇聯對華援助的概況
第三節 蘇聯援助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製的影響
第三章 1979年以來的對華多邊援助
第一節 多邊機構及其性質
第二節 多邊援助在中國
第三節 為什麼是多邊援助?
第四章 1979年以來的對華雙邊援助
第一節 雙邊援助的特性:資金來源及提供援助的渠道
第二節 1979年以來中國接受雙邊援助的情況
第三節 誰主導雙邊援助活動:宏觀政策製定與援助項目的執行
第四節 作為政策杠杆和社會轉型工具的雙邊援助
第五章 對華援助中的非政府組織
第一節 非政府組織在對華援助活動中扮演的角色
第二節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華援助活動的基本情況
第三節 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工作方式
第四節 國際非政府組織發揮影響的方式及起到的作用
主要名詞縮寫
參考文獻
索引
精彩書摘
在與米高揚的會談中,關於經濟問題的談話占用瞭很長時間。米高揚在其最後發往莫斯科的電報中匯報說:他的中國會談夥伴們,在一般性的政治和政黨問題上,在農民和一般性國民經濟等問題上是很內行的。但是在企業經濟方麵,他們的知識不夠豐富,對工業、運輸業、銀行業隻有一些很模糊的設想。他們對被沒收的資産沒有數字,不知道在中國有哪些最重要的外國公司,也不知道它們是屬於哪個國傢的。他們也不擁有外國銀行在中國活動的情報。他們甚至不知道哪些企業屬於“官僚資本”,應予以國有化。“他們的所有經濟計劃都具有一般方針的性質,沒有具體化,甚至對被解放區應控製什麼也沒有具體的計劃。他們駐紮在一個偏僻的村子裏,與實際相隔離。”從會談中可以看齣,他們對什麼應作為國傢經濟基礎(大銀行、大工業等)掌握在自己手中,也沒有具體的計劃。②
在米高揚看來,中國共産黨所需要的不僅僅是飛機、坦剋和貸款,而且更重要的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傢的基本經驗,是製造飛機、坦剋的技術,使用和支配貸款的計劃。當1949年4月毛澤東再次嚮莫斯科提齣貸款請求時,他得到的是一種拖延性的迴答。斯大林告訴毛澤東,以貨換貨是沒有問題的,這不需要最高蘇維埃的批準,但貸款問題不能由政府自己決定,因為批準貸款是最高蘇維埃的責任,在批準前,還必須由申請國提齣一個書麵文件。①
根據這種情況,米高揚建議中國同誌嚮莫斯科提齣一個具體的申請援助物資的清單。中國領導當即錶示,將派一個專門代錶團赴莫斯科,在那裏商談下一步的經濟和軍事援助問題以及貸款事宜。1949年6月21日,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國共産黨代錶團秘密地訪問瞭蘇聯。7月31日《真理報》報道瞭以“高崗為首的滿洲人民行政機關代錶團”訪問蘇聯洽談貿易的消息。
……
前言/序言
《絲路星火: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的漫長軌跡》 內容梗概 《絲路星火: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的漫長軌跡》一書,聚焦於中國古代,從春鞦戰國時期直至明朝衰落,這一漫長曆史進程中,形形色色、遠道而來的“外來者”對中國社會文化所産生的深刻影響。本書並非僅僅記錄一次次零散的相遇,而是試圖勾勒齣一條貫穿數韆年的文化交流的“絲路”,在這條路上,各種文明的光芒在此交匯、碰撞、融閤,最終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點燃瞭無數文明的“星火”,推動瞭中華文明的演進與豐富。 本書的敘事主體並非遙遠的政治事件或軍事徵服,而是那些“來者”——他們可能是虔誠的僧侶,帶著經文和佛像,翻山越嶺而來;他們可能是孜孜不倦的工匠,帶來瞭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審美;他們可能是博學的學者,傳播著宇宙的奧秘與哲學思想;他們也可能是平凡的商人,通過一條條商道,帶來各地的物産、風俗,以及鮮活的生活氣息。這些“外來者”以其獨特的方式,在不同曆史時期,如同播撒的種子,在中國的大地上生根發芽,催生齣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新的技術,甚至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第一部分:文明的初探與碰撞(春鞦戰國至漢代) 本書的開篇,將時間迴溯至中國曆史的黎明。春鞦戰國時期,雖然地域相對隔絕,但零星的史料已透露齣東西方初步接觸的端倪。本書將從考古發現、文獻記載以及對一些古代地名的考證入手,嘗試還原當時可能存在的早期交流場景。例如,波斯、希臘等文明的遠播,是否通過遊牧民族的遷徙,或零散的商貿活動,在中國邊陲留下痕跡?這些早期接觸雖然模糊,卻為後來的大規模交流奠定瞭曆史的基石。 進入秦漢帝國,特彆是漢武帝時期,張騫齣使西域,標誌著中國對外交流進入瞭一個嶄新的階段。“絲綢之路”這一概念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無數次探險、通商、文化傳播的結果。本書將重點描繪張騫及其之後使節、商人的艱辛旅程,他們帶迴的不僅是傳說中的“西域奇物”,更是關於遙遠國度的地理、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信息。本書將深入探討佛教如何在這時期開始傳入中國,從最初的零星傳播,到被接受、理解,再到最終融入中國文化,佛教的傳播過程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文化交流史。從粟特商人的活躍,到印度藝術風格對中國早期佛教造像的影響,都將是本書細緻描摹的重點。 第二部分:融閤與發展的高潮(魏晉南北朝至隋唐)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政治動蕩,但恰恰為文化交流提供瞭更自由的土壤。本書將分析,在戰亂的背景下,士人階層對域外思想、藝術的接受度如何提高。佛教在這一時期得到蓬勃發展,湧現齣大量譯經大師和高僧,他們不僅是宗教的傳播者,更是知識的橋梁。本書將著重介紹曇無讖、鳩摩羅什等印度高僧在中國的發展,他們帶來的梵文經典、佛學思想,如何被翻譯、消化,並與中國本土哲學(如道傢、儒傢)産生對話,催生齣新的佛學宗派。 隋唐時期,無疑是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的黃金時代。本書將用大量的篇幅,描繪長安作為世界性大都市的繁榮景象,來自波斯、印度、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地的使節、商人、僧侶、學者、藝術傢匯聚於此,他們帶來瞭各自的文化元素:西域的音樂舞蹈、波斯的織錦工藝、印度的天文數學、阿拉伯的醫學知識等等,與中華本土文化相互激化,迸發齣璀璨的光芒。本書將詳細考察這些外來文化元素如何在唐朝社會生根發芽,並對文學、藝術、音樂、服飾、飲食、科技等各個領域産生深遠影響。例如,鬍樂鬍舞的流行,對唐代詩歌、繪畫、雕塑産生的啓發;波斯薩珊王朝的玻璃製造技術如何傳入,並與中國本土技術融閤;印度天文學、數學知識的傳入,如何促進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本書還將關注基督教(景教)、摩尼教等其他宗教在唐朝的傳播,以及它們在中國社會留下的痕跡。 第三部分:交流的深化與區域性的轉變(宋元至明初) 宋代,盡管北方邊境壓力增大,但海上貿易卻迎來瞭前所未有的繁榮。本書將重點分析宋朝時期,對外文化交流的重心如何從陸路絲綢之路轉嚮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廣州等港口城市成為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樞紐。來自東南亞、印度洋、甚至東非的商人紛至遝來,他們帶來瞭香料、珠寶、象牙等珍貴物品,同時也帶來瞭各自的宗教、習俗和技術。本書將探討宋朝時期,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以及泉州等地齣現的阿拉伯人聚居區,他們如何與當地居民和諧共處,並在建築、商業等領域留下印記。 元朝,作為一個由遊牧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其對外交流的開放程度空前。本書將重點關注元朝時期,東西方交流的“全球化”特點。馬可·波羅等西方旅行傢的到來,不僅為西方世界描繪瞭遙遠東方中國的景象,也使得中國與歐洲之間的直接聯係更加緊密。本書將考察元朝時期,來自中亞、西亞的色目人階層對中國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科技文化産生的直接影響,例如他們在天文學、醫學、建築等領域所作的貢獻。同時,本書也將深入探討元朝時期,中國文化對周邊地區(如朝鮮、日本、越南)的影響,以及這些文化如何與元朝本土文化進行互動。 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是中國古代對外交流史上的一個巔峰。本書將著重分析鄭和船隊所代錶的官方層麵的大規模海上交流。這些遠航不僅促進瞭中國的海外貿易,更帶來瞭大量的科技、文化信息的交流。本書將考察,在鄭和船隊所到之處,中國文明的傳播,以及中國如何吸納當地的物産、知識和技術。盡管明朝中後期,海禁政策逐漸收緊,但民間貿易和文化交流並未完全中斷,本書也將觸及這一時期的局部性和特殊性。 本書特色 《絲路星火: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的漫長軌跡》力求在敘事上打破傳統的政治史、經濟史的框架,將文化交流作為核心綫索,串聯起中國曆史的宏大畫捲。本書的特色體現在: 1. 多維度視角: 本書不僅關注官方層麵的交流,更重視民間、宗教、學術、藝術等各個層麵的互動。從帝王將相到普通商人、僧侶,都將在本書中占據一席之地。 2. 史料的梳理與解讀: 本書將廣泛梳理和解讀中國古代文獻(如史書、方誌、筆記)、考古發現(如墓葬、遺址)、外國史料(如旅行傢遊記、宗教文獻)等,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 3. 深入的案例分析: 本書將挑選具有代錶性的文化交流事件、人物、物産、技術等進行深入的案例分析,例如佛教的本土化過程、絲綢之路上的商業網絡、唐代長安的國際化景象、元代色目人的社會地位等等。 4. 動態的演進過程: 本書並非將文化交流視為一次性事件,而是將其置於漫長的曆史演進過程中,考察其如何發生、發展、高潮、低榖,以及不同時期交流的特點和重心。 5. 注重“互動”與“融閤”: 本書的核心觀點是,中國古代的對外文化交流並非單嚮的“輸入”,而是一個雙嚮互動、相互融閤的過程。中國在吸納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嚮世界輸齣瞭自身的文明成果。 《絲路星火》旨在通過對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的細緻梳理和深度解讀,展現一個更加立體、鮮活、開放的中國古代社會,揭示中華文明在與世界文明的互動中,所迸發齣的生生不息的創造力與生命力。本書期望能為讀者呈現一幅宏偉的曆史畫捲,讓人們看到,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來自四麵八方的“星火”,是如何匯聚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點亮瞭璀璨的文明之光,並最終以其獨特的方式,溫暖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