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通鑒(套裝1-8冊)

明通鑒(套裝1-8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夏燮<撰> 著,瀋仲九 校
圖書標籤:
  • 曆史
  • 通史
  • 明朝史
  • 史書
  • 史料
  • 曆史讀物
  • 文化
  • 經典
  • 套裝
  • 明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02772
版次:1
商品編碼:11663931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54
套裝數量:8
字數:22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明通鑒(套裝1-8冊)》是繼《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後一部重要的古代編年體史書。《明通鑒(套裝1-8冊)》繼承瞭通鑒傳統,同時體例有所創新,前編、後編保留瞭元末、南明的大量史料,是通鑒著作中有相當價值的一部史部要籍。《明通鑒》是夏燮一生精力的結晶。他不滿記載頗失其真的官修《明史》,決意從事明史的研究。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參證群書,考其異同”,乃寫成《明通鑒(套裝1-8冊)》。《明通鑒(套裝1-8冊)》共一百捲,二百萬字,記載明朝一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麵的曆史。

內頁插圖

目錄

《明通鑒1》:
新版說明
初版說明
義例
與硃蓮洋明經論修明通鑒書
前編捲一 元順帝 至正十二年壬辰(一三五二)至十八年戊戌(一三五八)
前編捲二 元順帝 至正十九年己亥(一三五九)至二十三年癸卯(一三六三)
前編捲三 元順帝 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一三六四)至二十六年丙午(一三六六)
前編捲四 元順帝 至正二十七年丁未(一三六七)
捲一 太祖 洪武元年戊申(一三六八)
捲二 太祖 洪武二年己酉(一三八九)
捲三 太祖 洪武三年庚戌(一三七○)
眷四 太祖 洪武四年辛亥(一三七一)至五年壬子(一三七二)
捲五 太祖 洪武六年癸醜(一三七三)至八年乙卯(一三七五)
捲六 太祖 洪武九年丙辰(一三七六)至十二年己未(一三七九)
捲七 太祖 洪武十三年庚申(一三八○)至十五年壬戌(一三八二)
捲八 太祖 洪武十六年癸亥(一三八三)至十八年乙醜(一三八五)
捲九 太祖 洪武十九年丙寅(一三八六)至二十二年己巳(一三八九)

《明通鑒2》:
捲十 太祖 洪武二十三年庚午(一三九○)至二十七年甲戌(一三九四)
捲十一 太祖 洪武二十八年乙亥(一三九五)至三十一年戊寅(一三九八)
捲十二 惠帝 建文元年己卯(一三九五)至三年辛巳(一四○一)
捲十三 惠帝 建文四年壬午(一四○二)
捲十四 成祖 永樂元年癸未(一四○三)至三年乙酉(一四○五)
捲十五 成祖 永樂四年丙戌(一四○六)至八年庚寅(一四一○)
捲十六 成祖 永樂九年辛卯(一四一一)至十五年丁酉(一四一七)
捲十七 成祖 永樂十六年戊戌(一四一八)至二十一年癸卯(一四二三)
捲十八 成祖 永樂二十二年甲辰(一四二四)至仁宗洪熙元年乙巳(一四二五)
捲十九 宣宗 宣德元年丙午(一四二六)至二年丁未(一四二七)
捲二十 宣宗 宣德三年戊申(一四二八)至五年庚戌(一四三○)
捲二十一 宣宗 宣德六年辛亥(一四三一)至十年乙卯(一四三五)
捲二十二 英宗 正統元年丙辰(一四三六)至五年庚申(一四四○)
捲二十三 英宗 正統六年辛酉(一四四一)至十二年丁卯(一四四七)
捲二十四 英宗 正統十三年戊辰(一四四八)至十四年己巳(一四四九)

《明通鑒3》
《明通鑒4》
《明通鑒5》
《明通鑒6》
《明通鑒7》
《明通鑒8》

前言/序言


《資治通鑒》:一部磅礴的史詩 作者: 司馬光 朝代: 北宋 類彆: 編年體通史 字數: 約三百萬字(原版,不同版本略有差異) 冊數: 常用版本分二十九捲或三十六捲(不同校注本有所不同) 內容概述: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它由北宋著名史學傢司馬光主持編纂,曆時十九年完成。這部鴻篇巨製,以時間為序,係統地記載瞭從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傢分晉”的公元前403年,一直到五代十國末期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即公元959年,共計1362年的曆史。 司馬光在完成《通鑒》時,正值北宋政治、文化思想最為鼎盛的時期。他不僅是一位傑齣的史學傢,更是一位深諳治國之道、心係天下蒼生的政治傢。他編纂此書的目的,明確在於“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通過對曆史長河的梳理和總結,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治國理政的藉鑒和經驗教訓。 一、 宏大的曆史跨度與嚴謹的編纂體例 《資治通鑒》的史料之廣博,涵蓋之深遠,在古代史籍中是罕見的。司馬光及其團隊參考瞭秦漢以來的眾多史料,包括官方的《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等正史,以及大量的詔令、奏疏、私人著述、碑刻銘文等,力求做到“兼采眾說,存其善者”。 編年體是《通鑒》最顯著的特點。與紀傳體(如《史記》)分人物立傳不同,編年體以時間為軸綫,事無巨細,按年、按月、按日依次敘述曆史事件的發生、發展和演變。這種體例的優勢在於: 1. 清晰的時間脈絡: 讀者可以一目瞭然地看到重大曆史事件在時間上的先後順序和相互之間的因果聯係。 2. 動態的政治圖景: 能夠更真實地反映曆史的流動性和復雜性,尤其適閤觀察政權興衰、外交博弈和軍事衝突的演變過程。 全書以“春鞦”筆法,敘事平實,褒貶寓於敘述之中,極少使用主觀議論,體現瞭司馬光“不言之言,盡在不言中”的史學風範。 二、 核心內容闆塊解析 《資治通鑒》的曆史敘事,可以大緻劃分為以下幾個關鍵階段: 1. 戰國爭雄與統一的醞釀(前403年—前221年): 《通鑒》的開篇即是“三傢分晉”,聚焦於戰國七雄之間的兼並戰爭、變法圖強以及閤縱連橫的外交策略。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秦國如何通過商鞅變法積蓄國力,最終掃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此階段對理解中國中央集權製度的起源至關重要。 2. 秦漢的興衰更迭(前221年—公元220年): 記錄瞭秦朝的速亡,以及漢朝的建立、文景之治、漢武帝的雄纔大略、外戚與宦官的乾政,直至東漢末年,黃巾之亂與軍閥割據,最終歸於三國鼎立的局麵。這一時期的敘述,深刻揭示瞭“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即統治集團的腐化與民生問題的積纍如何共同導緻王朝的覆滅。 3. 三國鼎立與南北對峙(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重點描繪瞭魏、蜀、吳三國之間的軍事較量、政治權謀,以及西晉的短暫統一後的“八王之亂”。隨後,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引發瞭“五鬍亂華”的時代悲劇,開啓瞭長達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時期。司馬光對這一時期的描述,著重分析瞭民族融閤的復雜性與文化衝突的激烈性。 4. 隋唐盛世與五代十國的動蕩(公元581年—公元959年): 隋朝的建立與速亡,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直至唐末的衰亡。隨後進入瞭政治更迭頻繁的五代十國時期。《通鑒》對唐中後期的敘事,尤其細緻入微,展示瞭中央權力如何逐漸被地方節度使侵蝕的過程。 三、 史學價值與思想意義 《資治通鑒》的價值,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史學記錄,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1. 治國理政的百科全書: 司馬光在書中對曆代君主、大臣的得失進行客觀評價,強調“知人”、“察事”、“用賢”、“防患”的重要性。例如,對如何處理與外族關係、如何平衡中央與地方權力、如何選拔和使用人纔等議題,提供瞭大量的曆史案例作為反麵或正麵的教材。它告誡統治者,權力並非萬能,得民心者方能長治久安。 2. 深刻的辯證思想: 《通鑒》體現瞭深刻的曆史唯物主義思想。它揭示瞭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盛極必衰、禍福相依、物極必反。書中對許多曆史轉摺點的分析,充滿瞭對曆史必然性的洞察力。例如,對漢武帝晚年窮兵黷武的批評,對唐玄宗由盛轉衰的細緻刻畫,都是對曆史規律的總結。 3. 文學與敘事藝術: 盡管是史書,但《資治通鑒》的文字敘述簡潔流暢,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司馬光善於通過對話和細節描寫,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和當時的社會氛圍。其敘事的高潮迭起,情節跌宕,使其具有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 結語 《資治通鑒》以其宏大的視野、嚴謹的體例、深刻的洞察,成為中國曆史上無可替代的史學豐碑。它不僅是研究先秦至五代曆史最可靠的資料來源之一,更是中華民族處理世事、洞察人性的智慧寶典。研讀《通鑒》,如同與韆古英雄豪傑對談,從中汲取治世之良方,鑒人之興亡得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但又非常貼閤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不像某些古白文那樣晦澀難懂,但又避免瞭完全的白話化而喪失瞭曆史的厚重感。很多句子結構精巧,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力量。我常常會停下來,對著某一句特彆精煉的論斷反復琢磨。比如書中對“權力邊界”的定義,寥寥數語,卻道盡瞭古今政治哲學的精髓,那種穿透曆史的洞察力令人震撼。而且,作者的敘事視角轉換非常流暢,時而拉遠景展現大局,時而聚焦到某個角落去捕捉人物內心最隱秘的情緒波動。這種視角的切換,使得宏大的曆史背景擁有瞭溫度,讓讀者感覺自己是曆史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對文字有追求的讀者,絕對不能錯過這種細膩而有力的錶達。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史料考據工作絕對是下足瞭功夫的,那種紮實感,不是隨便翻幾本二手資料就能寫齣來的。每一個地名、每一次戰役的描述,都像是經過瞭曆史學傢反復推敲的,充滿瞭可信度。我本來對這段曆史背景瞭解得不算太深入,但讀完這幾冊後,感覺自己仿佛親身經曆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當時官僚體係運作的描繪,那種繁復的流程、人情世故的周鏇,寫得入木三分,讓人嘆服。特彆是捲三中關於漕運改革那一段,涉及瞭大量的經濟和地理知識,但作者的處理非常高明,將復雜的概念融入到具體人物的命運糾葛中,使得閱讀過程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故事的體驗。我甚至為此特地去查閱瞭幾份相關的曆史文獻進行比對,發現作者的解讀非常精妙,既尊重史實,又不失文學的想象空間。對於追求深度和真實感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絕對是首選。

評分

這套書真是令人愛不釋手,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算是勉強讀完第一捲,那種沉浸感簡直瞭!作者的筆法極其細膩,尤其擅長在平淡的敘事中埋下伏筆,讓你在不經意間就被情節深深吸引。舉個例子吧,書中對主角少年時期在某個小鎮上學讀書的描寫,那份對知識的渴望、對世事的懵懂,簡直就像是我自己的迴憶被重新喚醒瞭一樣。他沒有用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通過細微的動作、人物間微妙的對視和隻言片語,勾勒齣那個時代特有的溫情與壓抑。我特彆喜歡他處理衝突的方式,不是那種你死我活的簡單對立,而是充滿瞭灰色地帶的人性博弈。讀完後勁很大,需要靜下來慢慢迴味那些人物的命運軌跡,思考作者究竟想通過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有品味,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氣味都透著一股沉穩的曆史感,非常適閤靜心閱讀,一點都不像是流水綫上的快餐讀物。

評分

從內容深度上來說,這套書超越瞭我閱讀過的絕大多數同類作品。它不僅僅是記錄瞭“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些事件對人的內心産生瞭何種長久的影響”。它探討的主題非常宏大,包括傳統與變革的衝突、理想主義在殘酷現實中的凋零、以及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無力與抗爭。作者敢於直麵曆史的復雜性,不輕易下道德判斷,而是將所有人物置於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下去審視。讀完之後,我對很多曆史事件的看法都有瞭微妙的修正和深化,它迫使我跳齣固有的二元對立思維。這套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瞭一個簡單的曆史結論,而在於提供瞭一套嚴謹而富有同理心的思考框架。它會讓你在閤上書本後,依然久久地沉浸在對人性與時代的深思之中,這種智力上的挑戰和情感上的共鳴,是閱讀的最大迴報。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還有點擔心這麼長篇幅的敘事會不會拖遝,畢竟市麵上很多曆史小說都有“注水”的嫌疑。但齣乎意料的是,這套書的節奏控製得非常好,張弛有度。有緊張到讓人屏住呼吸的政治鬥爭,也有舒緩悠長的田園牧歌式的描繪,完美地平衡瞭史詩感和生活氣息。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配角群像的塑造,每一個次要人物都有其清晰的動機和飽滿的性格,絕非功能性的工具人。比如那個總是在關鍵時刻齣現又很快消失的遊俠角色,他的一顰一笑都帶著江湖的灑脫和背後的無奈,讓我忍不住想知道他後續的篇章。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沒有把曆史寫成一個宏大敘事,而是把曆史拆解成瞭無數個鮮活的個體,他們的選擇、掙紮和最終的歸宿,都牽動著讀者的心弦。讀完一章,總有一種“天色已晚,但心緒難平”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到下一頁。

評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

評分

明通鑒(套裝1-8冊) 很喜歡

評分

中華書局齣品,必屬精品,精裝好好,非常好

評分

書的質量不多說,說京東!包裝太差,塑封皮破瞭,裝瞭個紙箱子還不夠大,書沒有完全包住!!!!!書角破損,開裂!!!!!

評分

明朝一代的史實,對瞭解曆史有幫助,印刷字跡也清晰

評分

非常好,非常喜歡,感謝京東

評分

好書,值得一讀,裝幀也好,點校也好,是同係列的資治通鑒的後續之作,讀史使人明智,好書值得分享。。。。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喜歡!《明通鑒》結閤《明史》閱讀特彆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