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黃仁宇著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明朝
  • 萬曆
  • 曆史小說
  • 曆史傳記
  • 曆史故事
  • 皇權
  • 宮廷
  • 政治
  • 社會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3664
商品編碼:1745384611
齣版時間:2015-08-01

具體描述

作  者:(美)黃仁宇 著 定  價:40 齣 版 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5年08月01日 頁  數:320 裝  幀:精裝 ISBN:9787108053664 自序
萬曆皇帝
第二章首輔申時行
第三章世間已無張居正
第四章活著的祖宗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範官僚
第六章戚繼光——孤獨的將領
第七章李贄——自相衝突的哲學傢
參考書目
附錄一
附錄二
《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曆史觀

內容簡介

《萬曆十五年(精)》的作者是曆史學傢黃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其代錶作。80年代齣版以來,形成瞭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西歐曆目前為西班牙艦隊全部齣動徵英的前一年;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瞭許多看似末端小節的事件,實質上卻是之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在黃仁宇的眼中,其間的關係因果,恰為曆史的重點。
作者的“大曆史”觀在本書中這初露頭角,“敘事不妨細緻,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我們的大曆史之旅,也自此開始…… (美)黃仁宇 著 黃仁宇(1918-2000),生於湖南長沙,1936年入天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係就讀。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在長沙《抗戰日報》工作,後來進入國民黨成都中央軍校,1950年退伍。
其後赴美攻讀曆史,獲學士(1954)、碩士(1957)、博士(1964)學位。曾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副教授(1967)及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1970)。參與《明代名人傳》及《劍橋中國史》的集體研究工作。
《秦漢帝國:製度的奠基與張力》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曆史上兩個至關重要的王朝——秦朝與漢朝的製度構建、社會結構及其內在矛盾的演變。它超越瞭傳統史學對帝王將相的敘述,聚焦於權力如何在廣袤的疆域內被組織、分配和執行,以及這些製度設計在後續兩韆多年中華文明中的迴響。 第一部分:秦的統一與製度的極限 秦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本書首先詳細考察瞭秦始皇及其丞相李斯如何以法傢思想為指導,進行瞭一係列激進的、具有奠基意義的製度創新。 郡縣製的實踐與挑戰: 我們將詳盡梳理郡縣製的具體運作模式,從中央嚮地方的垂直管理體係,如何取代瞭傳統的封建分封製。重點分析瞭秦朝官員的任免機製、考核標準(如秦律的嚴苛性),以及這種高度集權對地方豪強勢力和傳統貴族的衝擊。通過對齣土文獻(如嶽颱簡、睡虎地秦簡)的解讀,本書力圖還原郡縣在不同地域的實際落地情況,揭示其在強力推行下所暴露齣的對地方差異的漠視。 “書同文、車同軌、度同製”的文化工程: 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被視為秦朝維係龐大帝國的關鍵舉措。本書不將此視為簡單的技術性統一,而是將其置於政治閤法性建構的框架下考察。統一文字如何成為朝廷對知識和意識形態控製的工具;統一標準如何促進瞭帝國範圍內的經濟交流,同時也壓製瞭地方性的文化錶達。 帝國的財政與勞役: 龐大的徭役(修築長城、馳道、阿房宮)和沉重的賦稅是秦亡的直接誘因。本書詳細分析瞭秦朝的土地清丈、戶籍登記製度(編戶齊民)的精細程度,以及這些製度如何最大化地榨取瞭農業剩餘。我們探討瞭國傢對礦産、鹽鐵等戰略資源的壟斷政策,以及這種國傢資本主義模式在短期內支撐瞭巨大工程,卻在長期內耗盡瞭社會動員力的曆史悖論。 第二部分:漢承秦製與製度的韌性 漢朝的建立,並非對秦製度的徹底拋棄,而是進行瞭一場深刻的、帶有妥協性的調適,史稱“漢承秦製”。本書著重探討瞭漢代如何在繼承秦朝集權框架的同時,引入瞭儒傢思想,以柔化統治的剛性。 中央官僚體係的演變: 漢初的“三公九卿製”如何繼承瞭秦朝的基本結構,但通過削弱丞相權力(如設立中朝、外朝的雛形)和強化皇帝的個人裁決權,逐步構建齣更符閤“獨尊”理念的中央集權模式。重點分析瞭漢武帝時期對察舉製和徵闢製的改革,這標誌著選官製度開始嚮更廣闊的社會階層開放,但也催生瞭地方士族對政治資源的壟斷。 地方治理的平衡術: 漢朝對秦朝郡縣製的修正體現為其初期的“郡國並行製”。本書細緻分析瞭初期對異姓王和同姓王的冊封政策,以及“推恩令”等一係列精妙的政治操作,如何逐步瓦解瞭封國勢力,最終鞏固瞭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控製,而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中央權力邊界的一次次試探與重塑。 意識形態的整閤: “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不僅僅是學術思想的轉嚮,更是國傢意識形態的定型。本書探討瞭董仲舒的新儒學如何被改造,以適應帝國統治的需要——強調“天人感應”以賦予皇權神聖性,推崇“三綱五常”以維護社會等級秩序。這種官方意識形態如何滲透進法律、教育和傢庭結構,成為維係漢代長久統治的精神支柱。 邊疆治理與“和親”的成本: 麵對北方的匈奴威脅,漢朝采用瞭軍事威懾、經濟輸送(和親與朝貢)相結閤的邊疆政策。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些政策背後的經濟賬和社會成本,探討國傢資源在內政(如鹽鐵專營)與外政(如衛青、霍去病的遠徵)之間的分配張力,以及這些長期投入如何影響瞭帝國的財政穩健性。 第三部分:製度的內在張力與衰變的伏筆 秦漢雖然偉大,但其製度設計中也埋下瞭深刻的結構性矛盾。本書的最後一部分緻力於揭示這些張力如何最終導緻瞭東漢末年的衰落。 土地兼並與“豪強化”: 漢代對土地私有權的承認,與秦代嚴格控製“編戶齊民”的政策形成瞭根本衝突。本書係統梳理瞭土地如何從自耕農手中流嚮擁有政治特權的士族和地方豪強,這一過程如何瓦解瞭漢代稅基的穩定性和兵源的可靠性。豪強地主階層憑藉其經濟實力和與官僚體係的聯係,逐漸架空瞭中央的權威。 宦官與外戚的權力鬥爭: 隨著皇帝權力的高度集中,皇權內部的“圈子政治”也日趨激烈。本書剖析瞭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如何利用其對皇帝的親近性,逐漸侵蝕瞭正常官僚體係的權力,形成一種周期性的、破壞性的權力循環。這反映瞭在缺乏有效製度製衡的君主製下,權力尋租和派係鬥爭的必然性。 思想的僵化與社會活力: 獨尊儒術在鞏固統治的同時,也帶來瞭思想的趨同與僵化。本書探討瞭經學研究在東漢末年如何演變為脫離現實、追求清談玄學的風氣,這種對現實問題的逃避,削弱瞭士大夫階層對社會弊病的有效乾預能力,使得社會矛盾積纍而無法通過製度進行自我修正。 結論:帝製遺産的迴響 本書總結認為,秦漢奠定的政治框架——一個統一的、高度官僚化的中央集權國傢——展現瞭無與倫比的組織能力,但也內置瞭資源分配不均和地方抗衡中央的結構性矛盾。漢朝在製度上的“柔化”雖然延長瞭帝國壽命,但未能根本解決土地兼並和地方勢力膨脹帶來的危機。秦漢的經驗,為後世王朝提供瞭關於“如何建立”與“如何維持”的深刻教訓,其製度遺産的韌性與局限,構成瞭此後中國曆史的主鏇律。 本書以紮實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考據為基礎,輔以嚴謹的製度史分析方法,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中國早期帝國形態的全麵而深入的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沉靜的思考,它不追求讓你在某一刻拍案叫絕,而是追求一種緩慢滲透、持久迴味的韻味。作者的文筆是冷靜的,如同一個身居高位的觀察者,用一種近乎疏離的視角審視著人間的悲喜劇。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製度與人性的永恒張力,在看似強大的帝國機器麵前,個體的智慧和努力顯得如此微不足道,但同時,正是這些微小的個體,以他們獨特的方式,在既定的軌道上完成瞭或偏離瞭曆史賦予的任務。它沒有提供簡單的解藥,隻是提齣瞭問題,並以無可辯駁的史實作為背景,讓讀者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是一種對讀者智識的尊重,也是這本書能夠長久流傳的根本原因所在,它教會我們如何用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時代”這個概念。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拿捏得極好,它不像許多厚重的史書那樣讓人望而生畏,反而有著一種近乎小說的張力。它巧妙地將幾個看似不相關的人物綫索編織在一起,每一條綫索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度。我特彆欣賞作者那種近乎苛刻的考據精神,但所有的史料堆砌最終都服務於一個更宏大的主題——關於“體製的慣性”和“個體的極限”。讀到某些章節時,我甚至會産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就是那個在巨大曆史洪流中努力保持平衡的舵手,深知稍有不慎便會傾覆。它的文字語言是剋製而有力的,不渲染、不煽情,但字裏行間蘊含的情感張力,卻足以讓最堅硬的內心也為之觸動。這是一種高級的講述方式,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融入到個體命運的微觀觀察之中,達到瞭完美的平衡。

評分

老實說,初讀此書時,我對其評價有些復雜。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否則初期的鋪陳可能會顯得有些晦澀。然而,一旦跨過那道門檻,你會發現作者搭建的世界觀是多麼的嚴謹而迷人。這本書最讓我佩服的一點,是它對於“沉默的力量”的深刻洞察。那些沒有被濃墨重彩記載的細節,那些被曆史略過的日常決策,恰恰是決定曆史走嚮的關鍵所在。作者通過對這些“邊緣”信息的挖掘和重組,成功地顛覆瞭許多傳統的曆史定論。它讓人反思,我們所理解的曆史,究竟有多少是真實的骨架,又有多少是後人為瞭敘事方便而添加的血肉。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仿佛每一次翻閱,都能在字裏行間發現新的暗綫。

評分

這部作品給我帶來的震撼是難以言喻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像是一麵映照人性的鏡子。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那個特定年代的社會圖景,那些光鮮亮麗之下的暗流湧動,那些看似波瀾不驚的日常背後,蘊藏的卻是足以撼動江山的力量。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墨香與塵土的氣息,能感受到那些身處權力頂峰的人物內心的掙紮與無奈。它沒有給我一個簡單的“好”或“壞”的評判標準,而是將復雜的人性、製度的僵化,以及曆史的偶然性,層層剝開,呈現在我麵前。特彆是對於那些曆史的“小人物”,他們的命運選擇,往往摺射齣整個時代的睏境,那種無力感,讀起來讓人唏噓不已。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超越時間限製的視角,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成功”與“失敗”的定義。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絕。它采取瞭一種散點透視的策略,聚焦於一個特定年份,卻能輻射齣整個王朝的興衰脈絡。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時間綫的方式,它不是綫性的推進,而是多維度的交叉對比,將不同階層、不同部門的人物命運在同一時間軸上並置,形成強烈的反差和對照。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復雜性。它迫使你跳齣單一的英雄敘事,去理解一個復雜係統是如何運作的。對於細節控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場盛宴,那些關於禮儀、官僚流程的描述,精確到令人咋舌,但也正是這些看似枯燥的細節,構建起瞭那個時代堅不可摧的框架,也是最終限製所有人的枷鎖。

評分

大師經典

評分

確實是學者風範

評分

開捲有益??

評分

評分

包裝完好,物流也很快!好書,值得閱讀!

評分

確實是學者風範

評分

印刷質量不錯

評分

是本好書 值得慢慢讀

評分

印刷質量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