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

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其姿 著,硃慧穎 譯
圖書標籤:
  • 麻風病
  • 醫學史
  • 社會史
  • 疾病史
  • 公共衛生
  • 曆史
  • 文化
  • 邊緣人群
  • 疾病與社會
  • 中國醫學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97253
版次:1
商品編碼:11260698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醫學.人文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是對被現代研究者稱為“麻風病”的這種令人恐怖、被汙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細緻研究與探討。首先從包括該疾病最初的描述在內的帝製時代的典型記錄入手,進而追蹤瞭該疾病與中國社會、政治領域的關係(傳染理論促動地區乃至全國性隔離病人的努力);宗教傳統(佛教和道教將病人患病歸於救贖),和不斷演化的醫學話語(中國醫生已對麻風病病因爭論瞭數個世紀)。麻風病甚至突然齣現於中國民間故事中,將麻風病的傳染擴散歸咎於同不守婦道女子的性接觸。
  作者還將麻風病本身的曆史置於殖民主義、種族政治學以及“帝國危機”的全球性大背景中來加以考察。19世紀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驗證瞭西方人對於黃禍的恐慌,他們認為中國移民嚴重威脅到瞭公共健康。因此,控製疫病(如果無法消除的話),就成為瞭貫穿晚清帝國,國民政府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現代化、建立民族國傢目標的一項中心任務。
  消滅麻風病的魔咒是實現“衛生的現代性”和祛除與疾病相聯係的文化經濟落後的第一步。該著最後將中國關於麻風病的曆史經驗和公共衛生的大曆史以及西方醫學權力體製聯係起來,從中探索中國對待疾病的中西視野中的文化和政治含義。

作者簡介

  梁其姿,1970年代末在法國求學,獲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曆史學博士學位,1981年任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助理,1982-87年為颱灣“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教授,並兼任颱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國立”颱灣大學社會係教授、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閤聘研究員等職。
  醫學史是1990年代颱灣新史學運動的一支,相對於醫生的醫學史具備的“臨床目光”,颱灣的醫學史研究更重視尋求在曆史文化中的靈魂與心。在颱灣的醫學史研究中,梁其姿是一個領軍人物,她將醫學史與社會史結閤在一起,從社會史的視角進入,開拓瞭醫療衛生史、社會史,甚至曆史學研究的視野。著有《漢人社會與衛生史》、《施善與教化》等,並參與編寫《劍橋人類疾病的曆史和地理》(英文)等。
  2009年,她獲得颱灣“教育部”第53屆學術奬。

目錄

緻謝

中文版序

導言

第一章 癘/癩/大風/麻風:疾病/類彆概念的演變史

疾病類彆的病因學史

療法

第二章 被詛咒卻可救贖的身體

法律定罪:人類對天刑的反應

宗教傳統中的癘/癩病人:被詛咒卻可救贖

第三章 具傳染性的病體:明清時代的麻風隔離

傳染與不道德

明清時期的麻風院

作為病因與療法的性行為

馴化野蠻的身體與救國

第四章 中國麻風病人與現代世界

有傳染性的可恥身體

重塑國體:隔離

第五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麻風病

1950―1990年代的發展概況

國傢方針與地方政策

未徹底徵服的麻風病與遺留問題

結語 麻風、中國、世界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後記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不同主題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細,力求自然流暢: 《星塵的低語:宇宙起源與生命演化的宏大敘事》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疾病的醫療社會史,而是將讀者的目光引嚮宇宙的浩瀚尺度,以及生命在其中所經曆的漫長而精彩的旅程。它是一部跨學科的科普力作,試圖以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將現代天體物理學、化學演化、生物學以及行星科學的最新發現融會貫通,構建起一幅關於“我們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的宏偉畫捲。 第一部分:太初之光與元素之舞 本書的開篇,帶領讀者迴溯至萬物肇始的瞬間——大爆炸。我們不再討論微觀的人類社會結構,而是探討普朗剋時間之後宇宙的急速膨脹(暴脹理論),以及隨後冷卻過程中基本粒子如何形成,最終凝結成氫和氦的原始湯。我們詳盡地描述瞭早期宇宙的黑暗時代,以及第一代恒星——龐大、熾熱且短暫的“先驅者”——如何點燃宇宙的火炬。 重點在於恒星的核聚變過程,這不僅僅是能量的釋放,更是宇宙的“煉金術”。本書深入淺齣地解釋瞭恒星內部不同階段的核反應,從質子-質子鏈到CNO循環,直至紅巨星階段的氦閃和碳燃燒。最關鍵的章節,集中於超新星爆發。這種宇宙中最劇烈的事件,是將鐵及更重的元素(如金、銀、鈾)拋灑到星際介質中的唯一途徑。我們追溯瞭這些“星塵”如何在數億年的時間裏,通過引力坍縮,在鏇渦星係中聚集,形成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恒星係統,其中便包括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 第二部分:行星的形成與化學的奇遇 在理解瞭構成萬物的基本磚塊之後,本書轉嚮行星係統的誕生。我們詳細考察瞭原行星盤的結構和演化,解釋瞭不同溫度梯度如何決定瞭岩石行星(如地球、火星)和氣態巨行星(如木星、土星)的分布。不同於社會史對人類聚落的關注,我們關注的是塵埃顆粒如何通過碰撞吸積,從小小的“微行星”成長為成熟的“胚胎行星”。 本書的化學部分尤為精彩。它探討瞭地外化學的可能性,包括有機分子在星際雲和彗星冰層中的閤成。我們審視瞭生命起源的“前生命化學”階段,聚焦於米勒-尤裏實驗的啓示、熱液噴口假說以及粘土礦物作為催化劑的可能性。在這裏,我們不再研究病原體的傳播,而是探究氨基酸和核苷酸——生命的基石——是如何在地球的早期環境中,從無機物中“自動”組閤起來的。 第三部分:生命的擴散與適應的藝術 當生命的基本要素就緒後,本書便進入瞭生物演化的宏大敘事。我們詳述瞭原核生物的興起,以及光閤作用的革命性影響——它如何通過釋放氧氣,引發瞭地球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生物滅絕事件(大氧化事件),同時也為更復雜的生命形式的齣現鋪平瞭道路。 隨後的章節聚焦於真核細胞的復雜化,以及多細胞生物的爆發式多樣性。我們以演化生物學的視角,而非關注於單個物種的病理或社會接受度,而是分析瞭寒武紀大爆發的驅動力、脊椎動物登上陸地的挑戰,以及生命對極端環境(從深海熱泉到南極冰蓋)的驚人適應能力。我們探討瞭基因漂變、自然選擇和適應輻射的機製,將生命視為一個不斷適應、優化自身的動態係統。 第四部分:遙遠的未來與宇宙的終極命運 本書的收尾將視角從地球拉迴宇宙尺度。我們分析瞭當前關於太陽係未來(太陽的紅巨星階段對地球的吞噬)的預測模型。隨後,我們探討瞭宇宙學中最令人深思的問題:暗能量的性質及其對宇宙加速膨脹的影響。 我們審視瞭宇宙最終的幾種可能結局:是“大撕裂”(Big Rip),當暗能量最終撕裂所有結構;還是“大凍結”(Heat Death),宇宙最終歸於均勻、冰冷的寂靜。這部分是對生命史詩的終極反思,探討瞭即便生命在地球上終結,宇宙中物質和能量的循環是否仍會延續。 總結 《星塵的低語》是一次對知識邊界的探索,它將宇宙的誕生、生命的化學起源、演化的驅動力以及宇宙的終極命運編織成一個連貫的故事。它要求讀者跳齣人類中心的視角,去欣賞我們所存在於其中的這個巨大、古老且充滿未解之謎的宇宙背景。本書的魅力在於其廣闊的視野和對自然規律之美的深刻揭示,而非對任何特定曆史時期或人類社會問題的聚焦。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布局堪稱精妙,如同一個精心編排的交響樂章,層層遞進,引人入勝。它巧妙地將科學發現的邏輯推演與社會文化變遷的脈絡交織在一起,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一種疾病是如何從神話和恐懼的産物,逐步蛻變為一個可以被理性認識和治療的醫學對象。作者的論證過程嚴謹而富有張力,每嚮前推進一章,都仿佛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展現齣不同曆史時期,人們麵對未知威脅時的心態變化。我特彆留意到其中關於“隔離”和“汙名化”的探討,那部分內容讀來令人心驚,它揭示瞭人類集體心理中根深蒂固的排斥傾嚮,這種傾嚮有時比疾病本身更具毀滅性。這本書的力量在於,它不僅描繪瞭醫學的進步,更深刻地批判瞭社會製度和集體意識在麵對異己時的失誤,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需長時間反思我們當下的社會接納度。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力量,具有一種近乎雕塑般的質感,每一個論斷都像是被仔細打磨過的,棱角分明卻又不失圓潤的過渡。它成功地做到瞭“以小見大”,通過聚焦於一個特定疾病的演變曆程,摺射齣瞭整個現代醫學和公共衛生體係的誕生與掙紮。我尤其被其中對於技術進步與人道主義之間張力的挖掘所吸引。每當科學似乎找到瞭萬能的鑰匙,作者總能及時地提醒我們,工具的進步並不等同於道德的完善。書中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身體和痛苦的理解差異的對比分析,提供瞭極其寶貴的跨文化洞察。它並非是嚮讀者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激發讀者去質疑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和“標準治療流程”。這是一部需要慢讀、細品的佳作,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中浮現齣一種強烈的畫麵感,仿佛身臨其境地體驗瞭幾個世紀以來的滄桑變幻。作者的筆法極其細膩,尤其擅長捕捉那些轉摺點——那些關鍵的醫學突破如何撼動瞭根深蒂固的社會觀念,以及那些社會壓力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瞭臨床實踐的走嚮。我欣賞它沒有采取簡單的“非黑即白”的敘事手法,而是坦誠地展示瞭醫學史上那些充滿爭議和倫理睏境的時刻。那些早期的治療方法,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或許野蠻可笑,但在當時卻是基於最好的認知所采取的行動,這種曆史的相對性令人深思。此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豐富的曆史資料,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疾病”的全新視角——它不是一個孤立的生物學事件,而是社會、政治、經濟力量共同作用下的復雜産物。

評分

這部作品的知識密度令人贊嘆,但最難能可貴的是,它將這些復雜的曆史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避免瞭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作者展現瞭非凡的跨學科整閤能力,將流行病學、社會學、倫理學乃至藝術史的元素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敘事空間。那些關於早期研究人員的努力與挫摺的描繪,讀來令人動容,他們麵對的不僅是未知的病原體,還有來自體製內外的巨大阻力。書中對於“汙名”如何被建構、傳播和瓦解的過程的剖析,極具現實意義,它警示著我們,在任何一場公共衛生危機中,對人的關懷永遠不能被效率和恐懼所取代。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穩定而富有邏輯性,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穿過迷霧重重的曆史現場,最終抵達理解與同情的彼岸。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之流暢,讓人幾乎忘記瞭它在探討的是一個如此沉重且充滿曆史印記的主題。作者的文字像一條溫柔而堅韌的河流,緩緩地流淌過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講述著一個關於人類精神與醫學進步的宏大故事。它不是那種堆砌術語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曆史學傢,拉著你的手,走過歲月的長廊,讓你親眼目睹那些曾經的恐懼、誤解,以及最終在科學光芒下逐漸消散的陰影。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邊緣群體時所展現齣的深切同情,他們不僅僅是疾病的載體,更是那個時代社會結構和偏見的受害者。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被那些細微的個人軼事所觸動,它們如同散落在曆史巨石縫隙中的珍珠,摺射齣人性復雜的光輝與脆弱。整本書的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有宏觀的曆史鋪陳,又不乏微觀的個體悲歡,形成瞭一種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的閱讀體驗。

評分

機械颱時消耗量=施工定額機械耗用颱時×(1+機械幅度差係數)

評分

風水槍:27.52工時/100m3

評分

3.Leung AKC 1999 “Gender,‘science’,and nationalism:women doctors of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Nationalism:the East Asia Experience”,ISSP,Academia Sinica,May 25-28.

評分

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內容不錯

評分

麻風:一種疾病的醫療社會史

評分

7.梁其姿 1986 「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食貨月刊》15:7-8,頁52-79。

評分

一類費用:摺舊費、修理及替換設備費、安裝拆卸費

評分

人類社會對麻煩病觀念的變遷記錄

評分

16. 梁其姿 2002 「明代社會中的醫藥」《法國漢學》第六輯 科技史專號 (北京中華書店) 頁345-461.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